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 帮助孩子建立自我界限

  文昕在工作生活中,都不懂得拒绝别人。即便她心里面喊着“不行,不行”,可还是会答应。所以她经常做着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

  文昕曾试图与周围的人沟通,但是总担心人家听了会不高兴。每天早上醒来,她的心情都很沉重,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又无法回避这样的生活。渐渐地,文昕出现失眠、脱发、心动过速的肢体症状。


  临床诊断:无原则的礼让摧毁了她的自我界限

  经深入沟通了解到,从幼儿期开始,文昕的自我界限就被家长的教育方式摧毁了。即使她非常不情愿,爸爸妈妈也会让文昕将喜欢吃的东西、喜欢玩的玩具与小朋友一起分享。渐渐的,当自己的需求与别人发生冲突时,文昕也会采取退让态度。这样的教养环境致使她养成压抑自我,一味地迎合他人的需要的习惯,陷入无法说“不”的不良沟通模式之中。

  Tips:自我界限是“你”和“他人”之间情绪上,空间上,以及生理上的距离。在距离安全的前提下,个人界限会在你面临选择时帮你辨别哪些事情是可以接受的,哪些则需要拒绝。究其核心,界限只是一种说“不”的能力:拒绝那些会让你的身心感到不适,或者受到伤害的事情,保护你在社会中获得最基本的礼遇和尊重。

  其实,文昕的焦虑情绪一直都存在,只是到工作后才被激化。她为了避免冲突一味退让,隐忍的情绪终于以焦虑症的形式爆发出来。她的焦虑成因则归属于情绪隐藏模式。这类人害怕与他人对抗,习惯取悦于他人,对拒绝和敌意有着根深蒂固的畏惧和焦虑,为了避免拒绝他人引起敌意,他们从幼年时代便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这种不满和积怨长期压抑在心中,若得不到疏导和调适,迟早会以较为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

  名词解释:

  焦虑症:全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反复并持续的伴有焦虑、恐惧、担忧、不安等症状和植物神经紊乱的精神症障碍。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非常不安或恐惧,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或将来的某些事情表现的过分担忧。

  然而一个自我界限清晰明了的人,会在尊重自我与他人的前提上,很清楚当自己与别人的利益出现冲突时如何做出适当的选择。他们敢于诚实的面对自我的需求,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有能力辨别并且心态平和的保护自己。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文昕在最开始自己的界限被入侵就能及时拒绝并积极地取相应措施解决,就不至于让自己的内心冲突不断升级,最终陷入焦虑的困境中。

  育儿建议: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自我界限

  当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意识,有了“我” 和“他人”的界限时。妈妈要帮助孩子划定自己与他人的界限。这样孩子才能逐渐认识到什么是自己所有的,意识到“我的就是我的,除非我愿意,没有人可以拿走它。”

  让孩子观察和感受自我的界限

  没有清晰自我界限的孩子,也往往看不到别人的界限。对于一些因此而出现侵略性行为的孩子,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观察和感受,他们的一些行为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影响,并引导孩子理解什么是适当的行为。譬如,当孩子大吵大闹时,家长应当告诉孩子:“这样会对别人有什么影响?” “我们应该怎样做?”

  亚文是个4岁的男孩,因为在幼儿园有个调皮的男生总是欺负他、抢他的玩具,亚文变得很抗拒上幼儿园,每次都哭闹着不去。亚文的妈妈采取的是一种退避措施,她认为:“如果他那么不喜欢幼儿园,就不应该再勉强他去。”殊不知,养成这样的习惯,孩子就会丧失面对挫折的勇气。因此,我建议她教育亚文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譬如,“你不要这样做,不要欺负我”,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界限不被侵犯。家长应该在家中和孩子一起演练,直到孩子可以在欺负他的小朋友面前理直气壮的表达。后来亚文的妈妈陪同亚文来到幼儿园,远远的看着两个稚嫩的孩子对话,最后言好,很是欣慰。我建议亚文的妈妈不要与亚文站在一起,而是做个旁观者,是希望亚文能够自己来面对这个“困难”的场景,而不是事事依赖妈妈。

  然而被欺负的一方也有问题,也正是因为他们缺乏明确的“自我界限”,才成为其他强势学生的目标。因此,当遭遇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时,家长在帮助孩子勇敢应对的同时,也应反省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有所疏漏。

  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

  思思抱着一只很可爱的喜羊羊毛绒玩具,旁边的一个小男孩时不时的过去摸摸喜羊羊,每次思思很不满的对小男孩说,“不要,这是我的……” 思思妈妈忍不住教育她:“思思,让小哥哥玩一下嘛?” 小女孩一边嚷嚷着不要,一边抓着喜羊羊不放。旁边小男孩的妈妈也开玩笑的说,“思思乖,让哥哥玩一下,哎呀,思思怎么这么小气呀?” 思思的妈妈假装生气,“就是,真小气,听话,给小哥哥玩一下!” 说着便生硬地把喜羊羊从思思手中夺走递给小男孩。思思一下就哭了起来。

  很显然思思的妈妈并没有意识到当孩子强调“我的”时候,其实正是在划定自己与他人的界限。思思开始发展自我意识,有了“我” 和“他人”的界限。她逐渐认识到什么是自己所有的,意识到“我的就是我的,除非我愿意,没有人可以拿走它。” 因此,不管谁动了自己的东西,她都会大喊“是我的”,即使自己不准备马上玩,也要抢过来。如果这时候家长责备孩子,并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就会破坏孩子的自我界限意识。在将来的类似情形中,孩子为了获得赞扬并避免遭受责备,也会采取压抑自己的退让原则。因此当孩子表达“不”时,家长应给予理性的支持。

  专家介绍:

  杜晗琦,知名催眠治疗师,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师从华裔催眠大师廖阅鹏先生。毕业于英国卡迪夫(Cardiff)大学,在英国积累了先进丰富的学术经验。回国后全身心投身于亲子心理学和职场心理学的研究。

  来源:《婴儿&母亲》杂志

(责任编辑:蔡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孩子的心灵(0--6岁宝宝父母必读)
“妈妈,她为什么能插队?”你的回答,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善待宝宝的20个“异常”行为
孩子有逆反心理怎么办
爸妈,我就怕你们对我太好
孩子发脾气,家长的第1句话很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