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睡前有这些“奇怪”的习惯,一定不要强改

作者:曹莉萍

插画:肖安莉

“宝宝从两岁左右开始,就喜欢抓着我的头发入睡,每次都扯得很疼,我很想制止,可又觉得孩子还小,只要他能睡踏实,忍忍就过去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这个习惯并没有改掉,这让我很担心。这种行为正常吗?会不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一位焦急的妈妈。

孩子的睡前习惯,总是牵动着父母的神经,尤其是那些看似“怪异”的行为,比如:

喜欢吮着手指或咬着指甲睡觉,往往熟睡了,手指还在嘴里;

每次睡觉,都要拉着被角或不停地搓妈妈的衣角;

摸着妈妈的胸部,才能安心入睡;

习惯抱着妈妈的胳膊入睡,否则就睡不着;

……

这些“不正常”的行为,是不是说明孩子有心理问题?遇到此类现象,作为父母我们该不该制止?如何帮孩子“戒掉”这些“坏习惯”?

以上这些疑虑,恐怕让父母们忧心不已。

01

透过“依恋物品”,

看见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睡前出现上述种种行为,是由于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而对某物产生的依赖。

在成人眼中看似不起眼的娃娃、一条围巾、妈妈的头发等物品,在孩子眼中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婴幼儿时期,孩子通过这些物品来安抚内心的不安或焦虑的情绪,我们把这些物品称为“依恋物”。

你可能会疑惑:孩子的情感依恋不应该是“照料人”吗?比如,妈妈或者奶奶等,为什么是物品呢?难道孩子是“恋物癖”?

没错,在成长的初期,孩子的依恋对象确实是妈妈,妈妈柔软的怀抱、妈妈的味道、妈妈轻柔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安全和温暖。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要与妈妈分离,比如断奶、上幼儿园,孩子会感受到恐惧、害怕、不安,妈妈不会陪在身边,也就意味着“安全感”丢失了。


怎么办呢?

聪明的孩子总会找到“情感替代”,于是,“依恋物”就产生了。

所以,诸如“妈妈的胸部”“妈妈的头发”“小毯子”“手指”等物品,在孩子心中代表着一种爱,一种柔和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物的背后是情感的依恋,是孩子对主要抚养者的依恋,即孩子和妈妈的一种关系的反映,是孩子在需要的时候没有达到满足的一种正常需求。

02

出现“恋物行为”,

该不该强行制止?多久会消失?

不少父母担心,孩子睡前出现这种行为,长大后会不会心理不正常?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其实,“恋物”情结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孩子在焦虑的环境下学会自我安慰。

“恋物”行为是孩子情感发展的自然过程,大人不要给孩子贴负面标签。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自然会丢掉依恋物,比如,幼儿园丰富的活动或可爱的玩伴,会让他放弃所谓的“依恋物”,转移情感的紧张或不安。关于孩子的“恋物”行为会持续多久,并没有严格的年龄界限。

所以,一般情况下,只要不影响到孩子正常的作息或者不干扰他人,千万不要强行“断了”孩子的情感链接,拿掉“依恋物”。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反而负面强化了孩子的行为,甚至会引起胆怯、抑郁、孤僻等心理障碍,给孩子造成心灵的伤害。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

做到科学的心理干预呢?

首先,睡前安抚工作要细致入微。

如果分床时机不够成熟,抑或是孩子睡前挨了批评等,都会造成孩子睡前紧张不安的情绪。那么,在睡觉时,他便会出现扯头发咬手指、咬被角等自我安抚的行为。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睡前准备工作,而且要细致入微,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爱。如:

睡前不做剧烈运动,让身体放松;

睡前不责备、不吓唬孩子,让心情舒缓;

睡前讲一个节奏缓慢的故事,营造平和的氛围;

睡前一个大大的抱抱、一个轻柔的吻,告诉孩子“别怕,有我在”“我爱你宝贝”“安心睡吧”等爱的信息。

满足孩子缺失的情感,是帮助孩子摆脱依恋物的强大动力。无论怎样,爱,能解决孩子所有的问题。

再次,抓住核心“不制止,找替换”。

若孩子的行为没有干扰到别人,且没有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危害,通常,父母不必干预,自然消退即可。

但,如果孩子的行为让他人感到不舒服,比如揪着妈妈的头发睡觉,那么,大人必须适当地介入,其原则是“不制止,找替换”。

一位妈妈发现孩子啃着指甲睡觉,长久下去,指甲总是突突的,甚至会流血。妈妈便带着孩子去玩具店,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毛绒玩具,入睡时,将玩具放在旁边。时间长了,孩子便淡忘了咬指甲的行为。

父母不要强行拿掉依恋物,而是寻找孩子喜欢的更好的替代物,这样,一旦情感载体得到转移,孩子就会发现,原来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或者物品,便不会专情于之前的行为了。

最后,沟通要“坦白”,决策要“民主”。

如果孩子执意在睡觉时摸着你的胸部或者扯着头发,请不要大声斥责他:

“你这样做,太羞羞了。”

“没有孩子会像你这样子的!”

“你怎么可以这样,你都要上幼儿园了,别人会笑话你的。”

以上负面的言辞,只会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播下伤痛的种子,他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羞耻、多么幼稚,从而更加地不安和焦躁。这样的做法便适得其反了。

这样正面引导效果更好,如:

“宝贝,你揪着我的头发我很疼,你松开好吗?”

“孩子,你咬着被子睡觉很不卫生,我看着很不舒服。”

直接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终止孩子的行为,然后和他一起商量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你觉得怎样做才能让你睡得更舒服呢?”

若孩子尚小,提不出合理的策略,那么,你可以说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供孩子选择,听故事、听儿歌、看书、戴眼罩、妈妈轻轻拍着安抚、抱着娃娃、放轻柔的音乐……总有一个是孩子认为最舒服的办法。

通过民主的决策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从而愿意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当然,如果孩子做出改变,请父母不要吝啬表扬,可以说“谢谢宝贝体谅妈妈”。对于孩子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正面的鼓励呢?

当你发现孩子在睡前有不好的小习惯,千万不要急于纠正。其实,每一个行为习惯背后都藏着孩子的心理需求。爸爸妈妈要摸清孩子的想法,处理问题时多问些为什么,多一些可能性的心理分析,如,“为什么孩子要睡觉吮手指?”“是不是睡觉紧张?”“一个人睡觉害怕?”……

用科学的方法找准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的情感诉求,从根本上改正孩子睡前的不良习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平安头条
5岁还坚持要抱着那条“白被被”睡觉,孩子恋物是不是种病?
儿童社会性发展 - 依恋(恋不恋人,迷不迷物)
腾讯新闻
亲子依恋与孩子心身健康
如何疏导宝宝的恋物情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