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酩人 | “中国酱酒愚公”周山荣,为酒文化拾遗、呐喊…
userphoto

2023.07.17 江苏

关注
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请您关注酩阅



周山荣:贵州仁怀人,中国白酒科普作家、独立酒评人,系国家一级品酒师、贵州省白酒特邀评委。曾任贵州省仁怀市政府经济研究室主任、仁怀市文联主席、《茅台》杂志主编,先后兼任仁怀市酒业协会、遵义市酒业协会、贵州省酒文化研究会、贵州省白酒企业商会副秘书长等职。

周山荣持续研究贵州茅台酒、酱香型白酒近20年,著有《茅台酒文化笔记》《人文茅台》《聊聊酱酒》《山荣说透酱酒》等,累计近300万字。自称“中国酱酒愚公”,人称“茅台镇最懂酒文化的人”。


——酩阅
文、整理:酩阅团队
酩阅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客服:xi910209
酩阅ID:mingyue-cn

如果一个人要完整地了解酱酒,读懂酱酒的产区、工艺、品味、品牌、品质、文化、礼仪、美学、酒史,论说“酱香之道”,那么《山荣说透酱酒》、《人文茅台》,值得深读。

这些书的作者,就是本次《酩人》专访人物——茅台镇“最懂酒文化”的周山荣。

或许你会想象他应该是一个成熟、稳重、温文尔雅的文人墨客。那当你看见他笔下那些酒行业的评论文章,真实地走进他本人之时,你一定会感到震惊:
震惊于他的倔强:因贫困辍学,却不曾向现实低头,终自学成才;
震惊于他的真实:自取花名为“周要火”,火起来的不止他自己,还把酱酒带火了;
震惊于他的热忱:徒步丈量赤水河,300万字的著作成于他一手调研的资料;
震惊于他的无畏:不惧诋毁,誓言捍卫酱酒产业声誉,用戏谑揭露他人恶意的抹黑。

是的,周山荣是这样一个人,赤忱、豁达、无畏、充满斗志,竭尽全力为酒文化拾遗、呐喊!


 

笔下流淌着赤河之水

 潜心挖掘茅台文化,徒步丈量赤水河 
»» »»

山荣何许人也?

一位土生土长的仁怀人,一个潜心研酒的文人,一个最懂酱酒的人。

周山荣出生于贵州仁怀一个毗邻茅台镇的小山村——在周山荣的笔下,那个名叫小烂的村子酿酒习俗盛行,酒文化浓厚。1984年,改革开放的第一批酒厂开始建立,周山荣的父亲周学海在大潮下创办了仁怀县碧泉窖酒厂,小范围的做着酱酒生意。

周山荣没能做成“富二代”,但他有时坦诚地自称为中国酱酒核心产区茅台镇“酒二代”。

△ 碧泉窖酒厂旧址

虽然父亲的酒厂只在周边村镇售卖,但是从制曲、下沙到贮存、勾调的种种流程,酒的风味口感,周山荣自小耳濡目染。

大人们常议论的喝过的最好的酒,还是茅台酒!我对酒的这种感情,可以说是从小就有的,尤其是对茅台。

为什么茅台是最好的酒?为什么只有赤水河水能够酿出这样的好酒?问题的背后充满神秘的魅力。周山荣点点滴滴的思考,渐渐化为心中一份爱酒的情怀。


与酒结缘是因为土地和血脉,那周山荣与文字结缘是因为生计。父亲的酒厂,终究没能持续下去,山荣成了“穷人的孩子”,他必须为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想办法。写新闻是他发挥才智,赚取财富的途径。

因家里经济条件受限,周山荣主动选择离开校园,进入茅台镇一家酒厂工作。


再后来,得益于对文字的热爱与坚持,周山荣成为了贵州省第一个农民公务员。2003年底,贵州招考省、市、县、乡四级公务员,门槛降低了,农民也可以报考。据报道,当年全省37295人角逐2000余职位,比例达到了17:1。

周山荣也报了名,从33人中顺利通过笔试、面试,最终成为仁怀市二合镇政府的一名公务员。当年,有党报记者专门为其做了报道。


△ 当年关于周山荣的新闻报道

进入政府部门的周山荣,本该专心仕途,他却抱着酒文化死磕。外人尚且对茅台顶礼膜拜,自己身为酒都人,对国酒茅台却一知半解。周山荣决定要改变长期以来对家乡肤浅的认识。


当你沉进去以后,会发现有太多的问题是自己不能回答的,有太多的现象是需要去解读的。

年轻气盛的周山荣曾这样写道:“贴牌是茅台镇酒厂品牌化的必由之路”。

敢于发声,观点深入浅出,掷地有声,茅台和行业的领导注意到了这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


2005年,周山荣受推荐参与贵州省政协《贵州商业古镇》课题研究。他正式从新闻撰写转入茅台地方文史的研究之中,撰写酒文化方面的专业文章,陆续在《茅台酒报》《中国酒都报》等报刊发表并开设专栏。

2006年,周山荣立足于自己的研究,与当地电视台合作,推出纪录片《王茅传奇》,在贵州卫视《发现贵州》栏目隆重推出,广泛观众好评。这是仁怀本土诞生的第一部纪录片,凝聚周山荣的心血。

2008年,为了完善茅台的历史资料,周山荣亲自做了海量的田野访谈。基于这些资料,尘封于田园间的茅台酒历史碎片被他渐渐汇集起来,写成了《茅台酒文化笔记》。茅台集团在审读书籍时,给出的评语是:内容严谨,可以出版。自2009年出版,《茅台酒文化笔记》广受市场的好评,重印了五次。


之后,周山荣参与推出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人文茅台》,将茅台酒文化进一步的梳理总结,在已有的知识上寻找更独特的视角去看茅台。

“ 连续三年通过电视的方式来讲茅台酒的工艺、历史、文化。新的资料、新的思考、新的观点、新的内容从哪里来?去寻找,去细化,去对文化历史再思考。 

纪录片拍摄了3年,每个星期一集,总计一百六十多集,换算成文字,早已有百万字之多。与此同时,周山荣为酒业媒体《华夏酒报》等撰写文章,笔耕不辍,以至于每期必定有他的名字。之后他持续在报刊发表文章并开设专栏,主编了《文化酒都》丛书,参与编著了《遵义百科全书》《仁怀酒文化全书》《茅台德庄》《赤水河古镇》等…

因为长期致力于酱香酒文化研究,周山荣担任当地多家民营企业顾问,成为了茅台镇酒老板们眼里大名鼎鼎的“酱酒智囊”。历时10年,周山荣基本上完成了茅台镇酱酒知识基础框架的构建。

如果认为周山荣所写的文章、书籍是在纸上谈兵,其实有失偏颇。实际上周山荣特别看重将文字知识与实践体验的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身行目见间,感悟酒业庙宇大山之间的张力与广度。

为此,他曾花了两年时间徒步走完赤水河。背着背包,以肉眼能够看到赤水河为原则,走到赤水河的源头云南镇雄。一路上,经古蔺到宜宾,再到泸州…

△ 周山荣徒步考察赤水河
也曾为了去探寻茅台之外17大名酒彼此之间的异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周山荣,一个包、一双脚,就走遍了中国名酒。

“ 一个小孩,一个愣头青,直接冲上门去参观。有的很欢迎,有的不接待。我去五粮液,人家说,你进去逛逛可以,要去车间,那不行。我在车间门口软磨硬泡,才钻进去。 

△ 周山荣早年间在五粮液酒厂制酒班组品酒
有人说,在周山荣身上有一股“愣头青”的精神。

在很多人利用中国酒都、神秘茅台的优质稀有酱香酒资源,经营卖酒的时候,周山荣却一反常态,甘愿十几年如一日地坐在冷板凳上,研究酒文化。凡是有关酒的龙门阵他都专心致志地听,凡是有关酒的记述他都字斟句酌地看,凡是与酒有关的事他都尽心尽力地做,为了一份酒文化的资料专门跑到外省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去查询…


这些工作都是在不断地职位变动下完成的。2007年,周山荣进入仁怀酒业协会工作兼任副秘书长。2012年,任仁怀市文联主席、《茅台》杂志主编。再后来,时任仁怀市政府主要领导看中了周山荣在酒业上的见识和能力,他调任市政府经济研究室任主任,直到2017年重回文联…

2021年,他辞去文联主席职务,专注茅台、酱酒的研究、写作及咨询。


回首周山荣的职业生涯,他辍学成为酿酒人,成为新闻写手,再到文史爱好者、白酒研究者。几经辗转的周山荣,靠一支笔、一颗不断进取的心,从一位家境贫寒的农民,成长为“仁怀酱酒的服务员”、“茅台镇最懂酒文化的人”

 
不畏人言的酱酒狂人
 三辞茅台邀约,与多家媒体争辩 
»» »»

在选择酱酒这个专业领域之后,周山荣依然会经常探访其他香型的代表性酒企。虽以酱酒为主要研究方向,但周山荣却从不以酱酒为尊。

在他的眼中,好酒不分香型,只论风味。


△ 周山荣在郎酒庄园品酒
也正是博览众多酒企,让周山荣对酱酒也有了一些独到的认知,透析本质之后,周山荣选择了与大多数人截然相反的一条路径。

在仁怀,70万人中有10万或酿酒或卖酒。像周山荣这样只说酒、研究酒、传播酒的独立酒评人寥寥无几。而他也曾有过无数机会,自己经商卖酒,或者进入知名酒企工作,但是,周山荣始终坚定着自身的立场。即便是如日中天的茅台抛出橄榄枝,也不例外。

茅台曾给过周山荣三次入职邀请。

2007年,周山荣写文章批评“茅台王子酒是扶不起的阿斗”。茅台高层领导从并不讨喜文章中看见了作者的才华,于是想要将周山荣调往茅台工作。周山荣以想在省城闯一闯的理由,委婉拒绝。

2011年,因工作能力出色,又有前辈欣赏他,希望他去茅台效力。周山荣再次谢绝。

后来,周山荣多次在省里的会议上对行业数据和历史问题,对答如流。时任贵州省经信委主任的李保芳,十分欣赏周山荣。李保芳后来出任茅台集团董事长,有人劝周山荣去茅台,他再次放弃了。


“ 去了之后,只能姓茅台的茅,不能姓周,也不能姓仁怀的仁,所以我最终没去。

周山荣三度拒绝了茅台,只因他偏要做酒文化传播,偏要那份如烈酒般的少年意气,那份任性的自由。

保留这份任性意味着,热爱茅台镇的酒和文化的周山荣,可以直面一些恶意诋毁。他是出了名的“毒舌”,引来了不少人的“讨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只会讲点真话,不会讨好让你舒服!”,他的文章中总是保留着锋芒。

周山荣多次开怼郎酒宣传文案,舌战懂酒谛、藏獒等自媒体,与它们开展一场关于茅台酱酒与川酒全方位的论战。

在这场舌战之中,周山荣以《我凭什么说四川酱香“日白”?》、《四川酱香“日白”!川酱背后的人,更加“日白”……》、《懂酒谛,请不要用1%,污蔑99%的茅台镇!》《懂酒谛,你诋毁茅台镇,周山荣不答应!茅台镇不答应!》……一大波推文强势出击,条理清晰,语言犀利又尖锐。


“ 面对你们的,是一个周山荣!但我坚信,我的身后是70万仁怀人民,还有数以亿计的热爱酱酒的朋友们!

打群架也无所谓。中国酱酒愚公周山荣,并不是吓大的;中国酱酒核心产区茅台镇,兵来将来,水来土掩! 


周山荣的言语恳切,情绪高昂,指出“茅黑”们看似合理逻辑下的恶意。当时,有人放话:不知天高地厚的玩意儿,走在大街上,挨打是自找的。

面对这样的抨击,周山荣并没有畏惧退缩,反而愈发坚定。《究竟谁在给茅台镇扣帽子、大棍子?中国酱酒,乱世生机!》《山荣说酒:一群“茅黑”组团来袭,酱酒圈里上蹿下跳!》文章接连出世。

周山荣有七情六欲,也有血性胆气,他将热血化为文字锋刃,捍卫着茅台酱香的声誉。酱酒行业中的狂人非他莫属!

“ 三个亿和写300万字二选一,我愿意选择300万字,因为后者的痕迹会深一点。

周山荣如此总结自己的职业:我“寄生”在酒产业上,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更蕴含着自我价值。于是他选择了独立而自由的“散打”文化研究,这条无人涉足的“荒山野路”。


 

酱酒的过去、现在、未来

 酱酒企业的出路在哪 
»» »»

深耕酱酒20年的周山荣,认为茅台镇的酱酒兴起背后,是文化积淀迸发的必然。

酱酒酿酒工艺复杂众所周知,酿造时间长达三年至五年,大大超过其他香型白酒的酿造时长。而在历史上,茅台镇酱酒的价格上也没优势,没有如今的巨大利益引入入局。

周山荣认为,用商品思维来讲,茅台镇酱香酒的工艺不符合经济逻辑,不划算。但这种独特的酿酒传统,恰恰说明酱酒本身品质深入人心,值得坚守。


茅台为什么能够兴起?周山荣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大山的重重阻隔,让它在特定年代免于外界干扰,保留下了传统的精粹。

第二:由于某些年代,茅台酒的政治属性上受到青睐,被涂上一层金身加持。

第三:从决策上看,如果说五粮液是佛家,那茅台属于道家,更偏无为一点。

过去几十年,什么问题和决策,茅台都要慢半拍。虽然慢半拍,但茅台每一步往往都踩在点上。太慢,死在沙滩上,太激进了也不行。

如今茅台镇的酒已经历过一次发展高潮。周山荣介绍说,从上世纪90年代小糊涂仙喊出“茅台镇传世佳酿”,到2012年贵州“一看三打造”之前的十间间,茅台镇其实也并非所有酒厂都在酿酱香酒。

之后,热潮席卷了茅台镇,一部分作坊和酒老板完成了初步发展,比如债务清零,产能扩张。


我认为,酱酒发展周期就像高尔夫球的轨迹,转折上扬,转折下行。当我们意识到他中程的时候,其实他的下半场是已经开始了。

整个酱酒行业产业集中,品牌集中的问题已经开始,但产区壁垒确保企业有喘息的机会。因此,相对于其他香型,这一轮调整对酱酒产区的影响没那么大。但是周山荣强调,品牌、市场、营销、文化、传播等领域,不少酒企连学费都还没开始交。未来,文化和品牌服务的需求会更强烈。

如何打造品牌?周山荣坚持,贴牌是茅台镇酒厂品牌打造的必由之路。品牌这条路没得选,问题是有资格玩品牌的企业没几个,那剩下的中小企业能怎么办?

品牌是动态的,是分层的,就像消费分级一样。所谓品牌,不完全是全国化的品牌,可以有小品牌。

周山荣认为有两条路,一是品牌化,集中化,另外一条就是精品酒庄,小而精,精而美。再进一步细分,有三个具体的东西。

第一个是资本,它是一切产业的根本的源头。第二个,酒行业由于它的传统属性,需要扎实下沉的技术积累。当产品被消费者认知认同后,会形成正向反馈。这样形成的反馈有比较高的壁垒——时间。不像马拉松,可以弯道超车。拿钱来买时间,是行不通的,这也是茅台镇酒和茅台之间的区别。

最后是营销。营销是根撬动的杠杆,取决于使用者的能力。周山荣认为,因为茅台镇酒厂是规模化推动,能更快进入赛道,反而茅台镇的本土企业在这个问题上是缺乏基因和思考的。

为酱酒行业发展建言献策,为酱酒文化传播鞠躬尽瘁,周山荣其观点的理论深度、信息广度、思想高度正在不断地攀上新的高峰



 

品酒不喝酒,说酒不卖酒

 用一个人的声音呐喊,为一个行业的发展 
»» »»

周山荣还有一个身份:茅台前总工、中国酿酒大师吕云怀弟子。

2020年,仁怀市『名师带徒 · 匠心传承』计划启动,为了更好的延续,一代代匠人的传承,周山荣拜吕云怀为师。
△ 吕云怀将中国首席品酒师专用酒杯赠予周山荣

吕云怀,1956年1月20日(乙未年腊月初八)生于贵州仁怀茅台镇,祖籍云南宣威。高级工程师、中国酿酒大师、中国白酒大师、中国首席白酒品酒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中国白酒知名专家。贵州茅台集团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现任遵义市酒业协会、仁怀市酒业协会会长。

在吕云怀的教导下,周山荣对白酒的认知更为深刻。


周山荣有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号:中国酱酒愚公。

愚公移山,为何能够成为一个闻名于世,流传千年的故事?只因愚公舍弃短期利益,用锲而不舍的精神,为几代人谋求长远幸福。而周山荣选择的也是“品酒不喝酒,说酒不卖酒”这种几代人的长期事业。

长期研究酒文化,服务政府和企业的周山荣,身边的商业邀约数不胜数,其中的利润有多么丰厚,周山荣不可能不懂,但是他对商业板块的要求是解决收益问题,温饱问题。“说酒”才是他的终极使命。


一开始,周山荣以公务员的身份开展各类相关课题,做历史文化的理论构架。随着研究的深入,自2014年起,开始以工作室和个人名义,参与解决实务和一线的问题。既深入了解企业的问题和需求,又任职经济研究室,为一把手出谋划策,以更高的视角看待产业,思考核心产区仁怀酱酒的发展。
    
“ 以工作室,以个人顾问这种方式参与进企业的经营当中,我摆脱了坐而论道,指点江山的毛病,然后发现确实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做。

用文字、文化输出酒文化之路,显而易见,并不平坦。如今对酱酒乃至白酒的误解依然是存在的,甚至有些根深蒂固。

“ 做一些应该做但是没做,需要做但是没做好的事情。这些事有的做了一些工作,有的还在路上,有的刚刚开始。但是我相信持续下去,一定可以做得更好,行业会因此有所改变。

从一种个人化的行为,再到身上的标签,进而获得一些认同,甚至影响到行业的走向。哪怕再难,周山荣自始至终都觉得这条路确确实实是有必要的。前期的他,肯定是孤独的,但如今有一些人看到了希望,选择了认同和追随。

近两年,酱酒行业地位的上升,也让周山荣有了更多的底气和信心。现在的周山荣有了三个新的期望。

第一,完成酱酒乃至白酒科普认知体系的建立。至少要做到像茶一样,完成这个流程,再去完成年轻化。

第二,维护仁怀产区的纯洁,当好产区保姆。

第三,让酱酒跳出行业,回到正常的消费品,从消费者立场完成改造优化。让全世界都爱上中国酱酒。

这些愿望难在如何完成内部概念的转化,白酒特别是酱酒企业要么不愿做,要么还没到那个阶段,他做不了。酱酒行业本质上是相对封闭的圈子。如何走向大众,需要更多企业参与其中,联手打造文化。周山荣要做中间环节的润滑剂,服务员。每年周山荣都会开展年度大课,孜孜不倦输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 三十多岁以后,需要有一些自己死磕或者追求的东西。

正如周山荣在《茅台酒文化笔记》的序结尾之处写的:“我就是这样一个痴情的男子,海枯石烂,也无怨无悔。如今,我依然期待着,再一次与'她’相逢、与'她’携手百年!”

周山荣追求的是与酱酒文化一生相守,而酱酒也需要这样的痴心人、夯实基底者。
△ 《酩人》专访留影:与周山荣(右二)在茅台镇欢聚

— 挥毫一片江湖 · 留墨一代传奇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于酒业江湖,从来不缺的就是能人志士,也正是这些人在过去数十年的时间闯出了中国酒业这片浩瀚之地。江湖有恩怨情仇,江湖也有传奇不熄,江湖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我们希望在写尽这片江湖之后,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传奇永不熄。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著书立说,言传身教,周山荣选择了酒业中一条幽幽小路,甘做寂寞者。他为酒文化笔耕不辍二十余年,写下三百万字著作。或许,在十年、百年之后,酱酒行业依然会留存下他的印记。

《酩人》认为酒业需要更多像周山荣这样的文人,潜心研究,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酒文化与历史才能重见天日;敢说敢争,酒业的真理才会越辩越明!

— 下期预告 —


出身草根,却心怀大志

三度创业,能愈挫愈勇

跨界白酒,开辟高端白酒线上直营领域

潜心探索,专业专注

创“微牛模式”,仅用两年时间实现电商奇迹

他说,要聚焦于一点,将一件事做到极致

他是谁?下期见

PREVIOUS CHARACTER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20390 清娟盲派命理 第三章 十二地支 第九节 十二地支相冲相克
《梦华录》中的绝美古诗词,句句牵人情,首首动人心!
赖布衣风水—赖公《拨砂诀》
奇门遁甲|阴盘奇门的断盘思路及解盘方法
欣赏-唐-李翰---【蒙求--66】
大丁术数课堂 盲派八字命理学习笔记(05)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