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专题辅导‖诗歌鉴赏——思想感情理解、领悟题


2018届高三诗歌鉴赏一轮复习导学案

● 教学目标

理解、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重点、难点

理解、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    思想感情理解、领悟题

● 知识储备
一、掌握理解、领悟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品关键词语

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除要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如看标题、理层次、联作者、借注释、论人世、知题材等)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抓住诗中能或隐或显地体现诗歌情感的关键词语并加以仔细品味了。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如2012年江苏卷《梦江南》“摇曳碧云斜”中的“摇曳”“斜”就暗示了感情的纷乱不宁。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关键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就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二、掌握抒情方式,重点掌握间接抒情方式

()掌握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积累常见的思想感情

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它主要体现在:

①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

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

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

()练好理解、领悟间接抒情中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的内家功

间接抒情是中国古诗的主要抒情方式,它主要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典抒情三种方式。因此,必须练好理解、领悟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的内家功。

1. 会理解、分析景中情。

2. 会理解、领悟物中情。

要把握“物”中情,最根本的是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物中所寄托的感情。物中情有两个层面:一是表层的,一般是关乎物的;二是深层的,是作者在“物”中寄托的与物高度融合的自己的感情。

三.突破理解、领悟景中情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

从理论层面,从诗的整体角度要把握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和处理方式。情与景的内在关系有两种:

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

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作者处理情与景的方式(或叫安排)有三种:①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②前景后情——触景生情;③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从技术层面、操作角度,要做到:

①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见前面的“隐性关键词”内容)

②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如“江风引雨入舟凉”(2010年江苏卷)要求分析“江风引雨”背后的惜别深情,就应抓住后面的“凉”字,一个“凉”字写出了风裹着雨,雨挟着风,风雨交加的凄凉景象,烘托了离别时悲凉的心情。

③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四.答题指导

1.审题

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指“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

2. 答题

(1)答题时特别强调:

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2)答思想感情题,特别要注意说行话,即用感情术语。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行话,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行话,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

(3)答题要多角度、多层面

古诗情感中,有单项(单一)的,更有多项(丰富、复杂)的,而情感内容的丰富、复杂而变化的特点,在近几年的江苏卷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江苏卷情感类试题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切口小,多为对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挖掘;

二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关涉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一类,其答案都是多点、多层面的。如2007年江苏卷的《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题目是:“‘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涵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考生一般都会答出“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但“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却鲜有人答出。

因此,答情感题时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况开掘,以免缺失要点。

●真题演练

1、(201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

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2016·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下阕先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这从反面立意,表达了作者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的心情。“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一语隐喻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

3、(2015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唐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1)联系全诗,简要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位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思路点拨】根据标题“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可概括出朋友新居落成;根据“长爱街西风景闲”可概括出自己心情闲适;根据颔联可概括出周围景色优美;根据颈联可概括出主人品位高雅;根据“认得诗人在此间”可概括出宾主志同道合(都喜欢诗歌,都喜欢闲适)。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思路点拨】根据“诗人在此间”(原来诗人在此间),可以表现出诗人对窦员外的恭维之意;根据“在此间”,可以表现出诗人的向往之情;诗人和窦员外都喜欢诗歌,诗人和窦员外都喜欢闲适,可以表现出他们志趣相同。

4(2007·江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探寻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分析该处蕴涵的感情。

答案:一个“送”字,拟人化了,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一个“送”字,包含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一个“埋”字,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长水阔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

●课堂反馈

1情感概括题

(2013·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这首词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人情感的把握。抓住小注中的提示,同时抓住体现词人感情的关键语句:“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写出了词人与远道来访的朋友相聚时回忆往事的高兴和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将词人的那种对宦海浮沉的无奈写了出来。“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写出了孤城寒日,天色将晚,与友人分别在即,离愁难尽。

点拨 情感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模式: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

示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涵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7·江苏)

答: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2情感分析题

(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联系诗中选取了几树梅、雪、落日、寒鸦、柴荆等具有苍凉、忧郁色彩的意象,以及惆怅”“绕去还来”“劫成灰”“独自回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认真分析后不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拨 情感分析题一定要从文本出发,言之有据。关键词句、重要意象与诗歌层次是分析时的重要抓手。

情感分析题有两种答题模式:

(1)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

(2)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

3情感评价探究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此题是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点拨 这类情感评价探究题虽说在《考试说明》上有规定,但高考命题事实上很少涉及评价”“探究情感,多是理解、领悟,故这类题型很少出现。

这类题属开放性试题,答题步骤为: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

●  课后测评

1(2012·上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①那:同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2015·新课标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3、(2016·全国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望汉江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①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精选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诗歌鉴赏】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附鉴赏口诀
文言文诗歌赏析题及课外阅读题答题技巧
如何读懂诗歌
2015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增分突破演练反馈--古代诗歌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