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信不信,在东北,卫星也能帮你种地?

中国的黑土地,究竟有多重要?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有粮有地,心旷神怡。

毕竟,我们有东北的黑土地。这是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誉;东北三江平原,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千万年的孕育与半个世纪的开垦,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仅黑龙江一省,粮食产量便占了全国的九分之一。

“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

油亮、黝黑,是黑土地肥沃的外在体现。

支撑起“北大仓”的,除了一望无垠的黑土地,还有勤劳的国人。

上世纪50年代起,一批批垦荒大军奔赴东北,让这片亘古荒原,历尽沧桑巨变。2021年,东三省粮食产量约2889亿斤,占全国五分之一;然而,东北黑土地在几十年内,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垦,也带来了严峻的退化问题。

黑土地,太珍贵了。为了保护它,我们上了多少“黑科技”?

黑土地,究竟有多么脆弱?

当你俯瞰整个地球,沿着北纬47°线,分布着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三——中国东北三江流域,东欧第聂伯河流域,以及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再加上南美洲的潘帕斯草原,它们全都是世界举足轻重的粮食产区。

黑龙江、吉林大部与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

为我国东北黑土的主要分布带。

摄影/王宁

东北黑土带的形成,得益于三江平原独特的湿冷气候。这里夏季降雨充沛,土壤被丰茂植被覆盖,上层含水量丰富。冬季,含水层逐渐形成季节性冻土,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枯草、落叶等有机物的分解,从而转化成黑土的主要成分——腐殖质。

腐殖质的累积极为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腐殖层(黑土土壤),需要经过200-400年。上世纪开垦之初,东北黑土的平均厚度达到70厘米,背后是大自然千万年来的馈赠,来之不易,必须珍惜。

与常见的黄土、红土相比,黑土的有机质含量可高达10%,饱含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元素,无需太多肥料,便能保障粮食作物茁壮成长。尽管一年收成一季,但东三省的粮食总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粮食调出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无比肥沃的黑土地,功不可没。

然而,随着时代步伐,忧患随之而来。

一方面,黑土地的耕地面积,从1950年代的数千亩,迅速扩张至现今的1000万公顷;另一方面,从1990年代起,东北多地出现“破皮黄”,即黑土层薄、露出了黄土层。根据《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目前东北黑土层的厚度平均减少了30%至50%,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减少;一些地区的黑土厚度,已不足20厘米。

仅以玉米为例,从上世纪至今,

三江平原的玉米单产量翻了两倍,

但也面临黑土退化等环境问题。

摄影/关春

高强度的反复耕作,使得黑土地损耗严重,不仅土质变硬、肥力下降,更会发生结构退化。人们纷纷发现,面临退化的黑土地,化肥越施越多,粮食却不见增产,抗灾能力也在变差;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来自黑土退化的挑战。

黑土退化,并非中国独有现象。1928年,一场“黑风暴”席卷整个乌克兰,黑土平均被破坏了12厘米;1934年,“黑风暴”袭击美国东部,风暴卷走了3亿立方米的黑土,造成该年美国小麦减产约51亿蒲式耳。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每年至少有250亿吨的地表土流失,导致作物产量、土壤肥力、碳循环能力明显减少,造成谷物年产损失约760万吨。各国若再不采取措施,预计到2050年,谷物总损失量将超过2.53亿吨。

作为大国,我们肩负着地球生态永续发展的责任,

黑土保护不仅刻不容缓,更关系到人类的未来。

摄影/邱会宁

为了给黑土“加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已经贡献出了诸多“中国方案”。

你信不信,卫星也能种地?

保护黑土地,科技先行。

2021年,黑龙江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揭牌成立。这是中国首个专为黑土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科研院所,它担负“土地医生”的使命,为黑土退化寻找良方,并集合国内外先进技术,精确计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逐步推广至整个东北平原。

保护性耕作,首先被应用于黑土保护。对于已出现退化的黑土耕地,以外部植物秸秆覆盖,同时进行休耕或半休耕,“给吃饱”与“不打扰”;覆盖秸秆的黑土地,能够通过季节更替,重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逐渐恢复良好结构。

有机肥还田,是保护性耕作的一环,将畜牧粪污与玉米秸秆结合,制取生物质天然气和有机肥,一方面取代秸秆焚烧、实现燃料替代,另一方面大规模提高有机肥产能,实现部分化肥替代,实现“粮食-肥料-土壤-粮食”的生态循环。

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关键在于规模化。以黑龙江大型农企为例,北纬47度在玉米生产过程中,不仅推广了科学施肥、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措施,还建立了以数据驱动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包括农业生产模型和虫灾预警机制,匹配规模化无人驾驶等高新技术,建立先进的生产管理体系,有力保障了黑土地的可持续耕作。

保卫黑土地,背后的高科技远不止这些。就连太空里的卫星,也能帮着“种地”。

2006年,我国发射第一颗遥感卫星,开启了我国遥感技术的民用化。如今,我们已拥有数十颗卫星组成的遥感阵列;对农业而言,遥感技术作为卫星大数据的一环,不仅能实现产量预测、监测地块变化,还能与气象卫星协同,实现病害预防、灾害定损、种植指导等功能,为黑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这种模式,被称为“空天地”。“空”,是指利用卫星遥感和气象数据,精准指导智能化农机设备;“天”,是指农用航拍设备,实时监控并调度耕地生产作业;“地”,是指土壤数据监测,为生产决策提供数据可视化支撑。有了空天地监测、监管体系,加上大数据追踪、溯源,中国农业数字化的未来,与黑土地保护紧密结合,未来可期。

耕地有限,技术进步无限。保护黑土地,既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新机会。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升级,正在古老的三江平原上开花结果,谱写未来、造福世界。

这根玉米,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

一颗好玉米,来之不易。

玉米,是黑土地上最重要的主粮之一,与大米、小麦等共同撑起中国人的餐桌安全。2021年,中国玉米产量达2.6亿吨,稳居世界第二;其中东北的玉米播种面积为1000-1400万公顷,年产高达1亿吨以上,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40%。

我国是当之无愧的“玉米大国”,

做主粮、副食、饲料样样精通。

制图 / 孙璐

北纬47°,不仅分布着世界三大黑土带,更是公认的“玉米黄金带”。东北的玉米,如今不仅是主粮,更是受现代白领追捧的高纤维、低热量食材,不但越来越好,更越来越“潮”。

以北纬47度鲜食玉米为例,它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这里不仅有万年黑土,更有超过70度的冬夏温差,令玉米长得昂首挺胸;这里还有超过2600小时的年均日照,以及清新空气与无污染的嫩江水,为鲜食玉米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

区别于传统,北纬47度鲜食玉米每年仅种植一季。

好食材,还要搭配好工艺。不同于粮用玉米,鲜食玉米更“娇贵”,只能依靠人工采收;采收后,鲜美风味稍纵即逝,需争分夺秒运至仓库,进入恒温车间;接下来,玉米需经过8道工序,并进入标准化实验室,检测糖度、微量元素等多项指标;这一切,都要在3小时内完成,才能筛选出最优质的鲜食玉米。

美味食材的背后,不仅是无尽的汗水,

更是科学、技术与执着信念的结晶。

最好的土地,搭配最优化的种植方式,以及最高端的精选技术,才能产出最美味的玉米。这些凝结着中国人的汗水与智慧的玉米,已经走出黑土地,走进我们的餐桌,并走向全世界。

2022年,来自齐齐哈尔黑土地的北纬47度鲜食玉米、有机大米等,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夺得多项“国际美味奖章”(Superior Taste Award);同年,在世界品质评鉴大会(MondeSelection,又称蒙特奖)中,北纬47度也摘得6枚蒙特世界金奖,获得双料国际美食大奖,征服了全世界“最挑剔的舌头”。

别小看这些玉米,它即将征服全世界的餐桌。

这对东北黑土地而言,既是里程碑,又是新的开始。

在可见的未来中,传统农业升级与生态永续发展,不仅是政策与学界课题,更是广泛的企业责任。北纬47度拥有年轻的创业团队,也一直通过以“有机产业集群”理念,带动东北乡村产业链发展而努力。

黑土地的好玉米,来之不易。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切,土地供养我们,我们保护土地;我们坐拥着黄金产区,优秀的农产品和农业技术,将会以更强大的面貌走向世界,让中国的生态农业举世瞩目。

北纬47度,中国好玉米。这颗来自白山黑水间的饭桌之光,正在借助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东风,以鲜味奔向全世界,成为中国黑土地上的“金疙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北纬47°的黑土地上,一场关于鲜食玉米的产业升级正发生
原来你是这样的北纬47°
玉米“黄金树” 乡村赋振兴——我市全面推进玉米产业强势发展纪实之一
非“镰刀弯”地区玉米怎么种
拯救黑土地:从黑土形成过程入手
【资讯】央视《焦点访谈》:不重视土壤改良,种啥也好不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