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 广东开平碉楼立园。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特色,可谓中西合璧,是中国首个关于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摄影/卢文


-风物君语-
身心都安处,才是家


家,是永恒的话题,对中国人来说尤甚


楼宇烈先生说: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但现代生活里,中国人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平日里忙于工作、学习,家似乎只是一个休息之所。这段时期,由于特殊原因,只能宅在家里,于是“家”这个古老的话题,再一次被我们重新审视:

▲ 广州岭南民居。摄影/黄善祥
对于“家”,中国人有与众不同的诠释与理解:家院家庭,从家园家族,从家室家学,从家教家风……

家之一字,其重千钧。而丰富抽象的家文化,则建立在繁多具象的“家”之上——她们,是星罗棋布在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之上的众多民居,是“中国人的家”,有各自鲜明的地域印记、独特的建筑特色,也有的不同的民俗风情,和平实的烟火气息

▲ 婺源江岭篁岭村民居。摄影/韩阳

为啥咱的家,造型不一样?

从北京的四合院,到江南的天井院从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到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碉楼,从东北地区朝鲜族的矮屋,到西南地区侗族的木楼……

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中国人聊起“家”的时候,总会产生一个共同的疑问:都是中国人,为啥咱的家“长得不一样”?

☞ 左右滑动查看 ☜

八个字: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上下五千年的漫长时间里,中华民族的先祖,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造型多样的民居,是他们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物质财富。法天象地,是他们创造文明的智慧,当这种智慧运用到构屋筑室时,纵横三万里的土地上,便产生了各类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民居。

▲广西三江侗寨。摄影/卢文

北京四合院,帝都的标配?
四合院,是中国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民居早在元代定都北京时,四合院就与官署、胡同、街坊同时出现在北京城内,紧随元代之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明与清,都定都北京,因此北京的四合院样式及建筑艺术、文化内涵也最为丰富所以,北京四合院成了一众四合院里最有名的那一个。

四合院,是一种合院式民居,简单来讲,就是四面围合而成的院落,方方正正,一般呈中线对称分布,而且外墙很少开窗,私密性极好。外观规矩,并不代表四合院“死板”,往大了扩,她可以是王府、皇宫,是气势恢宏的紫禁城往小了缩,她可以是宅院、民居,是香火鼎盛的寺庙


北京的四合院,基本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开一个大门中间的部分,就是庭院,可以种草莳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老北京所谓“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便是旧时四合院里北京人小康生活的生动写照。

▲北京四合院主体建筑示意图。绘图/ 王其钧


北京四合院看起来似乎简洁,却隐藏着很多信息。院落的进深、房屋的数目,到大门、围墙的形式,乃至每个角落里的装饰细节,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单以大门来说:由于北京的胡同多为东西走向,所以胡同南、北两边的四合院,大门一般开在西北角和东南角,与风水中的八卦方位紧密相关。游走在胡同里时,虽时过境迁,但透过不同的大门,犹依稀可见她当初的等级和主人的身份。



窑洞只是一个土洞……吗?
北京往南,是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所在的黄土高原地区,这些地区的代表性民居,莫过于窑洞若是第一次住窑洞,总免不了辗转反侧一夜——担心窑洞会塌掉。其实,窑洞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挖出来的,安全性极高,完全不必有这种担忧。

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多千米,南北宽750多千米,各地地形差异较大,生活在这些区域的人们,根据地形的差异,构筑了不同类型的窑洞陕西、河南多为靠山窑甘肃、山西多为地坑院

☞ 左右滑动查看 ☜

靠山窑,就是依天然土壁挖成的窑。动工时,要选择横向纹理的土层,才能有较强的支撑性;其次,要避开裂缝和蚁穴等地段,选择较为干爽的黄土层;为防止被淹,窑口要高于洪水最高上涨线。一些土壁面较大的地方,从上到下常常开挖很多窑洞,甚至形成村落,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地坑院主体建筑示意图。绘图/ 张瑜

地坑院,是当没有天然土壁时,在地上掏一个四四方方的大深坑,再由坑壁挖凿一整座院落的窑洞。为防止雨水流入院内,会在院落上方,用土坯或砖头砌筑高约一米的女儿墙而窑洞上的气窗,则保证了窑洞即使在地下,也不会阴冷潮湿,反而干燥宜居。


在黄土高原上修建窑洞,不仅施工简单、造价低廉,而且住起来冬暖夏凉,相当舒适。时至今日,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当冰箱、电器厨具等现代装备进入古老的窑洞时,相对于楼房,人们依然倾向于住窑洞。

▲陕西咸阳三原县张家窑地坑院。摄影/ 一佳one

天井,到底是个啥井?
在多雨的江南地区,水不仅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还带来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自古以来,江南民居的“样板间”,就临河而建,一面是街道,一面是河道,由于“水景房”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于是人们便在河上延伸出檐廊、阳台等,串联出江南独有的河街

▲江南“样板房”主体建筑示意图。绘图/ 张瑜


江南民居,曾受到徽派建筑一定程度的影像,四面高墙合围,中间的院子很小,就成了天井。天井内,一般放置太平缸,下雨时“四水归堂”,水在五行之中属金,聚水即是聚财,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像这样的风水讲究,在徽派建筑里尤其明显,造成的直观结果,是每栋房屋、每个村落都如在画中(了解更多,可点击蓝色字体)

☞ 左右滑动查看 ☜
▲图1:浙江安吉的天井院。摄影/傅鼎;图2:嘉兴乌镇民居。摄影/韩阳

你家比我家还美?我不信。

没有最美,只有更美。

十几年前的这句话,放在民居上似乎更贴切。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使得中国的传统民居,都像是从土地上长出来的一样,与周围的环境完美融合为一体,依山的浑厚,临水的精巧,每种建筑,都有她独一无二的美。

▲贵州三都怎雷村。摄影/卢文 

不是吹牛,我家真住“城堡”
若到过河北蔚县,你会怀疑《稻香》里那句“还记得家是唯一的城堡”,就是周杰伦为蔚县的古堡量身打造的。

蔚县的蔚,音为“玉”。古代燕云十六州的蔚州,就是现在的蔚县。她位于河北省西部,是连接华北平原和张北平原的险关要塞明朝时,北方游牧民族经常由此南侵,为防御侵扰,屯驻此地的军民,自发修建了大量城堡,“有警则入城堡,无事则耕种,且种且守”。由于这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官府还会出资帮助修筑民堡

☞ 左右滑动查看 ☜
▲图1:蔚县上苏庄古堡。摄影/ 何嵘;图2-4:蔚县卜北堡、埚串堡、邢家庄,摄影/纪睿泓

蔚县城堡,平面多为方形,外部城墙由夯土垒筑,中央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街,是城堡的中轴线,中轴线两侧,是整整齐齐、秩序井然的四合院,夹杂着戏楼、庙宇等建筑,中轴线的最北端,一般是真武庙蔚县城堡里的四合院,规模有大有小,规模大的,有两进、三进的院落,小的只有一个院落,由正房、厢房、倒座房组成。

蔚县以南,千里之远的福建,也有城堡形建筑,当地叫做土楼

这些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密林之中的土楼,曾被美国卫星误认为是神秘的核力量,然而实际上,她们只是客家人的家。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的汉人,为躲避战乱,南迁到偏僻的山区定居。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们深深体会到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因此,土楼里的人,都是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大家族。

▲承启楼主体建筑示意图。绘图/ 张瑜

永定县的承启楼,是客家土楼的典型代表。她由四个同心圆建筑环环相套、组合而成,中心是第一圈祖屋,由一个小的圆形院落构成;第二圈高一层,设32个房间,充当书房;第三圈高两层,每层有40个房间第四圈高四层,每层有72个房间第三圈和第四圈的房间,一把用作卧室、厨房、谷仓等。

我家的楼和你家的楼,不是一种楼
当与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朋友谈论“楼”这种建筑时,一定要先确认,你们说的是不是同一种楼,因为,有可能你说的是钢筋水泥建成的楼,而他/她所说的,却是吊脚楼竹楼


吊脚楼,通常建在山坡或者水边,除了房屋主要区域的宅基外,在房屋后面或两侧,可以挑出一部分地板,下面用木柱支撑,形成架空的楼阁。这种营造方法,不但可以节省耕用土地资源,而且可以有效增大建筑的可用空间。

凤凰古城,沱江两岸是密密麻麻的吊脚楼/ 卢文

湘西是吊脚楼集中分布的地区,而湘西吊脚楼中,最知名的莫过于凤凰古城的吊脚楼。许多人带着一本沈从文的《边城》来这里寻找他的诗意故乡,却意外被沱江边的吊脚楼吸引了目光:

纤细的支柱斜插入墙壁或立在水中,支撑着上部沉重的建筑,仿佛一阵风来就能吹倒,看一眼就心惊肉跳,禁不住要为楼里的人担忧——万一塌了可怎么办?其实,这种结构相当坚固,可谓有惊无险。临河的岸边,连排的吊脚楼,被细密的支柱网撑在空中,只有亲眼见过,才能理解什么叫真正的“临水而居”

▲凤凰古城令人沉醉的夜景。摄影/焦潇翔

湘西的土家人用木头搭建了吊脚楼,云南西部的傣族人,却用竹子搭建了竹楼

由于云南西部雨水多、空气湿润,且靠近江河常有水患,所以傣族人便创造了适应本地气候的干栏式民居——竹楼。干栏式建筑,距今已有10000多年历史。传统的傣族竹楼,整体建筑结构都由竹子捆绑而成,墙壁也是由竹篾(薄竹片)做的,屋顶由竹篾夹住稻草覆盖。竹楼没有庭院,因此占地空间极少,加上成本低、建筑符合当地气候和地形,所以一直保留至今。

现在,大多数竹楼的柱梁都采用木料,再以竹子搭成上下两层的小楼,上层是居住空间,分为前廊、堂屋、卧室、晒台四部分,下层用来圈养牲畜、堆放杂物。

▲ 丽江大研古城纳西族民居,摄影/韩阳

▲ 苍山下的大理白族民居,摄影/姜轲


这些美轮美奂、宛如天成的民居之外,还有新疆的阿以旺、内蒙古的蒙古包、贵州的石板房、云南白族、纳西族的坊院、梅州的围龙屋、开平的碉楼……

由于篇幅有限,难以为各位读者朋友一一呈现,我们特地为大家郑重推荐由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博物杂志主编的《中国人的家》。这本书是《博物少年百科·了不起的科学》第三辑六本书中的一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民居建筑 (2)
中国十大民居建筑,老外弱爆了
“我为啥长这样?”,来听听老房子的心里话——中国民居的千姿百态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建筑六大门派,你都知道吗?
【图文】中式建筑“六大顶尖门派”,惊艳世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