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追求分数背后,焦虑的孩子,自卑的父母

重庆两个小学生跳江

两位女生在公交站台等公交车时一边聊天、一边抽烟,动作很娴熟,这一幕恰好被另外一位路过的同学撞见了,于是就用手机拍成视频报告给了老师。

老师将两人抽烟的情况通报给了家长,家长批评了两人。

谁能想到,因为抽烟被老师、家长批评。

一时想不开,最终便相约跳江,最终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对这场悲剧感动痛心的同时,我们也得进行反思,尤其是家长们,在培养孩子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方法,需要着重培养孩子的一些关键能力。

不知道大家是否感觉到,如今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似乎没以前那么强了,以至于遭遇一些挫折之后,内心就接受不了,最终甚至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为何这么轻易放弃生命?
家庭矛盾、心理问题、学业压力、师生矛盾。
根据《中国教育蓝皮书》,这四个方面是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而在这之中,家庭内部因素占主导地位。
在家庭中,父母的唠叨、不理解、呵斥、当众夸赞"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在成年人眼中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成了孩子赴死的催化剂。
到底为什么芝麻大点的小事,都能成为青少年赴死的缘由呢?
我国的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怎么才能让我的孩子爱上学习?”、“我的孩子不爱学习该咋办?”
这是家长在后台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我的答案简单:
持续地帮助你的孩子在学习中获得获得乐趣,就会让孩子爱上学习。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不能唯分数论成败。
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中国父母最难接受,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会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
即便是从内心隐约意识到这一点,也一定要排除万难,创造条件把孩子培养成天才。
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很多中国父母给自己拟定的宏伟目标,也是他们赋予自己的伟大责任。
当然,这情有可原,无可厚非。
所以,我们不用去探讨这是出于什么心理,也不用去争辩这种做法的对错。
我们只说明一个事实:99%的人99%的可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

有这么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
从小被要求听话的小孩,哪怕成绩再优秀也容易焦虑。
自我严重缺失的孩子活得特别小心翼翼,无论取得多少现实上的成功,都不能抵御他们内心的羞耻感和对自己的否定。
某种意义上来说,越成功越脆弱。
教育对人的评价只剩下分数这个唯一的标准,长期被灌输这种衡量自我的标准。
大家渐渐习惯把“追求分数高低、工作绩效考核和别人的期待”当做人生意义,生活目标单纯而直接,就是为了这些。
其他的一切都是无谓的消遣,也很难在其中找到快乐的体验。
单一的评价体系(分数)无法提供充分的自我肯定和价值观,深陷其中的人们会自我禁锢,失去了对真实生活的连接感。
孩子没有考出家长预期的成绩而为之生气,这是家长自己的情绪,应该是由自己负责,不可以拿孩子当成自己生气情绪的出口。

很多父母如果自己无法超越自卑,就会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身材矮小的父母,会更在意孩子的身高。
学习成绩不好的父母 ,更在意孩子的分数。
自己生活得不如同龄人,就想孩子不能这样。
带着自卑情结,而自己一生却有无法超越这种情结的父母,更是期盼在孩子身上得到弥补。
这种寄托是可以理解的。
可如果扭曲成对孩子的控制,那就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发展
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反应性自身对象负责满足儿童渴望得到赞美和肯定的心理需求,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反应性自身对象。
不成熟的家长养育孩子时,无意识地将自己与孩子的位置互换,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反应性自身对象,希望孩子来满足自己夸大性幻想和好表现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家长试图通过孩子的良好表现来博得别人对自己的赞赏;
或者把孩子当做自己理想的化身,让孩子去实现家长没有完成的梦想。

我们所谓的学习、训练、强化,都是孩子在适应大人,适应社会,如果真的为孩子着想,为什么不去顺应孩子的规律呢。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
我们经常把父母跟孩子混为一谈了。
所以父母的诉求才会变成孩子的诉求。
孩子是我们的老师:帮助孩子成就梦想,而不是完成你的愿望。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生活中,我们要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鼓励孩子自己做决策。
比如问孩子:“长大后你想当老师还是医生”和孩子一起协商:“课后或假期你想怎么安排?”
不可以在孩子不愿意的情况下,自己帮孩子做决定。
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儿女。
他们借你而生,却并非从你而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更加关注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你只是父亲或母亲,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只需陪伴,让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好与真实,就足够。
为人父母,不过是希望儿女能一生幸福。
父母无条件支持孩子,孩子被爱包裹。(你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被爱包裹的感受)
这就是孩子内心源源不断的力量来源。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少年心理:孩子一到考试就焦虑怎么办?
马上期末考试了,家长应该如何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父母必看)
听心理咨询师解锁孩子“不爱学习”的密码!
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期末考试?|提高学习能力系列(八)
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的家长和心理咨询师的对话摘录
心理 |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个心理学效应家长必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