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 科学家研究称“人性本善” 婴幼儿具有道德判断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类自从有了文明以来,各个时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一直对此争论不休,至今这个问题仍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现在,科学家们希望能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给予解答,一些最新的研究结果更倾向于“人性本善”,并且认为婴幼儿天生就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


  最新结论
  婴儿天生具有道德判断
  婴儿通常是心理学家很喜欢的研究对象,因为他们几乎还没有受到文化环境和社会规范的影响,他们相当于人性的“原材料”——人类本来的模样,而不是后天形成的模样。《童年的进化》作者、人类学家梅尔文·康纳曾说过:“婴儿所知道的比你认为的要多,因此才会有这么多关于婴儿心理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关婴儿对世界的认知的一系列研究揭示,人类生来就具有很多技能。5个月大的婴儿能识数吗?当然可以。他们能理解简单的物理吗?也可以。最近,一些实验室开始转而研究婴儿天生的社交技能,以及婴儿如何了解和评价他人的目标和意图。科学家们希望,通过此类研究能够揭示人类思维的先天功能,美国耶鲁大学婴儿认知中心的负责人卡伦·温尼将其比喻为“人类天性的外壳”。“之前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类感知的人现在转而研究社会生活,因为这正是生物行为的脚步跟进化之路汇合的地方。”康纳表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生存和繁衍越来越依赖于社会能力。”
  耶鲁大学婴儿认知中心对一项社会功能尤其感兴趣——道德判断以及婴儿是否天生就能做出这些判断。该实验室的首个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2007年的一期《自然》杂志上,令整个科学界大吃一惊。一系列简单的道德实验显示,6个月到10个月大的婴儿更喜欢“好人”而非“坏人”。“这一能力可能是婴儿做出道德思维和行为的基础,”论文作者写道,“它有可能形成了更为抽象的对错概念的根本基础。”
 过去几年中的大量相关研究显示,婴儿不是让-雅克·卢梭所说的“完完全全的小傻瓜”,也不是托马斯·霍布斯所认为的“自私残忍之徒”,而是生来就有着丰富的亲社会倾向的,并且似乎更偏向于关心别人。孩子能从某种程度上分辨善恶,并且常常做出无私的举动。一个针对两岁以下婴幼儿的研究总结称,“对婴幼儿来说,给予能带来快乐”。另一项针对19个月至21个月大幼儿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公平”。该研究还表示,在学步阶段的婴幼儿有着尤其强烈的公平意识,他们天生就爱帮助他人。
  所有这些听起来似乎对于人性来说都是好消息,也确实如此,一些研究显示,婴幼儿的积极社交倾向根深蒂固,不管是不是父母的要求。哈佛大学的一次实验显示,婴幼儿们会互相帮助,不管是不是受到父母的指示,不管父母是不是在场。
  “人类的道德来自哪里确实是一个疑难问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说道,“人类天生并没有完整的道德体系,但是组成道德体系的元素——利他主义、对他人的同情、对他人目标的了解——形成的比我们以往所认为的要早,孩子在两岁以前就能具备这些道德元素了。”


  行为研究
  结果偏向于“人性本善”
  婴儿认知中心设在耶鲁校园一栋石头建筑内,环境十分温馨,有舒适的沙发和日照充足的大窗户。婴儿认知中心接待3个月到2岁大的婴幼儿,当他们的父母签署同意书的时候,工作人员会通过各种方式博取孩子们的欢心,比如跟他们一起在地板上爬来爬去。
  婴幼儿道德研究是个新的领域,29岁的吉莉·哈姆林是这个领域里的佼佼者,前几年她只是婴儿认知中心的研究生。当时她正在撰写自己的论文,用动画展示一个“登山者”试图登山,一个“帮助者”协助它登顶,一个“阻碍者”妨碍它,“登山者”、“帮助者”和“阻碍者”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
  之前已有人用这个方法对婴幼儿进行过实验,但哈姆林想知道的是,孩子们观察之后,是否会对这几个角色产生喜恶。“作为成年人,我们喜欢帮助者而非阻碍者,”哈姆林说,她现在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副教授,“我们之前从不认为婴幼儿会有这种想法。”
  耶鲁大学婴儿认知中心的负责人卡伦·温尼和她的丈夫、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给了哈姆林很大帮助,她说:“孩子们有自己的态度、会作出判断吗?那时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我们倾向于认为孩子是基于经验才培养出道德判断的话,那么他们对这个登山的故事不应该有反应。”但最终实验结果显示,6个月到10个月大的婴儿似乎对登山的故事有强烈的反应,通过他们对3个角色关注的时间长短来看,他们喜欢“帮助者”远胜于“阻碍者”。这个结果令哈姆林大吃一惊,为了验证,她和温尼又设计了其他实验,得到的依然是同样的结果。
 哈佛大学在马萨诸塞州的发展研究实验室则专门研究2岁幼儿的行为,菲利克斯·沃恩肯是这里的主要科学家,起初他对孩子们如何理解他人的意图、他们是否会帮助他人完成目标很感兴趣。他希望通过一种新的帮助实验来得出答案,比如“不小心”落下一顶帽子,看孩子们是否会把帽子还回来。沃恩肯为18个月大的幼儿设计了实验,在实验中一名“不幸的成年人”在孩子们的注视下试图完成很多不同的任务,但是却无法成功。在这些实验中,幼儿们都伸出援手,帮助成年人完成了任务。
  “18个月大的幼儿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提供帮助,而且完全是自发的,”沃恩肯表示,“他们是很聪明的帮助者,他们并未经过训练,但是愿意在没有激励和回报的情况下提供帮助。”研究还显示,孩子们甚至愿意在有个人负担的情况下向他人提供帮助。沃恩肯认为,由于实验对象只有18个月大,这显示帮助他人的行为是天生的,而不是被教育或模仿得来的。
  沃恩肯还在人类的近亲黑猩猩身上做了类似实验,但结果显示黑猩猩并没有自发助人的倾向,而是在得到奖励的基础上才会提供帮助。因此研究人员得出,主动帮助他人很可能只是人类所独有的特质。


  批判和争议
  科学界仍在探索这一课题
  “人性本善”的研究也面临很多批判的声音,这或许也是最具争议的研究课题。今年夏天,一些新西兰科学家挑战了哈姆林的“帮助者/阻碍者”研究,他们认为哈姆林的实验对象只是对实验中简单的物理现象作出反应,而非带有道德判断和感情色彩。婴幼儿们只是喜欢看代表“登山者”的圆形图形在代表“帮助者”的三角形的协助下登上最高处,而不喜欢看这一过程受到阻碍。
  对此哈姆林和她的同事们指出,新西兰研究者对“帮助者/阻碍者”实验的重现是有问题的,在他们的实验中代表“登山者”的圆形图形的眼睛是向下看的,而非看着山顶,这会令婴幼儿们混淆“登山者”的目标。
  有些研究者认为,婴幼儿看似天生具有很强的社会技巧,但实际上这只是感觉和反射的体现。“我不认为婴幼儿天生就有道德认知,”西蒙·弗雷泽大学心理学家杰里米·卡彭代尔说道。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针对婴幼儿的实验低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乔·亨瑞奇称,在全世界众多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公共道德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的。亨瑞奇说:“文化会改变你的大脑。”他指出,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大脑扫描的结果显示,其扫描成像是存在区别的。
  婴幼儿研究者也会不断审视自己的工作,2009年,沃恩肯曾写道:“孩子刚开始时是完完全全的利他主义者,后来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变得更有选择性。”而现在,沃恩肯感觉事情要复杂得多。很多观察结果令“人性本善”的研究发现变得更为复杂,比如,孩子们很喜欢组成小团体,3个月大的婴儿喜欢“自己人”超过其他人,研究还显示,1岁大的孩子更喜欢跟自己母语一致的人,而非说其他语言的人。此外,婴幼儿还很喜欢实施惩罚。哈姆林提供的一段人偶实验的录像显示,一个小男孩直接敲掉了“坏家伙”的头部。耶鲁大学科学家温尼也质疑过沃恩肯实验中婴幼儿的深层动机,她指出这些看似无私的行为有可能实际上是适应性的。或许这些孩子在某个特殊时刻并不是真的在帮助,而更有可能是在向控制他们世界的强大的成年人展示自己的优点。
 对很多研究者来说,这些复杂问题和争论冲突令婴幼儿研究更具价值。研究者埃伯·塔斯米表示:“我在尝试想出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实验,人类有很多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但很多分类都是相对的,比如偷20美元跟强奸、谋杀相比哪个更坏?当然我不能直接把这个例子用到婴幼儿研究实验上。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模拟一些道德情景,来看看孩子们是否会喜欢一个跟其他坏人相比没那么坏的人。”
  同样地,研究显示,婴幼儿喜欢从“好人”那里得到一块糖,但如果“坏人”给他们3块饼干乃至10块饼干,他们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用塔斯米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是跟恶魔交易的话,孩子们又会设置怎样的价码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幼儿也会以貌取人 通过看脸区分好人坏人
人之初,性本善吗?
西媒:婴儿心中也有道德观 但8块饼干能使其道德反转
研究发现: 婴儿生下就能分辨好人坏人
自我意识是怎样形成的
研究:年龄越小超能力越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