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年书乡第一坊:江西省竹桥村

在如今这个经济高速增长,节奏越来越快的国度里,很难想象还存在着这样一个村落,古朴、清远、幽静,与外面焦躁的世界格格不入,自始自终保持着自己的那份厚重,又散发着令人着迷的人文气息。

品字三井、八方水塘、人本路、金溪书雕版,每一处背后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人文内涵与历史故事。

竹桥古村,一个令现代人向往的地方!

竹桥古村坐落在江西省金溪县城北面,距县城12公里,全村现有206户820人。竹桥古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有800多年历史,村中有保存完好的古祠堂5座、古门楼4座、古井3口、明清古民居109栋,堪称我国南方农耕文明的缩影。村口有700年古樟一株;村前一溪如带,良田万顷;村内有赐福庙和紫澜阁遗址;村后茂林修竹,鸟鸣树幽,栀子花儿香飘数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如画。金溪县曾是明清之际赣版书籍印刷中心,而竹桥古村又为“金溪书”的发祥地和主要承印地,村内现保存有古雕版印刷作坊遗址2处,保存有完整的《三字经》、《百家姓》、《四书集注》雕版,至今仍可直接印刷装订线装古籍。2009年,竹桥村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又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

竹桥村村民皆为余姓,其始祖为唐吏部尚书余褐之长子克忠公,于五代从福建昭武来上幕镇任守统军,居家金溪火源,传13代至文隆公,于元中早期(公元1300年)迁至月塘建村,即今竹桥村。竹桥村村口总门楼,始建于元末明初,总门楼前有多边形古井三口,用雕花石栏围成,成“品”字形排列,寓意吃了这品字形的井水,不管是为人、为学、经商都要讲究品德。村内有水塘八方,均由石块砌成,中间为一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俯瞰全村,形似一柄巨扇,109幢明清建筑保存完好,其中有明代祠堂1幢,明代民居8幢,其余为清代建筑,均为清一色的青砖灰瓦,蔚为壮观。

竹桥古村朴实素雅,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是我国南方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蕴含了“临川文化”圈的多种元素,涵盖了考古学、社会学、人文学、民俗学,是一个了解封建社会农、商、儒文化的现实窗口。

竹桥的独特景观与雕版文化

竹桥村距县城八公里,欠发达的交通状况与经济条件促使这里的村容村貌几百年不曾改变,外面沧海桑田,竹桥静滞百年。村中现存古朴典雅的古祠堂、古雕版印刷作坊、古民居等明清古建筑109栋,占地20976平方米。村口七百年古樟一株,村前一溪如带,良田万倾,村尾林木繁茂,茶园一望无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如画。古村的村口布局特别与众不同,主要由一条古驿道、三口古井、三个晒场、四座门楼、六条街道以及八方水塘组成。

品字三井

如果站在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古驿道,南北方向从村前通过,从现存古驿道上深深的车轮印便可看出古时这条道路的繁忙,竹桥先人就是通过这条交通要道买卖经商,出入村落。古驿道上有“品字三井”,三口古井成品字排列,每个相距22米,周围均有直径约6米的圆形石板护拦,一口栏杆上刻有“乾隆壬戌年建”,另一口刻有“乾隆二十一年建”等明确的纪年;还有一井栏杆已毁。

三口井皆为井深5米、井口井内边长1.7米的正方形,古井均为青石板铺砌,水源充沛,清淘后至今仍可饮用,每口井乃外圆内方,并组成一个工整的“品”字。《竹桥余氏宗谱》记载:“旧有二井,一名剑井,一名新井。道光二十三年天旱,四月未雨,又开一井,亦名新井,自是三井品立,亦先人心计也。农民睹之,知为人邪正固有品级之分;士子睹之,知贫可守而品不可坏也;商贾睹之,知当忠主任事品德不谬也。”意为做官、经商、务农都要讲“品德”。

八方水塘

村中共八方水塘,其中七方水塘分布形同北斗七星,另一方为如圆月般的月塘,八方水塘组合在一起形成“七星伴月”的村落空间格局。从外围远眺,竹桥古村地势由低渐高,整个村落呈扇面展开,布局独具匠心,处处体现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八方水塘总面积达16.9亩,主要功能是作为消防、防盗和生活用水,八方水塘组合在一起形成七星伴月之象。村民世代牢记“星星靠着月亮,不亮也会亮”,意为众后人只要围绕先人道义品行执事,无论耕种、经商、求学、为官都会前程光明。

四门楼

村中共设有总、上、中、下四个门楼。总门楼始建于明初,在门楼的侧墙上可见保存完好的道光二年修正门楼捐资碑以及道光十一年县令胡某批谕,禁止麻风病人进村的禁碑。在另一侧的墙上挂着竹桥村近年来获得的荣誉牌匾,两侧一古一今,交相呼应。其中最引人驻足的无疑是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竹桥村厚重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与重视。

上门楼气魄宏伟且极有来头,门楼上方砌有大宋皇帝为竹桥八代余菖言公御赐匾书“谏草传芳”四字。据村中老人介绍,相传菖言公在朝为官时,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经常为当朝皇上进言,在为当时朝廷编制一部律法时,不畏强权,直言进谏,后终得皇上采纳,天子大悦得以殊荣。

顺着街道再往前走便到了中门楼,其更加别具匠心,门楼低矮,形似官帽,不管你职位多高,官有多大,行此非得下马。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前门的地上用条石铺成了一个大大的“本”字,门楼里面的地上同样用条石铺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又像“天”字,即告诫竹桥人为官为人不要忘本之意。同时体现竹桥古人天人合一、人本结合、以人为本的生活理念。

步云公祠

步云公祠坐落在直街中段,砖木结构,建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面宽14米,进深23米,建筑面积322平方米,保存非常完好。1933年1月底,赣东北红军主力红十一军军长周建屏和政委邵式平率军进入金溪县,周建屏利用此机会,骑马回到竹桥村后仅1.5公里的老家左源村,在步云公祠接见了乡革委会的同志,召开群众大会,将自己的房屋和几十亩田地分给贫苦农民,并住在步云公祠。同年4月3日,红十一军进驻竹桥村一带,并派工作团帮助地方在竹桥村建立了金溪县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农民运动革命委员会就设在步云公祠内,是一处具有重要价值的近现代革命文物。

镇川公祠

大凡古建筑较多的村子,一般都出了做官或是经商发财的人。翻阅《竹桥余氏族谱》,余氏做官的不多,官也当得不大,直到清朝才出了两个举人和一个贡生。但竹桥却有重商传统,弃农经商,弃学经商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竹桥传统文化与众不同的地方。竹桥村长期从事商业贸易的生意人不少,有几个世代经商的大家族,经商致富后,他们大多数都向朝廷捐款,而且都热心村中的公益事业,如修祠、建庙、修砌道路、捐资办学等。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清道光年间的余钟祥。据了解,余钟祥小时候家里很穷,后来被一家仅有一个女儿的老板收留,最终成了老板的女婿并接下家业。有一年,他大量收购其他店不愿收的灯芯草,并囤积起来。过了一两年,皇上打蘸需要大量灯芯草点灯,余钟祥将仓库里的灯芯草销售一空后,赚了一大笔钱。发财后,他在湖南曾市创建了一条商业街,在浒湾镇书铺街创办了余大文堂刻书房,还在竹桥村建起十家弄和镇川公祠。如今,余钟祥的故事还在村民中广为流传。

镇川公祠与其他祠堂不同,两侧为“培兰”、“植桂”门,“培兰”、“植桂”意即培植人才,里面为竹桥人延师教子之所在。两边建有裙屋,三栋一排,连成一体,建筑面积达600余平方米,内有大小10个天井,其结构之复杂可见一斑。祠堂前一块空地,面积约300余平方米,对面一门洞开,直达花园,门楣上石刻“对云”二字,上下落款为“乾隆丁丑年”“曹秀先书”。据《江西历代人物》及《读史稿》载:曹秀先(1703-1784),字恒所,号地山,江西新建人,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乾隆三十六年(1771)晋礼部尚书,任四库全书副总裁,后为总裁。“对云”二字寓意“对我生青云”,希冀培育人才,青云直上,此为曹秀先留在金溪的一处遗迹,弥足珍贵。传说为“对”字那一勾,费银五十两。1941年春,金溪县立初级中学曾迁至此地办学。中学搬走后,村里一直在这里办小学,直到上个世纪末。

养正山房

江西民间谚语“临川才子金溪书”,“金溪书”指的就是金溪县是古代西江雕版印书中心,而以竹桥人开的“余大文堂”为最大最早,“养正山房”就是一个刻印古籍的地方,位于仲和公祠右侧,宽16米,深24米,占地384平方米。进门为一大庭院,上堂及后堂为印书之所,乾嘉时期书板盈架,直到解放初期保留的刻版才焚之于尽。在康乾时期,竹桥就有人在全国做卖书生意,余德昭在北京开书肆,收罗古籍,兼理金溪嘉会试馆中,其家谱有明确记载。后来余仰峰又回乡里自开印书房,“刊书牌置局于里门,昼则躬耕于南亩,暮则肆力于书局。以刻书鬻书为业。”可以说竹桥人开了金溪雕版印书的先河,“养正山房”即为其遗存之一。

雕版印书

或许,许多人都不会想到,这座并不起眼的小村落,竟然与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并且在印刷术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的确,雕版印刷正可谓是竹桥的文化之魂。在明清期间,谈到竹桥的雕版印刷,真是男女老幼无所不知,家喻户晓。竹桥人很早就在全国做卖书生意,并在乡里自开印书房,可以说竹桥人开了江西雕版印书的先河。其中以“余大文堂”印书房最大最早,历经七代,历时二百多年。当时由于经营“余大文堂”富甲一方,特别是乾隆至道光近一百余年是最发达的阶段,可谓声名响彻天下。那时不但为竹桥建十家弄和八家弄以及修建祠堂提供所需的资金外,还给湖南安乡县“深柳书院”捐田六百亩,并捐军饷,而且帮扶了竹桥数代人的就业,不但富了自己,而且带富了乡人。据竹桥前辈人所传,那时“余大文堂”刊出的书名目多、质量好,而且价格又低,每流到一处都争着购买,声望越做越好,由单一开书肆后转为各种经营,米店、布店、染布坊,生意越做越大,信誉越做越高。金溪县地方志对于竹桥村与印刷术的关联,有着这样的记载:明清之际,金溪是赣版书籍印刷中心,素有“临川才子金溪书”的美誉,而竹桥古村是“金溪书”的发祥地和主要承印地。

但随着印刷技术的日益发展,雕版印刷逐渐被西方的铅字印刷所取代,清朝末年,雕版印刷日渐没落下去。当时印书房纷纷关闭,每家都藏着海量的印板。但随着世代的传承,其子孙后代见这些雕板毫无用处且占地碍事,竟用作烧火的木材,再加上义和团、抗日战争、文革等历史、政治浩劫,现在的竹桥雕板早已难见踪影,仅仅少数老人还保存有少许板块。唯留有当年的印书房“养正山房”孤独的向庭院中的杂草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竹桥村的人文精神:儒商并重 尊崇自然

1、竹桥是金溪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标本。竹桥有绵衍久远的家庭源流,村落布局保存完整,民居结构富于区域特色,民风淳朴。由于富户较多,其建筑与布局特重防盗、防火,民居外墙全用三、四层高的青石板做墙裙,高2米,村内三个门楼都面临水塘,通路从两侧而出,这些体现着防火、防盗的匠心。

2、竹桥有着儒商并重的文化传统。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经济,商品经济不发达,流行在金溪农村常见的厅堂楹联就有“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除耕读之外,好像其它都非正业。但竹桥却有重商传统,从来都不轻视商人,弃农经商,弃学经商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竹桥传统文化与众不同的闪光之处,所以,竹桥建村后科举出身的大官不多,而长期从事商业贸易的生意人不少,有几个世代经商的大家族,经商致富后,他们大多数都向朝廷捐款,而且都热心村中公益事业、修祠、建庙、修砌道路、捐资办学等。想当初,竹桥村又无水路,又不近交通,像建村时用的几百斤重的板石和建祠用的大部分都有30—40公分直径的杉木柱,都需要肩挑人扛的,没有相当的经济基础是无法建成的。但重商不代表重财,竹桥村的下水口处形状皆修成铜钱状,表明了竹桥人视钱财如粪土的价值观。无论做官、经商,竹桥人赚了钱都回家建房,盖祠堂、书院等,体现了“不忘根本”的文化传统。历代竹桥产富豪众多,但村中民宅多大同小异,风格统一,极少奢华之作,这也体现了竹桥人低调、朴实的人生哲学。

3、竹桥人培育出一种顽强奋进的健全心态,为官、为商、为学、为农都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故而出现过一些杰出人材。康熙时任山东齐东(今邹城市)知县的余为霖抗旱救灾给民牛种,革除敞政,治声大著。后归养老母,亦勤于读书著述,著《石松堂集》等。乾隆时期的读书人余壁恒,幼有才名,师徒李绂(临川文化名人),但久考不中,教书40余年,学生多考中为官,壁恒到73岁时,犹和诸生共应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年)乡试,老而志锐古今少见,后受聘在省城南昌朱氏书馆授课,卒于书馆,表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

民国初期,村里先后有2人出国求学,余地山毕业于日本东京士官学校炮兵科,与江西都督李烈钧同学,任赣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孙中山北伐时任命为先遣军军长,参加了湖口起义,反对袁世凯称帝,失败后终老家乡。余慈舫毕业于北平陆军学校,后出国求学,回国后加入革命团体组织——湖北“振武尊心会”以“神州一怪”笔名为革命大造舆论,在《商务日报》、《大江日报》发表文章,后担任辛亥革命后第一张革命报纸《大汉报》编辑,被袁世凯爪牙段芝贵捕入军狱,受到酷刑审讯,杀害于汉口满春园,年仅31岁,新中国成立后,竹桥人好读成风,先后有50多名余姓子女获得大专以上文凭,其中7人获得高级技术职称,其中余达礼和余江荫两人在金溪县志上留名。

4、竹桥村的布局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贴近自然的人文精神。如村东现有万亩脐橙开发基地,周边山坡全是绿油油的黄栀子,渗透其间的是乡民们淳厚质朴的民风民俗和浓郁的耕读文化气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岁月犹如一首悠远舒缓的民歌,保存着一种恬静淡泊的桃花源式的田园生活模式。青山绿水的陶冶和熏染,使竹桥人对自然有亲切感、亲和感和敬畏感,这对当今喧嚣的城市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有着一种值得参照的文化意义。

保护与发展 和谐与统一

竹桥人至今仍生活在祖传的老屋中,村中十大明清古民居聚落群极具文物价值,是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标本。清一色的石板巷道,一块拜石匾刻,石字中还多了一点,增添了巷道的文人气息。古民居中传统建筑最具特色的是八家弄、十家弄,为各自家族鼎盛时期修建,一排数列,同天动工,同天上梁,整排房屋全部耳门相通,可以贯穿,整个家族概居其中,气势磅礴,现在仍可依稀感受到当时的家族盛势。民宅全是砖木结构,青砖铺地,木石窗柩雕花纹饰图案都各有不同,尤其是屋内住处,每栋各不相同,同一栋之间不同住处的雕刻造型和图案也各有特色。大门上方的石雕和砖雕更是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给人以鬼斧神工之感。屋内屏风、窗户、雀替、梁架上的木质雕刻也是各显神通。凡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历史的经验证明,传统聚落中的民居有没有人居住情况大不一样。有人居住,人气旺盛,木构件不容易腐烂、破损,经常可以得到细心呵护;反之,如若人气大不如前或人去宅空,必然会造成无人管护、常年失修,即使进行经常维护也会因为没有了原住民,使原本鲜活的文物变成缺乏人气的死文物,导致丧失了保护的意义。于是,保护竹桥村落和民居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名村,也必将成为一个迫切的新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抓紧做好竹桥村落的保护规划,在保护规划中,最根本的就是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产权保护、维护基金的筹集办法和切实有效的留住原住民。只有留住原住民,方能保护好竹桥村落,保护好竹桥文化。深入开展竹桥的文化研究,强化对竹桥村落和民居周边的环境保护,确定竹桥文化保护的有效技术措施,解决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制订激发竹桥原住民对竹桥文化的保护热情和资金投入的政策措施,编制竹桥村落保护与新区建设的规划等。

竹桥古村是我国南方农村耕读文明、商贾兴村的历史见证,蕴含了“临川文化”圈中的多种文化元素,涵盖了考古学、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生态学等文化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经千年的封建社会农、商、儒、宦并重的人文历史信息标本。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村庄布局与众不同的村落;这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以人为本、品德为先的村落;这是一个传统建筑颇具特色、值得多学科深入探讨研究的村落。竹桥村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既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它留下了珍稀的古民居、古祠堂、古雕版,也留下了竹桥人顽强奋进、儒商并重、品德为先的精神,以及竹桥人善经商、不忘根本的传统。因此,利用竹桥文化开发休闲度假产业,就正是发扬竹桥传统文化的现实写照。居住在竹桥村的原住民,一定要利用好祖先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资产,发扬先人儒商并重、善于经商的传统品格,借助竹桥“历史文化名村”这一响亮的品牌,发展观光、旅游产业,让竹桥再次充满生机和活力,重新繁华昌盛起来。

随着竹桥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必将引起国内外更为广泛的兴趣,也势必带来休闲、度假、观光产业的发展。要促使休闲度假观光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大对传统聚落和民居的保护力度,就必须充分利用竹桥这一山村原生态民居的神奇,盘活山村大地的山、水、田、人、文、历史、宅资源,开发富有创意性的竹桥生态文化,借助生态文化所具备的环保、经济、传承、和谐、复合、教育和观光度假等功能,激活竹桥文化,促进山村经济发展,让竹桥的原住民富裕起来,积累竹桥聚落和民居的保护资金,进而激发保护竹桥聚落的热情。因此,创意性竹桥生态文化的开发就必须集山、水、田、人、文、历史、宅为一体进行统一的规划,并将山村的每一项产业活动都作为竹桥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创意性生态文化的开发,使其成为产业规划与山村产业景观化,景观产业化的产业提升,实现集约化经营。在突出竹桥文化的同时,把山村优美环境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建设富有独特魅力的竹桥乡村公园。使得淳净的山村气息、古朴的民情风俗、明媚的清脆山色和清晰的山泉溪流,都能够让休闲度假观光者在领悟竹桥文化的神奇中,饱览秀丽的山水美景、体验丰富的山村生活、品尝地道的农家有机菜肴。让长期困扰在钢筋混泥土丛林中饱受热浪煎熬、吸满尘土的城市人满足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情思,获得净化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感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余克忠为竹桥余氏始祖
江西抚州
竹桥村
走进金溪竹桥古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42)江西省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
5月抚州“传承文化·古建之美”摄影创作之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