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甘肃如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专访甘肃省政府原参事车安宁(上)


2022年第080期||总第826期

艺海风│826期

甘肃如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专访甘肃省政府原参事车安宁(上)

王长华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我国也是甘肃省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此,们首先需认识甘肃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深层次原因。甘肃地处内陆腹地,属“胡焕庸线”以西地域,地形狭长,地貌多样,干旱少雨,生态脆弱,人口稀少,虽地广而有效土地面积不足,城市分散且规模偏小,造成产业不能集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有规模的产业及产业链;同时远离出海口,交通不便,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滞后于中东部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甘肃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上述条件的制约,以及计划体制下嵌入式的国有工业产业无法带动本地产业发展,致使产业发展缓慢,结构难以调整,民营经济长期弱化,资金和人才流失严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今后很长时期内,甘肃落后仍然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

2018年6月,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研究员车安宁、林柯、杨利亚、于洪志、褚衍东和钱国权,经过详细周密的调查研究,向甘肃省人民政府提交了由车安宁执笔的《甘肃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对策措施研究》,提出了甘肃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20条建议”,获得2018年优秀参事一等奖

数年过去了,人们发现,这些建议,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于甘肃今后的发展,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为此,笔者近日采访了“20条建议”的执笔者车安宁先生,请他就甘肃的现实状况、建议提出的背景等问题,再次阐述这一团队的研究成果,或许对甘肃今后的发展,不无裨益。

车安宁简介:

车安宁,男,1956年生,陕西西安人。197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曾任《兰州大学学报》主编、甘肃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民盟甘肃省委副主委、武威市副市长、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省政府参事等职。

车安宁先生

问:车先生您好!请您谈谈“20条建议”的提出背景,以及当时甘肃全省的发展状况。

车安宁:甘肃省与全国同步经历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纵向比较,甘肃省发展变化巨大,但横向比较,多年来,甘肃省的发展都基本处在全国的末位(具体数据不再列举)。多年来,甘肃省的地方财政支出大大高于地方财政收入,不足部分均依靠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比例居高。

2017年,甘肃省实现生产总值7677亿元,较上年增长3.6%。2017年的三产比重为:13.85:33.38:52.77。甘肃省人口为全国的1.8﹪左右,GDP仅为全国的 0.9﹪左右据甘肃省统计局消息2021年,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达到1024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两年平均增长5.3%,笔者注)。

2017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由于受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企业对市场和政策反应不灵敏、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往年基数较大和部分干部不作为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甘肃的GDP增速仅为3.6%,没有完成预期7.5%的目标。可见,甘肃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有相当艰难和漫长的路要走。

问:请问车先生,甘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境有哪些?

车安宁:

第一,甘肃的经济发展速度处于全国末位。具体为GDP总量小,人均产值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职工平均工资低,城镇化率低,二、三产业比重低等。

第二,人才和劳动力流失严重。多年来我省每年高考、考研出省人数与各类毕业生入省人数比,入不敷出,差额悬殊。多年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一般的劳动力流失也很严重,主要表现在青壮年农民工和城镇青年大多去外省打工和创业。

第三,资金流失严重。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对外投资远远高于省内投资;二是省内各大商业银行每年均有几百亿乃至上千亿元的存贷差流向省外;三是多年来,在我省工作老同志退休后,大多选择在沿海城市及北京、西安、成都等地购置房产,或随子女去外地定居,或为孩子买房,或以候鸟方式在南方过冬。他们的退休金和积蓄在甘肃,而生活消费特别是一次性购房消费则在外地。由于购买房产地都是国内宜居城市,每套房产平均价两三百万以上,加上装修、家具等消费每年使甘肃流失资金达几百或上千亿。这无疑使本来就缺少资金的我省经济更加雪上加霜。

第四,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具体表现为曾有两任省委书记、两任兰州市委书记及一大批官员在反腐中落马。近年还有诸如祁连山生态保护区案、折达公路案等不良事件被接连曝光,折射出一大批官员的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

第五,群众不满情绪增多。人们在饭后茶余谈论的话题往往不是赞美甘肃,而是人们的收入低了,许多人走了,自尊心弱了,自信心下降了。随之而来的是牢骚多了,干劲松了。近年有人撰文,写出甘肃的种种社会生态不佳的典型案例,并指出,这是甘肃人思想保守,不解放,小富即安的心态在作祟。我们虽不完全同意这些观点,但必须承认这种现象也确实是存在的。

甘肃全境位于胡焕庸线以西,远离出海口

问:请您分析一下甘肃问题存在的根源。

车安宁:对此多年来人们说法不一,我们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 甘肃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欠佳

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大约从三四百年前就开始了。主因是宋代以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商贸通道向沿海地区转移。甘肃省虽地处中国版图地理中心,但全境都属于“胡焕庸线”以西地区,近代以来,地广人稀,远离出海口,过去长期铁路运力紧张,公路不畅,也无水运,这在以出口经济为导向的当代,毫无优势可言。甘肃版图地形独特,虽然地域面积较大,但是呈狭长的条带形状,东西1650公里,最窄处不到100公里,这种地形在全国少有。省会兰州,其地形基本亦然。此外,甘肃省的一部分区域,在版图上还处于嵌入周边省区的态势,由于远离兰州实际上成为他省的消费市场。这样的地形极不利于经济的布局和发展。不仅人流、物流成本巨大,而且行政管理的成本也大大高于其他省份。如同军队作战,这种地形显然不利于战斗力的形成和发挥。这是甘肃经济发展不佳的最大制约因素。

第二, 历史形成的城市格局和规模存在缺陷

现代社会的经济,是以城市经济为主。就甘肃而言,一是地级市数量并不少,但城市空间布局分散,不是理想的网格状分布,而是呈一种长串式的分布态势,各个城市之间间距偏大,互动性差,形不成产业互补;二是城市规模都偏小,大多形不成完整的产业链,使城市缺乏扩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且各个城市自身的建设和维系成本也很大,无法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

这种总体态势,不仅使我省城镇化水平大大低于沿海和内陆省份,同时也严重制约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从产业发展水平看,三次产业与全国及西部地区相比,差距在不断拉大。2013年,一产与西部地区平均、全国平均的产值差距为540.08亿元和957.95亿元;2016年,一产与西部地区平均、全国平均的产值差距为705.95亿元和1080.43亿元。2013年,二产与西部地区平均、全国平均的产值差距为2821.11亿元和5233.28亿元;2016年,二产与西部地区平均、全国平均的产值差距为3654.64亿元和7064.47亿元。2013年,三产与西部地区平均、全国平均的产值差距为1752.17亿元和5890.59亿元;2016年三产与西部地区平均、全国平均的产值差距为2612.69亿元和8707.19亿元。

从城市发展来看,现代城市学研究表明,每座城市应有一个最低限度的人口数量,如果低于这个数量,不仅难以形成有规模的消费阵容,也难以形成有机的产业链,且二者相互制约。同时使城市的一切公共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供暖、供气、通讯、文化体育馆场、旅游景点、公共交通等都处于低负荷、高成本的运转态势。

一般而言,城市人口规模取决于其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的水平。反之,城市人口规模大小对城市产业门类的发育也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如此。最低限度的人口规模应当由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的特点来决定,因城市而异。但就现代社会中国的普遍情况而言,一般不应低于60—80万。

甘肃省的城市除兰州市外(兰州市的城市人口数量实际上低于360万),其余没有一座城市真正达到60万人口。各个县城的情况就更是偏低。这样长此以往,不仅城市发挥不了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其自身的维系运转,也需要从城市以外不断投入,无法形成良性循环。最终的结果,省内许多城市,不仅不能成为社会财富的“产生器”和“加倍器”,反而成为消耗社会财富的无底洞,更谈不上以城市反哺农业带动农村发展。

甘肃省会兰州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有限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国内发达地区城市集群的崛起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所谓城市集群,就是若干城市之间形成网络,以密集的人流、物流和产业、市场的互补作为特征。它的前提是城市之间的距离相对靠近,并有发达的现代交通和信息通道作为支撑。相比之下,我省的城市除了自身的规模不足以外,其外在特征一是基本属于孤岛型的,总体呈线性分布态势,且中间空白。近年交通条件虽有所改善,但仍不理想。如兰州与庆阳等地没有铁路连接;二是产业结构仍以资源依赖和高耗能为特征的传统重化工业为主,石化、电力、冶金、建材、煤炭、有色等行业的增加值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6.8%。

此外,还有甘肃周边省份人口稀少,发展不充分,对甘肃省形不成影响力和辐射力。

第三, 甘肃的自然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甘肃省深居内陆腹地,远离海洋,加上青藏高原大山脉的阻隔,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其上空,造成降雨量低,气候干旱,地域狭长,平均河流面积和水量都少,生态脆弱,大部分地区缺水。虽有黄河穿越兰州、白银等市区,但是流程短,水位低,由于河道浅、水流急也无法形成水运交通规模。

甘肃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110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7,是一个水资源极为短缺的省份。由于干旱,地表大多形不成有效植被,水土流失总面积大约20.12万平方公里,几乎是全省面积的1/2。这种生态环境造不仅给我省广大地区的百姓带来了生活的困苦,也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业和工业经济的发展。

回首明清两代为稳固西北,都曾大力经营甘肃,但无奈干旱少雨,生态不佳,且越是开发,生态越遭破坏,不仅近代经济文化滞后于东南,连粮食自给都一度成为问题。

第四, 实际可利用土地少造成土地成本高

甘肃省地域辽阔,除去沙漠、戈壁、山地、高原等,实际可利用土地资源很少。例如兰州市区划面积较大,但除去周边山区,可利用土地就很紧缺,造成房价偏高,城市扩张乏力。加之缺水因素,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发展农业,也不利于发展二、三产业。

第五, 甘肃的创业环境不佳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国家大三线建设的布局,兰州等城市成为新兴的工业及移民城市。当时,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观念碰撞,意识新颖,思想活跃,干劲十足。但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甘肃本地的人才渐显流失严重,外来高技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少有到甘肃就业的。而大量来自南方和中部地区的外来人口,大多是做小商贩起家的农业人口,谋生为主,资金有限,其文化水平和素质普遍较低。甘肃本地大量的入城人口,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受教育程度低,包工头多企业家少,这样的人口构成,必然是创新能力偏低,思想相对保守,“官本位”意识严重,缺乏开拓精神。加之近年甘肃一些干部的不良作风,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创业环境。

甘肃地形狭长,东西长达1650公里,不利于经济布局和发展

问:请问您的团队对甘肃今后的发展定位有哪些思考?

车安宁:

第一,认真研究和再认识省情

甘肃在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本省经济发展底子薄,基础条件差,生态脆弱,积累少,人口也少的实际。切忌脱离甘肃实际,盲目自大、追赶“高、大、上、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多研究一下省情,为未来的发展做出适当的定位。我们要做到扬长避短,发挥相对优势。但是这个“长”是什么?“短”在哪里?我们要搞清楚,以确定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或暂时不能做。不能做或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应当断然摒弃,不再劳民伤财,多走弯路。

1.甘肃地处内陆腹地,远离沿海,地域狭长,自然环境差。但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进中,甘肃又将获得另一种区位优势,即地处“一带”的主干位置,是一个天然大通道,兰州成为大西北的交通枢纽城市。除此,还有天水、定西、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都是节点城市,串联在一条线上。但不利的一面是,我们提倡向西开放,与中亚各国中间隔着一个面积很大的新疆,交通线同样很长,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需要慎思。

2.甘肃历史跨越八千年,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各类文化遗址遍布全省,在全国属文化资源大省,是近年来国家确定的“华夏文明传承保护示范区”,但是,多年来还未形成现代文化产业经济规模。即没有使甘肃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面临新时代,在这方面应当深入思考。

甘肃发挥中医药优势,建立了“丝绸之路——中国甘肃中医药博览园”

3. 根据甘肃的省情判断,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其经济发展仍将落后于全国。因为经济的发展也有一个“马太效应”,其底子越好发展越快,底子越差发展越慢。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努力追赶,另一方面也要正确面对这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第二,甘肃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有新思路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足,是甘肃的一大短板。2016年,甘肃全省69个县域GDP总量为3078.55亿元,县均GDP为44.62亿元,人均GDP为17868元,同期全国县域平均GDP为173.76亿元,人均GDP为39027元,分别仅为全国水平的25.68%和45.78%。近年省上领导也强调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此我们应当思考,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下,为什么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长期不足。我们认为,一是大多数县城城镇人口不足5万,县城以外农村大多贫穷,乡镇缺少规模化产业,县域经济底子差,乡村人口“空壳化”严重,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二是县城分散,交通条件不好,生态环境脆弱,缺水导致无法建立像样的企业;三是大多数的县域经济没有人才和技术支撑,也无市场,招商乏力,很难具有规模。以上因素造成县域经济的发展成本太高,得不偿失。因此我们需要在新的形势下确定思路,如何发挥县域一级的行政职能,规划和引导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甘肃不能像中东部地区那样,搞“镇镇有产业,村村都开花”。应当是立足实际,依据条件发展,不攀比,不竞赛,以县域为主,但不一定以县画圈,村镇可以突破县的界线,就近“抱团”发展。

目前在一部分地级市产业发育不全的情况下,是否还可以集中政策合力,首先重点扶持所在市州一级城市先行集中发展壮大。然后辐射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甘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有新举措

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可以吸纳众多就业人口,同时也是对当地一些稀缺行业的补充。但是中小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其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和土壤。甘肃人口少,消费市场不足,企业经营成本过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同样沐浴改革开放的政策阳光,但甘肃的中小企业一直发展不旺。一些人多年来一直抱怨是政府不重视,不关照,不扶持,殊不知这是因为它的土壤不足。中小企业一般生产各类日用小商品,而小商品的生产也自有它的规律,不是能不能生产,而是要达到一定的产量和销售规模,保本后才能盈利。

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甘肃不仅能够生产皮鞋、布鞋、服装、肥皂、洗衣粉、袜子、毛巾、热水瓶、墨水、火柴、塑料制品、搪瓷盆、毛纺织品、木质家具、纸张等,还能生产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自行车、大客车等产品。但是,我们今天在超市所看到的五花八门的日常用品和电器用品几乎全部来自东部沿海地区。为什么?就是因为甘肃人口少而分散,消费能力有限,日用商品的生产受到在本地销售量的制约,达不到最低的量产,致使成本居高而没有竞争力。如果依靠外销则运输成本很大。为什么东部地区的产品能销往甘肃呢?是因为它在当地已经完成了销售的盈利线,产量大而成本低。如果是做工业零部件、配件的生产也同样需要量产的支撑。这也许就是甘肃中小企业一直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所在,即受到规模效益的制约。

因此,我们今后对于一般中小企业的发展,只是大造声势的口头鼓励是不够的,应当有实质性的支持。我们是否可以在目前中央政府为企业减税的政策基础上,再行申请为甘肃等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大幅度减免税费,放水养鱼。理由是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不利于全国平衡发展。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只有实行特殊减免政策,才可以吸引中东部地区部分企业西迁,这样也可以为中东部地区“腾挪”更多的空间,两全其美。

或者,可以申请国家在甘肃等地划定一个范围,建立类似海南省那样的自由贸易特区,作为“一带一路”的支撑点。否则,甘肃这样的地区近期很难有所突破。长期下去,必然会拖全国后腿。

第四,通道经济需认真研究

历史上的古丝绸之路主干道就在甘肃,但甘肃既不产茶叶和丝绸,没有瓷器等产业,也不是西域产品的消费地,只是作为通道提供过往客栈、交易服务等。我们认为现代也是这样,并且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化格局形成,各种物流在甘肃境内将快速通过,我们提供的服务将会大大减少。中亚地区与甘肃在经济上的互补性也不大。如果讲到欧洲,甘肃能出口欧洲的产品也寥寥无几。甘肃能够进口的产品也少。主要就是承担物流通道的职能。事实上,目前甘肃除了公路、铁路通道外,还有油气管道、高压输电线路等也属于现代通道,我们应当做好安全维护工作,建好用好国际陆港等项目。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目前在东南沿海,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情况恐怕还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能图一时之利硬抢别人的事做,我们应当还是主要起一个欧亚大陆“桥梁”的作用。这个作用发挥好了,我们就尽到了责任,也会长期受益。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事”做。

甘肃酒泉——湖南高压输电线路是甘肃通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 维护民族团结是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

有人说,保证甘肃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是高于经济发展的目标。这个说法我们不能完全同意。但是维护好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实际上与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照应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就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切入点、平衡点,做到两手抓,两者兼顾。这是甘肃的发展特色,也是中央对甘肃的一贯要求,是带有全局性、政治性的根本任务。

问:请问甘肃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在哪些措施方面着力?

车安宁:

第一,树立全局眼光,面向未来,切忌急躁。甘肃目前的落后,不是一时就能赶上的。我们需切忌急躁,确定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何处?甘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扬长避短,以此做出科学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

第二,实施全省非平衡发展战略。不求齐头并进,首先重点鼓励和扶持省内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以及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超前发展。

第三,下决心解决好若干重大经济发展问题。一是坚定实施“工业突破战略”,聚焦和谋划工业发展,解决工业难题应成为当前省上顶级决策的核心话题。二是国企必须加快能够吸收外资、外地资本和实现资本多元化的目的。三是想方设法调动现有各个产业、各个方面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以“提高使用率、控制流失、量大面宽、重在落实”作为人才战略和政策的决策要点。四是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一定要有重大突破,必须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在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创新要素对实体经济的贡献率。小打小闹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2022年一季度甘肃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动员大会在兰州举行

第四,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主要集中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高度重视重大项目的“撬动”功能。二是对省级过去的项目进行全面调查、清查和评估,看哪些项目落实了,哪些还没有?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三是对全省所有市州、县区的投资、建设、发展、开放环境进行调查摸底,重点是开放环境调查和分析。四是进行园区整顿、优化整合。

第五,利用好现有的大交通枢纽优势,以兰州为中心,以“一带一路”为纽带,加大建设,放大优势。

第六,引导和支持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多年来甘肃金融业对当地建设助力不够,发挥作用不足。这也是甘肃落后的原因之一,应当改变这种状况。

第七,在经济发展中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给市场做减法,给企业做减法,给发展做减法。二是降低投资环境成本、企业经营成本和发展的非经济成本。三是提高企业利润率、投资回报率和个人收益率。

第八,扩大城市人口规模是关键。甘肃城市多而人口偏少且分散,无法形成产业规模和消费规模。致使城市管理成本加大,辐射功能弱化。应循序推进城镇化建设。

第九,调整省内行政区划。省内行政区划有缺陷,一直有多种改革呼吁。新时代条件下应当把调整行政区划作为挖掘生产潜力的措施来抓。

第十,抓好生态建设也需新思路。甘肃一直以来存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对此应当有新思路,新办法,找到新的切入点。

第十一,近年夏季酷热,为甘肃避暑旅游带来机遇。对此我们应当主动迎接,以最大限度地接纳好各种游客为原则,作出规划,制定措施。力争把甘肃作为季节性避暑的适宜地。

第十二,加快发展甘肃省数字经济规模。数字经济已是一种发展趋势,是一个新产业,甘肃不应当再落后。


     王长华,甘肃陇西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杂文学会会员,现供职于一家媒体。


 



艺海风


题      签:魏新河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甘肃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出炉
甘肃现代物流现状调查
兰州新区:逼出来的造城
甘肃最适合养老的城市:兰州,陇南落选,不是定西,也不是酒泉!
“路衍经济”潜力大
2018上半年各省经济水平公布,重庆远低于天津,甘肃不再是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