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治沙奇迹 —— “沙漠都江堰”对祁连山生态修复的启示(中)


2021年第007期||总第646期

艺海风│646期

编者按

     2021年1月20日前后,《经济参考报》、澎湃新闻等国内权威媒体,先后报道了敦煌沙漠防护林惨遭破坏性砍伐的文章,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引起了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甘肃省政府迅速派出调查组前往调查。现将媒体人王长华于2017年6月采写的深度报道刊发,以帮助读者了解更多新闻背后的故事。

中国治沙奇迹

—— “沙漠都江堰”对祁连山生态修复的启示

王长华

(接上期)

“沙漠都江堰”是阻击风沙保护敦煌的第一道防线

沙漠渔夫  洪水导师

2013年,中科院院士、中国西部资源环境首席科学家程国栋和中科院院士、沙漠专家郑晓静联同国内30多位专家,多次到“沙漠都江堰”所在地敦煌飞天生态产业科技园调查研究。在他们的推动下,2014年7月,中科院在敦煌飞天生态产业科技园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成为中国沙漠最前沿的院士工作机构。2015年1月,工作站首席专家以沙漠都江堰技术为亮点的科研成果——《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水调控机理关键技术及应用》,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5年0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北大校长、中科院院士周其凤考察了敦煌“沙漠都江堰”生态治理工程。

周其凤院士实地考察了沙漠都江堰,并详细了解了中科院院士工作站院企合作科技成果。他表示:“沙漠都江堰生态工程以害治害、化害为利,将洪水资源化利用,综合了治沙治水思路,具有创造性和推广性,为防风固沙修复生态提供了一个好模式。”应该为碧泊生态人树碑立传。

周其凤院士称赞何延忠为“沙漠渔夫,洪水导师”,并高度评价“沙漠都江堰”工程是“千秋伟业,千秋功德。”

周其凤院士还对何延忠说,我要为你抄写一部《心经》,以表达对你这种精神的崇敬!

果然,回去后不久,就从北京寄来一部用正楷字抄写在黄色宣纸上的《波罗蜜多心经》!这是周其凤院士花费了好长时日,一笔一画抄写成的佛经!这位著名科学家,就是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情,表达了对何延忠近乎宗教般地治理沙害水害的高度礼赞!

“沙漠都江堰”所在位置示意图

“沙漠都江堰”为保护敦煌干了件大好事

2013年3月27日,甘肃省文物博物馆协会会长、省文物局原副局长、文物专家张正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敦煌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圣地,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古丝绸之路象征地,多元文化交汇地和连接欧亚大陆必经地,以莫高窟、月牙泉和汉长城关塞烽燧等为标志,敦煌近年来由于生态恶化,库姆塔格沙漠每年沙尘暴发生强度不断加大,强烈的沙尘天气加剧风沙危害,使敦煌数百处名胜古迹与世界文化遗产不同程度遭受风沙破坏和威胁。碧泊人建设的‘沙漠长城’和‘沙漠都江堰’工程,有效抵御了风沙对古遗址的侵蚀,彻底解除了洪水对阳关乃至古遗址的威胁,干了一件保护敦煌世界文化遗产的大好事。我去年专程约酒泉市、敦煌市文物局、莫高窟文物专家到现场考察,大家都很感动。文物资深专家、酒泉市文物局段印君副局长、敦煌研究院狄会忠、敦煌市文物局付立成等文物资深专家认为,用这种工程的办法保护历史文物,才是大保护、永久性的保护,最安全的保护。我们文物部门应该大力褒奖和支持碧泊科技园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的贡献!他们做了我们文物部门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得到文物部门、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才对得起他们!绝不能亏待他们!”

2013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院冯起在媒体采访时也说:“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变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生态恶化,湿地萎缩,库姆塔格沙漠每年以2至4米的速度东侵,重要的名胜古迹敦煌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灾害问题,碧泊产业投资建成的‘沙漠都江堰’和‘沙漠长城’,实现了防洪分洪、大面积的蓄水工程及保护水源等措施,将废水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形成‘以害治害’的生态治理新模式,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和文化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的一大奇迹。”

“沙漠都江堰”为治水提供了新思路

2012年,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视察敦煌阳关时,高度评价“沙漠都江堰”治洪治沙工程。他说:“甘肃的发展,最大的制约条件就是水,不仅水少,而且水脏。包括甘肃在内,全国各地还多发洪涝灾害。你们用工程的办法,解决了沙害水害的问题!你们在沙漠里为保护敦煌阳关,坚持了十年!你们干的事,是政府应该做的事!”

2016年02月16日,《瞭望》新闻周刊则称“远在西北的敦煌小镇阳关创造了另外一种治水奇迹。”

《瞭望》新闻周刊评价说:这一被称之为“沙漠都江堰”的工程,拦蓄了大量洪水,最终,在“地下水库”附近开挖侧渗截面,使下渗变清的洪水流淌出来,成为新的水源,进而植绿种树,恢复生态。汩汩清流救活了鳟鱼养殖场,也让枯死的防护林开始返青。

《瞭望》新闻周刊还认为,“沙漠都江堰”为“十三五”治水,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017年2月3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教授接受《瞭望》周刊的采访,也谈到了对当前我国水环境治理的意见和建议。

钱易院士认为:一定要认识到水污染防治必须从源头减量抓起,还要认识到污水、废水是可贵的资源,要努力实现污水、废水的资源化、能源化。

必须在工业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目标是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的排放量,清洁生产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减量化、再循环和资源化,目的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排放。此外,还要重视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建立起园区内工业共生代谢的产业链,使工厂甲的工业废物变成工厂乙、工厂丙的原料,在工厂间实现资源和能源的梯级利用。

人们看到,“沙漠都江堰”的水治理、水循环和水处理模式,化有害的洪水为有益的清水,而且也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再生和多次利用,不失为一种水资源有效利用的新模式。

2016年7月2日,世界著名的生态专家之一、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理查德教授,专门考察了“沙漠都江堰”,他对“沙漠都江堰”工程的运行机理和对生态的保护作用非常关注,他对“沙漠渔夫”何延忠创造性地治理沙漠、治理洪水和泥石流的方法钦佩不已。

理查德教授跟着何延忠在沙漠里跑了大半天。他时不时地蹲在沙漠芦苇荡边,研究罗布麻茶。即使是顶级的生态专家,理查德教授似乎并不熟悉罗布麻茶——中国实在太地大物博了!但这位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强烈的探索欲,也从这详实的了解中管窥出来!

半日的考察,在沙漠里出出进进,使理查德教授的一双皮鞋的前头开了花,但这位科学家还像孩子一样,不知疲倦,兴致勃勃。何延忠特意为理查德教授买了一双新鞋子,让他换上!让他在沙漠里多走走,多看看!

2014年,“沙漠都江堰”生态工程研发出的洪水疏流—渗滤—拦蓄技术、高寒生态产业技术等5项技术,作为“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的水调控机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支撑性内容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年,“沙漠都江堰”生态成果被列入2015年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绿皮书,被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纳入改革生态建设成果。

2016年,“阿尔金山东段北坡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生态环境构建模式研究”获甘肃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认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这是儒学十分强调的思想。儒家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所生,具有同根性、整体性和平等性。人是万物之灵,应合理安顿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形成天地人三才之道。人类的最高宗旨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天地参”,让人类的智慧参赞天地造化。

“沙漠都江堰”治理前后的阳关地区生态对比

“沙漠都江堰”提供了洪水资源化有效利用的四种模式

敦煌生态环境变化资料数据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草原仅存8.7万公顷,减少了77%;天然林减少了40%;湿地仅存18万公顷,减少了28%,80%的湖泊干涸,月牙泉水域面积22.5亩,水深9米,21世纪初水域面积只剩7.8亩,水深不足1米,阳关地区地下水位大幅下降,西土沟的水流量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每秒0.83m3/s到2006年下降为每秒0.35m3/s,造成2000多米的防风林枯死,面临着沙漠化的严重威胁。

“沙漠都江堰”化害为利,增加了水资源量。2007年,“沙漠都江堰”工程实施前,西土沟的水流量由上世纪80年代初0.83立方米/秒到2006年下降为0.3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0.1104亿立方米(甘肃省水利厅、水文局提供资料);实施后,2015年平均流量为1.1 立方米/秒,增加0.75 立方米/秒,年径流量增加0.2352亿立方米,水资源量增加近2倍。水质符合Ⅱ类水质标准。出露的地表水为淡水和微咸水,湖泊水为淡水;地下水水质总体良好。目前,该河道出水径流稳定均匀,十分方便开发利用,体现“沙漠都江堰”工程可使洪水转化为地下水资源,达到洪水资源化的目的。

沙漠都江堰“无控制性工程地区洪水疏渗蓄综合利用技术”,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流域雨洪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及示范”项目任务,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飞天科技园院士工作站共同承担。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司建华认为,“沙漠都江堰”的治理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

变水害为水利,达到防洪保安全。早在2002年,水利部在就提出了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防洪抗旱新思路。“沙漠都江堰”生态工程实施洪水疏流-沙石渗滤-洪水拦蓄-枢纽调蓄-集水净化等技术,采取清洪分离、多级梳流、渗滤净化,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变“水害”为“水利”,达到了防洪保安全、保水源的目的。

以水害治沙害,达到了生态治理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了“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应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

     “沙漠都江堰”生态工程实施侧渗净化技术,抬升了地下水位,涵养了地下水源。“沙漠都江堰”生态工程将洪水泥沙有序引入沙漠,通过粘土盐壳固沙技术遏制沙漠的推进,粘土固沙面积30平方公里,荒漠化治理防风固沙生态保护面积60平方公里,形成了保护阳关的21公里生态屏障,把危及村庄的沙漠推出村庄5.6公里。通过大面积种植沙拐枣、骆驼刺、梭梭等沙生植物恢复生态,形成了6.4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达到了生物治沙的效果。

变害为宝,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沙漠都江堰”生态工程实施为我国内陆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新模式。以“洪水管理+生态治理+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很好地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有力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司建华还认为,“沙漠都江堰”还提供了水资源有效利用的四种模式:

形成了洪水分级疏流——综合治理调蓄——渗滤净化的洪水治理模式。通过在洪水传播路径修建分洪河道,多级疏流将洪水引入沙漠涵养区;将洪水通过下渗过程导入地下含水层,形成沙漠“地下水库”;通过侧向渗流过程再将地下水转化为地表水,将过滤渗流的水资源拦蓄变为清洁水,形成了洪水分级疏流-综合拦蓄-渗滤净化的洪水治理模式。

形成了基于特色农业的洪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沙漠都江堰”生态工程将拦蓄的水净化后用于高寒冷水虹鳟鱼养殖,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高寒冷水鱼养殖示范,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实现鲑鳟鱼养殖标准化。通过冷水鱼养殖产生的有机肥水,发展无核白葡萄种植。形成了基于特色农业的洪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

形成了基于生态恢复的洪水资源综合利用模式。在上游区,将带有大量泥沙的洪水通过枢纽调蓄覆盖于沙漠表面形成板结层,有效地阻止了沙地的活化,即形成典型的粘土固沙效果,达到了以洪治沙的目的,构成了防止沙漠东移的第一道生态屏障;在中游区,,侧渗净化抬升了局地地下水位,涵养地下水源,使得依赖于地下水生长的天然植被得以恢复,达到了生物治沙的效果,再通过21公里的沙漠长城构成了防止沙漠东移的第二道生态屏障;在下游区,将渗滤净化的洪水通过收集转化为清洁水,成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在此基础上通过植种沙生植物,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构成了防止沙漠东移的第三道生态屏障。通过以上三大生态屏障建设,形成粘土固沙-石堤阻沙-生物防沙综合风沙防御技术体系。有效遏制了当地沙漠化发展趋势,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形成了以“水害”治“沙害”的生态治理新模式。“沙漠都江堰”生态工程将解决的关键技术锁定在洪水河道分级疏流、拦蓄、渗滤净化几个方面,在减轻洪水造成灾害的同时增加地下水的补给和溢出量。针对内陆河流域“水患”与“沙害”的双重威胁,构建了洪水资源化-高效利用-生态治理的一套完整技术体系,形成以“水害”治“沙害”的生态治理新模式。

工人们在“沙漠都江堰”坝系上施工

(未完待续)

      王长华,甘肃陇

西人,中国报告文学

学会会员,甘肃省作

家协会会员,甘肃省

杂文学会会员,现供

职于一家媒体。



    



艺海风


题      签:魏新河

执行编辑:程   遥    微信号:gslxcys

编      委:静悟斋 微信号:wbz201611

   

投稿邮箱:11cys@163.com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态讲堂——诠释“沙漠都江堰”用洪水治沙之谜
敦煌“沙漠都江堰”抗洪排险第五次洪峰
社保缴满15年后能坐等退休吗?专家解读
看了洪水过后的都江堰终于知道为啥有天府之国
我国历史上10大震撼世界的工程!|万里长城|大震撼|敦煌莫高窟|都江堰|震撼世界
恩格贝:从沙漠到绿洲的变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