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带你穿回上世纪的普陀,那时的“住”和“行”原来是这样的……

如今住在舒适的房子里、出门靠滴滴打车的你,是否了解那些年人们住在棚户区、出门挤公交的日常?小编带大家看看普陀区老百姓出行和住房的变化。

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是巨大的。19 世纪末,横贯全区的苏州河是主要航道,但江上还没有桥梁,过江主要依靠船渡。20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全区大规模撤渡建桥,修筑马路,建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轮渡退出了历史舞台,苏州河上的摆渡成为历史记忆。

1981年建成的西康路人行桥

(普陀区档案馆提供,摄于1986年)

1997年12月16日

苏州河上最后一个渡口——强家角轮渡关闭

(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独轮车(又称“羊角车”)曾是真如镇和邻近地区交往的主要交通工具,一般可以坐 4 ~ 6 人。1920 年,车站路(今桃浦东路)筑成后,有商号运营黄包车来往于真如火车站一带,逐渐取代了独轮车。1946 年,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开始淘汰黄包车,1956 年 3 月 1 日,黄包车全部淘汰。不过大家还是经常能在很多影视作品中看见它哟。

20 世纪 20 年代,电车和公共汽车开始出现在普陀区境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行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

光新路上的自行车大军

(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拥挤的公交车

(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2015年,沪上首条社区便民公交线1230路在桃浦地区试点通车

(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2017年12月28日,普陀区首条社区定制专线普陀社区巴士正式开始试运行

(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一种新型的公共交通工具——轨道交通(地铁)开始进入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2005 年以后,普陀区境内先后有轨道交通 3 号线、4 号线、7 号线、11 号线、13 号线经过,极大地方便了区内居民的出行。

搭乘轨道交通

(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从渡河船渡到跨河大桥,从晃晃悠悠的独轮车、黄包车到叮叮当当的电车,再到如今遍布全城区的新型公交车,从自行车到出租车、小轿车、共享单车,从拥挤的客车再到便捷的、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全区交通出行的变化折射出时代变迁和城区的发展。


民以食为天,居以家为大。住房问题,往往牵动着整个家庭的神经。

昔日的普陀因大面积的棚户区,给人印象是个“下只角”,为什么呢?主要是与“三湾一弄,一条河”脏、乱、差的环境有关。从 1889 年起,华商就在苏州河畔今普陀区一带开设工厂。工业的发展,吸引了江苏、安徽、山东等地破产农民来此谋生,在工厂附近搭棚栖身,形成沪西有名的“三湾一弄”(朱家湾、潘家湾、潭子湾和药水弄)棚户区。

这些棚户的居住条件非常恶劣,有俗语说:“住的滚地龙,吃的天落水,用的臭河水,生的天泡疮,走的烂泥路。”

潘家湾草棚的严重积水状况

(普陀区档案馆提供,摄于1959年11月3日)

 300 户“水上人家”

(普陀区档案馆提供,摄于1959年12月)

长期以来,棚户区的市政基础设施落后。药水弄有 2 条总弄、32 条支弄、300 余条叉弄。弄内只有一条自然形成的狭窄、弯曲、崎岖的烂泥小路,被称为“阎王路”。

路面常年坑坑洼洼,垃圾、粪便遍地。弄内没有电灯,水龙头也仅有 2 只,因水价昂贵,大多数居民都只能食用苏州河水,又是饮水、洗菜、淘米,又是洗衣、刷马桶,极不卫生。

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后,药水弄的改造便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上海市的规划之中,解决了水、电、环境卫生等问题。第一批装置了 15 只集体自来水龙头,两个蓄水池,解决了 1 万多居民的用水困难。1951年开始,药水弄先后装置路灯 157 盏,90% 以上的居民家中装上电灯,从此药水弄不再是黑暗阴森的地方,居民也不怕晚上进出弄堂了。

自 1950 年 1 月开始,铺设和翻修弹街路面 21 条,大大拓宽了路面,埋设3000多米下水道,使人恶心的臭水沟浜和垃圾堆也被填没或铲平了。增设公共厕所和垃圾箱,路两旁还植起树木,许多居民家里的屋前屋后筑起了大小花坛。并开辟火巷,加强消防安全以防发生火灾。从 1950 年起,居民积极响应全市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自动疏通阴沟,消除堆积垃圾污泥,打扫冲洗路面,环境卫生有了显著改善。

1985 年 7月对药水弄实施改建,1995 年 12 月改建竣工。经过改造的药水弄被市地名委员会命名为长寿新村。结合旧宅改造,延伸和拓宽了常德路、宜昌路和澳门路,建有 11 万伏变电站、叶家宅泵站等市政配套设施,解决了该地区供水、供电、通讯等一系列问题,居民住房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药水弄

(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1985年,药水弄棚户区改造工程开工典礼举行,1995年12月竣工,更名长寿新村

(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1998 年,“两湾一宅”被正式列入上海市区“365”危棚简屋改造范围,历时 10 个月,完成了动迁任务,动迁成本23.8 亿元,共动迁居民 8 762 户,动迁单位 147 个,拆除居住房屋建筑面积 37.64 万平方米,拆除非居住房屋建筑面积 8.45 万平方米,创造了上海动迁投资最大、速度最快、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的多项历史纪录。昔日的棚户已被新式公寓和大型住宅区所取代,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左右滑动查看>

两湾一宅

(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中远两湾城

(普陀区档案馆提供)

自 2009 年 9 月以来,普陀区政府在全市首创了老旧小区环境建设“六小工程”。“六小工程”是神马?它包括修复破损路面的“路面工程”,补种和调整绿化的“绿化工程”,集中统一架设晾衣架的“晾衣工程”,设立非机动车上锁栏杆的“停车工程”,因地制宜增设休闲设施的“椅子工程”,以及增设小区平面位置指示牌的“门头工程”。

除了对小区整体环境的改善,针对不成套住房居民的“如厕难、洗浴难、烧饭难”问题,又采取了屋面及相关设施改造、厨卫等综合改造、成套改造三项工程。老小区焕发出了新光彩,越来越多的普陀老百姓过上了更舒适的生活。

“椅子工程”赵家花园改造前

(普陀区房管局提供,摄于2008年7月24日)

 “椅子工程”赵家花园改造后

(普陀区房管局提供,摄于2009年12月22日)

沪西弄居民住房改造前

(普陀区房管局提供)

沪西弄居民住房改造后

(普陀区房管局提供)

沪西弄居民厨房改造前

(普陀区房管局提供,摄于2012年7月5日)

沪西弄居民厨房改造后

(普陀区房管局提供,摄于2013年1月28日)

资料来源:上海普陀档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走苏州河十八湾 聆听老建筑讲故事
苏州河上的普陀“十八湾”,全部讲出来,算侬是“模子”
锦绣里旧地块开发项目本月已开工,未来成高档小区!
东新路的变与不变
拿着《印迹》寻踪宋元文化:这里有上海唯一元代地面建筑和地下遗址
普陀即将大变身,普陀人的身价终于要暴涨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