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正优秀的人,永远在思考下一个使命!

⬆︎ 蓝字关注

全球风口 丨 你的全球科技前哨侦察兵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在前天的要闻评论里,我们提到了一本书《科学:无尽的前沿》,近期这本书的中文版再版了,并且任正非还为它写了序。

这本书的地位很重要,它其实是1945年出版的提交给美国总统的一份报告,也正是1955年,美国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以国家预算广泛地资助基础科研项目的直接原因,因此被认为是美国在20世纪达到全球科研水平的巅峰的主要推手。

这份报告更大的意义在于,当二战硝烟未散的时候,万尼瓦尔·布什等思虑高远的人,已经在想着下一个前沿在哪里了。

前沿是个在美国很受重视的说法,美国当年的西部大开发,就被认为是开拓地理意义上的前沿。

而这份报告指出,美国的下一个前沿应该是科学技术,因为它可以为美国带来更稳固的国家安全,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生活水平,而且是可以无限延伸的,所以叫“无尽的前沿”。

不过,最近这本书再版,我相信是因为2020年5月27日美国提出了“无尽前沿法案”的原因。

在2020年6月的【前哨科技特训营】中,我们曾经讲过,这项法案的目的,是让政府加大对人工智能、半导体、机器人、生物技术、基因研究、合成生物学等科技领域的扶植和投资,使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继续保持科技领先优势。

问题是,加大在关键领域研究的支持力度,是当年二战结束后的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而到了今天,再遵循当年的战略发展思路,颇有点儿刻舟求剑的感觉。

因为美国今天的问题不是投入不足的问题,相反,美国是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国家,而且在科研领域依然全面领先。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研发投入总额为20141亿美元,其中美国的研发投入总额占了全球研发投入的28.9%。

虽然中国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大有赶超美国的势头,但不得不承认,在突破性的基础研究成果上,还很少有中国科学家的贡献。

那么,把钱投到科技企业,是否就能见效呢?

小企业本来就有风险投资的支持,并不缺发展资金,而要投到大企业里,且不说美国的大科技企业本来就领先,就算想投到这些企业里,美国政府的钱也无法操作:因为这些企业已经利润丰厚,甚至有垄断的嫌疑了,还要给他们投入巨资,纳税人肯定不干啊。

既然美国一直在喊制造业回迁,把钱投到制造业里是否可行呢?

那问题就更大了,虽然美国一直喊着,中国人抢了美国制造业的岗位,但据最新调查统计,美国有200多万高薪的制造业岗位无人愿意应聘。

更重要的是,美国制造业早就完成了全球化布局,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企业受益良多。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高喊制造业回迁,而美国企业并不积极回应的原因。

我们一直说,科技产业是个复杂生态,一旦长成,怎么可能随便迁得走。就像你可以很容易的移走一棵大树,但是却无法搬走整个热带雨林。

说白了,美国今天的问题不是缺钱造成的,自然也不是砸钱就能解决的。

明明已经形成了全球科技产业生态,却要开倒车,在本国另建一个新生态,这真是完全背离了当年“无尽前沿”的思路。

当然,中国基础研究仍然薄弱,在美国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的时候,中国出版这本书,是居安思危,向美国当年的前瞻者们加强学习,这是难能可贵的。不过我们可千万不要犯美国人刻舟求剑的错误,应该前瞻性地分析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战略布局。

中国的情况就像前天要闻评论里提到的,深圳科技局原副局长周路明的观点:是基础研究和应用不挂钩的问题。

中国基础研究虽然确实薄弱,但现在国家投入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乃至很多外国学者都跑到中国来申请研究经费。

有些朋友会问,那为什么还没出成绩呢?

这是因为中国的底子比较薄,科研管理还有待改善,但是相信假以时日,必然能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任正非在序言中也看到了“我国的基础工业还不强”,但是他开出的药方值得商榷,因为他和《科学,无尽的前沿》一样,片面强调了科研的价值,而不是从科研到产业的整个系统的价值。

我们认为,基础工业水平的提升确实需要基础研究做支撑,但更需要的是强大的科技转化实力,也就是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科技产品的能力。这种实力,主要取决于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对接的能力,乃至科技企业之间协同研发的能力。

任正非在序言中也提到了美国在90年代开始强调“不仅需要纯技术研究,即波尔象限,也要纯应用开发的爱迪生象限,更强调应用驱动的基础科学研究。

其实美国对《科学:无尽的前沿》的主要反思之一,就是它片面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应用研究和商业化研究。美国在1980年通过的《拜杜法案》可以说是对《科学,无尽的前沿》的重大修正,其效果正在不断彰显。

但中国的基础研究提升尚待时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自然不会有美国那么立竿见影,这样的跟随策略,就会很难实现全面赶超,甚至难以摆脱被封锁和打压的局面。

那么,中国到底要怎么做呢?

我们认为,中国要实现真正的超越:

第一,要认清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不能像美国一样不顾现实,我们需要在继承现实的基础上实现超越;

第三,要充分运用自己的长板优势,而不是盯着自己的短板。

先说第一条,从未来的发展方向上看,人工智能只是技术表现,其核心是最优秀的人类经验得以被规模化的复制。

这样,产业的核心将会从工业革命的产品规模化,进化到数字革命的服务规模化,还是那句老话,“顾客需要的不是电钻,而是墙上的洞”。

中国有强大的制造能力,也有庞大的服务大军,但二者缺乏结合。未来社会最普遍的工作一定是操纵着大批机器人的服务提供者。

再说第二条,要继承现实,就是要遵守英国海洋霸权时代建立的全球公平贸易原则,和美国工业革命领先后建立的尊重知识产权的原则。

而在继承的基础上超越,指的就是掌握科技产业生态化的新时代的新的经营原则:

这个时代,企业间是竞争和合作并存的,把别人隔离出去意味着自己也会受损,正确的方式是,合作把蛋糕做大,并因为自己对生态的贡献而获得自己相应的份额。

具体到中国当下的策略,就是充分理解今天科技产业的复杂性,用强大的科技制造生态,帮助全球的科技企业实现优质低价的量产,用一带一路帮助科技企业实现全球市场的广泛覆盖,这样,我们就会因为帮助先进科技企业成功而获得自己的回报。

这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优势,就是我们常说的“复杂产品的、大规模的、开放制造,中国不是第一,而是唯一”。在此基础上,以一带一路为号召,让先进科技产品能通过中国覆盖到全球大部分市场,中国就成了全球科技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要知道,今天全球很多优秀的科技企业,都是死在不能量产的路上。

所以我们说,创新是个连续过程,不能光看到以科研和研发为核心的产品侧创新,中国优势是以制造和市场为核心的产业侧创新,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充分发挥,也更值得发挥。

所以,中国制造不应该是“在中国制造”,而应该是“中国的科技制造家在全球制造”。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需要一批有全球视野和未来眼光的真正跨国企业家们!

但今天,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差距。中国的跨国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我们虽然有很多优秀的科技企业,但是和世界比差距仍然显著,必须要有前瞻性的布局,才能实现超越。

例如华为,虽然在技术投入上很坚决,但在技术未来方向的判断上,线性思维严重,限制了自身更大的发展机会。

我们一直强调,3G、4G、5G这样的线性发展,在技术史上并不常见,未来大概率不是6G、7G这样延续下去,现在国外都在大力发展的NextG,WiFi 6E,技术路线上来说,其实已经根本不是6G了。

同样,在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上,华为的思路一直是为技术找应用,而不是研究未来社会将会拥抱什么样的技术,所以华为移动技术很强,却做不出好的应用支持平台;芯片研发投入很大,却很晚才看到云计算的大风口。

例如,从科技大周期的角度,我们正处在从工业革命的产品规模化,进入到数字革命的服务规模化时代,华为显然还没有充分认清这个趋势,不然“永不进入服务业”这一条早该被从华为基本法里删掉了。

最后,再次强调,《科学:无尽的前沿》这本书的出版,对中国的科技产业来说是一件好事,能够激发中国企业家们更多的思考。

我们希望这个报告,带给特训营学员的启示是:不要模仿,而要前瞻,勇敢地走出一条新路。因为,不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真正的优秀者,永远在思考自己的下一个使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分钟读《科学:无尽的前沿》
无尽前沿法案,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知识产权保护是我们科技发展的基本保障,现在重视也不晚
政府牵头,浙大阿里共建的之江实验室成立了!微创新将成历史?
中国杂交稻真是了不起
国家创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