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论永远大不过常识

1

对于70后来说,上初、高中的时候最让老师头痛的事儿是学生上课看小说。

10年前,我儿子上初中,那时候他一米三多一点,体重不到三十公斤,人家都说他是小学生。

第一天放学回家就和我说,老师让买书。

我说,教材不是都发吗?

那时珠海比较好,教材免费。现在因为反腐,政府不采购了,学生要花钱。

他说,班主任是语文老师,让买名著。

我说,小屁孩看啥名著啊?那是不务正业。

他给了我一张书单,上面写着教育部规定中考必读书目。并在说明里注明,中考时关于名著的题目占10-15分。

这一下把我吓着了,不买还真不行。

儿子说,老师认识一家书店的老板,价格打五折,一共就优惠100套,卖完就没了。

第二天给儿子带了钱,放学后他拿回来了一套书,包括:

《西游记》吴承恩

《水浒传》施耐庵

《朝花夕拾》鲁迅

《骆驼祥子》老舍

《繁星·春水》冰心

《鲁滨孙漂流记》(英)笛福

《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

《童年》(俄)高尔基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俄)奥斯特洛夫斯基

《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还有一本考试指导类的书,里面是一些题。

儿子很喜欢书,把书摆弄来摆弄去,最后在书架上摆得整整齐齐。后来每到假期老师都会布置读哪本书的作业。

我问儿子,能看懂吗,他说看不懂。但他没事就研究这套书,我很高兴。

有一次我问他,名著看得怎么样了?

我儿子很神秘地告诉我,爸爸,我研究明白了,这套是盗版的。

我没事的时候也看了书,没发现什么问题,没有错别字,印刷质量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字稍微有点毛边,但那是因为纸张不太好。

我就问我儿子,你怎么看出了是盗版的呢?

他说,查了出版刊号是假的。

我说,我让你上学、读书,没让你打假,等考试时如果没有好成绩拿回来,看我怎么收拾你。

这些书我儿子基本没有怎么看,我也没逼他,我知道小孩子看不懂。

2

这里面《鲁滨孙漂流记》和《格列佛游记》还算适合小孩看,但最多也是看个热闹。

鲁迅的《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和冰心《繁星·春水》大人也看不太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倒是本好书,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但不懂西方历史也没法看懂。另外两本是苏联御用文人写的革命书《童年》和《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更不适合小孩看。《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的里面写得最精彩的是保尔·柯察金和冬妮娅的爱情故事,这本书在中国受欢迎主要就是里面对爱情的描写。

《西游记》和《水浒传》都是明朝人写的,带有半文言的特点,里面有大量的生僻字,现在早都不用了。

至于教育家们怎么选的这十本书,没人知道。

3

10年过去了,今年有亲戚家上初一的孩子说,寒假老师让读《水浒传》,重点是人物分析。

我查了一下,现在名著阅读在中考中的分值是5—10分,不同省份不一样,北京是5分。

原来民间有句老话,这句老话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老不读三国,少不读西游”;另一种是“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

现在是少不读的这两本都成了初中必读,并且初一就要读水浒。

为什么老不读三国呢?

因为三国里讲的都是计谋,再说不好听和叫尔虞我诈,难听点叫玩阴地,不讲实话。

人都说“人老奸、马老滑、兔子老了枪打不着”,人老了就够狡猾的了,再读三国就成精了。

为什么说少不读西游呢?

小孩子读完了就都像猴子似地了,上窜下跳,再天不怕、地不怕还咋管呢?

少不读水浒也是一个道理,水浒讲的是造反有理,杀人不用偿命,放火、抢劫有功,那还了得。

会有人说,这都是没文化讲的道理,要学习小说的艺术成就。

那么,这两本小说的艺术成就是什么呢?

通常讲,《西游记》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起来,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水浒传》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栩栩如生,各有千秋,能为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提供样板。

对于平常人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

毫无用处,但不能像猴子似地上窜下跳,不能天不怕、地不怕,更不能杀人、放火、抢劫、造反反倒更重要。

这里就出了一个问题,是听有学问人的呢?还是听民间的呢?

民间讲的是常识,有学问人讲的是理论,还是文学理论。

4

常识是用来遵守的,理论是用来论辩的。

也就是说常识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不需要你去再想它对不对。而理论就不一定了,今天你有理,明天他有理,看谁能论得过谁,等论到大家都公认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常识。

所以,理论永远大不过常识。

但在现在的中国,理论永远大于常识,理论是居庙堂之高的灵芝,常识是草地里长出来的小蘑菇。

这种反常识的现象起源于中国的民主革命,为了打破所谓的封建统治,就反对了传统文化留下的一些常识,反对这些常识就要有理论,自己的理论不行,就找来了外国的理论。

总有人说中国人活得纠结,就是因为我们一直活在理论高于常识的环境里。

举个简单的例子:

人口学家认为,人口的数量和资源的总量永远是一对矛盾,人越少,人均得到的资源就越多,生活就越好。

基于这个理论,我们实行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的政策。结果是年轻人没了,老人没有养了,活没人干了,再有资源也没有用了。

常识是什么呢?社会是人组成了,价值是人创造的,没有人了,有啥都没用了。这个常识被中国古人总结为多子多福。

再比如,人的生产活动会破坏自然环境,所以,我们就要保护环境,不能乱来,这也是常识。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根本性常识问题,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存。

违反常识的做法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就不让人进行生产活动,人都没法活了,要好环境还有啥用呢?

今天看了条新闻,为了保护洱海的生态环境,周边的民房都被扒了。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可笑的事儿发生,原因就是理论大过了常识,玩反了。

5

再说说让小孩子精读《水浒传》。

《水浒传》讲的是义。义是古代社会维护人与人之间诚信关系的手段,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没有社会统一征信体制基础上的,等于是现在的区块链技术,相互证明、相互制约。

而我们现在有了社会征信体系、法律体系,有了统一的、可验证的途径,这种古老的方式自然就要退场。在这么干,就是江湖义气、哥们义气,属于小集团、小群体利益。在现代社会再讲这种义就不可取了,那还读水浒干什么呢?

只有一个用途,当文学家、小说家,初中生里能出多少文学家、小说家呢?

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

小孩子读不懂,懂了又没好处,为什么还要读呢?因为要考试。

专考没有用的,是中国考试的一大特征。

如果从现在的社会导向来看,水浒传里的人物都是打黑除恶的对向。

就这样一本书,什么好处都没有,为什么总是抱着不放呢?

这就要从这本书为什么被选为四大名著说起。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在明朝被称为四大奇书。《水浒传》、《西游记》在明朝都被禁过,禁《水浒传》是因为宣扬造反,禁《西游记》是因为明朝皇帝信道教,而《西游记》宣扬的是佛法,等于说皇上是傻子。

建国后,一些学术文人为了弘扬中华文化,选出四本书,《金瓶梅》是黄色小说,自然不行了,就加入了个《红楼梦》。这里面《水浒传》和《西游记》被选入的目的之一是证明革命的合理性,也就是里面的观点符合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为了理论这两本书光荣入选。

为了理论,或者是不否定理论,每个小孩就都得看,考试还要考。

常识是小孩子看了真没啥好处,但我们不管。

常识只是庙堂台阶下的狗尿台,小老百姓,你懂个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何是四大名著而不是五大名著
中考名著题荟萃
中考文学常识及名著阅读考题分析
很多人都知道“少不读水浒 老不读三国”,可后面还有一句呢?
戏说四大名著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别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