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奇人张謇


1

中国汉字比较复杂,学历史的时候有两个人的名字分不清,一个是西汉的张骞,另一个是清末民初的张謇。

小时候,我觉得这张骞【qiān】的骞应该读比赛的赛【sài】。

长大了才知道比赛比的不是谁跑得快,比的是谁的钱多。

比赛的赛字本义是“行祭礼以酬神”,看谁给神或巫师的钱多,谁的心就诚,比的不光是钱,还有忠心。

西汉张骞出西域,说是给我们探索出来了丝绸之路,要不然我们没有葡萄、黄瓜吃。张骞出西域去找大月氏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说法隔了2000年。

毛主席说:“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张謇,清末的状元,民国的大企业家。

謇是𡨄字头下面一个发言的言字,这个𡨄字头就是堵塞的意思。比赛的赛是钱多,塞住了巫师或神仙的嘴,不让他们说坏话。张骞的骞是马有病了,肚子里堵了东西。张謇的謇是言语堵了,说明这个人口吃,讲话不利索,也有这个人正直的意思。

中国有句古语,贵人语话迟。能说会道的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比如这些天大量中国人就都说马云不是好东西,马云很会说,很能讲。再比如,我们更喜欢年轻时口吃、年老时演讲忘词儿的拜登,讨厌那个口若悬河、信口雌黄的川普。

这几天张謇这个属于历史的名字又被时光泛起,现在没人给自己的孩子起张口吃、李磕巴这样的名字了。因为真怕孩子起了这样的名字磕巴了,能看出,现代人比古代人更迷信。

2

张謇能让中国人记住,是因为他做另外一件事,那就是1912年,59岁的张謇帮44岁的隆裕太后和6岁的溥仪起草了清帝逊位诏书: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一个前清的遗老,光绪帝亲点的状元,用他手里的笔结束了中华二千多年的帝制,走向了立宪共和。

当然,现代人没有人觉得这有多重要,因为那次时代的交接太顺利了,以至于无论是后来的伪满皇帝溥仪,还是洪宪皇帝袁世凯都被当成了历史的笑柄,只有少数几个史学家赞扬这场没有流血政权交接的伟大。

为什么那么多晚清大臣,还有那么多进步人士,怎么就选张謇写这份退位诏书呢?

当时的张謇还有一个重要的职务——江苏两淮盐总理,那可是一个能发大财的官。他应该拥护皇帝、拥护大清朝廷才对,但张謇这个老状元并不是这样,他是拥护光绪皇帝的变法派,也是君主立宪派,后来转变成了共和立宪派,支持袁世凯做共和立宪的大总统,反对老袁当皇帝。

然而,那个时候的张謇与改革派的康有为和革命派的孙中山不同,但认为实业才能救国,经济才能兴邦。

康有为最后成了打着改良救国的骗子,孙中山又不得不发动二次革命,而张謇却去忙他的实业和教育。他认为,这才是真招术,其他都是假把式。他一生办了20多家企业,却参与兴办了200多所学校,包括复旦、同济、上海海洋大学。

1920年代,国外资本控制下的棉纱以价格优势倾轧中国民族纺织业,张謇的大生纱厂也无法维济,债台高筑,最后倒闭,民国15年(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

梁启超送挽联:

一老不遗,失恸岂唯吾党;

万方多难,招魂怕望江南。

一位大清的遗老却没有老旧的遗风,他的去世,岂是我们当时支持光绪戊戌变法这些帝党人要大哭;全国上下,万方多难,可人们不敢向东南看,因为没人能比得了他!

3

清咸丰三年农历五月廿五日(1853年7月1日),张謇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故其后海门民间称他为“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到了张謇父亲时,已置田二十余亩,并兼营糖坊。清咸丰7年(1857年),5岁的张謇会背《千字文》,10岁时已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家里觉得他是一块读书的料,开始重点培养。

十三岁时,老师出对子,上联是,人骑白马门前去,他对下联,我踏金鳌海上来

老师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中状元,中状元叫独占鳌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家人的努力有了收获,在他16岁的时候考过了秀才。不过因为读书这种事太费钱,为了省钱,埋下了一个患根,后来看也是他人生的一次机遇与磨练。

张家虽然不算穷,但也不是很富裕。当时清朝地方有一个规定,如果你家连续三代都没有出过读书人,就是没有人考上过秀才,那么,你家就叫冷籍,参加考试时的报考费要是人家的好多倍。考秀才之前有两次考试,一次是县试在县里考,一次是府试在州府所在地考,考秀才就是到省会去考了,那就是要到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那是一笔很大的费用。

为了省钱,张謇在老师的安排下冒充了别人的“学籍”,这家也姓张,如皋县人,人家出过读书人。今年关于高考冒名顶替、盗用学籍的事很多。没想到科举时也有这种事。

结果,从16岁考上秀才,到他27岁这些年,乡试(就是到省里考举人)屡试不中,并且受到这个张户人家的勒索和绑架。在索要钱财不成的情况下,把张謇告了大堂,说他弄虚作假、忤逆不孝。这场官司从他16岁开始打,一直打到了20岁。

也是因为打官司,他遇到了生命中一个贵人,通州知州孙云锦。

4

孙云锦曾是张之洞的幕僚,从此张謇的一生就和改革、洋务、实业联系了起来。在通州知州孙云锦的帮助下,张謇恢复了正常的学籍和姓名,原来顶替的名字叫张育才。

同治十三年(1874年),孙云锦调往江宁(今南京)发审局,参与案件审理,邀请张謇担任其幕僚同往。为了改变家庭生活窘境,张謇开始了他的幕僚生涯。

干了两年之后,又到淮军将领吴长庆的“庆字营”当淮军幕僚。有史学家称,淮军灭太平天国、镇压捻军为大清续了命,但这支绿营部队在地方势力的强大也彻底动摇到大清江山一统的根基,才有了革命党一声号响,各省纷纷响应。淮军是亡大清的根儿。

光绪六年(1880年)春,吴长庆升任浙江提督,奉命入京见皇上,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朝鲜的宫廷政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势力扩张。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同去的还有袁世凯,张謇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领翁同龢等人的赏识。

这非常重要,当时朝廷分两大派,一派叫帝党,就是支持光绪变法的这一派,主要以翁同龢为代表;另一派就是后党,就是支持慈禧的一派,以皇室宗亲为代表。其实当时的实干家、洋务派,真正有实力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沈葆桢、刘坤一这些地方大员都是游走于帝党与后党之间,这才在八国联军时形成了违抗中央命令的东南五省自保,不但不抗击外敌,还和联军签了盟约,保住是大清江南的经济命脉。

翁同龢是光绪老师,自视甚高,被誉为“清流”。他们主强对外强硬,不是后党慈禧那些人的迁就软弱,也不是李鸿章的讲求权益,数计得失。他们喜欢张謇的强硬,有可能是张謇看到了机会。当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都争相请他去当幕僚时,他拒绝了。 

光绪十年(1884年),张謇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不久吴长庆病故,张謇离开庆军回乡读书,准备应试。

这一年张謇三十一岁。这之前他已参加了五次秀才考举人的乡试,皆名落孙山。

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孙云锦出任江宁府尹,子弟依例回避,张謇转赴北京参加“顺天乡试”。

这里要讲一个有意思的事儿,就是当时的北京高考。

现在北京的房子贵的一大原因是考大学太容易,一不小心就能上985,努点力就上211。谁都知道,教育部在名额分配上倾向北京。

那个时候不一样,那时北京住的都是满清贵族、朝廷大员,可是在科举上不但没有照顾,还有一个看似对北京人非常不公平的做法。

《清稗类钞·考试类》记载:清顺天(北京)乡试,无论何省人均可应试,惟第一名解元例属直隶省,第二名则必属南方人,故称南元。

也就是说,任何人都能到北京报考,并且北京人只许拿第一名,第二名一定要给南方人。

当年,张謇被录取为“第二名”,也就是“南元”。但是从1885年到1894年,整整十年中间,张謇一次又一次参加“会试”,结果又都是名落孙山。

这是为什么呢?

太长了,我们明天接着聊,奇人张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偶然的必然——即使张謇不中状元,也注定不凡
曾国藩不喜溜须拍马,秀才不动声色说了句话,曾国藩毫无防备中招
古代的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关系呢?
徐渭:我在战斗
古代进士举人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层次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