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年过年不尴尬——就地过年!


1

今天是冬月最后一天,明天就进腊月了,也就是说离春节刚好一个月了。

当下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东西杂合的文化,有西学东渐来的西方文化,也有我们自己传统的文化,纪年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正常的情况下,我们都使用西方的公元西历纪年法,一切工作安排都跟着西历的月份走,从民国开始把西历的一月一日定义为了元旦。

但是,元旦过后,好像没有觉得开始,而切身的感受是这一年正走向结束,过了元旦一切都要为结束做准备,这是一个挺苍蝇的说法。

今天早上新华网公号发了一篇文章《“弄虚作假补记录,分秒必争抢开会!”年底的你是不是这样?》。看来,官方也是把现在当年底,而不是年头。因为这时我们心里想的是农历纪年,我们还没过年,过了春节才是新年,那个叫正月[zhèng]。

《春秋》开篇就是“隐公元年,春王正[zhèng]月。”显然,正月对于中国人非常重要。

怎么个重要法呢?

战国时期文学家、思想家公羊高作《春秋公羊传》来解释孔子的《春秋》为“春王正月”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开篇就说: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hé]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隐公元年是哪一年呢?大概是公元前722年到721年。

什么是元年呢?国君的开始之年。春又是什么呢?一年的开始时候。王又是谁呢?周文王。那么,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呢?因为是王定义的正月。为什么要强调王定义的正月呢,为了国家大一统。

有可能看了《春秋公羊传》《春王正月》篇的开头,你就能想明白中国的很多事儿,核心思想就是王权下的大一统。

2

我们接受西方现代文化是从明中期开始,一般以利玛窦1582年(明万历十年)从澳门进入中国传教开始,西学开始东渐。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接受西方的文化,因为当时的中国人也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我们现在还经常把东西方文化对立起来看,说什么文化冲突、文明冲突等等,其实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大筐,啥都能往里装。装惯了白菜装个萝卜也挺新鲜,不会冲突。

主要是持有不同文化观点人的利益上的冲突,然后把冲突的锅往文化上甩,文化本身是不会冲突的。冲突了就是要往文化的对立面武化上走,就像现在好多人说,我们和西方是文明的冲突不可调和,一定要开打一样。

这就是打着文化的旗搞武化,这种套路也不是中国人喜欢玩的,是美国人最爱,然后加大军费预算,军火商就有了定单。

我们一喊要动武,他就以维护和平的名义卖武器。其实美国玩的是墨家的那一套,表面说兼爱非攻,实际是靠卖云梯强弩挣钱。而天天喊打的那些人不过是靠挑拨离间的纵横家,这样说有点高了,也许是墨家雇来的吆喝匠。

我们当年接受西方的文化是从实用性开始的,一看真有用,我们就接受了,明朝的人并没有现在人想的那么多,什么东方的,西方的,姓这,姓那的,也就是自然接受,比如红夷大炮、佛朗机。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清晚期,是从要改不改变皇权体制,准确地说是要不要让慈禧有权开始的。中国人说事就是这样,喜欢打边鼓,提到了改革,就提到了学习西方,提到了学习西方就提到了怎么学,祖宗的家法能不能丢,就出来了体用论等等。但是,都是在怎么学和学哪些上争论,而从来没说不学。

到了五四运动时期,觉得学得不够,学习太慢。发现阻力是传统文化太深,结果就不从怎么学上下功夫了,而是反传统。反传统就是学习西方,一来二去,越演越激进,就把传统全面否定了。

但是,进入新中国之后,出现了另一种现象,西方的是资本主义不能学,传统的是封建主义不能学,学啥呢?就只有学习当下了。

可是,我们发现,我们已经西化得差不多了,纪年上也习惯了西历。民国的时候,国民政府曾一度于1930年强制推行过所谓“新历新年”的政令,将每年元旦认定为新历新年,并将农历春节废除。

建国之初,春节也没有那么被强调,也只放初一一天假。春节被重视起来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当然也不是为了恢复民族传统,主要是为了假日经济,民族传统的提法是我们开始融入世界,加入世贸,2000年之后的事。

3

无论怎么说,中国进行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如果不需要融合,也就不需要现代化了。我们不是也说中国在古代有多牛、多牛嘛,那还搞现代化干什么?工业化、现代化、科技化是西方文化,我们觉得应该把这些东西放到我们的筐里,这很正常,好的东西谁不要呢?只是我们原来没有认识到,管科技叫淫巧之术,现在认识到了。

从现在人们的观念看,我们对文化包容性的理解还不如从前。

因为这二十年我们强调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突然又显得东西方文化之间有了泾渭之感,有人就利用这一点搞民族主义,开始出现文化排斥。

这也都是正常现象,是文化融合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也就是萝卜、白菜开始炖的时候还各有各的味,炖时间长了谁也就不知道是谁的味了。

我们这种过年的错位感就是文化元素放一锅里没炖好,其实是可以调整的。就是把工作的年度调整到中国人习惯的过完传统新年之后的这个年度。不能是春节前干了个开头,却以为是年末,过完春节一下就三月了,一个季度没有了。

可以调整为财年或学年,以一年公历三月为新财年或学年的开始,一切都按这个节奏走,这样就顺了。

美国的财年也不是从元旦开始的,而是从十月一日到九月三十日。我们开学季的顺序是和美国走的,九月开学叫第一学期,这就形成了学年跨自然年的现象。

如果以三月一号作为财年的开始,学年也可以和日本、新加坡一样,三月的是第一学期,九月的是第二学期,这样学年和自然年也就一样,也就没有那么别扭了。东西纪年的错位感也就没有了,刚好三月还开两会,一年就开始了。

这也是“春王正月”。

从现在开始,大家就有点心散,想着过年,特别是有工作的人。

中国的春节重要性就不用说了,它是一个大包子,里面的馅儿什么都有。可以是中国人一年的收获,也可以是一年的不如意,还是可以是对下一年的希望。

不过,今年这个春节好像又不太好过了,大部分地区都相继出台了留在当地过年的通知,没事不能出本地。最好是疫情到此截止,要不然好像比去年还麻烦,因为去年年前只有武汉,现在是全国。

《半月谈》刊文《就地过年,也是一种付出!》,就地过年也许会成为今年过年的指导方针。

就地,很形象,哪也别去,就地就把年过了。

就这个字我们常用,可说起来是啥意思还挺复杂的。

就字是京尤会意。京是京城,城特别高,地位也高,京是高的意思;尤是异的意思,不同、特别。也就是,就的意思是特别高的意思,也就是成就。能走到成就这步就是特别高,成就就比成果高多了。

那么,就比,这个就又是啥意思呢,凑近、靠近的意思,凑近了比,才知道高不高。

就的另一个意思是到、从事、开始进入,比如就位、就业、就任。

最后的一个意思就是,依照现有情况或趁着当前的便利,顺便。比如就地取材、就地过年。

“就地过年”的提法很高,特别高,今年过年又可以省钱了。

不过从经济学上讲,一个人的开销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大家都不开销了,也就都没收入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大一统和天人感应,汉代思想对祭祀文化的影响剖析
刘余莉 程丽君|“大一统”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一统”思想发微  作者:刘文剑
梳理“中华道统干支儒”之本真
全真道的北宗和南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