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乡的秧歌队

本文作者:刘继东


我的故乡明水泉村的秧歌队,主要形式是传统的踢股子秧歌(表演也叫“跑场子”)。村上最早在五十年代初就组织起来了。那时因为村子小,演出人员不足,所以和邻村的东滩村合办。

老辈出色的踢股子手有刘旺、高虎成、胡七十二,拉花手有梁保柱、王仝拴、苗发绿等人(这些人多数已作古),他们的表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艺术的传帮带传延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发展了一拨又一拨的踢股子秧歌表演者。

1956年正月十五,义发泉大管理区举办闹元宵秧歌队表演赛,故乡秧歌队一举夺得了第一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除了样板戏能演外,其它的文娱活动都消停隐退了。故乡的秧歌队被当作四旧被破除解散了。那些服装行头险些被毁坏,幸亏有些好心肠人力阻,说留着能改拆其它用,才没有毁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故乡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分地分田包产到户,农民激情空前高涨,思想非常活跃。旧历的冬月(十一月)腊月是过年气息最浓烈的时期,村上又开始重新组织秧歌队,又把过去的服装行头、锣鼓大钹乐器利用起来,恢复演出,并着手排演过春节的节目,诸如敬庙、拜井、进院、查灯以及慰问等。村里的慰问对象主要是公社及大小生产队各级干部、教师、医生、农民企业家等。

踢股子秧歌队演出一般由16人组成,踢股手4人,拉花手4人,捞毛猴2人,老汉老太2人,毛小毛女2人,先生公知2人。

踢股秧歌最讲究动作、架势、套路,表演人一招一式、一起一落、抬手动足都比较规范。

首先,踢股子的是这类秧歌的主角,服装是头戴毡笠彩帽,上衣裤子紧身系腰带。步伐有弓步、箭步、窜步、倒退步……表演动作有捋胡、吹须、甩胡、竖眉、瞪眼、昂首、挺胸、弓腰、蹲膝、压腿(左右)、抬腿(左右)、单脚踢手、交叉踢手、单手指天划地、双手掏五花以及耍弄腰带等。

最震撼场面的放七叉、放八叉、二踢飞脚、荡地扫蹚、双手落地翻车,都是踢股子手的看家动作。

拉花手是踢股手的主要配角,十分重要,也是观众喜爱观看的角色。因为是女性代表,而或男扮女装(相),旧时称坤角儿,很有女性特色。头饰服装花俏,走步多为水漂式碎步或窜步。身段柔软做作,扭扭捏捏,阿娜多姿。配合踢股手单脚踢手、二踢飞脚、放七叉、荡地扫蹚、双手落地翻车等大动作,拉花手总要做出转体、下蹲并叉腿(或下腰)的动作,并不停地朝向踢股手扇花扇,以示形影不离,密不可分,配合黙契。

捞毛猴是全场最活泼的丑角,扮相最滑稽搞笑。身穿像藏族人半挎肩服装,头戴尖顶小毡笠,脚穿束裤短要靴子,脸上画一只青蛙之类的怪物,让小孩看了后害怕,手执一根鸡毛掸子。他的活动范围最广大,行动最自由,哪里有空场地就可到哪里,是最能展示个人动作才能的人物。鸡毛掸可指天划地,可扩展场地撵开观众,可逗笑戏弄场上任何一个角色,偶尔也可嬉戏一下观众。展示个人演技或动作才能时,可在自己的活动地放七叉、放八叉,作头手翻、双手落地翻车等动作。也可配合踢股手踢飞脚,有才能的还可以表演前后空翻。

老翁老太扮相老态龙中,颤颤巍巍。毛小毛女扮相稚气十足,憨容可掬。先生公知的扮相文文雅雅,潇潇洒洒。

秧歌队的鼓乐队一般由一面大鼓、两付镲(也称钹)和两面锣配合组成。鼓音宏厚深蕴,两付钹,一付清脆嘹亮,一付深沉含蕴,配合在一起和谐悦耳。两面锣的响声也各不相同,一面清新响亮,一面敦厚低沉,配合起来声音连续绵延,耐人寻味。五件套中,鼓是乐队的统领者,其它乐器要听从鼓点儿引领。全部组合起来铿锵有力,雄洪浩亮,震耳欲聋。打击者如若配合表演加点技巧,一会儿高亢,一会儿低沉,一会儿紧急,一会儿舒缓,简直令人兴奋不已,彻底陶醉在一片优美的乐奏声中。

故乡秧歌队的套路主要有敬庙、拜井、慰问、进院、查灯,以表演“天地牌”为主。古有天圆地方之说,“天地牌"的表演形式开首以方队布阵,演绎两三个回合,便收拢转成一个圆圈结束,故名思义称之为“天地牌”。“天地牌”简单,短小,精悍,表演一般很少有大动作,以展现一下秧歌队成员,走走圆场,煞住鼓乐队后。公知给唱一段曲儿即为结了,歌词触景生情,即兴编演为主。如敬庙唱词:“高高山上一座庙,庙里头住个神仙佬,山神给咱全村好呀,风调雨顺好世道。”慰问唱词如:“这家人家好人品,赤脚医生有人敬,救死扶伤多有情呀,时时处处暖人心。”进院唱词如:“这家主人运气佳,三个子女是好娃娃,男的长成上清华呀,女的长成上北大。”

另一种套路就是选择一天好天气,在村子的开阔地带跑一段踢股场子。秧歌队演员们随着铿锵的鼓点演出他们排练的踢股场子,有“偷营”(单偷营和双偷营),据说该表演段是水浒好汉偷营劫寨演绎而来。还有一个场子叫“梅花阵",据说是由诸葛亮的八卦阵演绎而来。不管是何种演绎说法,都是来表现他们栩栩栩如生的形象表演。

总之,故乡的踢股秧歌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秧歌团队。它独有的特点,赢得了人们的喜欢。首先,是鼓乐队锣鼓喧天,声势浩大,欢快的气氛最是浓烈。一个小村,锣鼓大镲一响,震遍了全村每一个角落,很有荡气回肠,激奋人心的感觉。其二,它无比欢乐的形式如钦敬、拜访、慰问、祝贺,都是很红火热闹的形式,更增添了节日的浓烈气氛,把全村的欢腾场面,欢乐气氛喧染到极致。其三,活动是在视野宽阔的广场地进行,便于演出人员和观看人员的互动。观看者人头攒动,欢声笑语,表演者耳闻目睹现场,十分起劲,非常认真。

怪不得故乡的秧歌队能长盛不衰,传延至今呢。所以,我作为故乡秧歌队最忠实的观赏者之一,作文以记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陕北安塞腰鼓与民俗关系密切
征文·真情|何方·难忘元宵夜
炊烟有望 (长篇连载)一卷 秧歌 2
纪念梁山好汉的非遗民俗!形式多变场面有趣
描写陕北秧歌的作文
[非遗]秧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