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实用急危重症救治通则(7621 X方案)及临床应用哲学启示

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多变,快速有效的救治思维方案对患者的预后起到关键的作用。史继学教授首先归纳总结提出“实用急危重症救治通则(7621 X方案)”,即“7”项基本治疗:体位,O/M/I(O:Oxygen-吸氧,M:Monitor-监护,I:Infusion-建立血管通路),营养调理,镇痛镇静或(及)肌松,防治应激性溃疡,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高血糖调控;“6”大平衡:液体出入量,电解质,酸碱,渗透压,氧供与氧耗,出、凝血;“2”大关注:免疫与戒断、兼症防治;“1”条针对:病因治疗;“X”:时效窗及拓展。该方案对急危重症病患的救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结合自身的理论与临床实践,逐一进行阐述。

1. “7”项基本治疗

1.1 体位 

体位是病人休息和适应医疗需要所采取的一种姿势,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方法,可促进功能的恢复,每种体位都是为患者的治疗和恢复做准备。如休克患者采取休克体位(下肢抬高15~20°、头部及躯干抬高20~30°),昏迷患者采取昏迷体位(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采取复苏体位(平卧在平地或硬板上、双上肢放置于身体两侧),心肺功能障碍患者采取床头抬高30~45°或端坐体位,腹部疾病患者采取仰卧下肢屈曲体位等。人体如果持续保持同一体位,会感到痛苦和疲劳,保持舒适状态,就要不断变换体位,而在疾病或某些障碍情况下,包括体位变换与移动在内的基本活动会受到限制和影响,如果忽视正确的体位、体位变换和适当的运动,将会给患者带来整体方面的功能障碍。合理的体位便于医护进行操作护理,保证治疗需要,对患者的恢复非常重要。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吸痰护理、中心静脉穿刺、血流动力学监测、胃肠营养、各种麻醉手术等情况下的体位多种多样,会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决策,如常规体位、非常规体位、被动强迫体位、限制与非限制体位等,进而减少胃食管返流误吸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保证穿刺顺利进行、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及手术顺利进行等。急危重症患者的体位改变往往会导致病情的突然变化,使用体位变换,使病人的体位舒适、稳定、平衡,避免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以便保证患者安全。

1.2 O/M/I

O(Oxygen):吸氧。吸氧用于纠正缺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的水平,促进代谢,是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临床缺氧症状不明显者,也可能存在着氧债,也可能微循环代谢异常,因而可能需要吸氧。急性呼吸困难伴低氧血症是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是由多种因素所引发的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尽管针对不同疾病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氧疗是纠正低氧血症,缓解呼吸困难的最基本治疗手段,进行及时有效的氧疗是抢救患者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M(Monitor):监护。医疗监护技术已成为急危重病患者救治的重要医护技术和手段。监护系统所监测的参数是对生命状态、患者安全至关重要的参数。临床上最常用、最基本的就是心电监护,其在医院的医疗救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持续心电监护是很有必要的,其对临床诊断、治疗及危重患者的抢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连续显示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参数,提醒医务人员及时发现突发危及生命的事件,揭示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关注或干预,从而防止患者病情恶化,保障患者安全。

I(Infusion):建立血管通路。急危重症救治时要争分夺秒,迅速有效的建立血管通路,保证将药物和液体注入体内并使药物迅速吸收和分布,有利于紧急、快速、抢救用药,是抢救危重病人的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如心肺复苏病人应选上腔静脉系统大血管,上肢大血管距离心脏路径短,用药后能够通过上腔静脉系统迅速进入心脏,发挥复苏作用;失血性休克病人应立即建立3~5条静脉通路,对输液通道合理分配,快速补液、输血、应用药物;多发性骨折病人避免伤残肢体,根据宜固定、观察、抢救、不影响手术的原则选择血管通路开放;心血管病人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便于普通输液、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及抢救使用;脑血管意外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血管通路应建立在易于固定的位置。因此,有效的血管通路建立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具有重大的意义。

1.3 营养调理

多年来,临床营养支持取得很大的发展,许多病人因此而获益。“营养支持”这一名词已逐渐被“营养支持治疗”所替代,可见临床营养在现今医疗中的重要地位,对营养支持的要求也不再停留在维持机体的氮平衡,而是要维持细胞的代谢,保持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进而调控免疫、内分泌等功能及修复组织,促使病人的康复。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不仅纠正和预防了患者的营养不足,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其中特异营养物的药理学作用,达到治疗目的。有研究表明,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对其病情的发生、发展及愈后有很大影响,尤其是营养高风险患者,并发症会大幅度增加,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许多危重病人存在严重应激过程,会明显增高机体代谢率,且危重病人往往无法自主进食,机体组织只能通过消耗自身能量贮存以满足需要,加之营养支持不足及蛋白质能量负平衡,将直接导致营养不良发生,引起内脏功能、免疫功能及修复功能受损,导致感染及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死亡。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目的是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底物,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通过营养素的药理作用调理代谢紊乱,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病情急性期采取低热量营养方法,尤其在危重病人的48~72小时之内,胃肠道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行肠内营养,若受病情所限行肠外营养,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应尽早的过渡到肠内营养。随着对机体正常或疾病状态下代谢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理论与应用也不断更新,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预测,在将来我们将用营养来预防疾病和改善病情,其将不再是辅助性治疗手段,而将成为主要或次要的治疗调理手段。

1.4 镇痛、镇静或(及)肌松

让危重患者处于舒适和安全的理想水平是救治的重要目标,实施充分的镇痛镇静治疗,已成为救治的一个组成部分。急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严重、复杂,不能与外界交流,缺乏自控力,加之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气道吸引、机械通气、床旁引流、深静脉穿刺、肢体约束等因素,患者往往伴有焦虑、烦躁、谵妄和疼痛,部分患者甚至会意外拔除医用导管,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常需要借助药物进行镇痛镇静或(及)肌松治疗与监测,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痛苦、应激反应,维持情绪稳定,催眠并诱导遗忘等,从而为重症患者提供全面而有效的生命支持,确保患者安全,并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由于重症患者的疾病情况十分危急,尤其是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常需要进行动态评估并实施个体化的充分镇痛镇静治疗,从而达到所需的镇痛镇静或(及)肌肉松弛水平。经过镇痛镇静治疗后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安全感和对气管插管、有创诊断治疗手段的耐受力,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平稳血流动力学等,有利于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监测等的实施。

1.5 防治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是危重症患者最严重并发症之一,系指机体受到在严重创伤、重症疾病、大手术后及严重心理障碍等应激状态下,各系统在功能上和结构上发生剧烈反应,出现急性消化道黏膜糜烂、溃疡或出血,少数患者可发生穿孔,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到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胃运动、分泌、胃肠激素、血流、氧自由基等多方面因素,对某些危重患者来说,甚至可以认为胃应激性溃疡实际上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在胃的表现,病死率高。近年来由于严重创伤或者严重疾病引起的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原发病的治疗,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及住院时间,对存在发生应激性溃疡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及护理,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因此,预防应激性溃疡是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1.6 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是因为深静脉的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导致血液的不正常凝结,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患,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当发现时病情往往已经较严重,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深静脉血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肺栓塞、脑栓塞、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等,影响患者的康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严重者可致残,甚至威胁生命。肺栓塞作为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发生率,尤其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而无症状性肺栓塞因其临床隐匿性,其发生率、死亡率更高。ICU的危重病人,由于其长期卧床,深静脉置管较多,保护性约束带的使用,加之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其他诸多原因易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和几率要显著高于普通病房患者,而其潜在的多系统病变经常会掩盖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和体征,导致诊断困难,严重时可并发肺栓塞,成为ICU患者致残或致死的突出原因之一。因此,对重症患者应进行动态评估,积极采用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甚至联合预防的方法进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7 血糖调控

应激性高血糖是急危重症患者处于应激状态下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在严重创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休克等强烈刺激因素作用下,机体为了度过危急期,而调动各系统的应激反应所表现的一种高血糖反应。应激性高血糖是衡量急危重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应激状态下,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被激活、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胰岛素抵抗等因素,从而引起机体发生血糖增高,其可带来多方面的危害,包括损伤器官功能、导致脏器缺血、增加感染风险、紊乱内环境平衡、影响免疫功能等, 甚至引起患者死亡,是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危重症患者需要控制血糖水平在7.8~10mmol/L。有研究报道,应激性高血糖可显著升高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降低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水平可改善其转归,这一点已被循证医学所证实。因此,应高度重视重症患者糖代谢紊乱,加强血糖监测,严格的预防控制应激性高血糖,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早纠正糖代谢障碍,对于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 “6”大平衡

2.1 液体出入量

液体出入量是指24h内液体的摄入量与排出量。液体是组成人体物质的体液部分,对于健康人,入量与出量虽有差异,但经神经、内分泌和相关脏器的自然调整能力,仍能保持动态平衡,但在机体功能障碍时这一功能处于失调状态。例如,当患者出现感染、高热、腹泻、呕吐、失血过多、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或脏器功能衰竭等病情变化时,可出现体液平衡的紊乱,液体积聚过多会出现水肿,增加机体负荷,液体排出过多会出现脱水,造成组织灌注不足,在危重病人中尤为严重,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液体管理是危重患者管理核心内容之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继传统补液治疗和限制性液体治疗后,更加精准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与临床推荐认可。液体出入量反应患者的病情变化,平衡管理进行实时汇报患者液体管理情况,调整液体管理策略,确保患者液体出入量的平衡,有效地控制因液体过多或过少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安全度过疾病危险期,对患者的诊疗效果及预后的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电解质

电解质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可维持酸碱平衡和体液渗透压,有效地稳定肌肉、神经以及心肌细胞等的静息电位,并且体内电解质在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也有着较高的参与度。在临床上,急危重症患者影响因素多,电解质紊乱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病理生理现象,控制难度大,电解质水平的波动不可避免。绝大多数重症患者都伴有电解质紊乱的情况,特别是老年患者,其身体抵抗力差、免疫力低、营养不良、各器官功能减退,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能被原发病掩盖,易被忽视,处理不及时或不当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有研究显示,临床上多见电解质紊乱所致的恶心、呕吐、腹胀、肠麻痹、酸碱失衡、意识障碍、心律失常等情况,重症患者的电解质紊乱一旦发生,纠正难度大,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安全。所以在预防、监测、纠正的任何一个环节上,都需要认真对待。在临床诊治时,应在早期加强对电解质指标的监测,重视起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纠正紊乱,维持内环境的平衡稳定,有助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成功救治,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3 酸碱

人体的内环境稳定是保证各脏器功能正常的基本条件,而酸碱平衡是其中一项主要影响因素,机体的细胞和器官只有在适宜的酸碱度体液环境中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正常人体酸碱度变化及浮动非常小,通过调节酸碱物质比例及其含量,使血液中的酸碱度发生变化,正常情况下保持酸碱度恒定在7.35~7.45,这一过程可称为酸碱平衡。然而,在许多疾病因素的影响下,可造成调节机制障碍或酸碱负荷过度,使酸碱稳定性受到损坏,而这种破坏稳定性的状态叫做酸碱平衡紊乱,特别是危重症患者,由于各种严重的急慢性病理生理变化,更易出现酸碱平衡紊乱,且往往合并多重紊乱状态,这种紊乱状态若未及时得到控制或有效治疗,将导致病情恶化,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质量及生命安全,影响预后。在临床上,酸碱平衡紊乱的出现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引发,通常情况下是由多种变化因素而致,在针对急危重症这种复杂的状态时,我们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做好血气分析检测,认真分析,对患者病情做出有效判断,第一时间采取积极措施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情况,防止出现更加严重的并发症,以此保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及预后质量。

2.4 渗透压

渗透压属于医学基础化学的常规概念,与各个学科的生理病理、治疗学均有着密切的联系。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血浆中的电解质、葡萄糖、氨基酸、尿素等小分子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晶体渗透压构成。由于血浆和组织液的晶体物质中绝大部分不易透过细胞膜,所以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相对稳定,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相对较小,数目较多,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如患者白蛋白水平突然下降明显要警惕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发生,一旦发生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控制胶晶液的补充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呼吸功能、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等。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血浆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正常交换和分布及细胞的正常形态有重要作用,是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胶体渗透压引起机体发生病生理改变缓慢,故不较快地影响病情,而晶体渗透压改变则迅速引起机体病生理变化。渗透压平衡一旦发生紊乱或破坏,则势必引起各种体液之间以及细胞内外之间的水的移动,导致体液平衡及机体功能活动的紊乱和破坏。危重患者渗透压的变化对组织及器官的代谢影响明显,与患者病情的发生及发展关系密切,可反映危重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时准确进行血浆渗透压的监测,对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纠正内环境稳态、进行脏器保护以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与指导意义。

2.5 氧供与氧耗

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需不停地获得能量才能生存、代谢和维持正常功能,而氧化分解代谢是细胞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氧代谢作为机体氧摄取、输送与消耗的重要反应指标,组织的氧供与氧耗对疾病状态下机体组织细胞的缺氧情况具有直观的反应作用。氧供的方式包括鼻塞和鼻导管吸氧法、面罩吸氧法、经气管导管氧疗法、电子脉冲氧疗法、经鼻高流量吸氧法、机械通气给氧法、高压氧等,降低氧耗常采用的方法有控制患者躁动、降温、镇痛、镇静等。病情越严重的患者,其疾病状态导致的机体多方面失衡情况越为突出,缺氧更为明显,而氧供氧耗的异常也表现更为突出。重症病人监护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证组织有合适的氧合,组织缺氧就可能导致无氧代谢,细胞酸中毒,器官功能障碍。例如,脓毒症发生后,氧供、氧耗、氧摄取率显著高于正常值,处于超高代谢的状态,并将持续较长时间,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出现障碍,细胞会以无氧酵解的方式获取能量,这势必会伴随机体酸中毒的出现,进而加重细胞的损伤,导致机体病理性氧依赖的发生,如果这种恶性循环持续发展,将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因此,准确的进行氧代谢监测,尽早发现氧代谢失衡并采取积极措施纠正,对患者病情的改善及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在组织灌注不足、严重缺血缺氧的的情况下,会导致患者乳酸酸中毒,此类型属A型乳酸酸中毒,应注意还存在一类B型乳酸酸中毒,其与组织灌注不足无明确相关性,而与先天性代谢异常、某些药物应用、维生素B1(硫胺素)缺乏有关,此类型发病率相对较低,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被误诊、漏诊和延误治疗。

2.6 出、凝血

生理情况下,机体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彼此相互作用与制约,构成了凝血系统的完整性。出凝血疾病根据不同病因及环节,包括血小板疾病、血管疾病、遗传性疾病、风湿科疾病、妇产科疾病、肝脏和肾脏疾病、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围手术期疾病等。出凝血功能异常是急危重症病人常见的临床表现,病情越重,出凝血紊乱越明显,可导致临床难以控制的出血、血栓形成以及继发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由于出凝血疾病病情进展快且复杂,过程多凶险,难以判断,致死率较高,因此,结合常规凝血监测与血栓弹力图,早期及时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出凝血功能障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对急危重症患者至关重要。

3. “2”大关注

3.1 免疫与戒断

3.1.1 急危重症患者因自身疾病、手术创伤、基础代谢异常等因素影响,机体常会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和代谢改变,导致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加重基础病情,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对患者预后产生消极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有临床研究证实免疫调节对于患者预后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人工被动免疫的常用生物制品有免疫球蛋白、抗毒素、免疫调节剂等。例如,目前免疫功能紊乱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免疫平衡的重要性在的治疗中已逐渐受到关注。相关研究表明,胃肠道黏膜功能损伤和免疫功能激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应激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损害,同时肠道淋巴组织可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过度的促炎反应可导致免疫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免疫麻痹”状态,从而损伤了机体对各种应激因素的反应能力,使患者的预后变得凶险。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成为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一条途径,得到国内外医疗机构的广泛关注。有研究证实了通过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免疫功能,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预后。

3.1.2 依赖(成瘾)综合征是指反复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导致躯体或心理方面对某种物质的强烈渴求,这种渴求导致的行为已极大地优先于其他重要活动;戒断综合征是指因停用或减少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综合征,由此引起精神症状、躯体症状,或社会功能受损;撤药反应是指由于长期连续使用某种药物,使人体对该药物的存在产生适应,若骤然撤药,人体不适应此种变化,就可发生撤药反应,主要表现为相应症状的反跳;前两者存在物质成瘾的基础,并且满足后会有精神欣快感,而后者没有,从概念上应该严格区分,在临床工作中戒断综合征相比较单纯的撤药反应相对多见。例如,酒精戒断综合征,其发病率近些年呈上升趋势。长期饮酒依赖者因各种疾病住院,突然停止饮酒,则出现戒断症状,病人可出现情绪激惹、出汗、心动过速、行为紊乱、自残、伤人倾向、摸索行为、意识障碍、烦躁不安、肢体震颤、癫痫征兆、恐怖幻觉等,对患者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降糖药、降压药、催眠药及其他药物突然停用、吸烟中断等均可出现类似或伴有“戒断”的症状及表现,临床医生应不断提高认识,综合各方面问题进行按需治疗,包括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方法,预防复发等。

3.2 兼症防治

兼症是从临床医学实践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①在原发病(基础病)的病程中表现出并非完全是原发病自身的病证,如:并发症、继发症、后遗症等;②以原发病为目标物、为参照指标,如:合并病、同源病;③多病因或病因不明而致两个及以上器官或系统的病证,例如,综合征。急危重症救治的关键,一是正确诊断,二是对确诊后的合理治疗,其强调整体性与特异性相结合的原则。兼症的存在,造成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致死性兼症的存在,往往造成疾病的恶化或死亡。对兼症的漏诊、误诊或对兼症的处理不到位,是影响重症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医护人员必须重视兼症中不典型临床表现的一些特征,认真仔细地发现,及时妥善地处理,提高治愈成功率。

4. “1”条针对:病因治疗

急危重症往往是在致病病因的基础上,在治疗干预的影响下,多个器官或系统功能同时或先后发生改变,或互为因果,或共同进退,这其中的相互关联影响着治疗的实施与结果,不同病因的治疗方向可能截然相反,因此,病因鉴别与管理对急危重症治疗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重症病因的早期识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者患者的预后,例如临床常见的血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创伤等,详细分析病情并结合各项检查结果判断原发病情况,即前导疾病,从而揭示进展至重症状态的诱因。临床明确诊断致病因素后,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干预,以此确保临床疗效。在现有的医疗技术水平下,及时完全明确重症病因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在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跟踪最新的研究进展,及时更新所学知识,借鉴最新检测手段,从整体角度分析病因,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治疗体系,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不断提高疗效,挽救患者生命。

5. “X”:时效窗及拓展

时效性规律是医疗救治的核心规律,从理论上讲,在一段时效内处置一类、一种伤或病有存活的可能,这段时间叫时效窗。时效窗内的救治行为至关重要,如心肺复苏黄金4分钟,急救白金10分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4.5小时等。医护人员应该把时间作为一个急危重症救治工作中的效率指标,树立“时间-效价”观,会对疾病治疗结局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医学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医护一体化、集束化处置、个人防护技术、转运技术、重症监护技术、毒物清除技术、脏器支持技术、高压氧疗法、成分输血、病理生理治疗、温度控制疗法、体腔高压(积液、积气、积血)引流、介入治疗、微创与手术治疗、放射疗法、中医药疗法、早期康复技术、医学沟通与告知、法律责任、器官捐献等都已渗透其中,彼此之间的联系也将会越来越紧密。每一种疾病的病因、发展、临床表现与转归,都有无数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科学思维的结晶。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是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思维和决策不断演进的过程。本文所阐述的救治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出现,各种指南、专家共识的不断提出,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我们应当不断探索,用科学的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中继续补充、完善。

6.哲学启示

医学与哲学从来都有不解之缘,是一个十分广阔的领域。当下,哲学与医学这两门密切研究自然的学科的关系比以前更密切了。一个医生智慧与技能的发展,思维模式的训练,以及处理问题的本领与艺术,都需要正确的哲学理念和良好的人文修养。哲学与医学在人类千百种学科中最关怀现实的人生,其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关怀现实的人生的,哲学是人文科学中最关怀现实的人生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与医学之间表现出一种最奇特与深刻的关系。希波克拉底曾指出,“医学没有哲学的普遍真理不行,哲学没有提供给它的医学事实也不行;不了解人的人便不可能了解医学,能恰当治疗病人的人也必须明白这一点”。在医学哲学视野中,治疗目的与治疗手段是反映医疗实践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关系的医学哲学范畴,是抽象性与具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结合。所谓治疗目的,是医患双方根据疾病诊疗需要而提出的治疗目标。所谓治疗手段,是为了实现治疗目的而采用的方法、途径、措施和方式。治疗目的范畴和治疗手段范畴是不可分割的思维形式,在临床思维过程中,两者具有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是临床决策的重要因素。任何实践活动必须以具备明确目的和相应手段为前提,治疗目的与治疗手段是医疗活动的基本要件,仅有明确的治疗目的而没有达到治疗目的的相应的治疗手段,医疗过程无法“合目的性”地实现;治疗目的合理设置与治疗手段的合理选择是治疗效果的基本保证,没有合理的治疗目的,或治疗手段选择不当,则难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医学哲学范畴要走进临床和医学科研,为解决临床实践问题传送医学哲学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角度,增强哲学和医学的亲和力,充分发挥医学哲学的应用功能,有效地指导医学实践由浅表走向深入、由表象走向本质、由经验走向理性、由盲目走向自觉。正确的思维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临床医生在现象后面看到本质;在两者似乎无关的现象中看到联系;在一般现象中发现特殊,在特殊中观察到一般;在杂乱无章中找到规律;在疾病迁延发展中理出不同阶段;在现存状态中预见到未来;而这一切,都是任何一个临床医生毕生所期求的。医学知识和技术设备,是从事医学的手段,而如何恰当地使用知识和技术手段,就在于医生的思维艺术。哲学正是临床医师的思维灵魂,这一点,早在2000多年前希波克拉底就明确无误地指出了。

在医学领域,随着高新生命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医学在不断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同时,其所蕴涵的生命观、疾病观等都面临新的挑战。由于人体生命是生成性整体,是一个无时无刻处于变化状态下的整体,我们无法将人体分解成为独立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对人类生命过程的有一个动态平衡地把握。每一个人类生命个体的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平衡状态(即健康状态)会随着生命的规律及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展现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自然状态一定优于人工状态,但是没有人工也不行,临床疾病状态就是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发生紊乱,不足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临床各种治疗就是按照人的目的而使机体人工化的过程,其根本目标是为了恢复和维持机体的自然平衡状态,体现了“凡为治疗,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治疗”这一基本理念。医学知识与技术的应用应当维护患者身体的内生态和外生态的平衡,而不破坏人体的内、外生态,尽可能激发人体生态的自组织、自调节、自修复、自平衡的能力。林巧稚大夫曾说过,“医生要永远走到病人床边去,做面对面的工作,要看病人,而且要把检查结果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然后做出诊断”。医生过度依赖检查数据诊断病情,大量使用高新设备进行治疗,医生的临床思维限制于医学技术的科学性,而忽略了医学本身特有的经验性的医学思维,进而导致医生的自我理性受制于医学技术。我们看病是看一个具体的病人,不是看一个群体,年龄、性别、成人、儿童、思想状态、精神状态都不同,应该针对具体的病人更好的个体化。随着当下医学科学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快速发展,更要走进临床,融入临床,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医学就是一个多学科、多层面、多方位、多手段的,只有将人性化的考虑放在第一位,重视对人的全面关怀,实施基于效果的治疗,才能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医学界对医学、人体和疾病的认知,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的反映了对医学、生命、疾病的认识,不只限于细胞、分子等微观层次,而是将对医学、生命、疾病的认知拉回到人的整体,出现了一种要去碎片化,回归整体、回归病人、回归病人真实世界的认知转向。所有医疗工作者,必须顺应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从多因素、多角度、多视野认识现代医学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认识疾病、健康与人类生命体。医道是发展的,疾病也是不断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普遍性,但医学在追求普遍性的过程中,遇到更多的是差异性和多样性,完全一样的疾病是没有的,没有任何一种方案可以完全解决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要发散性地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来不断地滋养、提炼、锻造。哲学的思索不仅仅是面对过去和现实,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揭示未来存在的趋势。医学与哲学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建构型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过程。我们应当从思索视角综合把握医疗技术经验的各种成果,并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法揭示新思维,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面的、动态的、发展的看问题。创立系统论的贝塔朗菲曾说,“任何范围广阔的理论都意味着一种世界观,任何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看法的科学的重大发现都是自然哲学”。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哲理是“共性和个性”。医生在接触每一位患者时,一定要将疾病的共性和患者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好的临床思维,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自己诊治疾病的临床能力与水平。医生每看一位患者都要注意整个过程,就能够不断提高。医生应该有冷静的判断,有着沉着、果断的态度以及有用的知识,应当热情而不断地去追求真理,并注重长期的钻研和探索,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7621 X方案”的提出经历了从浅人深,从点到面,从面到体,从体到关系,从关系到系统,从系统到生态的过程。此方案针对急危重基本救治澄清“要义”,把握“精准”,重视了致病的局部因素,又兼顾了致病的整体因素,为急危重症的基本救治提供了参考。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一思维方案不在于给予我们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患者解决多少具体的问题,其根本作用在于给医务工作者提供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临床的思辨能力,从而掌握认识救治危重症的正确方法。任何一种观点的提出,都需要不断领悟和实践,除此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我们应当在思索中前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更好的医学”永无止境的追寻。

专家简介

史继学,主任医师/教授(三级),硕士生导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急诊医学/法医学教研室主任、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山东省临床中毒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急诊医学重点专科、临床中毒诊治精品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省级创新工作室。

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急诊医师协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等3家常委,亚洲急危重症协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等6家急诊分会委员;山东省卒中学会全科医疗与基层医疗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师协会/预防医学会/卒中学会等13家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泰安市急诊医学质控中心主任,泰安市急诊医学学会、中西医结合急诊学会、急救医学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泰安市急诊医学、急性血栓性疾病、中毒专科联盟主席。《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中华卫生应急杂志》《中国工业医学杂志》《护理研究杂志》《全科护理杂志》等9家编委。主编著作15部、教材7部,获国家专利5项,发表论文190余篇,10余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目前承担国家、省市级研究课题11项,参与制定专家共识36项。主持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项、省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项、市级1项。

曾分别获 “中国急诊医学坚守奖/引领者/特殊贡献优秀急诊医师奖”“中国卫生应急贡献奖/重大贡献奖”“全国优秀专业基地主任”“中国心肺复苏十大新闻人物”“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山东省急诊医学杰出贡献奖/急诊医师特殊贡献奖/中西医结合急救特殊贡献奖” “山东省中毒救治/卫生应急救援突出贡献奖”“泰安市十大名医/十大榜样名医/卫生应急突出贡献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十佳师德标兵、最美教师”等称号。

编辑丨国 康

                 审核丨边 圆 张 震 戴君霞

IE-Learning急危重症学习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础医学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基础知识试题
医学小科普:阿司匹林与血小板聚集率
臭氧在临床疼痛医学中的应用及临床研究-综述
肿瘤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
发热类型知多少
隆云教授专访|提升治疗评估,注重个体化诊治,ARDS治疗有待新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