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时而食,健康之始~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无论哪个地区,对于吃可谓是挖空心思、花样百出。
而“汤”在国民的餐桌上,也稳稳的占据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民间也素有“饭前喝汤,胜过药方”“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的说法。
尤其是现在冬天,天气寒冷,好多人都喜欢吃饭时,来碗热腾腾的汤,暖暖身子,暖暖胃。
并且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汤浓缩了各种材料的精华,不仅好喝,还养生保健利于消化。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今天室长就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5个喝汤的真相
汤煲的越久越白越有营养?
以鱼汤为例,许多人都认为汤熬的越久,颜色越白,营养会更加丰富。
但事实上,汤的浓淡与营养价值并没有多大联系。反而,白色浓汤之所以白,是拜满满的脂肪所赐,骨头汤、鸡汤等都是这个道理。
汤中的乳白色只是一种光学现象。鱼或肉中的可溶性蛋白质能把油脂乳化成小小的微球,从而散射光线,使汤呈现乳白色。
所以汤越白,并不代表营养丰富,只能说明汤中的脂肪含量高。骨头汤补钙?
骨头汤补钙是一件很多人都深信不疑的事情,这种说法室长也是从小听到大。但骨头中的钙质,以及肉里的铁,都是不溶性成分。
所以煲汤时,大多数骨头中的钙是无法溶解到汤里的。骨头汤里的钙质微乎其微,想要补钙,除非直接啃骨头吃,光喝汤是达不到补钙效果的。肉的营养都在汤里?
汤里除了钙、铁含量不高以外,其他营养素的含量也微乎其微。
通常汤的营养来自于原材料肉。肉由肌肉纤维和结缔组织组成,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骨头则主要是钙和磷等无机物和蛋白等有机物。这些物质在煲汤时,是无法进入汤里的,补充营养还得吃肉本身。
汤的脂肪、嘌呤、钠含量极高
前面说道,汤炖的越久颜色越白,脂肪含量就会越高。不仅如此,随着炖煮时间的增加,除了脂肪以外,嘌呤的含量也会不断增加。
有测定发现,牛肉、羊肉、青虾在煮汤的前30分钟内,汤里的嘌呤一直在增加。炖煮的食材不同,汤中的嘌呤含量也会有所变化,但基本属于中等嘌呤食物,痛风以及高尿酸患者应该尽量避免食用。
除此之外,汤中的钠含量也是极高的,比肉中的钠含量还要高上许多。以鸡汤为例,一碗鸡汤钠含量在500mg左右,而吃100克的鸡肉摄入的钠大概是200mg。汤的蛋白质含量远不及肉
汤的主要成分其实就是水,还有以上说的脂肪、钠和少量的溶于水的微量元素。
若想通过喝汤来补充蛋白质,几乎是一件毫无性价比的事情。以鸡汤为例,鸡汤和鸡肉中,蛋白质的含量相差16倍,吃100克鸡肉所摄入的蛋白质,大概需要喝1600ml也就是3瓶矿泉水的量的鸡汤才能满足。
先不说脂肪、钠、嘌呤摄入是否超标,估计营养还没够,肚子先撑不下了。
科学喝汤小贴士
对于有些爱喝汤的朋友来说,喝汤可能并不是为了营养,而仅仅处于满足口腹之欲的需求。这些无可厚非,但喝汤时更加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更健康哦~
通常汤中的嘌呤含量都是极高的,痛风或高尿酸患者应当要少喝或者不喝汤。
喝汤也要吃肉,不可偏废,均衡食用更健康。
汤中少放盐,汤越淡,钠的摄入越少,喝太咸的汤,血压也会跟着升高的。
物美价廉的应季蔬果,吃得舒心~
知时顺令的生活方式,活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