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这些话,就像刚刚说过

仔细阅读苏轼,才知道鲁迅的很多洞见几乎都是苏轼早已看透了的。这只是说明了一点,1000年也好,100年也好,很多精神和人性层面的东西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1000年以来的整个历史进程,依然还是一个谎话大话好话更让主子开心的过程,真话和实话让人反感和诟病的过程。

不废话了,即便废话也是实话。

Ps灰色字体为原文,正常字体为随手记下的因阅读而来的感触。

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憔悴非人,章狂失志。妻孥之所窃笑,亲友至于绝交。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饥寒并日,臣亦自厌其余生。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苏轼内心是怎样一种凄凉和惶惑!千年之后读来,依然让人有撕心裂肺却又绝望无辙之感。

八年之间,指陈至理,何啻千万!虽所论不同,然其要不出六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勤,四曰慎,五曰诚,六曰明。慈者,谓好生恶杀,不喜兵刑。俭者,谓约己省费,不伤民财。勤者,谓躬亲庶政,不迩声色。慎者,谓畏天法祖,不轻人言。诚者,谓推心待下,不用智数。明者,谓专信君子,不杂小人。此六者,皆先王之陈迹,老生之常谈。言无新奇,人所易忽。譬之饮膳,则为谷米羊豕,虽非异味,而有益于人;譬之药石,则为耆术参苓,虽无近效,而有益于命。

金玉良言,效用取决于听者的态度。一个真正的明君,听了之后必然会身体力行,则国家百姓大幸。遗憾的是,多少帝王都把这些话当做了耳旁风。

风波万里,顾衰病以何堪;烟瘅五年,赖喘息之犹在。怜之者嗟其已甚,嫉之者恨其太轻。

人性如此。即便是苏轼,也难免发出这种痛入骨髓的感慨。

使君相有知人之才,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

君相有知人之才,对国家和人才来说是双重的幸运。苏轼的眼光深刻而长远,一下子就说到国家用人的根子上去了。遗憾的是,裙带关系成了眼罩,套在驴骡的眼睛上,驴骡就会无休止的围着碾子磨转下去。

然大孝在乎养志,百姓不可户晓,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卖灯之民,例非豪户,举债出息,畜之弥年;衣食之计,望此旬日。陛下为民父母,唯可添价贵买,岂可减价贱酬?此事至小,体则甚大。

这才是真正心怀百姓,体恤民情,也只有这样的父母官才会赢得老百姓发自内心的拥戴和感念。

走在一个城市,每每被一条以某人名字命名的路所感动,那一刻,就觉得距离那个人很近,近在咫尺。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流芳千古的名人,而不是遗臭万年的名人。每次走在西湖苏堤上,这种感受分外强烈。

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农夫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主失人心则亡。此必然之理,不可逭之灾也。其为可畏,从古以然。苟非乐祸好亡,狂易丧志,则孰敢肆其胸臆,轻犯人心?

苏轼这番比喻太精妙了!帝王之于民心,推而广之,适用于任何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往来。

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久服而无害者,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不善养生者,薄节慎之功,迟吐纳之效,厌上药而用下品,伐真气而助强阳,根本已空,僵仆无日。

苏轼以养生之道类比国家治国之道,贴切形象,生动有趣,看完引人深思。重要的是,这番养生的道理,也确实说到了点子上,值得用心借鉴。

孔子曰:“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圣贤举动,明白正直,不当如是耶?所用之人,有邪有正。所作之事,有是有非。是非邪正,两言而足,正则用之,邪则去之,是则行之,非则破之。此理甚明,犹饥之必食,渴之必饮,岂有别生义理,曲加粉饰,而能欺天下哉!

苏轼的表达多用比喻,这些比喻恰如其分,只要看了就会明白苏轼在说什么,且可以引为己用。苏轼的表达方式给我的启发是——表达本就不需要技巧,博学多闻积淀日深之后,以自己的笔如实记录自己的心而已。

这是写作上的大道至简。

古之圣贤欲行其意,必有以曲成之,未尝直情而径行也。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夫直情而径行,未有获其意者也。若权其利害,究其所至,则臣之愚计,于安边息民,必久而固,与圣意初无小异。

苏轼可谓苦口婆心,奈何小人们众口铄金。古往今来又有几人不喜欢听奉承阿谀之词呢?包括苏轼本人,也曾因此被假道士欺骗。

刑政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也。

苏轼引用诸葛亮这段话,足见其用心良苦。遗憾的是,苏轼的很多用心并没有遇到一个同样用心的帝王。

臣为衰病眼昏,所言机密,又不敢令别人写录,书字不谨,伏望圣慈,特赐宽赦。

这几句话让我突然明白什么是“伴君如伴虎”。

小人之易进如蛆蝇,腥膻所聚,瞬息千万,况可招而来之乎?

千古不变愈演愈厉的现象,如今之世,除了小人,又多了无脑的喷子、键盘侠、道德婊、爱国婊一群蛆蝇不如的东西。可悲可叹。

臣非不知陛下必已厌臣之多言,左右必已厌臣之多事,然受恩深重,不敢自同众人。若以此获罪,亦无所憾。

这就是一个忠臣志士的风骨。一篇一篇苏轼曾经写就的“公文”看过来,看到了苏轼的仗义执言,看到了苏轼的深谋远虑,看到了苏轼的苦口婆心,看到了苏轼的忧国忧民。遗憾的是看不到太多来自帝王的切己体察和进纳忠言,更很少见到帝王纳言之后雷厉风行的动作。

这让我想到,如果没有苏轼一样的忠臣志士,历朝历代又怎么会延续百年几百年呢?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一所学校也一样如此。

熙宁中饥疫,人死大半,至今城市寂寥,少欠官私负,十人而九,若不痛加赈恤,则一方余民,必在沟壑。

我要说的是这样一个认读现象,明明这个字在别的词组场合会认识,且是十拿九稳的认识。可是一旦换了使用场景,脱离开之前熟悉的语境,这个字一下子变得陌生。有时候即便觉得眼熟,却也恍惚,不知道这个字到底该读什么。

比如句子中“逋”这个汉字,“少欠官私逋负”,我一下子就懵了,一查读音是“bū”,而在“林逋”这个词中,我就会精确的认读出这个字读“bū”。

林逋,北宋著名隐士,“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句千古名句的作者。在林逋去世9年后,苏轼出生。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苏轼之深谋远虑,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千年后的杭州。遗憾的是,再美的杭州,也不可能任何时代都幸运的遇到苏轼这样的“一把手”。

自天禧中,故相王钦若知杭州,始坏此堰,以快目下舟楫往来,今七十余年矣。

奸臣永远都是急功近利之徒,它们永远不会把百姓的生死存亡放在心上。这个王钦若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

苏轼的各种“公文”,并不是一味因循守旧套话连篇,无论长短,其中全都有苏轼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之后的真知灼见。

如今在新闻中见到官方很多“公文”错漏百出沦为民间笑柄,真有悲凉之感。想起俗话——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
特别推荐 ↓

2021年8月26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东坡在杭州有如鱼得水之感(东坡故事五十三)
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资治通鉴卷一九三之十三)
古文阅读-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韩愈)
苏轼与王安石的巅峰对决
[转载]古文100篇+译文(下)
唐宋八大家背后的故事:苏轼被流放,看看”古代贝爷“荒野求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