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志四川•“忆沧桑·记奋斗·颂辉煌”征文】邱建明 ‖ 水的恩泽
编者按  2019年6月11日,四川省直机关工委、 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日报社向省直各部门、省属国有企业、各高等学校及各市(州)直机关工委、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志办公室、团市(州)委发出“忆沧桑·记奋斗·颂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字和影像作品征集通知,同时向社会发布征集启事(点击此链接或下面征文启事图片,可查看征文要求及投稿邮箱,截稿时间:8月31日)。连日来,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投稿。7月2日,“四川省情网”开设“忆沧桑·记奋斗·颂辉煌”征文展示专栏,集中展示征集到的作品。7月6日起,“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陆续发布部分文字及摄影作品(视频作品、音频作品因较大,在“四川省情网”展示),敬请关注!
水的恩泽邱建明
用水贵如油
管子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古代西方提出的“四要素”中有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的水代表了所有液体,以及具有流动、湿润、阴柔性质的事物。老子的《道德经》以水比喻道德的最高标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水滋润大地万物,却不争夺显赫的位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王就是对水的神化。
仁寿黑龙滩关于龙的传说,与水有直接联系。仁寿缺水,仁寿的地名与水有关的有很多。如清水、满井、曲江、洪峰、汪洋、藕塘、鸭池、城堰、河口、清泉等。“江、河、池、塘、堰、泉、井”,这些地名与水交融,正好印证了仁寿历史上的一种说法:“十年有九旱,用水贵如油”。
没有经历过干旱,就不知道水的珍贵。仁寿境内无大江大河,多年平均降雨量947毫米,平均蒸发量1260毫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0亿立方米,可开发量为6.6亿立方米,全县人均拥有量356立方米,耕地亩平拥有水量269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千百年来,仁寿人民都在为解决“十年九旱”和饮水难问题而努力。
仁寿黑龙滩水库纪念碑(蓬州闲士 摄) 先说说以前仁寿缺水的故事。
翻阅仁寿大事记,关于干旱的记载较多,如光宗绍熙二年(1191)三年复大旱,饿死者众。民国29年(1940)仁寿再大旱,春收绝望,物价陡增,饥民流离转徙,以草根树皮、观音土为食。1953年,明扬、鹤立、宝飞等乡群众数千人聚集宝飞“求雨”。
因旱求雨,因旱吃土,因旱饿死。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
水,是压在仁寿人民心中的痛。
听到过这样一件事:上世纪90年代,仁寿县某单位,曾收到过一封来自乡村小学教师的来信。这是一封控告信,控告有一次学校分水时,校长夫人多分了半桶水。因半桶水上告校长,在今天看来,还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不过,这倒真实反映出当时仁寿县乡村严重缺水的现实,因为水的珍贵,半桶水也意味着“特权”,这才引起那位控告者的愤怒。
以前景贤乡小学,每年插秧前后都缺水,学校请几个农民从山下水池里挑水,穿过杂草乱石的不平山路,一步一步艰难向上爬,扁担把他们的背压得更弯了。他们给学校挑水,挑一挑要花三四十分钟。在小小的景贤场镇上,每家每户对水都是重复利用。早上一盆水全家人“共享”洗脸,留下来晚上洗脚,洗脚以后有的拿来冲厕所,有的则拿来喂猪。全家人的衣服几天收拢一起,步行五六里到山下找水洗。马鞍离水库有8里,遇到干旱,担一挑水要来回走十五六里。天峨初中以前遇到春旱,学校的几十名老师端上盆子到农民的秧田里去,一瓢一瓢舀水来过日子。
曾经,像景贤、马鞍、天峨、中坝等场镇一样缺水的乡镇在仁寿还不少。记得有一年干旱,母亲常常深夜点煤油灯到村里那口大井守水,有一次不小心将煤油灯绊倒,早上有人来取水闻到煤油味,开始大声骂人。这让母亲愧疚了多年。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06年。
2006年,仁寿遭遇了40年一遇的干旱,全县60个乡镇有20余个严重缺水。8月,景贤乡水源枯竭,多数农作物绝收,牲畜死亡。50多天没下过雨,当时县消防中队受命于危难之际,担负起人畜饮水的送水任务。每天早上6点,消防车灌满4吨自来水,送水的消防队员带上馒头出发了。3个月下来,消防队共为群众送水4000多吨,最多一天送水150余吨。
2006年8月,文宫镇遭遇严重干旱,农村饮水困难涉及11个村32个社近7000人。安顺村和仰天村受灾最为严重,174户严重缺水。“祖祖辈辈挑水喝、找水喝,洗脸水从没倒过!”村民要走一两个小时到有水的村社找水、借水,有时还得排队。10名镇干部组成的抗旱送水摩托小分队,持续每天骑车10公里,为安顺、仰天两村送来60桶矿泉水,才解决了群众的无水之困。
我在博客上看到过一则“仁寿县抗旱救灾先进事迹报告会暨表彰大会”主持词,其开场白是这样说的:
烈焰似火,酷暑灼烧;溪河断流,老井干涸;稻田裂缝,禾苗枯焦。
76万亩粮食作物减产、绝收;40万人和近30万头牲畜出现了饮水困难;60个乡镇,96万旱区人民在极度高温中痛苦煎熬。
这就是2006年仁寿的夏天。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 这个夏天,特大旱灾冷酷无情地降临在我们面前。
这个夏天,仁寿人民经历了一场百年难遇的严峻考验。
面对特大旱灾,在省市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和全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组织领导下,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打响了一场“抓抗灾自救,保人畜饮水,抗旱防疫病、抗旱夺丰收”的攻坚战。在灾难面前和危急时刻,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仁寿县委、县政府显示出卓越的凝聚力和决策力,各级党委、政府表现出强大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展示了可钦可敬的团结互助、英勇无畏的精神。
仁寿人民敢于面对灾难,勇于战胜困难,最终取得了抗旱救灾的伟大胜利。在特大旱灾面前,没有人畜断水,没有疾病流行,没有因为旱灾而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社会平安稳定,经济稳步推进。
仁寿儿女无愧于这片广博的天空,无愧于这片神奇的土地。
在我们共同庆祝抗旱救灾伟大胜利的美好时刻,我们将隆重表彰在抗旱救灾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先进集体,他们的行动铸就了仁寿精神的伟大丰碑,他们的精神犹如一面面火红的旗帜,永远在人民的心中飘扬。
为水而奋斗
可以说,仁寿1000多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和水打交道的历史。
千百年来,仁寿人民都在为解决十年九旱和饮水难问题而努力。“饮水安全,全球第一危机”。安全饮水是一代又一代仁寿人多年的夙愿,全域安全饮水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话题。据统计,2007年底,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为8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5%;饮水不安全人数6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5%。
“几十年来,我们村守着黑龙滩,可就是没水吃,村里老老少少都吃一口老水井,找水成了大家最犯难的事情。”黑龙滩镇光明村虽然与黑龙滩近在咫尺,但由于地势较高,吃水问题成了村民们的心病。黑龙滩镇饮水困难尚且如此,其他乡镇尤其是山区乡镇更是不言而喻。
位于二峨山脉和荣威山脉的地方,由于海拔较高,黑龙滩水不能到达,群众只能在红土层寻找水源。即便是已享用黑龙滩清水的仁寿县城,由于灌溉用水与生活用水没有分离,水厂取水口设在灌溉渠首,每当大雨之后,渠首的水变浑浊,县城就被迫停止供水,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这只是仁寿城区居民的困扰,而最大的问题在于全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仍占据绝大多数。
仁寿黑龙滩水库(图片来自网络)
黑龙滩,一湖圣洁的水。然而,守着黑龙滩一汪清水很多乡镇居民还缺水喝,其中滋味难以言说。面对这种现状,仁寿县委、县政府将解决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纳入民生工程,一直不断探索。先后采取分散打井、“打窖建池、丰储枯用”和“一乡一站”集中供水等方式,但都没能彻底解决全县农村人口饮水难问题。如何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且长期有效的办法,彻底解决仁寿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2005—2006年,仁寿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以分散供水为主,解决单户饮水安全。在这一阶段,采取国土部门实施红层分散找水打井和水利部门一户一井等方式。2007—2009年为集中供水阶段。仁寿县结合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居住的实际,以区域性小集中方式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在这一阶段,仁寿进入全国100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四川有5个县进入此名单。到2009年底,全县建成了一批以乡镇集中供水为主、联户供水为辅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延伸集中供水管网。
仁寿黑龙滩水库(蓬州闲士 摄)
2010年7月25日,日降雨量高达257毫米,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让仁寿县城部分地方成为一片“汪洋”。自来水厂取水口一片浑浊,陈旧的输水管线遭到破坏,仁寿县城连续几天缺水,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群众怨言极大。县城尚且如此,更不必说乡镇。现实促使仁寿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提出“引黑济民,让全县人民都喝上黑龙滩优质水”的思路,决定在全省丘陵区县中率先启动实施统筹城乡全域安全饮水工程,解决全县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
仁寿黑龙滩水库拦水坝(蓬州闲士 摄)
巧引活水来
水润民心。
农村饮水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制约因素。中央明确指出,把饮水安全工作作为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
黑龙滩水库工程前后经历15年,全面建成后,功效巨大,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的全域饮水工程,黑龙滩的综合开发,正在进行中——《龙滩壮歌》简介
仁寿县委、县政府推进全域安全饮水工程,大气魄实施“一洞、五厂、六线”的全域安全饮水工程。以大(大集中、大规模)、高(高起点、高标准)、新(创新运行机制)为原则,以建设“一洞、五厂、六线”为核心,打通一洞引水黑龙滩,兴建1个枢纽性和4个区域性水厂,辐射全域铺设6条供水主管线,采取梯级加压方式把主管线之水送上海拔较高山区,解决全县百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一洞”:即从黑龙滩优质水源深水区取水的民生隧洞。民生隧洞取水点位于黑龙滩镇望峨村七组黑龙滩深水区,最大引水流量25万立方米/日。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取水闸室工程、隧洞工程、出口倒虹管及配水池工程。“五厂”:即向全县供水的县城水厂和新建的文林水厂,以及二峨山脉以北的视高、光相、龙正3个水厂。“六线”:即覆盖全县的6条供水主管线,总长度226公里。
在“一洞、五厂、六线”基础上,实施全域安全饮水“长藤结瓜”工程,以中途加压方式,实现主管线与各乡镇现有供水站联网,通过各供水站辐射村社,进村入户解决偏远山区农户饮水问题,将黑龙滩优质水送到千家万户,全县60个乡镇的场镇已全部通水。
仁寿黑龙滩水库(蓬州闲士 摄)
全域齐推进
从一滴水里,能看到汗水的光芒。
这汗水,是仁寿人开拓奋进的汗水,是仁寿人勤劳实干、团结互助的汗水。
仁寿黑龙滩水库(蓬州闲士 摄)
仁寿属于丘陵山区,覆盖面广、地形复杂、人口分散,要实施全域安全饮水工程,让全县60个乡镇上百万人都喝上黑龙滩的优质水,工程难度和各方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仁寿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积极投身于全域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之中。
仁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周密实施。县政府办、县水务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卫生局、县环保局、县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从土地出让收益和城市建设配套中提取部分资金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基金,积极对上争取,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吸收社会资金,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制约。
仁寿黑龙滩(图片来自网络)
全县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激情满怀投入工程建设。老百姓主动搭接入户管道,涉及工程占地、青苗赔偿等,大都理解,全力支持。全县层层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组织保障机制,从资金保障、水务体制改革、运行监管三方面出台政策,确保全域安全饮水工程顺利推进。
“献身、负责、求实”是水利人精神的高度概括。在全域安全饮水工程实施过程中,水利人发扬这种宝贵精神,加班加点,深入乡村、农户,为水奔波。从规划设计开始,县水务局一班人认真研究区位、县情、地形地貌地质和水资源特征,特别是龙泉和荣威两大山脉的特殊地形,改变过去那种“重农村轻城镇、重一户一井轻联户集中、重小乡小场小集中轻大镇大城大集中”的传统模式,变为“依靠黑龙滩水库的优质水源,依托县城水厂的规模和管理优势,打破行政区划和水资源界限,以大规模、大集中的大水厂为主导,实施跨区域、跨流域、跨场镇的城乡统筹供水”的现代思路,科学超前规划,分区分块设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象黑龙滩(海量图文,带您感受激情燃烧的岁月,领略黑龙滩旖旎的自然风光)
领略黑龙滩旖旎的自然风光
仁寿史上最浩大工程,历时8年!最高1天10万人同时施工!!
仁寿县
四川省仁寿县——三大美丽水库
黑龙滩:报恩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