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罗瑾 ‖ 100多年前凉山人看的书有多牛?——《迪山日记》研究之一

 编者按:清末民初,四川礼州(西昌)人陈光前所撰《迪山日记》经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整理,2016年10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日记记录了当时四川省、西康省的大量社会文化史料,具有较高民俗文化价值、文学研究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和书法鉴赏价值。四川省凉山州史志办公室原主任罗瑾对《迪山日记》进行了认真研究,7月4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推出罗瑾同志《迪山日记》系列研究文章的第1篇《100多年前凉山人看的书有多牛?——《迪山日记》研究之一》,欢迎关注并在文尾留下您的阅读感言。


凉山人阅读的书籍

100多年前的凉山人在看什么书呢?清末民初的西昌礼州人陈光前有记载。西昌礼州,地处安宁河谷,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设置郡县始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苏示县。与邛都、遂久、灵关道、台登、大笮、姑复、定笮、会无、笮秦、三绛等十四县同步,属越嶲郡。东汉至蜀汉改苏示县为苏祁县,北周时,礼州置亮善郡领苏祁县,元代设建昌路辖礼州,属罗罗斯宣慰司,礼州之名由此开始。清朝设宁远府,下辖西昌县,建礼州分县,县丞分驻,民国沿袭。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礼州。

今礼州镇苏祁社区(邹森摄)

长征时周恩来同志礼州下榻处(赖文江摄)

 礼州红军广场(邹森摄)

作为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藏羌彝走廊上的重要节点,礼州自古以来人流熙攘、商贾云集,重教兴学、诗书传家之风盛行。

礼州镇上的行人(邹森 摄)

 礼州字库塔(邹森摄)

陈光前,字迪山,号耀先,籍贯西昌,世居礼州,系逊清增生,并举孝廉方正。曾讲学于亮善书院,受聘于礼州分县丞私塾。后亮善书院正式改为礼州小学堂,陈光前先生为首任校长,并担任国文教员。陈光前还先后到琅环、礼州私馆任教,毕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清末明初,礼州十多名留日学生,绝大部分是他的门生。

礼州文昌宫,现礼州小学所在地(邹森摄)

1936年,陈光前佐修民国《西昌县志》,10月13日因病逝世,享年73岁,事迹列入县志。他正直不阿,安贫若素,孝老抚幼。擅长书法,宗赵孟頫体,较为舒展流美,体现了赵体圆秀方正的特点,远近知名,求书者较多。陈光前曾为礼州寺庙题写匾对多件,经常帮助乡亲邻里撰写春联、挽联、墓联、墓铭,书写折扇、房约、家神堂碑、医理吊牌、木板灶神牌等。陈光前“性嗜诗酒,手不释卷”,诗文颇有文采,常常与文友诗文唱和。

陈光前从1906年开始记日记,直至1932年,27年每日一记,基本没有中断,名为《迪山日记》。日记内容丰富,在家常里事中展现了川西南地区的民风民俗,折射出清末明初的动荡局势。作为目前发现反映凉山100多年前社会现状唯一的个人日记,《迪山日记》描绘了一幅浓缩的凉山社会民俗珍贵画卷。

 《迪山日记》书影(邹森 摄)

 《迪山日记》内页(邹森 摄)

1907年农历五月十七日,陈光前在日记中记录道:“胡焕之来图书八件,目录列后:新中国图一张、东洋历史地图、坤舆方图一幅、欧洲列国战事本末、物理易解、教育家言、世界探险、埃及惨状、纳尔逊传。”这份书单,内容涉及国内外,逐一查阅资料,“新中国图”“物理易解”“教育家言”无处查找资料,其余书籍的探寻,令人大开眼界,其中,“坤舆方图”的“牛气”,尤其让人不得不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迪山日记》内页(邹森 摄)


国之瑰宝——《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目前藏于南京博物院,是该院的镇馆之宝,也是国之瑰宝。陈光前先生在《迪山日记》中所记的“坤舆方图”是否就是这幅全图,或者只是图中的哪一部分,现已不可考。但是作为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坤舆万国全图》彩色摹绘本,创造了几个奇迹,有的至今还给后人留下悬念。

 《坤舆万国全图》(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

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舆万国全图》,长380.2cm,宽168.7cm,是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2年)宫廷彩色摹绘本。作为中国第一幅完整的彩绘经纬世界地图,它以当时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依据中国传统理念,把中国尽量放在世界地图中央(我们今天的世界地图至今沿袭了这样的绘制格局)。全图共6幅条屏,内容分作三部分:主图是椭圆形的世界地图、四个角的天文图和地理图以及题跋解释说明的文字,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全、最为科学、最为精确的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

《坤舆万国全图》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而成。马泰奥·里奇(意大利语:Matteo Ricci),汉名利玛窦,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神父、传教士、学者。利玛窦于1583年来到中国居住,在明朝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 “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华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1582年8月,利玛窦到达澳门,先后在肇庆、韶州、南京和北京居住(北京10年度过他的最后岁月)。

作为传教士,为了能在中国顺利传布天主教,他把欧洲取得的科学和文化成就展示给明朝的学者和官员,让他们深感震撼,开阔了眼界。

1584年,利玛窦到达广东肇庆,和肇庆知府王泮建立了友好、平等关系。万历十二年(1854年),王泮出资刊行了他绘制的《山海舆地全图》。

王泮知府像(图片来自网络)

王泮为官清廉,政绩显著,肇庆百姓为他建有“王泮生祠”(图片来自网络)

1601年,利玛窦抵京师,成为第一批允许进入紫禁城的西方人。他将《山海舆地全图》献给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深受明神宗喜爱。在北京,他和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结下了友谊。1602 年,在李之藻等中国官员的支持和辅助下,利玛窦重绘此图,此图的中国部分是李之藻提供详细的明朝地理资料并协助绘制的,改名为《坤舆万国全图》,李之藻出资刊行,刻印于北京。1608年,明神宗下诏摹绘十二份,传于现世,据专家研究分析,原本可能随葬明定陵。(【何新杂记】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的绘制与流传)(配利玛窦、李之藻图片及《国家宝藏》20180204期短视频)

 利玛窦(图片来自网络)

 李之藻(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颠覆了中国对于自然的传统观念。

一是颠覆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中国传统对于天地的认知是“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虽然东汉张衡《浑天仪图注》言“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郑和下西洋之后《明史·天文志》也有“地圆说”的记载,但是,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信仰,无不由此引发开来,深入到生活之中。例如祭坛、陵墓、宫殿等建筑,都是从天圆地方的观念中生发出来的,古代货币是外圆内方,古人在处事上讲究外圆内方等等。利玛窦在他的笔记中对当时中国人的这种观念也进行了描述:“他们认为天是圆的,但地是平而方的,他们深信他们的国家就在它的中央……他们不能理解那种证实大地是球形、由陆地和海洋所构成的说法,而且球体的本性就是无头无尾的。”《坤舆万国全图》所表现的地球为一圆球,小图更阐释了地球是一个球星的概念,完全颠覆了中国的传统认知,向国人直观展示了这种球形空间。

        “地球”一词最早出现在这张地图上(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二是颠覆了中国是“世界中央”的观念。传统视中国为天下、为海内、为六合,天下之外为四夷,四海之外为诸夷,可《坤舆万国全图》上中国不再雄踞于世界中心—虽然为了迎合中国人的观念,地图将本初子午线向左移动了170度,使中国居于中心位置,但显然中国与其他很多国家一样散落在一个圆球上。(房卫《〈坤舆万国全图〉中国最早的彩绘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第四,展示了当时地理天文发现的成就。

《坤舆万国全图》反映了15世纪和16世纪欧洲航行的发现所获得知识的地图。显示了五大洲:欧洲、利比亚(非洲)、亚洲、美洲和谣传的南方大陆麦哲伦之地,以及四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利玛窦在地图上加上了精巧的中文注释,反映了西方对当时各个国家的信息,包括误导信息。比如他将尼罗河描述为 “世界上最长的河。它流入海里要七个月。在这个国家全年都没有云或雨,因而居住的人精通天文学。” 除了对特定地方的注释以外,地图还包含了非常准确和精巧的地理学和天文学信息,包括对地球的大小和形状的叙述,对昼夜长短变化的解释,显示了行星到地球距离的表格,以及插入了从两极(包含北极和南极)对地球的极投影地图以显示地球是圆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证明《坤舆万国全图》乃是中国人绘制的证据中,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于地图本身
《坤舆万国地图》到底是明朝人画的,还是利玛窦画的?我们只要看地图
李之藻与《坤舆万国全图》不得不说的故事!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与《中国札记》之谜
明 利玛窦 坤舆万国全图纸本67x143
明代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看看明朝时期的世界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