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言物语话东平之三十二」“望鲁”城门石:一座城市的辉煌记忆

文物小档案

名称:“望鲁”城门石匾

年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形制:长163cm,高65cm,厚26cm

材质:石刻

馆藏:东平县博物馆

东平州城望鲁门石匾

一座古老的城池,总会烙上深深的文化印记。徜徉于东平州城的青石灰瓦、牌坊寺庙间,可以聆听千年岁月的回响,感受历史长河的流淌。

东平博物馆藏的“望鲁”城门石匾,长163cm,宽65cm,厚26cm,上世纪80年代出土于城内池塘,曾经镶嵌于州城的南门之上。与其命运相似,大东门的“龙虎”、小东门的“瞻岱”、西门的“秩成”等城门石匾也相继发现,作为重要的文物,存放于州城石刻博物馆,他们共同见证了这座城池的沧桑变迁。

东平州城城门石匾拓片(拼图)

“河决郓州”筑新城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五月,桀骜不驯的黄河在郓州(今山东东平)东南方向的王陵埽突然撕开一个口子,奔腾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冲进巨野,流入淮河、泗水,直逼郓州城。

当时的郓州城,位于现在的东平湖内埠子坡,是唐宋时期天平军节度使、郓州、须昌县的治所驻地,为一方重镇。这次洪水之前,有一条叫赤水的黄河支流(今东阿县北),就经常泛滥成灾,郓州不断遭受水患。

这次黄河水势悍激,肆虐的洪水满溢郓州城内,官署民房纷纷倒塌,家园顿成泽国。知州马襄、通判孔勖等因防守不力被撤职,任命姚铉担任郓州知州。

面对水势,宋真宗与大臣们商议,为长远之计,决定迁移城中百姓,另筑新城,躲避水患。基于此,派遣工部郎中陈若拙、内侍副都知阎承翰两人负责,前去谋划处置。

时值雨天,连绵一月之久,积水持续漫涨。朝廷组织各州兵士、丁夫两万多人,日夜不息,历时一个月,终于堵塞决口。同时,在齐州(今济南)疏浚水流,在采金山修筑巨堤,并安抚灾民,发放口粮。

陈若拙勘查了郓州地貌后,上奏表“请徙于东南十五里阳乡之高原,诏可。”并进行了新城规划。

六月,郓州迁徙至原址东南十五里的汶阳(今州城街道驻地)高原地带。姚铉临危受命,奉旨修建新城。

乾隆《东平州志》记载,新城“其城本筑土为之,形如方胜,南北各一门,东西各二门。”所谓“形如方胜”,就是形状像“方胜纹”,由两个菱形压角相叠组成的图案。方胜原为古代妇女的发饰,后期演变有“胜利”、“同心”的寓意。民间流传州城为“龟城”,这一附会,也的确有着事殊理同的趣味。

郓州新城从咸平三年八月开建,集中人力物力,昼夜施工,到次年五月,一座周长二十四里的巍峨城池拔地而起。皇帝命翰林学士梁周翰作《新移郓州碑铭》,勒碑刻铭,立于城中。知州姚铉及时上奏《迁移郓州谢表》,写道:“倏移城郭,直疑游仙人之宫;竞创室庐,皆谓入华胥之国。”来赞美新城的精致与壮阔。

“河决郓州”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促进了朝廷对黄河治理的重视。《宋史·河渠志》记载:“是年,诏:'缘河官吏,虽秩满,须水落受代。知州、通判两月一巡堤,县令佐迭巡堤防,转运使勿委以他职。’又申严盗伐河上榆柳之禁。”也就是说,在那一年,皇帝下诏书,沿黄河任职的州县官吏,出现汛情,即使任期届满,也要等平息水患后,才能调离,要求知州、通判两个月巡堤一次,县令作为辅佐者要经常巡堤,转运使在汛期不要安排其他工作。同时,严令不得盗伐河堤上的榆树柳树。

东平州古城平面图(来源县志)

屡遭坍毁常修葺

东平地处南北要冲,北翊燕赵,南控江淮,特别是北宋时期,从这里到首都汴梁(今开封)平畴沃野,无险可守,北依泰山余脉、西据黄河之险的东平,自然成为拱卫京师的门户。

宋建炎二年(1128年)十二月,金军攻破抵抗数月的东平,知府权邦彦力战不敌,突围遁走。

金大定二年(1162年)正月,抗金义军耿京攻克东平,驻扎于此,派遣辛弃疾等南下联络南宋。

金兴定五年(1221年)四月,东平粮尽城破,投降蒙古的地方武装严实进驻。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红巾军田丰攻克东平,1361年八月,元军收复东平。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二月,朱元璋派遣都督张兴祖部攻克东平。

明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王朱棣的靖难军攻破东平。

从宋末到明初,东平每几十年就历经一次战火,城池屡毁屡修。

明洪熙年间(1425年),知州李湘沿城墙旧址进行了重新修筑,任职十年间,为官清廉,勤政为民,转任怀庆知府时,百姓扶老携幼依依送别数十里。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知州李升疏浚加深护城河,河堤种植柳树,河内放养鱼鳖,供官方接待、祭祀之用。

明万历五年(1577年),知州邱如嵩看到城垣坍损,开办官窑烧砖,征发民夫务工,历经数月,修葺一新。

明崇祯五年(1632年),四月份饥民攻入东平,捣毁府库,焚烧册籍。六月份黄河在孟津决口,水侵东平。事后,分守东兖道陆梦龙多方筹集,知州常维翰督修州城,借以固守。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知州王奠民率领乡绅分段认修,杨膏先、杨膏照负责修筑大东门至东北城角一段,垛口坚厚,在次年的民变中,得以保全城市。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巡抚崔应阶、藩司梁鸿翥根据前期李时乘的重修申报,先后亲自勘查,认为城内西部地旷民稀,又是洼地坑塘,决定将西面城墙基址向内缩进二里三分,并将土城墙改建为砖墙,由知州沈维基负责重修。1769年三月二十七日开工,经过两年建设,大功告成。新城长十三里六分,高两丈,顶宽一丈二尺,西面两城门改为一个。沈维基作《重建东平州城记》以记之。

自此,东平城由六个城门变为五个城门。按八卦方位,东二门偏北者为虎门,偏南者为龙门,合称大东门为龙虎门;因东望泰山,小东门为瞻岱门;因南望鲁地,南门为望鲁门;因秋自西来,寓意收获,西门为秩成门;因星拱北极,北门为拱极门。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清代乾隆末年的这次重修,历经二百年的风雨侵蚀、战火毁损和人为破坏,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古城荡然无存。

当时间迈入二十一世纪,文旅建设的跫音愈来愈响。东平县在2009年拉开宋城建设序幕,先期建成北城墙、北城门楼、宋街、仿古牌坊、石刻博物馆等,如今,这里高峻雄壮的城楼、古韵悠长的石板路、白墙黛瓦的民居、次第而立的牌坊……都在无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今天的重生。

宋风浩荡文脉长

一城宋韵半城水,几度牵梦到东平。

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千年古城曾经的峥嵘岁月,斑驳的史册里,镌刻着那年那城那些人的文化印记。

郓州新城建成后,在文化繁盛的有宋一代,这里名贤毕至,俊杰星驰,如同耀眼的明星闪烁在这片土地,更不乏其中荦荦大端者。

宋天圣八年(1030年),“宋初三先生”石介任郓州观察推官,四年后,秩满调任南京;景祐四年(1037年)四月,“连中三元”的北宋名相、诗人王曾因政见之争被罢官到郓州任通判,兴办府学,庶政修举,次年病逝于郓州任上,谥号“文正”;庆历五年(1045年),“两度入相”的富弼被排挤,出知郓州,一年多后移任青州;庆历七年(1047年)五月,“三朝宰相”韩琦出知郓州,十二月徙知成德军;至和元年(1054年),年轻的司马光到郓州任通判;温良刚正,弘扬儒学,次年移任并州;至和三年(1056年),史学家、经学家刘敞知郓州;金大定二年(1162年)正月,济南人耿京率众起义,与辛弃疾等义军汇合,一举收复东平,为联络南宋朝廷,辛弃疾带领数人打马奔出南门,疾驰杭州……

宋代文豪先后任职东平,引得许多文人相聚于此,留下了许多绮丽的诗篇。如:司马光《奉和始平公忆东平》、苏轼《和鲜于守骏郓州新堂月夜》、王安石《送郓州知府宋谏议》、欧阳修《送郓州李留后》、曾巩《郓州新堂》、黄庭坚《出城送客过故人东平侯赵景珍墓》、贺铸《东平周村驿观临川吴公题》、韩琦《过梁山泊》、文天祥《东平馆》……

东平基于宋代兴办府学,金元之时,“东平府学”成为北方文化教育的重地,并成为元曲文化的源头活水,也出现了元初“内外要职之人才,半出于东平府学之生徒”的盛况。

一座城就是一部史书,用千年时光凝练而成。东平州城,这座充满文化记忆的沧桑古城,随着新时代文化繁荣的脉动,我们继承、弘扬、创新,行稳致远,未来可期。(撰稿:陈淑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睢县城的前世今生
带你穿越那些消失的古城池——中国城池志·海南篇(十四)崖州州城
历史中安康的城门
颜建国:“八行先生”董正封,不畏神怪推礼仪
武将带兵出逃,文官弃城而走,这样的城市可把敌人高兴坏了!
山东这个地方称为州城,但却不是县城,仅是个镇,宋江曾率兵攻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