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周职场13」战国时魏国人才大量流失的原因:'劣币驱逐良币'

【东周职场13】

战国时魏国人才大量流失的原因:'劣币驱逐良币'

十六世纪英国伊利莎白时代,财政大臣格雷欣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这两种货币实际价值不同,但是面值一样,那么在流通过程中,实际价值高的货币就会被收藏、熔化、输出而最终退出市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就会在市场流通中大行其道。这个现象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现象,也叫'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也叫格雷欣法则

和一般的'优胜劣汰'不同,'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一种'逆淘汰'现象,最终是优秀者被淘汰出局,是'劣胜优汰'。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刚登基,户部铸的新钱是按'铜六铅四'的比例铸造的,孙嘉诚冒死启奏雍正,说市场上流通的是'铜四铅六'的钱,新钱铜含量高,到市场上以后就会被不法商人收走,熔化后取出铜卖高价,最终在市场流通的还是铜四铅六的钱。这个现象就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这种'逆淘汰'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特别是人力资源领域,经常上演这种逆淘汰事件:

战国初期,由于魏文侯重视人才,实行改革,魏国成为当时列强中的第一强国。但魏文侯死后,魏国开始人才外流,优秀人才逐步流出魏国,并且都是如雷贯耳的乾坤大才,像吴起、卫鞅、孙膑、张仪、范雎、信陵君、尉缭子,人才的'逆淘汰'带来魏国国运的逆转,魏国由战国初期的诸侯盟主衰落为普通鱼腩,教训非常深刻。

魏国人才流失其实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是'格雷欣现象'在中国古代人才竞争中的反映。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信息不对称'使得魏国国君根本不知道'良币'的价值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交易双方一方对劣币或良币的估值非常清楚,另一方不清楚或一无所知,那么知情者就会以劣币进行交易,而把良币收藏赶来,不知情者因为没有见过良币,以为劣币就是市场通行的流通货币,因而坦然地接受了'劣币',这样在懵懂无知的情况下,造成了'良币'无用武之地,从而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战国前中期,魏国流失了三位乾坤大才,分别是卫鞅、孙膑、范雎,这三位金光闪闪的'良币'被驱逐,并不完全是魏国国君眼拙,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魏国国君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国家有这样的乾坤大才。

首先,公叔痤临死前才推荐卫鞅给魏惠王。

卫鞅也就是后来到秦国后的商鞅,本来是卫国人,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之后,姓公孙。卫鞅年轻时喜欢法家的刑名之学,魏文侯任用李悝,在魏国率先变法,使得魏国一度强盛,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也是诸侯霸主。卫鞅羡慕魏国变法,于是就来到魏国亲身体验和感受李悝变法后的魏国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将自己学的法家理论和魏国的改革实践进行对照,从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治国理念。

卫鞅到了魏国,由于魏文侯和李悝早就死了,就投奔国相公叔痤门下,成为公叔痤的门下的中庶子。中庶子就是一个侍从官,相当于现在的领导秘书,没什么地位,但领导事无巨细都要依靠秘书具体办理,甚至有些私密的事情也交由秘书处置。因此,公叔痤多次与卫鞅交谈,发现卫鞅有大才,完全可以担当国相。

卫鞅投奔公叔痤成为其门下中庶子

但是公叔痤担心卫鞅当了国相,自己就得从相位上下来,因此,就把卫鞅这样的乾坤大才当作秘书压在自己手上,不向魏惠王汇报,魏惠王也不知道公叔痤门下有这么一位经天纬地的人才。

《史记.商君列传》: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卫鞅在公步痤门下被压了几年,当了几年秘书,终于到了公元前361年,公叔痤有一天突然病倒,并且一病不起,魏惠王听说公叔痤有可能不能康复时,亲自上门来看望他,并询问如果公叔痤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谁能担任国相重任。公叔痤这时才极力向魏惠王推荐卫鞅。并要魏惠王把国家托付给卫鞅。

因为之前公叔痤从来没有向魏惠王举荐过卫鞅,也没有在魏惠王面前谈论过卫鞅的才华,也许魏惠王根本就不认识卫鞅,或者即使认识也不过认为卫鞅仅仅是替公叔痤办办私事的'秘书'而已,这样的'秘书'魏国一抓一大把。公叔痤临死前突然要魏惠王把国家托付给卫鞅,魏惠王认为公叔痤一定是病入膏肓、神智不清、胡言乱语。因为魏惠王没有心理准备,对公叔痤的提议自然不以为然。公叔痤看出魏惠王不想重用卫鞅,就要求魏惠王杀了卫鞅以绝后患。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叫出卫鞅,说自己是先公后私,为了国家计建议魏惠王杀你,现在为了私人关系,你快逃跑吧。没想到卫鞅很淡定,说国君既然不听你的话用我,也就同样不会听你的话杀我,我没必要跑。

魏惠王果然对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秘书'没什么兴趣,正如卫鞅所料,既不用他也没杀他。不久,秦孝公向天下发布招贤令,卫鞅离开魏国西入秦国,开启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使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超级强国,开启了统一全国的步伐,而与秦国比邻的魏国首当其冲成为秦国的打击对象,魏惠王后悔莫及。

魏惠王并不是不重视人才,相反,后来一直向天下招募贤士,孟子、惠施就去魏国呆了一段时间。魏惠王不用卫鞅,主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公叔痤发现商鞅是'良币',但公叔痤自己是'劣币',怕卫鞅这个'良币'替代自己,所以把卫鞅'良币'的光芒掩盖住,不让魏惠王知道。因此,'信息不对称'使得魏惠王错过了卫鞅这一擎天之才。

当然,魏惠王也有失误之处,就是不能简单认为公叔痤是神智不清、胡言乱语,完全可以花点时间'面试'一下卫鞅,如果真是贤才,或用或杀都可以,就是不能放走。卫鞅到了秦国,不也是靠景监推荐,秦孝公面试了三次才得到重用吗?魏惠王为什么不能抽时间面试一下卫鞅呢?就算给将死的公叔痤一个安慰也行啊?

其次,庞涓偷偷把孙膑接到魏国雪藏,魏惠王根本不知情。

孙庞斗智直接导致了魏国的衰落!

本来庞涓和孙膑是同门师兄弟,学的都是兵家,据传是老师是鬼谷子!

庞涓先出师门,直奔魏国求职,被魏惠王赏识,任命为上将军,掌管了魏国的军权。庞涓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在任期间率军打败了赵国,攻下了赵国的邯郸。

但是庞涓知道自己的师弟孙膑军事水平比自己高,孙膑不仅是孙武的后人,本身就有家传,加上军事悟性比他高,因此,同窗学习时成绩就比庞涓好。庞涓到魏国高就后,对孙膑很是担心:

——如果孙膑到魏国,凭孙膑的才能一定能替代他担任上将军,庞涓建功立业的梦想将黯然失色,庞涓不甘心。

——如果孙膑到其它国家,一旦和庞涓成为对手,那么庞涓就不是孙膑对手,庞涓建功立业的梦想就将化为泡影,庞涓更不甘心。

如何破解这个问题?庞涓只能掀翻友谊小船,用计把孙膑骗到魏国雪藏软禁起来,既不让魏惠王知道孙膑,也不让孙膑离开魏国。为了防止孙膑逃跑,庞涓还丧心病狂地砍掉了孙膑的双脚,以为这下孙膑跑不掉了。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但是孙膑毕竟是孙武后代,以'假痴不颠'之计骗过了庞涓,逃出了魏国,来到了齐国。后来不久在魏国伐赵、伐韩战争中,齐国出兵干预,孙膑用计在桂陵、马陵设伏,大败庞涓,魏国从此衰落。

庞涓与孙膑

庞涓把孙膑接到魏国雪藏,没有向魏惠王报告,因为'信息不对称',魏惠王不知道孙膑的才能远高于庞涓,最终让庞涓这枚'劣币'驱逐了孙膑这枚金光闪闪的'良币'。孙膑逃走后,庞涓又没汇报,魏惠王更不知道齐国还潜伏着军事水平不低于吴起的孙武之后,如果知道,魏惠王用兵一定会谨慎一点的。

信息不对称,既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又引发良币'反噬','劣币'庞涓临死前忍不住长叹:遂成竖子之名!这没办法,是'良币'总会发光的。

其三,须贾只把范雎当门客,魏安釐王也不了解范雎才能。

范雎是地道的魏国人,学有所成后也曾周游列国,可能是因为没有机会见到列国国君吧,没有人识得范雎的才能,流浪了一圈的范雎回到魏国,委身于中大夫须贾做了一名门客,'良币'蒙尘,范雎也是无奈啊。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睢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

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良币就会产生耀眼的光泽!

范雎作为须贾门客,难免经常跟着须贾去办事。一次,就跟着须贾到齐国出差,因为差事不是很顺利,在齐国呆的时间就长了点,达到几个月。有一次齐襄王召见须贾商谈国事,会谈中须贾被齐襄王数落得无言以对,范雎挺身而出,用犀利的观点和流利的口才替须贾挽回了面子。齐襄王感觉到范雎是个人才,就派人送些牛肉美酒黄金给范雎,想让范雎留在齐国当客卿被范雎拒绝,范雎留下牛酒,黄金退回,这事做得也算得体。但须贾知道这事后,怀疑范雎出卖魏国利益,回国后就把这事报告了国相魏齐,魏齐听说后很生气,为了防微杜渐,防止再出里通外国的事情,就在大宴宾客的时候把范雎打得皮开肉绽、昏死过去,然后把范雎扔厕所里,让宾客去范雎尸身上撒尿,想以此警醒宾客不要学范雎。

范雎影视形象

但是范雎命大,没死成,后来在看守和朋友的帮助下逃出魏国,来到秦国,通过王稽的推荐,见到了秦昭襄王,并帮助秦昭襄王驱逐了把持朝政的太后和穰侯一党,献上了'远交近攻'的著名外交战略,瓦解了山东六国针对秦国的合纵,并和魏国、韩国、赵国死磕,削弱了三晋力量,加快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范雎作为顶级人才,当时在位的魏安釐王并不了解,须贾和魏齐都没有向魏安釐王举荐过,稀里糊涂就失去了一位乾坤大才,这也是'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结果。

从卫鞅、孙膑、范雎'良币'被驱逐可以看出,如果信息不对称,良币无法展示其闪光的一面,被驱逐只是早晚的事,真的不能完全怪魏国的国君眼瞎。

二、顽固的'劣币'生产土壤严重压缩了'良币'的生存发展空间

除了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外,魏国还存在着严重的'劣币'生产土壤,'水土不服'让'良币'在魏国难以求得生存发展空间。

首先,魏国既得利益群体把持人才晋升通道,让'良币'难以出头。

如果用现代公司来比喻魏国,那么魏国本来属于创业型公司,魏国的历代先祖们辛苦打拼了几百年,终于在战国初期获得了合法'注册':公元前403年,魏国和赵国、韩国被周王室正式册封为诸侯,终于成为了一个'合法'的创业公司。

公司合法化之初,魏文侯励精图治,积极招揽人才,李悝、乐羊、翟璜、西门豹、吴起等人才或自木土拔擢、或自外国引入,呈现了一派人才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任命李悝在列强中率先变法,魏国的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吴起在魏国进行军事改革,推行魏武卒的精兵制度,使得魏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幅度提升,吴起指挥魏武卒一举打过河西,夺回了晋惠公时代就被秦穆公割走的河西之地,并创造了5万魏武卒打败秦国50万军队辉煌战果的'阴晋之战'。

但是仅仅过了一代,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魏国却逐步染上了'大企业病',机构臃肿、决策迟缓、对'市场'反应迟钝,失去战国初期的蓬勃朝气和锐气,特别是在长期的创业过程中形成了庞大的公族势力,对魏国的人才市场基本形成了垄断,外来及本土的优秀人才很难突破这些公族垄断形成的人才桎梏脱颖而出,而身居要位的这些公族人士大多属于'劣币',因而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正常现象。

吴起被公叔痤排挤,离开魏国

魏武侯时代,任命公叔痤为国相而不是战功累累、文武双全的吴起为国相。这位公叔痤原来是魏武侯身边的近臣,又娶了魏国公主,相当于驸马爷。他当了国相以后首先不是想着如何光大魏文侯的事业,为国家举荐贤良,而是想方设法打压手握重兵的河西郡守吴起,通过挑拔魏武侯与吴起之间的矛盾,让吴起惧祸逃离魏国,来到楚国,推动了楚国变法。不仅如此,还雪藏卫鞅,直到临死才将卫鞅推荐给魏惠王。

一个公叔痤担任国相27年,挤走了两位乾坤大才——吴起和卫鞅,给魏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差点把范雎打死并驱逐到秦国的魏齐,也是魏国诸公子之一,他担任国相期间,魏国日渐衰落,与人才的青黄不接有很大关系。作为国相不仅不拔擢贤才,反而对帮助须贾解围的范雎大打出手,白白便宜了秦国。

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坏的土壤则必然会让人才落荒而逃,'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也就自然而然发生。

其次,魏国缺乏'荐才'文化,致使'明珠'蒙尘

重视人才就会形成良好的人才推荐和使用文化,这方面,秦国堪称表率。

早在春秋秦穆公时代,就广泛求取人才,臣下都努力为国家推荐人才。像百里奚推荐蹇叔,孟明视推荐子车氏三良,公孙枝推荐白乙丙等。这种求贤和荐贤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一直流传下来。

卫鞅入秦,本来也没有门路,很难见到秦孝公,打听到孝公很宠信一个叫景监的宠臣,就主动上门自荐,经景监初步考察觉得卫鞅是个人才,就向秦孝公推荐了卫鞅,秦孝公面试了卫鞅。第一次面试不合格,把卫鞅退给了景监;卫鞅说服了景监第二次推荐,秦孝公再次面试,还是不合格;卫鞅不气馁,又说服景监第三次推荐,终于说服了秦孝公。后来卫鞅在秦国变法,秦孝公是坚定的支持者,变法得以取得成功,秦国很快就成长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卫鞅入秦的推荐人景监

范雎本来在魏国避难时,秦国的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把范雎给推荐王稽,王稽简单交谈就发现范雎是人才,就偷偷把范雎带回了秦国,并费尽心机将范雎推荐给秦昭襄王。

反观魏国,除了魏文侯时期,大力求贤用贤,但并没有形成荐才的文化。到了魏武侯时期,求贤的力度就下降,不仅下降,而排斥贤才。本来就没有形成的荐贤文化彻底淹没在世家大族的'劣币'里,最终导致'明珠蒙尘、良币外流'。卫鞅、孙膑、张仪、范雎都是缺乏推荐最终外流到齐国、秦国的。

其三,魏国缺乏人才推荐的制度,对人才流失缺乏刚性约束力

文化也好,土壤也罢,最终要保障落地,还是需要制度。否则把引进发现人才的希望寄托于国君的慧眼和贤明,那就会带来偶然性,难有必然的结果。

战国时期人才大量流向秦国,是因为秦国有一个非常成熟的人才引进制度——客卿制度。

秦国的'客卿制度'是在秦穆公时代建立的,目的是吸引全天下人才来为秦国效力。得益于这个客卿制度,秦穆公时代,各诸侯国来秦国效力的人才络绎不绝,你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等,正是这些人才的加盟,才成就了秦穆公独霸西戎的霸业。

战国时代,从秦孝公开始,秦国的客卿制度又得以恢复并光大,同样吸引了各国人才不断加盟。在秦惠文王至秦始皇的100多年间,秦国有22位国相,其中18位是客卿身份。秦孝公以来,先后为秦国服务的著名客卿有:卫鞅、张仪、司马错、范雎、蔡泽、李斯等。这些客卿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秦国的客卿制度对吸引人才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战国时期,仿效秦国建立客卿制度的诸侯国有齐、燕、赵、韩等国,范雎跟着须贾出使齐国的时候表现闪闪发光,齐襄王就想挖范雎到齐国当客卿;乐毅本来在燕国,后来到赵国,也是担任的客卿。总体而言,这些诸侯国的客卿制度都没有秦国执行得好。

而魏国,虽然魏文侯时期大量引进人才,但是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客卿制度,到了魏武侯、魏惠王的时候,思想更保守,秦国客卿制度已经做出了榜样,魏国就是不愿意'抄作业',等到'劣币'把'良币'驱逐完了,又后悔莫及,但是又能怪谁呢?

如果魏国能与时俱进,及时建立客卿制度,再完善人才举荐奖励制度,那么吴起、卫鞅、孙膑这些外来人才就不用和公叔痤、庞涓抢夺相位或军权了,公叔痤、庞涓被替代的担心就不存在,他们就会积极地举荐人才,吴起、卫鞅、孙膑就不会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很难发生,那么历史又完全不一样了。

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通道、又缺乏引才和荐才的文化与制度,战国初期霸主魏国的土壤逐渐变质为'劣币'的乐土,'良币'无使用空间,只能外流寻找出路。

三、格局决定结局,魏国的小家子气是'良币'外流的重要推手

成大事必然要有大格局,国家的格局往往决定国家的命运!

魏文侯可以称为一代雄主,有雄心也有谋略,更有大格局,为了求得人才为魏国效力,不惜多次屈尊上门,'扶轼以敬',终于感动了贤才段干木出山为魏国效力,其后,大量人才加盟魏国,辅佐魏文侯在战国初期的舞台上领舞了一典瑰丽的创业之歌。

但是很遗憾,魏文侯的大格局和宽广胸怀没有被后世之君继承,魏文侯死后,魏国的格局越来越小,原来'百鸟朝凤'般的人才加盟盛况转变成人才'鸟兽散'。

首先,国君的格局变小,猜忌成为驱逐良币外流的推手。

国君的格局往往决定了国家的格局,魏文侯死后,魏国的格局变小,很大程度上是国君的格局小。

魏武侯继位后,魏文侯留的人才逐步凋零,最后只剩下吴起坚守在西河郡。按正常情况,吴起文武双全,文可以变法,武可以安邦,应该是国相的不二人选。但是魏武侯就是担心吴起,迟迟不任命吴起为相。先是任命了一个平庸的田文(不是孟尝君田文),田文死后,又任命公叔痤为国相,就是不提拔吴起。不仅如此,还猜忌吴起,吴起惧祸,只得离开魏国去了楚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年就大见成效。吴起是魏文侯选拔的人才,能力与忠心已经过多年考验,不知道魏武侯猜忌、担心什么?

信陵君魏无忌

信陵君魏无忌是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也是战国四大公子中名声最好、能力也最强的宗室公子,引来许多奇人异士前来投靠。因为信陵君贤名远播,各诸侯国有十多年不敢主动和魏国交战,就是担心信陵君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但是魏安釐王却对信陵君产生了猜忌,担心信陵君夺了他的王位,对信陵君很冷淡。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秦赵长平之战后不久,秦国进攻赵国,赵国求救于魏,魏国担心秦国报复,不敢真出兵相救,信陵君没办法,只能'窍符救赵',事后呆在赵国不敢回国。后来秦国进攻魏国,又是信陵君回国力挽狂澜,但魏安釐王很快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再次猜忌信陵君,信陵君只好自暴自弃,整天沉溺酒色作践自己,4年后信陵君悒悒而终,18年后魏国被秦国所灭。

国君的格局小,最后葬送的是整个国家。

其次,重臣只看重私利,排挤人才直接驱赶'良币'外流。

魏国小格局体现在重臣身上,就是重臣心胸狭窄,私心太重,对贤才要么雪藏,要么排挤,就是不举荐给魏国国君,生怕这些贤才受到重用后自己被替代。

公叔痤排挤吴起就最典型。本来吴起与田文沟通过以后,对国相也不在乎了。魏武侯既猜忌吴起,又想拉拢吴起,就想把魏国公主嫁给吴起。公叔痤听说后很害怕,怕吴起得势后自己相位不保,就采纳门客的意见,设计请吴起来家里赴宴,宴会过程中,公叔痤的老婆也是一位魏国公主,突然出来对公叔痤撒泼,吴起看得胆战心惊,以为魏国公主都是泼妇德性,就婉拒了魏武侯的'美意',从而让魏武侯觉得吴起心不在魏,对吴起更加猜忌,吴起了解真相后,惧祸辞官。吴起走了以后,公叔痤安坐相位,虽然有些小建树,但在他任期内,魏国已经走下坡路,说魏国亡于公叔痤并不过分。

公叔痤之后,虽然有惠施、公孙衍等贤才担任魏国国相,但因为缺少乾坤大才、他们俩也不是乾坤大才,因而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不能像商鞅那样通过变法强国,扭转魏国走下坡路的趋势,后继者魏齐等人连公叔痤都不如,把范雎这个乾坤大才排挤走,魏文侯的霸主之梦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

国君格局小、重臣心胸窄,两只推手一齐发力,魏国的乾坤大才只好外流,'劣币驱逐良币'在魏国就不停地上演。

其三,报小仇而忘国家大义

魏国的小格局还体现在报小仇而忘国家大义上,从国君到平民都如此:

商鞅在秦国变法得罪了太子,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一个割了鼻子、一个砍了脚。秦孝公死后,太子嬴驷继位,就是秦惠文王。公子虔联合变法中受排挤的老世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只得逃亡,逃到了魏国,结果魏惠王记仇,恨商鞅当年骗了公子卬,把商鞅送回秦国五牛分尸。

其实那时商鞅在秦国变法,不管对法令内容还是新法的执行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魏惠王放下小仇,而重用商鞅,让商鞅把秦国那一套变法全搬到魏国来,魏国有了李悝变法的根底,再实行商鞅变法,魏国很有希望赶上秦国,但志大才疏格局小的魏惠王再次担当了驱逐'良币'的推手。

信陵君'窃符救赵',结果很完美,过程很血腥,因为他是通过击杀统兵老将晋鄙而夺取军权的。魏国有难信陵君回国救难后,秦国使反间计,派人用重金收买晋鄙的一些门客,让他们散布流言说信陵君有谋反的嫌疑,魏安釐王果然再次猜忌信陵君,逼得信陵君只能沉溺酒色作践自己,让自己早死。

信陵君遭受猜忌后沉溺酒色作践自己

晋鄙的门客怎么说也是魏国人,至少是吃着魏国赏给晋鄙的俸禄活着的,在国家大义面前应该有自己的原则性。但他们因为格局小、心胸狭隘,加上秦国重金收买,就不惜诋毁信陵君,和魏安釐王一起自毁长城,导致魏国日益衰落。

'劣币驱逐良币',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导致。但具体到人才流失角度,具体到战国时魏国,除了信息不对称外,还有土壤、文化、制度及整体国家的格局等因素,是多种因素的合力达成了这一令人遗憾的现象。当然,'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独魏国有,楚国也有,其它小诸侯国更有,后世像楚汉战争时项羽也有……人才的大量流失、良币的大量流出,带来的是一曲曲衰亡悲歌。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引进、人才使用制度的组织,将在激烈的、长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笑到最后。

参考书籍:《史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国灭魏,魏国流失的众多人才中,您觉得哪位最可惜?
新视角读《史记》之三十一 魏国人才流失逐渐衰落
历史告诉你:大国崛起,这才是关键!
先秦时期的魏国为何留不住人才?
盘点那些年,从魏国流失掉的人才
历史上的第一次变法,让魏国变强大,为何没能让魏国统一天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