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天纬地的陶寺模式:尧舜“时空政治文明”
userphoto

2022.10.03 山东

关注

学界主流认为,国家是文明的总括。我认为国家治理凝聚成两句话,就是经天纬地,照临四方,这其实就是中国文明“陶寺模式”的精髓。

为什么这么说?所谓的天下文明,中国古代文献里已有说法的,也就是说上古时期,中国人对文明有自己的基本认知,文明是什么?《尚书·舜典》里叫浚哲文明,孔颖达解释说:“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我们古人对“文明”最初是这么一个概念,这样一种理解。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

那这个经天纬地文明是不是我们陶寺文明或者叫陶寺模式、陶寺范式的核心呢?而陶寺与尧舜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四十多年来,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使我们初步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证据链,证明陶寺是尧舜之都。而许多经天纬地的考古的实证,在陶寺都有重要的物证发现和相关研究。比如陶寺中期王墓IIM22出土圭尺第11刻度,与陶寺都城性质和陶寺国家社会结合在一起,把“地中”这个概念与国家的形态以及国家的都城合在一起。所以,可以体现出来中国最早的概念:地中之都,中土之国,它实际上是宇宙观的政治化。

那么国家是文明的总括,陶寺是最初的中国。陶寺的邦国就是中华文明核心形成的起点。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化。一体开始,实际上是形成于中国文明核心的开始,形成我们夏商周以降直至现在的中国文明主干。这根主干形成的起点是陶寺。所以,归结到一个核心,就是尧立中国,他治理国家一个最主要的核心精髓就是经天纬地,我们再给它一个“学术”概括,就叫“时空政治文明”。,今天,我想就“时空政治文明”这个话题,把陶寺遗址发掘的考古成果,给大家简单地展示一下。

陶寺IIM22出土圭尺

壹、经天:陶寺文明的时间管理与政治

陶 寺文明的时间管理首先是年时管理,也就是历法。陶寺观象台就是制定历法的观测仪器。陶寺观象台我在以往很多讲座有非常多的介绍,在此我就简要回顾一下。陶寺观象台位于陶寺中期外郭城的东南郊,其核心是利用建筑构件作为天文观测仪器来进行地平观测系统。这套非常科学的天文观测仪器,它的构成是中央的观测点,通过10步远的柱缝观测系统看远处塔儿山山脊线上的日出,用太阳日出点来制定历法,在天文史学上,就称为地平历。

4000多年前,在陶寺中期的时候,通过陶寺观象台13根柱子、11道缝(另外东1号缝可能用于月出最南点的观测),进行太阳日出的观测,至少可以将一个太阳回归年,也就是从冬至到夏至,再从夏至回到冬至,看太阳日出视觉张角来回移动的太阳回归年365天或者366天,分成20个节令。这20个节令主要有这么几个重要节点,包括夏至、冬至、秋分、春分,四个季节变化的重要节点;再一套就是农时系统,农时包括黍子、小米、水稻,可能还有大豆的种植与收获;还有一套汾河地区可能会适用于黄河中游地区当地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节点;还有一套陶寺文化所需要的宗教节日,如塔儿山日出,相当于清明节的日出,秋祀、春祀等等,这四套系统揉合成20个节令。

陶寺观象台地平历

例如,在陶寺当地,4月1日清明节是正日子,时间比今天的清明节提前了。为什么提前?因为陶寺观象台东8号缝是上半年3月28号日出,比现在清明节要早,当地民俗仍然延续至今,所以陶寺清明节日期要往前提。

陶寺除了地平立观测系统之外,还有中国天文学史上最重要和最主流的观测仪器叫圭表。这是陶寺中期王墓IIM22出土的圭尺。这是陶寺早期王族墓地当中一个中型墓M2200出的一根立表。圭和表要配合使用。这根立表高是9尺,插入地下1尺,剩下地表以上是2米高,就是8尺的高,在圭尺上的影长1.6尺长,为地中夏至的一个标准。陶寺的圭尺和立表相配合使用,将表影与圭尺上一些刻度对应,可以发现陶寺的圭尺可进行至少二分二至的观测,在相应的刻度上能表达出来,这是基本的使用方法。冬至时候一根圭尺杆不够用,就把这杆向前挪一下,也是有一道刻度,是可以用于冬至的观测,因为相关报告已发表,不再细讲。

这里再提一下关于时间的掌控问题,圭表也可以制定历法,这是在座的黎耕先生研究成果,陶寺的圭尺也可以进行历法的制定,与观象台地平系统相辅相成,这是对于年时掌控的另一套技术。

陶寺出土红铜朔望月轮

另外一件文物存有疑问,就是陶寺出土铜齿轮形器,凡29齿,有不同解释。我的解读,29是一个奇数,不可能作为齿轮使用,可能与阴历有关,即跟月亮运行有关,因此我称为朔望月轮,参考其他材料,新疆哈密天山北路青铜时代墓地出土的轮也有31个齿的,表达太阳轮,。再参考中美洲历法,两个轮相配,配出260天的一年祭祀历法。参考这些例子,我们推测陶寺齿轮大概日轮、月轮相配,它应该是一个阴阳合历。当然这里可能还存在其他的问题,这只是一个推测。不过《尧典》里记载明确地说,尧时期使用的是阴阳合历,这一推测也非空穴来风。

陶寺地平历和圭表测量得到的都是太阳历,铜齿轮形器恐怕还是和阴阳合历有关。除此之外,陶寺还有昼夜时间控制的技术。这就是我们最近要推出的一个新的重要研究成果——陶寺沙漏。陶寺沙漏发现时间很早,也出自陶寺中期王墓IIM22当中。出土时,大漆箱子里有五件喇叭口形漆器。一开始不知道什么东西,还以为是漆觚断了,一直以为是礼器。前些年,偶然一个机会我看到一篇文章,讲上古时期的沙漏是一个漏斗。我们发现陶寺的IIM22大漆箱子里这几件所谓的喇叭形器,实际上就是漏斗形。有了这个想法,我们与北京文博文化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合作进行实验考古,由他们做复原,复制了这个大漆箱子及其五个漆漏斗。我们实验过程如下。

先用木胎做了五个漏斗,然后再在底部钻漏眼。后来发现沙漏漏得情况不好,于是改用用3D打印技术做成沙漏,3D打印表面非常光滑。经过上百次的试验,反复的失败、试错、再实验,终于得出以下结论:用80目的沙子,以1分的孔径(陶寺一尺25厘米,一寸就是2.5厘米,一分是2.5毫米),一漏斗盛沙430毫升,一漏标准时间是14.4分钟,但是每一漏均有一定误差的,一昼夜就是100漏,所以5漏是一组,20组就是一昼夜,足以消弭每一漏的误差。

文献当中说中国古代从商代到宋以降100漏是一昼夜,为什么?一直不大清楚。现在看来这套沙漏制度从陶寺开始。意义何在?昼夜时间管控制度,不仅可以从昼夜长短角度来补充校正历法,比如冬至昼最短、夜最长,夏至昼最长、夜最短,春秋分的时候昼夜平分。怎么知道昼夜平分,靠的是沙漏,这是对于历法的补充校正。沙漏更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的精确化时间制度控制和管理。所以沙漏非常重要,现在有手表、时钟,上古世纪没有,靠沙漏。

贰、纬地:对于空间认识与控制

首先要对于空间认识就涉及到尺寸的问题,这个尺寸就是一个长度基元,所以要从陶寺尺度基元开始说起。

陶寺尺度的探索也和观象台有关。在发掘观象台过程当中,我发现陶寺观测点核心圆是25厘米,我突发奇想,把胳膊放在上面,发现这个核心圆正好是我的一肘长。我想起很多西方文明,他们用肘尺,我想会不会陶寺也是用肘尺,正好25厘米。我又查看了相关资料,中国男性尺骨长度平均是25厘米左右,是不是确实是陶寺当时用的长度基元?我就用陶寺的观象台、房子、墓葬、完整陶器尺寸等等这一系列测量的数据进行折算,,用25厘米作为一个分母来折算,折算出来结果大部分都可以整除。这给我一个提示,陶寺的基元长度确实是25厘米为1尺。但是这个尺寸是用于社会生产生活日常用的。还有一个尺是天文尺,这两个尺度不太一样。

陶寺文化一肘尺25厘米(一尺骨长)

陶寺天文尺的发现也是跟陶寺观象台有关。从陶寺观象台的观测点到观测柱缝距离是12.5米到13米之间,也就是10步远。陶寺1尺是25厘米,5尺为1步,10步远是12.5米左右。在12.5米距离上,陶寺观象台观测缝宽度以20厘米为多。据天文学家王玉民先生的分析计算,人的视觉天球半径就在12米到13米之间,所以世界各地的天文馆球幕电影厅穹顶半径基本上都12~13米。在12.5米这个距离上,20厘米的宽度,正好是一个天文度,这是一个天文尺,也就是两个视觉的太阳宽,所以它的科学性非常强。在陶寺当时经天纬地的尺度,除了有空间控制的25厘米之外,还有一这种20厘米为一天文度的天文尺度。

陶寺也存在正朝夕法,就是辩正方位,《淮南子》里讲的操作规程是比较清楚的,“先树一表东方,操一表却去前十步,以参望,日始出北廉,日直入。又树一表于东方,因西方之表以参望,日方入北廉,则定东方。两表之中,与西方之表,则东西之正也。”陶寺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观象台,东8号缝,从观测点看,方位角就是减掉了当地磁偏角的真方位89度多,基本上接近90度正东,就是利用了辩正方位的正朝夕法测量得到的。

圭表除了制定历法之外,更主要的作用是确定地中和大地的天文测量,这就是用于纬地的最重要的一个科学仪器。我们做了一整套复原,包括立表、圭尺,还有一些配件。这个景符用法是利用小孔成像,将立表杆头的虚影变成一个实影,具体落实到圭尺上,下边再用玉琮游标去追逐它。

陶寺圭尺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在第11个刻度位置上,多画了一道,这一道在陶寺本地没有用的,是理论的夏至影长。其长度是40厘米,折合出来1尺6寸,这是《周髀算经》记录的一套尺寸:8尺表、一尺六寸夏至影长。在《周髀算经》中并未提到这套数据意义是什么,但在《周礼》中说得很清楚,这是8尺表高、夏至影长一尺五,那是洛阳的地中,天地之中。以《周礼》的那个为标准来反推,1.6尺影长是晋南地中标准,在陶寺这个圭尺上我们已经找到了。外侧这道红杠杠,就是陶寺本地使用的夏至影长。有了地中概念之后,我们就知道为什么甲骨文当中所说的“中”和“立中”都与圭表测影有关系,圭尺在西周之前就称为“中”,甲骨文“中”字就这么写,中国的这个“中”就是圭尺。

建邦立都首先要王者居中,必须要用圭尺来确立地中,确定都城选址需要圭表测量。所以,殷墟卜辞当中多次提到的王立中都是和圭表测量有关。《论语》说尧传位于舜,叮嘱他,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这个“中”就是圭尺。陶寺圭尺南可测到交阯,北可测到北极圈,东边至大海,西边至流沙。这是尧舜理想化的国家政治版图在圭尺当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天下观。

陶寺五表测量,地中作中表,是测量的基点。然后沿着陶寺的经线,正南正北分别分块测量,向北测到北极圈,以北就是北冰洋的南岸;向南测到现在的南海(广东这一带),这是东亚大陆的南北两端,东西是从东边山东交州向西一直到叙利亚,到地中海的东岸。

南表大概是在今广东阳西县沙扒海湾这个地方,这是根据陶寺的经度得到的,这个我考察过了,还有一道山脊入海的地标。这个地区就属于交趾。

北表在俄罗斯,这个没去考察,这个是一个推测的结果,这是根据陶寺经度得到。但是周围这个环境,和文献记载的幽州或称幽都是相当吻合的,幽都特点是太阳掉到地下不出来了,这是北极圈极夜现象。

东表位于山东的灵山湾,属胶南市,这个地点我也考察过,这里也有个地标海角深入到海里,纬度和陶寺完全一致。这里属于古代青州一带,没有太大争议。

西表没有考察,位于叙利亚拉奇亚省的地中海东岸。叙利亚这个地方,文献中没有明确提到,只说“西到流沙”,也是很粗略的一个说法。

所有上面四表,都是一些推测。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我们有旁证——四海之内数据,这是先秦时期的一条数据:南北2.6万里,东西2.8万里,折合出来就是7000公里和6500公里。根据实际计算的结果,以陶寺经纬线为测量基线得到一个距离数据误差,东西误差是7.4%,南北误差是6%。所以,基本上来说,非常符合上述这些旁证证明在4000多年前大地测量的实际情况:尧和舜这两代君王,共同举全国之力,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最伟大的天文大地测量,得到了南北2.6万里、东西2.8万里实测数据,这绝非虚妄之谈,应该是陶寺人做的一个壮举。

为什么这样做?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当时尧和舜有了天下观的概念。有了天下观之后,要真正实测天下到底有多大,要有数据,要有实际的地理环境与风土民情的了解和记录,四表方位到底有什么特点。这个历史史实就被隐藏在《尧典》当中,就是关于派羲叔、羲仲、和叔、和仲去四方测量的记载。

有了五表测量之后,接下来建立政治地理观念。有了地中之后,就有一个中土,围绕中土的就是南土、北土、东土、西土,这是政治地理五方。为什么政治地理五方是一个亚字形或者十字形,正因为陶寺天文大地测量的操作规程,就是沿着经线和纬线正南正北做的,所以得出来就是亚字形地理五方,再上升到一个政治空间层面上。

陶寺在都城遗址布局上,还有一个阴阳八卦空间方位概念,这是宇宙观对都城规划的一个指导观念。具体的原则就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风云相搏,具体方位上都有相应陶寺都城的功能布局来体现。我们通过陶寺都城功能布局,考古发现线索来复盘陶寺当时的八卦宇宙观的指导。

最后总结一下,尧舜时期时空政治文明,它的核心是对于时间和空间精准管理,为王权与社会政治服务,成为陶寺邦国政治与制度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经天就是王权垄断太阳地平历、圭表测影太阳历、阴阳合历来控制年时,朔望月轮太阴历控制月时,用盘古沙漏控制昼夜时间,从而把握社会各种生活的时间命脉,成为王权科学软实力。

纬地包括王权制定长度基元,建中立极,辨正方位,阴阳八卦八方空间概念,天文大地测量,最终构建起政治地理五方的天下观—表里河山,掌控江山社稷的空间命脉,成为王权中道的核心精髓。

陶寺邦国即尧舜时空政治文明的核心基因就是经天纬地,从而开创了中国文明当中政治与制度文明时空管理的肇端,被后世中国历代王朝所继承、完善、发扬光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讲座:何努:经天纬地:陶寺邦国的“时空政治文明
文明之美看东方|这里“最早”叫中国——中华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
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4:惟彼陶唐,有此冀方——陶寺古城的建设与事变
探寻中国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
陶寺考古初显尧舜时代的“天下观”
观星台-与星汉苍穹的约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