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民族共同体”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
userphoto

2023.01.06 山东

关注

理念指引行动,方向决定出路。我国的发展逐步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民族的发展还是人民的进步,都有着大不一样的改变,精神面貌全都焕然一新。在新时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具有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人才,我们需要为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断奋进。做到这一点,不仅是加强对于大学生“四个自信”文化教育的需要,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增进文化自信。做到这一点,也是中华民族为了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是对自身文化理想和初心的坚守,更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对文化生命力的认可。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维系各族人民团结统一的必然前提。

“中华民族共同体”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多元到一体,是历史发展和沉淀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因此,我们要加强文化自信,特别是坚定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牢固维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发展。

第一,铸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需要。文化认同是对一个民族在基本价值方面的确定性判断,是民族团结的根基,更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如果中华儿女能做到对其的深刻认同,就能够在时代的长河中不断散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有价值和顽强生命力。由此可见,我们应当使大学生群体自发地在心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族学生都充分认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汲取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影响,使之更适应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更要描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发展历程中的美好前景,让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并从其中获取到参与感和获得感。确保各族人民在推动我国发展的进程中如同团结在一起的石榴籽,帮助构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家园。

第二,铸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的要求。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更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的㤇。各族人民在数千年历史中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创造出了底蕴深厚、光明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各族人民紧密连接,获得深厚的归属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包含了各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同时为国家兴盛和民族富强提供了不竭动力。因此,高校应当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大学生自觉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重,让民族团结进步获得持续升级。

第三,铸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需要。通过历史实践可知,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想要获得振兴与发展,都必须对自身文化秉持认同和执行的态度。因此,我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高度自信,就能够使之拥有推动国家发展最坚实的底气,就能在动荡的国际社会中找准定位,并使国家发展走在时代前列。也正是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我国综合国力才有了更深层次的黏结剂。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就是寻找中华文化根基的过程,就是要求各民族人民在文化上形成共识,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各族发展力量,使之形成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纽带,并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建议和策略

首先,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学生不得不面临多种文化冲击。对于其中呈现出来的优惠,大学生必须坚定自身信念,抱有积极阳光的心态,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误导信息中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因此,大学生必须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其中蕴藏的内涵,领域其中包含的意义。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虽然有一定的学业压力,但与高中相比课余时间充足。因此,可利用在校时间,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文化书籍或影片等形式,扩充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参与相关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等方式,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并深刻理解其内涵,才能与之产生公平,并对其精神有所领悟,进而使自身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

其次,通过家庭氛围的引导,潜移默化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时间最久的地方。因此,如果家庭中具有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忠厚诚信等好家风,那么对家庭成员也能形成相应的约束,让家庭成员的发展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因此,如果长辈能够在生活中身体力行、言传身教,那么孩子也能从中获得感染,并不断成长。从这一点来看,家庭成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个渠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等相关内容进行阅读。或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多引入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这一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家庭和睦,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仅如此,如果社区举办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或活动,家庭成员也应当积极参与。做到这一点,不仅能够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认知,同时可以进一步地加以传承和弘扬。

再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当进一步扩充教育资源。对于高校而言,想要进一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效,就应该重视其课堂思政所能发挥的作用。根据目前在校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情况,让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当中。教师在进行专业课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在相关知识点上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不仅如此,还可以借助社团力量,在校园内开展传统文化节日、礼仪等相关的活动,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实践活动的举办,能够大大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学生在参与传统文化集体活动的同时,还能够多进行线下社交,减少独自上网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最后,加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作为新闻媒体也应当从承担起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认同的社会责任,充分利用网络渠道,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与此同时,国家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力度,对于有不良引导的网络信息,应当进行治理。同时,社会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也十分关键,只有社会各方面都加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众对其的关注度,才能让人们从心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从而帮助更好地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刘东南,硕士,副教授,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政治学教研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1B28),受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

来源: 光明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化认同是最基本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评论之五
江西省九江市2022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张小军 |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
戏曲文化认同起于戏曲文化的差异,因而其取向和内容是复杂多样的
<032期>【本刊社论】文化认同,促进我区各族人民共同发展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