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平的历史文化
userphoto

2023.02.28 山东

关注

东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荟萃,有着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东平历史悠久

1、远古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远在新石器时代,东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从远古时期,这里就是我们祖先的聚居区。至今仍有反映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4000——6000年,因在泰安大汶口首次发现而得名)、龙山文化(因发现于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4350——3950年,属新石器文化晚期文化遗存)的丁坞遗址,商周时代的井仓遗址,周代的无盐故城遗址等。

《尚书·禹贡》(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为战国后期作品)中有“大野既潴,东原厎平”之句。这一记载大禹贡献的历史语句,也成为了“东平”一名的起源。

东平是黄河流域文明发祥最早的地方之一,距县城以北十五公里处发现的丁坞遗址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迄今,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已有三千多年。自周代至清末,东平曾为国、郡、府、路、州、县,是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西周时期,东平境内有须句(今梁山小安山张庄村)、鄣(接山鄣城)、宿(现东平街道宿城)等诸侯国。春秋,须句隶属于鲁,鄣隶属于齐,宿隶属于宋。战国时,东平的无盐发展成为齐国的西部重镇。

2、历朝历代一直为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结束了春秋战国500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建立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建设和改革,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秦朝始,东平境内设置须昌(现老湖埠子村以西)、无盐、张(现东平新湖霍庄)三个县。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于东平境内设置东平国,汉宣帝、汉光武帝、魏武帝都曾封其子为东平国王。东平国一直延续到后晋。

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唐贞观年间,成为天平节度使、郓州、东平郡以及东平县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唐贞元四年(788),郓州所辖宿城县改名东平县,此为东平县名之始。后金时期,设山东东路与西路,是为山东之名的开始,山东西路治所为东平府。元世祖至元九年,改称东平路。北到德州,南到徐州,辖54州县,东平作为大运河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鼎盛一时,与北京、杭州为大运河航线最重要的三大节点城市。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盛赞东平“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都市”。

明清时降为东平州,1913年改东平州为东平县,一直延续至今。

二、东平文化灿烂

漫漫几千年的文明史,铸就了东平文化的博大精深。除先秦文化外,这里还有汉魏时期的佛教文化,唐宋时期的道家文化、府学文化,元明时期的杂剧文化,以及贯穿于历代的儒家文化,更有运河文化、水浒文化以及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此交融,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

远古至春秋战国 东原文化发祥

东平古称“东原”。东原文化主要分布在泰沂山区西南、汶水流域、东平湖畔及大运河中游地区。东原地区历代多为东平所领辖,东原文化的中心在东平,只有东平能以东原代称。东原文化早期属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也受北辛文化和青莲岗文化的影响。早期的东原文化属不同时期古人共同创造的文化。中后期的东原文化属东夷各族在继承古代文化的基础上,与中原各族交往中形成的地域性文化。东原处于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交汇处,两种文化互相排斥、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最终形成了堪与中原文化媲美的东原文化。

东原文化是世代传承的东平文化源头,主导着东平文化的发源、发祥和发展。现今的东平地处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偏西位置,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北辛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东原一带远古人类活动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从东夷早期的文化遗存丁坞遗址显而易见。《左传》提到“宿”“须句”等古代诸侯国,即在今东平境内。东平同时属于以泰山、沂蒙山为中心形成的宽阔的古人类文化的海岱文化区,以位处东原的地理位置优势,源源不断地吸纳来自中原及其西部的华夏古文化,成为多重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区。《尚书·禹贡》中记载大禹治水于东原,并刻石题字,这是东原文化有文字可考的最早记载。

东原是先秦人类对东平及其周边地区平原地貌的总称,为黄河与济水、汶水等古代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东原地区古人类活动时间跨度长,历史遗迹多。远古人类在东原一带生产生活,主要在于此地水源丰富、气候温暖、适宜生存。他们创造使用的工具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十分精美。从事的生产活动主要是耕作、狩猎、饲养和捕捞、手工制作等。对鱼的崇拜和图腾历经数千年一直影响至今,演化为生活习俗。

秦汉 东平国为今文经学文化重镇

秦朝至汉代,东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得到加强。秦朝,东平属36郡之薛郡。两汉时期,东平因地理位置独特,一直是皇子封地、郡国建制,一度成为辖10县的大国。从西汉到东汉的数百年间中,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不断巩固和提升。

两汉时期,东平是今文经学重镇。今文经是相对于古文经而言的,今文经虽然文字、传述、解释体系和学派有所不同,但其版本统一且以通行的隶书写成。对今文经的研究和阐述形成今文经学。纵观秦汉经学,齐鲁儒士一直位居中心,起着主导作用。东平经学在齐鲁经学中最为重要、极为活跃,以“主经世致用,发明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为主,经学学者大多是今文经学大家。两汉400年间,东平经学一直是学术及思想主流,涌现出许多经学大师,如春秋公羊学家嬴公、诗学大儒王式、尚书学大家简卿、精通《尚书》的夏侯胜、夏侯建等,他们在当时以及后世均影响巨大。

西汉时,设立14个博士,齐鲁儒生开创的学派占位12个,其中夏侯胜、夏侯建是东平人。在《汉书·儒林传》中单独立目者27人,其中齐鲁籍17人,东平人夏侯胜、王式享此殊荣。同时,东平太傅礼学大师庆普、东平内史易学大师张禹、东平王刘宇、刘苍等均是著名的经学大家。他们或任职或客居东平,积极参与或领导了今文经学的研究,从而成就了今文经学在东平的长期繁荣。作为刘氏封王的重要一支,东平国成为汉朝的经学重镇,东平儒生对经学的传播居功至伟,学者众多,大家辈出,在中国经学史上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 佛教文化空前兴盛

北魏建国后,在僧朗等高僧的努力下,道武帝崇佛信佛,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后来虽然惨遭“灭佛”灾难,但数年后魏文成帝更加崇信佛教,使佛教得到恢复和发展。“佛教东渐”齐鲁,东平地处鲁西,由于特殊优越的地理环境、特别宽松的社会条件、热心聪慧的僧众信徒,推动了北朝佛教和佛教造像刻经及寺院建筑在东平湖畔、平阿山区的大面积出现,形成影响深远的“东原佛教现象”,成为北朝时期现今山东的佛教中心。一时间,信徒广众,寺院林立,高僧辈出,三教通联,佛教空前兴盛。僧安道一成为经体书法的创始人,神来之笔“大空王佛”是北朝最大的书法刻字,被誉为“大字鼻祖”。

隋唐五代 东平儒学文化发达

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为南北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创造了条件。隋文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当时,京杭大运河虽然尚未经过郓州(今东平),但郓州处于济水、汶水的交汇处,通过济水与黄河、大运河相连,可以进入由大运河相沟联的五大水系的水路交通网。郓州经水路或陆路可以到达全国各地,成为著名的“九省通衢”之地。

郓州治所须昌成为交通要冲、军事重地、文化中心,文化教育空前发展,人才辈出,儒学发达。文武全才吕元鹰成为代表性人物,忠厚持家的儒门学风成为东平吕氏、毕氏家族等世家望族的优良传统。 “三板斧”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贵为唐朝开国功臣,并绘像凌烟阁。东平太守苏源明洄源亭中赋诗“小洞庭”,李白、杜甫、白居易、高适、韩愈、柳宗元为东平倾情为文谱写华章。东平人王朴高中后汉状元被誉为“五代三大状元”之一,计议天下大事。宰相词人和凝得“曲子相公”美誉,足智多谋,才华横溢。东平呈现出文显名著、声色俱备的繁盛景象,东平儒风也由此大振。

宋代 水浒文化因水而兴

北宋时期,梁山泊(今东平湖)地势非常险要。梁山好汉聚义暴动,宋江把梁山泊作为根据地,反抗官府,抗击官军镇压。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依据民间传说及《大宋宣和遗事》等话本写成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使宋江领导的暴动故事化,参加暴动的英雄自此家喻户晓。《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因其高超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水浒英雄们在“八百里水泊”纵横往来,侠肝义胆,嫉恶如仇,其英雄形象永闪光辉。梁山泊独特的地理环境成就了水浒英雄,丰富了水浒文化。水浒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厚,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是东平湖一带千年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并早在《水浒传》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后因水浒英雄故事和《水浒传》而得名,并具备了更为确指的内涵和意义。狭义的或者说约定俗成的水浒文化,以“替天行道”为根本,以“忠”“义”为内涵,以“勇武”“侠义”为核心,不仅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以儒家为中心的基本内容,而且具有豪放洒脱、爱憎分明、乐善好施等鲜明特征。

金元时期 东平府学成为北方文化中心

金元时期,民族融合为多元文化交融奠定了重要基础并提供了有利条件。金灭北宋,原宋济南知府刘豫被金册立为皇帝,国号“大齐”。刘豫迁都东平府,改东平为东京。世侯严实及其后代精心治理东平,创办东平府学,硕儒雅士慕名而来,继承汉唐宋儒学,开启明清儒学;高官名士层出不穷,著述典籍门类齐全。东平成为北方新兴的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即北方戏曲中心之一、元代乐工中心之一、元杂剧创作中心之一。在金代和元代,东平府学教育相当发达。东平学派成为北方的第一大学术流派,为保存和传播文化做出了特殊贡献。金章宗时,东平“府学二十有四,学生九百五十人”。

金元之交,著名政治家、东平总管严实为东平行台,大量招揽文人学士。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历史条件,使大批饱学之士集中于东平,促进了政治、经济的发展,使东平成为一方文化重镇,朝廷内外要职半出东平府学。这一时期的教育和文化哺育成长起一大批优秀作家,对齐鲁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东平出现了元杂剧作家群,文学巨匠罗贯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元代东平是北方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罗贯中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耳濡目染,形成文学爱好,从而编撰出伟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大英百科全书》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明清 运河文化繁荣发展

人类文明发展总是伴随着波光水影,水文明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里光耀千秋。京杭大运河开凿于春秋,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为历代漕运要道,前后持续近两千五百年,对我国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发展曾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抵杭州,全长约一千八百公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自元代开通由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后,京杭大运河从此流经东平州,东平成为运河上的一颗明珠,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赞其为一个美丽的大都市。明永乐九年(1411年)修建戴村坝,“遏汶济运”保证了运河畅通。运河的通航对东平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它是一部承载东平厚重历史文化的宝典,记录了600多年的灿烂文明,从而繁荣丰富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千百年间伴运河而生的运河文化遗产,并没有随着运河的断航而消失,而是深深积淀并融化在人们的血脉里,成为运河生生不息之“根”。

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 东平为红色文化重

鸦片战争后,东平掀起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先后出现农民暴动和学生运动,一些有识之士和进步青年积极参与其中。东平人尹沺、侯延爽等人就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立志报国,加入“同盟会”,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等率先在家乡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10月,中共东平县工委成立,万里任书记。从此,东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斗争,有许多革命志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八路军一一五师进驻东平后,帮助地方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组建抗日武装,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东平作为革命老区,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有1800多人光荣牺牲,为党的事业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在东平战役中,东平党政、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全歼驻防的日伪军,规模较大,战略意义影响深远。

东平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东平历史文化是泰山文化、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系统挖掘、全面整理东平历史文化,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对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东平名人荟萃

汉代东平经学,宋代东平儒学,元代东平府学,都成为领风骚于华夏的学界翘楚和文坛时尚,特别是宋、元两朝,东平的文化教育、文学艺术达于鼎盛,居于中国文化的高端。贯通东平的京杭大运河,使东平府成为华北地区最繁华的大都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代的东平府学和杂剧,更是声震京都,闻名四海。东平学风,被专家认为“影响了有元一代”。在浓重学风影响下,一代一代的东平先贤,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层面,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后人仰慕的光辉楷模。

一方土地,有悠久的文明传承,自然孕育出一方人杰。东平聚集过苏轼、司马光、辛弃疾、文天祥、元好问、王士祯等杰士英才;诞生了战国时女政治家钟离春,“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北齐中国四大僧侣书法家之首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安道壹,唐朝开国功臣程咬金,北宋宰相梁适、梁子美,“父子状元”梁颢、梁固,中国“儿科鼻祖”宋朝医学家钱乙,中国“简笔画鼻祖”南宋著名画家梁楷;宋代礼乐大师郭茂倩,元代有“小关汉卿”之称的大戏剧家高文秀,《三国演义》《水浒传》作者罗贯中,明朝《农书》作者王祯,民国时期南京中山陵设计师吕彦直等名彪青史杰出人士。东平还是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的故乡,词坛巨匠乔羽先生的祖居地,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王玉梅的家乡。

钟离春

(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齐国无盐邑(今东平县)人,有治国安邦之才。当时齐国虽是大国,但齐宣王荒淫无度,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致使齐国每况愈下,钟离春作为国民甚为忧虑。

正巧齐宣王狩猎至无盐邑,钟离春冒死拦驾,直陈四条时弊: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强楚之难。内聚奸臣,众人不服。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务众子而务众妇。尊所好,忽所恃。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渐台五重,黄金白玉,翡翠珠玑,幕络连饰,万民疲极,此二殆也。贤士匿于山林,谄谀强于左右,邪伪立于本朝,谏者不得入内,此三殆也。饮酒沈湎,以夜继昼,女乐俳优,纵横无度,此四殆也。齐宣王听后叹曰:痛乎!无盐君之言,今幸有闻。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去雕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公门,招进直言,延及侧陋。卜择吉日,立太子,进慈母,拜无盐君为后,齐国因之大安。至今,齐国故都临淄还有无盐女钟离春被纳为王后以后,为她修筑的习剑剑台遗址。

夏侯胜 夏侯建

夏侯胜(生卒年不详),字长公,东平人,西汉经学家,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少孤,好学,从夏侯始昌受今文《尚书》及《洪范五行传》,潜心研究,终成大家。宣帝时立为博士,后任光禄大夫、长信少府、太子太傅等职。为人质朴守正,简易而无威仪。九十岁辞世时,皇太后为其穿素服五日,汉宣帝赐其葬于汉昭帝的平陵。

夏侯建(生卒年不详),字长卿,东平人,西汉经学家,今文尚书学“小夏侯学”的开创者。自幼受家庭熏陶,学识渊博,从夏侯胜和欧阳高学习今文《尚书》,富有创新精神,成为一代佼佼者,人称“小夏侯”。汉宣帝时,立为博士,官至太子少傅。

两人有《尚书大小夏侯章句》二十九卷、《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均佚。清陈乔枞辑有《尚书欧阳夏侯遗说考》,收入《皇清经解续编》。

刘桢

(170-217年)字公干,东平人,东汉末年文学家。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后人将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少孤贫,卖书自给,汉桓帝时举孝廉,历官至尚书郎,终官野王令。性耿介,不苟合流俗,曾“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竞”,著《破群论》《辩和同之论》等。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曹丕曾赞“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诗品》评价其作品“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并称“自陈思(曹植)以下,桢称独步”。其《赠从弟》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尤为人称道。

安道壹

(?-580年) 东平人,是北朝时期一位集佛学、书法于一身的高僧。他学识渊博,交游甚广,书法绝妙,能书以高山,映照苍天,书融百家,超绝创新,久视之深邃,境界幽仙。他的名字不见于史籍记载,只能从摩崖刻经间发现的安道壹铭记来认识他。山东省已发现安道壹题名、铭记僧安道壹有10余处,主要在东平县和邹城,有“安道壹”“僧安道壹”“沙门僧安道壹”“东岭僧安道壹署经”“大都经佛主大沙门僧安道壹”。安道壹之名可谓曾经煊赫一时,只是随着岁月沧桑而逐渐被人们淡忘。位于东平湖畔洪顶山摩崖刻经中最大的“大空王佛”,通天拔地,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可谓“如龙蟠雾,似风腾宵”,堪称“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其书写者就是安道壹。

程咬金

(589-665年) 后改名知节,斑鸠店镇斑鸠店村人。唐初大将。少年时善于使长矛,勇猛过人。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从李密参加瓦岗起义军,任内军骠骑。李密败,归属王世充。后又归唐,任秦王府左统军,辅助李世民平定地方割据势力,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因战功显赫,封卢国公,领左一马军总管。

由于程咬金为灭隋兴唐屡建伟功,他的故事被编入《响马传》《说唐全传》《隋唐演义》等著作中。特别是20世纪30至40年代以后,随着电影和电视剧的发展和普及,程咬金诸多的传奇故事被搬上银屏,塑造了一个性格豪放、爱憎分明、大智若愚、搞笑诙谐的英雄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王朴

(914-959年) 后周大臣。字文伯,东平人。幼颖悟,好学擅文。后汉乾祐中,擢进士第(状元)。柴荣镇守澶州,王朴为节度掌书记。柴荣为开封府尹,拜王朴为右拾遗。柴荣即位为后周世宗,升王朴为比部郎中。因献策平定边境有功,又升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同年改任左散骑常侍,端明殿学士。这时,世宗锐意进取,决意征伐,有志统一天下,多次向大臣们询问良策,并选徐台符等20名文学之士出谋划策。当时,这些文士都不主张用武,而王朴则主张先取江淮。世宗听了王朴的建议后,对王朴益发敬重,从此,让王朴计议天下大事。

显德三年(956年),世宗出征江淮,任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出征回京,拜王朴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不久,升为枢密使。显德四年(957年),再征江淮,让王朴留守京师。

王朴精明机敏,多才多艺,不仅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也精通阴阳律历。显德三年,命王朴校定历法;六年,又命王朴考证雅乐。王朴性格刚直,处事果断,深得世宗信赖。王朴留守京师时,修城拓路,京城巍巍壮观,世宗十分满意。后奉旨视察汴口,在途中病故。丧葬之日,世宗以王钺叩地,大哭多次。

梁颢

(963-1004年) 字太素,北宋郓州须城(今东平县)人,出身官宦之家,曾祖名涓,唐朝末年考取明经科,任成武主簿。祖父梁维忠,历任会州司户参军、须城县令、天平军节度判官等职,因官徙籍东平,为梁氏迁入县境之始。梁颢少年丧父,由叔父抚养成人。自幼专志好学,拜名家王禹偁为师,深得老师器重。

梁颢初次考进士,没能考取,留居京城(今开封),曾向宋太宗建议,选才不要单凭诗赋,要注重治国治民的实才,未被采纳。雍熙二年(985年),再次进京科考,经廷试和太宗殿试,考取第一名(状元),选任大名府观察推官,时年23岁。雍熙四年(987年)起,任右拾遗,直史馆,赐红袍官服,负责鼓司登闻院,曾被贬为采虎州(今河南灵宝)司户参军。后任鱼台县令,兼大理评事,不久即被召回朝里,任殿中丞,又复任直史馆。后来历任开封府推官,三司庙西道判官、太常博士等职。颢曾撰写《听政》奏献皇帝。

咸平元年(998年),梁颢与杨励、朱台符、李若拙共同职掌科考事务,又与钱若水等人同修《太祖实录》及《起居注》。辽兵侵宋,宋真宗诏集群臣询问边防战事。梁颢上书建议:“明赏罚,斩懦将,重用武勇谋略之士。”深受真宗赏识和时论称赞。咸平三年(1000年),梁颢与李宗谔、赵安仁同任知制诰,主管起草诏令,赐金章紫绶。其后,又任安抚使,右谏议大夫兼户部使、翰林学士等职。景德元年(1004年),任开封知府,卒于任上,时年42岁,所著文集15卷。

梁固

(985-1019年)字仲坚,梁颢之子,北宋郓州须城(今东平县)人。幼年即有大志,崇尚节操。曾著《汉春秋》,深得其父赏识。梁颢去世后,以遗荫被赐为“进士出身”。梁固服丧期满,辞去“赐进士”,参加科举乡试,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梁固被推荐参加勤词科考试,得中第一名(状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监丞,后任著作佐郎。归朝后,任著作郎、直史馆、赐红袍官服,后又任户部判官、户部勾院。

梁固为人豪爽,颇有吏才。马元方判理三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案件,办事粗率,梁固常受令断案,因判案公正,时称“平审”。天禧建元(1017年),梁固参加盛典,奏颂甚佳,真宗称赞不已。不久,梁固病逝,有文集10卷。

钱乙

(1032-1113年)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东平县)人。宋代著名儿科医学家,因第一次系统地总结出对小儿病的辩证施治法,被后世称为“儿科之圣”。

钱乙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医的中医家庭。其父钱颖,行医以针灸见长。在钱乙很小的时候,其父到山东东部沿海地区行医,从此未再返回。3岁时,母亲又因病离世,钱乙被姑母收养。姑夫也是医生,待钱乙稍大,便教他识字读书,并传授他医学方面的知识。

早期,钱乙先以一部《颅囱方》的儿科书在山东各地巡回行医。由于他聪慧过人,又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行医经验,并注意广泛收集民间医治小儿病的验方,结合临床实践加以检验,研究出数十种小儿专用药方,因此名声大振。宋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姐姐长公主之女患病,经御医多方诊治,不仅不见病好,而且病情趋于危重。经大臣举荐,钱乙被调至京师(汴京)。钱乙通过望、闻、问、切,确诊为“泻痢”,“当发疹而愈”。次日,疹果透出,病遂渐愈。因此赐医功,钱乙被神宗授予翰林医学。次年,皇子仪国公患抽搐病,经长公主推荐,钱乙用“黄土汤”为其治愈,再次受到神宗嘉奖,封为太医丞。从此钱乙誉满京城,每天都有人请他看病。一时间,钱乙治病救人,妙手回春的佳话广为流传。

钱乙行医注重实践。他非常同情民间百姓的疾苦,而且他还非常善于总结在行医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和感受,形成规律性、理论性的东西。他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并在临床应用四诊(望、闻、问、切)时,十分重视“望”诊。他对患者全身状况均作详细论述和描绘。对儿科常见的惊搐、疮疹、水痘、天花、猩红热等病的鉴别诊断作了描述,提出多种有效疗法。而且能区分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黄疸,其中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传染性肝炎、肠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等疾病。根据“小儿为稚阳之体,阴气未盛,阳气柔弱”的特点,善用“柔润方药”。

他拟订的补泻五脏的药方,至今仍为医家喜用。特别将《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制成“六味地黄丸”,更见其斟酌通变,动契精微的功力,给后世养阴学派以启发。

钱乙博览群书,深通古代五运天气。青年时常夜宿东平王墓,观察气象,至“逾月不寐”。老年后更是手不释卷,不因医高才广而有丝毫懈怠。钱乙去世后,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临床经验加以收集整理,于宣和元年(1119年)汇编成《小儿药证直诀》,其中有23个病例和创制的114个药方。此书对小儿生理、病理、辩证施治和制方用药等颇有创见,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300年,清代纪晓岚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小儿经方,于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另外,钱乙还著有《伤寒论指微》5卷,《婴孺论》百篇,惜已散佚。

梁楷

南宋画家,东平人。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年)曾为画院待诏,后因厌恶画院规矩的羁绊,将金带悬壁,离职而去。梁楷生活放纵,号称“梁疯子”。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初期拜师贾师古,后来超过老师,当时画院中人见到梁楷的作品,没有不佩服的,可见梁楷在南宋画院有很高的声望。梁楷继承前人已取得的成就,并加以灵活运用。他深入体察所画人物的精神特征,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以简洁的笔墨准确地抓取事物的本质特征,充分地传达出了画家的感情,从而把写意画推入一个新的高度,使人耳目一新。被称为“减笔画法”。

据清代官修的《佩文斋书画谱》《石渠宝笈》以及厉鹗汇集的《南宋画录》统计,梁楷留下来的作品不下几十件,但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只有十几件,而且大都不在国内了。据著录,梁楷作品有《右军书扇》《羲之观鹅》《黄庭经换鹅》《渊明像》《钟馗像》《寒山拾得》《参禅图》《田乐图》《庄生梦蝶》《苏武牧羊》《孔子梦见周公》《莲蓬变相》《太乙三宫兵阵图》等。

梁楷传世的《秋柳飞鸦图》(故宫博物院藏)、《六祖破经图》《六祖截竹图》(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泼墨仙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都是以极其简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绘出来的。《泼墨仙人图》中的仙人系以大笔蘸墨画人物的衣着,寥寥数笔勾写人物面目,生动传神,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创造。上海博物馆藏的《八高僧故事图》卷和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的《释迦出山图》则造型严谨,用笔谨慎,与减笔法面貌不同。日本还藏有一幅《太白行吟图》。

高文秀

(约1240-1290年) 东平人,元初著名杂剧作家。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高文秀乃“东平府学生员,早卒,都下人,号小汉卿。”可见他应该与关汉卿同时而稍晚,活了50岁。据元至正年间张铉《金陵新志》记载,高文秀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曾任江苏溧水县达鲁花赤,还担任过山阳县尹之职。

高文秀一生创作了杂剧34种,在数量上仅次于关汉卿,而比其他元代剧作家数量都多,故人们称他为“小关汉卿”。他和关汉卿一样,是元代戏剧界的活跃人物,被公认为除关汉卿以外最受欢迎的剧作家。高文秀除创作杂剧外,还擅长散曲创作,但他的作品现在已不多见。

从现存剧目看,高文秀创作的杂剧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各异,既有历史剧如《襄阳会》,又有爱情剧如《张敞画眉》;既有神怪剧如《泗州大圣降水母》,又有道释剧如《志公和尚四坐禅》。但综合几种不同版本的《录鬼簿》,可以发现以水浒为题材的戏剧是占了较大比重,偏重于描写豪放忠义的英雄好汉,尤以反映梁山泊英雄除暴安良的为最多。

梁山泊在东平路境内,他生活的年代临近北宋末年,民间流传着许多梁山好汉的故事和传说,这为他创作水浒戏剧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他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精心加工、创作,写了许多艺术性较强的水浒剧。而以黑旋风李逵为描写对象更是重中之重,有8种之多:《黑旋风双献功》《黑旋风乔教学》《黑旋风诗酒丽春园》《黑旋风穷风月》《黑旋风大闹牡丹园》《黑旋风借尸还魂》《黑旋风斗鸡会》和《黑旋风敷演刘耍和》。《黑旋风双献功》是保存下来的唯一作品,一共四折,约14500字。

王祯

(1271-1330年) 字伯善,元代东平路(今东平)人。他和汉代的氾胜之、后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农学家”。农学巨著《王祯农书》和《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农学名著。同时,王祯又是木活字印刷术的创始人。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前,王祯曾任大都(现北京)大司农司衙门的属官,因职务之便,王祯有过“南北游宦”的经历,所以对中国南北方的农业情况非常熟悉。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任宣州旌德县(今属安徽旌德)县尹(县长),任职五年。据《旌德县志》记载:王祯在旌德县做县尹时,利用县署西边的废圃,亲率家童开辟为“山庄”,并命名为“偕乐圃”。在圃内种植水旱两类作物,“示民以种艺之法”,实际上就是王祯开辟的“试验示范田”,从而实现“先示范,后推广”的做法,为推行劝课农桑的措施创造条件。

王祯在劝课农桑时,采取重教育、不体罚的方法,使农民心悦诚服。他在出任宣州旌德县尹第二年,开始撰写《农书》,此前他已经搜集了大量资料,所以他预计《农书》的字数甚多,难以刊印。后来知道江西官方决定刊印,才把书稿收集起来,以待后用。后于大德四年(1300年)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在永丰县,王祯对《农书》进行补充修改后,交给戴表元审阅,并请他为《农书》作序。到大德八年九月(1304年)元帝颁发实行王祯《农书》诏书时,整个书稿完成共用8年时间。

在撰写《农书》时,王祯感到传统的刻版印刷和胶泥活字印刷费工费时,有碍文化传播。他受毕升胶泥活字印刷的启迪,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术。他请工匠刻制木活字3万余个,两年完工,用小细锯把字逐个锯开,修成同样大小。排印时,一行行排字,用竹片夹起。排满一框,用小竹片夹平,木楔塞紧,使字牢固不动,然后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不象毕升那样是用松脂粘牢,因而活字一版印过,仍可再用。

为使排字省工,他又创造了“转轮排字盘”,排字工匠坐在两幅轮盘之间,转轮找字,依韵而取,以字就人,不必往来走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是我国印刷术上划时代的创举。大德二年(1298年),王祯试用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全书6万余字,不到一月百部齐成,是我国方志中最早的活字印本。所著《造活字印书法》,附载在《农书》之后,是最早系统地叙述活字版印刷术的珍贵文献。

王祯在做地方官期间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从未搜刮过民财,并且还捐出部分薪俸兴办学校,修桥补路,修建坛庙,同时还兼施医药,救治贫苦百姓。王祯认为作为地方长官,兼劝课农桑之重任,必须自己先懂农业和农学,否则“己犹未知,安能劝人”。他抨击那些未曾下乡先发文通知,下乡以后先吃后拿,一路搜刮民财的地方官。他极力推崇古代著名的“循吏”,深深地同情“野夫田妇”。他藐视那些贪官污吏和吝啬的地主老财。他编撰农书,教民以方,示民以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的种种善绩,都为农民们“口碑载道”或“利赖讼歌”。

罗贯中

(约1330-1400年)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东平县罗庄人。

罗庄位于东平县城西南隅,古宿国故城东南约1公里,“南澄汶水之清,东撷龙山之秀”,北借白佛之光,西依浩瀚的东平湖。罗庄有两千口人,姓氏有姜、王、刘、张、李、侯、翟、毛、卜、管等10余姓,由5个自然村组成,从东至西依次分布姜罗庄、李罗庄、刘罗庄、侯罗庄、管罗庄。

罗庄作为罗贯中的祖籍地,目前却没有罗姓。元朝末年,因天灾和战乱的祸害,当地已人烟稀少,而明初罗贯中的一部《水浒传》,引起朝野震惊,朱元璋斥责《水浒传》作者罗贯中大逆不道,罗氏家族面临满门抄斩的危险,不得已离开祖籍,远走他乡。后来罗家府第被侯、姜、李、刘等姓占去,罗庄就没有姓罗的了。由此,罗贯中的籍贯出现了山东东平、山西太原、浙江杭州(钱塘)之说。

其实,太原为东原之误,钱塘为罗贯中后来落籍之地。罗庄村置于“东原文化区”,元朝是东平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设东平路,至元三十年(1293年),罗庄村东不足4公里的龙山上设置了“龙山书院”。东平府学发达时期的元末明初,全国著名作家有20多位在东平这块土地上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罗贯中就是其中之一。他学博识广,才华俊逸,有志图王,写出《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传》《隋唐志传》等传世之作,成为元末明初最著名的小说家。

王宪

(1467-1539年)字维纲,东平县梯门镇梯门村人。明弘治三年(1490年)王宪中进士,曾任阜平、滑县知县,奉召进京拜为御史。正德初年,任大理寺丞,后任右佥都御使,负责清理甘肃屯田事宜。又任右副都御史,奉旨巡抚辽东,历经郧阳、大同等地。在应州抵御外寇有功,封户部右侍郎,赐封其子为锦衣百户。武宗朱厚照南征,命其率户、兵、工三部侍郎各一人督理军储。因有功,升代兵部尚书。

嘉靖四年(1525年),任三边总制期间,带领将士多次打败边寇,受嘉奖。一次,吉囊数万人马渡河,从石臼墩入境。王宪指挥官兵,分据险要,并断其归路。外寇至青羊岭大败而去。王宪五天四捷,缴获大量粮草、武器,嘉靖帝大喜,加封为太子太保,又荫封一子为锦衣百户。

不久,王宪升任兵部尚书兼督团营。此时大同兵变,王宪提议,首要分子诛死,从犯遣散。大学士张孚敬、总督刘源清力主调兵平定。嘉靖帝认为大同重镇不宜破坏,采纳王宪建议,叛乱平息。数年后王宪告老辞归,卒后赠少保,谥康毅。

杜三策

(1582-1649年) 字毅斋,东平县大羊镇丁坞村人,天启壬戍进士,先后任户科给事中、大理寺卿、天津巡抚等职。

杜三策在任给事中期间,正值魏忠贤擅权乱政。都御史杨涟以二十四大罪状劾魏,受到皇帝朱由校的斥责。杜三策不畏权势,因此而上疏向朱由校陈明利害:“举国上下,都知道魏忠贤奸,而独皇帝不知道,这正是魏忠贤的狡猾之处;举国上下,都认为魏忠贤可逐可杀,而独皇帝认为可用,这正是魏忠贤的奸术高明。杨涟是顾命大臣,能容忍大逆不道的人在皇帝身边吗?方今国家形势如横流激湍,动荡不安,这样的中流砥柱正不可少,怎能让他告老还乡?魏忠贤作威作福,在这以前如果他还有所惧怕而不敢把坏事做绝的话,那么从这以后,他还害怕什么呢?诸位大臣受害不要紧,殃及皇上怎么办?殃及国家怎么办?殃及二祖十宗沤心沥血治理的天下怎么办?”

杜三策上疏后,朱由校大为不悦,将其削职遣回故里。魏忠贤还不甘心,假传圣旨要逮捕杜三策,但抓捕杜三策的兵马刚刚走到德州,魏忠贤就伏法归案,杜三策得以获免。

崇祯初年,明皇帝起用杜三策为户科给事中,奉命册封琉球。杜三策册封琉球,是明代九次册封琉球王的最后一次,也是最艰难的一次。明思宗时,明王朝内忧外患加剧,内有魏忠贤专权遗患,外有东海倭寇蜂起,至崇祯帝,关内有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关外多尔衮、八旗兵虎视眈眈,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此时,琉球的尚丰王已自行继位十四年,五度遣使明庭请求册封。至1633年,崇祯帝才痛下决心,以杜三策为正史,杨伦为副使,以600余人、船十几艘之宏大规模,杜三策力拒重金,不辱使命,完成册封护土使命。

吕彦直

(1894-1929年)字仲宜,又字古愚,著名建筑师,东平县彭集街道吕家庙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生于天津。幼年时代去法国,在巴黎的几年,常参观卢浮宫博物馆,酷爱绘画雕塑艺术。回国后,先入北京五城学堂,继进清华学校留美预备部读书。1913年,由北京政府公派赴美国留学,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建筑工程。1921年离美回国,在上海自设彦记建筑事务所,是最早开业的中国建筑事务所。

吕彦直是天才设计家。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国国民党葬事筹委会决定在广州建立中山纪念堂,在南京紫金山南麓建造中山陵,并向海内外征求建筑设计方案,吕彦直应征设计,荣获首奖。不幸地是,为了建造中山陵,他呕心沥血,竟积劳成疾,工程未完,即与世长辞,年仅35岁。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家,在中山陵后浮雕吕彦直像,于右任先生题词:“吕彦直建筑师建筑陵宫积劳病故,特此纪念”。

万里

(1916年12月—2015年7月15日),男,汉族,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5月参加工作。万里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四、东平文脉醇厚悠长诗作

东平文脉悠长,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上曾经多次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秀丽的山川、壮美的风光吸引了历史上诸如李白、高适、柳宗元、苏轼、苏澈、欧阳修、司马光等很多著名的文人骚客纷至沓来,也让东平这块土地上产生了刘桢、罗贯中、高文秀、郭茂倩等一大批文化巨匠,他们为这块土地添上了七彩的文化华光,字字珠玑、篇篇佳作世代流芳、渊远流长。

游小洞庭

唐·白居易

湖山上头别有湖,芰荷香气占仙都。

夜含星斗分乾象,晓映雷云作画图。

风动绿萍天上浪,鸟栖寒照月中乌。

若非神物多灵迹,争得长年冬不枯。

送梁四归东平

唐·李白

玉壶挈美酒,送别强为欢。

大火南星易,长郊北路难。

殷王期负鼎,汶水起垂竿。

莫学东山卧,参差老谢安。

小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诗

唐·苏源明

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

牵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径。

层澜壮兮缅以没,重岩转兮超以忽。

冯夷逝兮护轻桡,蛟龙行兮落增潮。

泊中湖兮澹而闭,并曲溆兮怅而还。

适予手兮非予期,将解袂兮丛予思。

尚君子兮寿厥身,承明王兮忧斯人。

注:东平湖在唐代有“小洞庭”之称。

东平路作三首

唐·高适

南图适不就,东走岂吾心。

索索凉风动,行行秋水深。

蝉鸣木叶落,兹夕更愁霖。

明时好画策,动欲干王公。

今日无成事,依依亲老农。

扁舟向何处,吾爱汶阳中。

清旷凉夜月,徘徊孤客舟。

渺然风波上,独梦前山秋。

秋至复摇落,空令行者愁。

鲁西至东平

唐·高适

沙岸泊不定,石桥水横流。

问津见鲁俗,怀古伤家丘。

寥落千载后,空传褒圣侯。

奉和兵部张侍郎(贾)酬郓州马尚书(总)

祗召途中见寄开缄之日马帅已再领郓州之作

唐·韩愈

来朝当路日,承诏改辕时。

再领须句国,仍迁少昊司。

暖风抽宿麦,清雨卷归旗。

赖寄新珠玉,长吟慰我思。

注:周代,境内置须句、鄣、宿等诸国。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寄斐郓州

唐·韩翃

乌纱灵寿对秋风,怅望浮云济水东。

官树阴阴铃阁暮,州人转忆白头翁。

渔父歌

五代·和凝

白芷汀寒立鹭鸶,萍风轻剪浪花时。

烟幂幂,日迟迟,香引芙蓉惹钓丝。

奉和始平公忆东平

宋·司马光

相印东临汶水阳,两看春叶与秋霜。

登山置酒延邹湛,上马回鞭问葛强。

溪竹低垂寒滴翠,露荷相倚净交香。

宵衣深念长城固,肯待从容傲醉乡。

奉和始平公忆东平

宋·司马光

千岩秀色拥晴川,万顷陂不上下天。

委地针监随处市,蔽空桑柘不容田。

讼庭虚静官曹乐,儒服宽长邑里贤。

不为从知方负羽,独乘渔艇老风烟。

郓州新堂

宋·曾巩

百尺丰堂汶水滨,鲁侯清燕此逡巡。

溪寒素砾偏宜月,壁莹黄金不受尘。

引客笙歌行处是,赏心花木四时新。

未应久作林泉主,天子今思旧学臣。

乐郊游

宋·欧阳修

乐郊何所乐,所乐从公游。

三日公不出,其民蹙然愁。

一闻车马音,从者如云浮。

吾问郓之人,无乃失业不?

云惟安其业,然后乐其休。

乐郊何所有,胡不考公诗。

有山在其东,有水出逶迤,

有台以临望,有沼以游嬉;

仰俯迷上下,朱栏映清池。

草木非一重,青红随四时。

其余虽琐屑,处置各有宜。

乐郊何以名,吾为本其意。

自古贤哲人,所存非一世。

当时偶然迹,来者因不废。

郓非公久留,公去民敦赖。

此亭公所登,山树公所憩。

俾民百年思,岂取一日醉。

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二首

宋·苏轼

去岁游新堂,春风雪消后。

池中半篙水,池上千尺柳。

佳人如桃李,蝴蝶入衫袖。

山川今何许,疆野已分宿。

岁月不可思,驶若船放溜。

繁华真一梦,寂寞两荣朽。

惟有当时月,依然照杯酒。

应怜船上人,坐稳不知漏。

明月入华池,反照池上堂。

堂中隐几人,心与水月凉。

风萤已无迹,露草时有光。

起视河汉流,步屧响长廊。

名都信繁会,千指调丝簧。

先生病不饮,童子为烧香。

独作五字诗,清绝如韦郎。

诗成月渐侧,皎皎两相望。

过故人东平侯赵景珍墓

宋·黄庭坚

朱颜苦留不肯住,白发政尔欺得人。

婵娟去作谁家妾,意气都成一聚尘。

今日牛羊上丘垄,当时近前左右嗔。

花开鸟啼荆棘里,谁与平章作好春。

东平馆

宋·文天祥

憔悴江南客,萧条古郓州。

雨声连五日,月色彻中流。

万里山河梦,千年宇宙愁。

欲鞭刘豫骨,烟草暗荒丘。

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

元·陆友

京东宋江三十六,白日横行大河北。

我尝舟过梁山泊,春水方生河渺漠。

或云此是碣石村,至今闻之犹褫魄。

注:古碣石村即今东平县银山镇石庙村。

游月岩寺

明·于慎行

古木森阴碧殿凉,空阶朝玉引泉长。

穿云衣泾莲花顶,对月经闻贝叶扬。

野雀窥厨分争食,青龙驯钵伴禅床。

远公白社何年事,应有闲引系客肠。

注:月岩寺位于东平县银山镇昆山西麓。

夜行安山道中

明·徐阶

木落山萧萧,残灯照寂寥。

病惊时日暮,愁厌客途遥。

急涧听逾响,荒村语不嚣。

月明如有意,深夜伴归桡。

游小洞庭

清·王士祯

当日苏司业,风流此暂经。

重岩望超忽,远水界空冥。

积雪明蚕尾,浮云下洞庭。

明朝新霁好,回首数峰青。

注:蚕尾山位于东平县老湖镇东北。

安山道中晚晴二首

清·沈翼机

秋云多变态,驿路爱天晴。

返照浮光敛,奔流急浪清。

渔村无定泊,柳暗有行程。

同出东平道,舟联古渡横。

已看秋中月,凉风白露晴。

梁山南北亘,汶水浅深清。

行迈三千路,言归一半程。

天空云汉净,雁字落坡横。

注:安山为今东平县商老庄乡大安山村。

凤凰台

清·爱新觉罗·弘历

凤凰台者是谁名?拔地岹峣近大营。

咫尺适逢万几暇,登临遂畅好春晴。

带齐襟鲁归凭览,女织男耕入品评。

恰喜甘膏沾绿野,不夸绮画绽红英。

眼前远景趣无尽,雨后高轩凉峭生。

万帐官军皆扈跸,千村民气自和平。

纪祥应笑元嘉幻,得句宁同李白情。

此去尼山云近止,出图忆叹不闻鸣。

注:凤凰台在今东平县新湖乡。

东平赋

晋·阮籍

夫九州有方圆,九野有形势,区域高下,物有其制。开之则通,塞之则否,流之则行,壅之则止,崇之则成丘陵,汙之则为薮泽,逶迤漫衍,绕以大壑。

及至分之国邑,树之表物,四时仪其象,阴阳畅其气,旁通回荡,有形有德;云升雷动,一叫一默;或由之安,乃用斯惑。

若观夫隅隈之缺,幽荒之涂,忽漠之域,穷野之都,奇伟谲诡,不可胜图。乃有偏游之士,浩养之雅,凌惊飚,蹑浮霄,清浊俱逝,吉凶相招;是以伶伦游凤于昆仑之阳,邹子吸温于黍谷之阴,伯高登降于尚季之上,羡门逍遥于三山之岑。上遨元圃,下游邓林。凤鸟自歌,翔鸾自舞,嘉谷蕃殖,匪我稷黍。

其厄陋则有横术之场,鹿豕之墟,匪修洁之攸丽,于秽累之所如。西则首仰阿甄,旁通戚蒲,桑间濮上,淫荒所庐。三晋纵横,郑卫纷敷,豪俊凌厉,徒属留居。是以强御横于户牖,怨毒奋于床隅,仍乡欲而作慝,岂待久而发诸。厥土惟中,刘王是聚。高危临城,穷川带宇。叔氏婚族,实在其湄。背险向水,垢污多私,是以其州闾鄙邑莫言或非,情殪戾虑以殖厥资。其土田则原壤荒芜,树艺失时,畴亩不辟,荆棘不治,横流余塘,流溢靡之。

东当三齐,西接邹鲁,长涂千里,受兹商旅;刀间为率,师使以辅,骄仆纤邑,于焉斯处。川泽捷径洞庭,荆楚遗风,是过,是径是宇。由而绍俗,靡则靡观,非夷罔失,导斯作残。是以其唱和矝势,背理向奸,尚气逐利,罔畏惟愆。其居处壅翳蔽塞,窕遽弗章,倚以陵墓,带以曲房;是故居之则心昏,言之则志衰,悸罔徒易,靡所悟怀。

其外有浊河,萦其塘,清济荡其樊。其北有连冈,崺靡崎巇,山陵崔嵬,云电相干,长风振厉,萧条大原。其南则浮汶湛湛,行潦成池,深林茂树,蓊郁参差,群鸟翔天,百兽交驰。

创立龙山书院碑记

清·普尔泰

学校者,政教所自出也。古循吏抚治一方,必广立黉舍,使邦子弟循习其中,泽之以诗书礼乐,蔚为国华。用昭一代人文之盛,则居之不可无地,教之不可无人也。夫嵩阳岳麓鹿洞、鹅湖之遗轨,蔓乎尚矣,后世纵不能与之比烈,然而荟萃人材,振兴鼓舞,其效彰彰,较庠序为尤捷。书院之建,胡可忽视。我皇上缵承,列圣崇儒重道,雅化作人。特饬各省大吏,择名山胜地,缮治馆舍,聘延经明行修之士,用为矜式,蒸蒸乎,梗楠杞梓,才俊满寰区矣。

东平在昔,为天平郡,地当齐鲁之交,灵秀所锺,英贤辈出。即以科目论,如雍熙梁氏父子,接踵大魁,至今世俗,竞为美谈。况继此之勋名,道德节义,炳炳麟麟,辉映志乘,实足为二东冠冕,乃书院听其敝而不举,非守土者之责欤?庚辰夏,余奉命由单父量移来此,进诸生而礼遇之,靡不蔼然。粹然近圣之居东山,泗水流风未远也。爰与绅士商立书院于城之北隅,计价若干两,更置地若干亩,岁收租息,以供师儒修脡及生徒膏火诸费;董事惟贤,可垂永久。计于壬午元正延师入塾,一仿安定课士之规而训迪之。

噫!九仞之山,不亏一篑矣。自此居有其地,教有其人,以诸生之彬彬尔雅,刮垢磨光,异日鹏骞云路,皆可预操左券。然试思太上三立,贵有德言功耳。圣贤所期,许邦国所利赖者于吾身,正自无穷,非第博一巍科,策名仕版,即泰然自得,视为止境也。昔王沂公志不在温饱,范文正公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盖古人智名勇功,悉裕诸匡居弦诵之日,惟诸生进德修业,广其志趣,明全体以达大用,为桢为干以仰副圣天子兴贤育才之至意。则此书院者不惟其名,惟其实,而余与绅士经营创始之苦怀,亦庶乎无负矣。至谓善后之图,守成不易,后之君子谅有同心,将益使规模宏远,奚虑隳废,余固无庸过计也。命名龙山者由兹山脉络岱宗,蜿蜒蟠郁,会见笃生人物,鹊起蝉联,当复有如参军其人者,为兹山九目之故事。是为记。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嘉平月立。

东平形胜考

清·蒋作锦

东平古名郡也。考自倚危开国,筑宿为城,南澄汶水之清,东撷龙山之秀,其实贤王好善,儒生传经,礼乐诗书,弁冕汉魏。五代郡邑播迁,地为战场,唐兴驻节须昌,递延六朝,城由谷阳落脉,仓埠龙骧,土冈虎卧,凭安民而作案,抚洞庭以为堂,汶济千百里来源为当面朝拜。时则吏部忠猷(毕元膺),平章将略(毕?),和鲁公雅负士林之望(和凝),王留守无愧王佐才(王朴)。将相罗列,虎啸龙吟。

一经黄水荡平,改迁今治,河阻汶水西流,汶循谷阳北注,中间濛洄亭潘,献秀新城,城则平依王陵,形取水象,前有小清环抱,龙拱带围,一时科名鼎盛,著作富饶,仆射经略、莘老相业。降及元明,尚书总制,犹能丕振余风,高希前哲。惜自戴坝遏阻汶水,余波改注漆沟,大清河既背城西趋,会通河亦翩弓外去,城南汶水时盈时涸,川移津改,风会顿殊也。因考东平形胜,而一千八百余年,风会升降,略具于兹云。

《乐府诗集》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全书共一百卷,上采陶氏之作、五代的乐府曲辞,共5389首。分“郊庙”“相和”“清商”等12大类,每类前加了题解。其中“相和”“杂曲”为精华部分。而精华部分的古辞则更为精粹淳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毛泽东、鲁迅都曾高度评价这类作品,说他们“刚健、清新”“偶有一点为人所见,往往倒吃惊,吸入自己的作品中,作为新的养料”(鲁迅语)。《乐府诗集》所集上下几千年,纵横跨九州,其题解“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四库全书总目》),尤其所引古籍《古今乐录》等,弥足珍贵。书中所收录的《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后人合称“乐府双璧”。

元杂剧

在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的元代,东平府是元杂剧中心。在元杂剧中,北宋宋江等起义的故事传说成为杂剧的重要题材之一。

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高文秀乃“东平府学生员,早卒,都下人,号小汉卿。”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高文秀一生创作了杂剧34种,在数量上仅次于关汉卿,而比其他元代剧作家数量都多,故人们称他为“小关汉卿”。从现存剧目看,高文秀创作的杂剧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各异,既有历史剧如《襄阳会》,又有爱情剧如《张敞画眉》;既有神怪剧如《泗州大圣降水母》,又有道释剧如《志公和尚四坐禅》。

元代水浒戏存目有20余种,现传有《李逵负荆》《双献功》等六七种。其中,高文秀一个人写了9出水浒戏,被誉为“平生绝技,雕绘梁山”,《黑旋风双献功》是其一部杰出剧本,它与当时另一位著名元杂剧作家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勘称“黑旋风双璧”,为整个元杂剧中的上乘之作。

《黑旋风双献功》严格遵循元杂剧的体裁格式,全剧一共分为四折,约14500字。整个剧情并不复杂,主要描写李逵奉宋江之命,下山保护郓城县孙孔目与妻子郭念儿到东岳庙进香还愿,孙妻郭念儿与权贵白衙内私通,约定在进香路上一起潜逃。白衙内竟然“借”了泰安州衙门坐堂,把前来告状的孙孔目打入死囚牢里。李逵知道此事后,乔装打扮做一个呆头呆脑的庄稼后生,去囚牢里给孙孔目送饭,以笨拙的言行麻痹牢子,并骗其吃下放了蒙汗药的香饭,然后救出孙孔目,放走押在牢里的其他人。第二天,李逵又乔装打扮成一个“伺候人”,混进白衙内家中,趁白衙内醉眼朦胧,让人添酒之际,杀死白衙内与郭念儿,提着两个人头回梁山献功。

这出戏突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通过李逵只身深入敌人营垒,智劫牢狱、府衙杀奸等矛盾冲突,以及粗人用细这一喜剧性的安排,刻画了李逵在这一特定戏剧冲突中所表现出的勇敢而机智的性格特点,歌颂了李逵不畏艰险救人危难的高贵品质。剧本塑造了一个貌恶心善、外粗内细、表呆实智的李逵形象,使他的性格非常丰富、典型和完整。读完整个剧本,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即伫立在眼前,令人印象深刻,抹之不去,让人们切实体会和感受到了元杂剧的魅力之所在。

元代水浒戏中的唱词,生动泼辣,是诗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这里选摘几段:

康进之《李逵负荆》中李逵唱:“饮兴难酬,醉魂依旧。寻村酒,恰问罢王留。王留道,兀那里人家有!可正是清明时候,却言风雨替花愁。和风渐起,暮雨初收。俺则见杨柳半藏沽酒市,桃花深映钓鱼舟。更和这碧粼粼春水波纹皱,有往来社燕,远近沙鸥(人道我梁山泊无有景致,俺打那厮的嘴!)

“俺这里雾锁着青山秀,烟罩定绿扬州(那桃树上一个黄鹂儿将那桃花瓣儿叨呵,叨呵,叨的下来落在水中,——是好看也!我曾听的谁说来?我试想咱。……哦!想起来了也!俺学究哥哥道来。)他道是轻薄桃花逐水流(俺绰起这桃花瓣儿来,我试看咱。好红红的桃花瓣儿!<笑科>你看我好黑指头也!)恰便是粉衬的这胭脂透(可惜了你这瓣儿!俺放你趁那一般的瓣儿去!我与你赶,与你赶!贪赶桃花瓣儿。)早来到这桥店垂杨的渡口(不中则怕误了俺哥哥的将令。我索回去也……)待不吃啊,又被这酒旗儿将我来逗。他,他,他舞东风在曲律杆头(按:“曲律”,即弯曲)。”

高文秀《还牢末》中李逵唱:“我从来个路见不平,爱与人当道撅坑。我喝一喝,骨都都海波腾!撼一撼,赤力力山岳崩,但恼着我黑脸的爹爹,和他做场歹斗,翻过来落可成吊盘的煎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平府
運州
【简读素看】​浸润其中的大一统观念——读书笔记
儒家是什么?
齐鲁名寺:月岩寺和灵泉寺
《水浒传》中东平的文化元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