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仲淹最通透的两首诗,写尽底层人的善良和无奈,再忙也要读一次
userphoto

2024.05.04 山东

关注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范仲淹的千古名句,也是他为官的信仰。

范仲淹出生贫苦,母亲一度改嫁,26岁才考上进士。

范仲淹入仕后,就被授予德军司理参军,七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

不过,范仲淹不懂人情世故,说话太耿直,经常得罪人,老是被贬谪。

范仲淹先后做过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

即便是这样,范仲淹也不改初衷,时常记得百姓的不易。

为此,他写过两首诗,一首是《江上渔者》,一首是《渔家傲·秋思》,这两首诗既写出了百姓的无奈,又写出了百姓的善良。

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渔家傲·秋思》感受一个时代的酸甜苦辣!

1

《江上渔者》

【作者】范仲淹【朝代】宋代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顾名思义,就是江上打渔的人,那么诗人笔下,打渔人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诗人说“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大胆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画面?

江面刮起了大风,有一位渔人,驾着小船,在海里颠簸,洒下的大网,拼命的拽着小船,在风雨中,时隐时现。

如此凶险的境地,居然还在打渔!

试想一下,一个有经验的渔民,为什么在风雨中,还要坚持出海,只有一个原因:

每个渔民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

为了养活父母,妻儿,男人们干着危险的事,最累的活,但他们精神富足,心地善良,有强烈的责任心,是最善良的人。

可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打渔,也很难改变命运?为什么呢?

因为有剥削者。

在北宋,穷人是最勤劳的人,也是被剥削的最严重的人,像这样的打渔者有千千万万。

但是,他们依然热爱生活,为了一点微薄的收入,努力奋斗,为家人倾尽所有。

他们不富裕,但爱与善良,却是最动人的。

那么,那些达官贵人呢?

诗人说“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江上熙熙攘攘,十分热闹,到处都是饮酒作乐的人,他们品尝着美味的鲈鱼,却永远体会不到打渔者出生入死的艰辛。

两种阶级,完全是两个世界。

诗人也出身寒门,他更能理解百姓的疾苦,更难体会他们养家的不易,所以更想为他们发声,希望更多贵族能看到他们的善良和坚韧。

诗人用“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用“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状态、用“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的强烈对比,道出世人只爱鲈鱼的鲜美,却不怜惜打鱼人的辛苦。

诗人想通过这首诗,唤醒贵族对百姓疾苦的注意,希望更多人能关注他们的苦难。

2

《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朝代】宋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诗好悲伤啊!诗人用“秋”、“雁”、“落日”、“孤城”、“羌管”、“白发”等一系列的意象,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孤独、壮阔、悲凉的边境。

在这孤独中,我们等待着英雄归来!

然而,他们却是有家难归。

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诗人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800多年前的边关,时间是在秋天,诗人说这里的风景有点“异”,那么究竟“异常”在哪里呢?

诗人说“衡阳雁去无留意”这里藏着诗人的一个小心机,其实应该是“雁去衡阳无留意”

古人的自然常识认为,大雁到了湖南衡阳的回雁峰,就不再继续南飞了。

到了秋天,边塞的风光与江南不同,连飞去衡阳的大雁,一点都不想停留,何况是人?

可人毕竟不收候鸟,他们在这里坚守边塞,有责任在身。

接下来,诗人开始写“大雁”离去后,边塞的悲凉场景。

首先是“四面边声连角起”,这里的“边声”包含很多种声音,比如号角声、马嘶鸣声、羌笛声等等,这些声音夹杂在一起,像极了边关战士们复杂的心情。

不过,在众多的边角声中,承担主角的却是“号角声”,诗人用“连角起”来形容它,就是古代军队中号角声。

秋天的大雁已经回去了,而军中的战士却没有回家,他们用军中的号角,吹起了军乐,这是何等壮阔和悲凉啊!

正是这种“舍我其谁”的悲壮,才有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安稳,这里的“千嶂”写层峦叠嶂的山势,犹如巨大的屏风,守护着边关。

“落日”说明夜幕降临,这时候守军的战士在干什么呢?

诗人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边塞的战士一边喝酒,一边望月思乡。

也正是战士们思念家乡,才不愿意离开,因为他们远离家乡,就是为了保护家乡,不能向大雁一样,无牵挂的飞走。

然而,他们也有期盼,他们盼望打胜仗,因为只有打胜仗,国土才能完整,边防才能稳固,战士才能安然回到家乡。

所以,“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了底层战士们最大的期盼!

这里的“燕然”有一个典故,讲的是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chán)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的故事。

这里的“勒”,刻的意思。

大概是说抗敌的大事还没有完成,战士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

可见,战士们是主动不回家,因为心怀祖国,对国家充满热爱与担忧。

然而,朝廷却看不见底层战士们的煎熬!

诗人说“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军头发都白了,还守在边关,年轻的战士,在默默垂泪。

这都是为什么呢?

他们一边忧虑国家的安全,一边希望朝廷有合理的政策,让久住“塞下”的战士和少年战士,能与妻儿团圆。

王之涣在《凉州词》中曾说“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春风指皇帝的关爱,大概说皇帝的关爱是到不了边塞的。

这也是导致范仲淹笔下“将军白发征夫泪。”原因。

苍凉的边关,与热闹的开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贵族又怎能体会底层的悲伤?

诗人在《渔家傲》中,写出了底层战士的爱国情怀,又写出了他们的无限悲凉,同时,诗人希望贵人能关注他们的疾苦。

不管是《江上渔者还是《渔家傲》,都写出了百姓的可爱,他们身在底层,却是最勤劳,最善良的一群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沈华:《渔家傲·秋思》文本意蕴探析
宋词欣赏 渔家傲 范仲淹
穿越千年的对话——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语录体赏析
范仲淹一首《渔家傲》,句句苍凉悲壮,字字扣人心弦,值得鉴赏
为什么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历来被人称道?
范仲淹最经典的一首词,其英雄气概千古传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