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包拯、范仲淹、王安石到底谁是奸臣?谁是忠臣?百姓总算说了实话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对于东坡先生很是同情,但是对于“坳相公”王安石,却有点不太友善。从他邋遢的开场,到悲惨的结局,对于坳相公始终是极力贬谪。

不过,王安石的变法,有好有坏、利弊共存。就像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那样,繁华而又热闹。但是,繁华之中,还有一艘桅杆倒在桥上的特写。古人云:“穷则思变,变则通。”历史上许多的改革变法,无不如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是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但是,改革后期,民不聊生。

究其原因,还是田地出了问题。不论哪个朝代,中国始终是以农业为主,如果老百姓连土地都没有,那他们肯定是要搞事情的。但是,范仲淹就犯了这个错误。他秉承着让当官的先富起来的观念,于是,土地就被当官的大肆收敛。农民苦不堪言,于是就发生了暴乱。待到后来,包拯上任,向皇帝诉说农民疾苦,于是竭力让皇帝取消“均公田”这一项政令,并且出台“限田法”,规定当官的不能有太多的田地,于是政令一出,百姓纷纷拍手称赞。当然后世赞颂包拯不仅仅是因为给农民分到了土地。

还有的是,他的刚正不阿,三把铡刀,只杀奸臣佞臣。再到后来,王安石出任丞相,由于个人原因以及历史原因,王安石在变法的时候,本意是好的,但是,被下属官员实行后,却使得庙堂朝野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这也就是后来人们痛恨坳相公的原因吧。

总而言之,孰好孰坏,还是要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后世的盖棺定论也仅仅是一家之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包拯、范仲淹和王安石之间
包拯为什么在百姓中的声望那么高?只因他为百姓做了一件大事丨风林话古论今
绿叶是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王安石、苏轼...
宋韵何以生清流
北宋最难评价的“奸臣”,宋朝人骂他是奸臣,后世称他为千古贤臣
诗人段子|“拗相公”王安石:太固执,包拯司马光都怕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