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长期延续的文化之谜

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是开放型的,还是封型的?学术界见仁见智,各执一词。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有过开放,也有过封闭。一般说来,中国文化前期(尤其是汉唐)是开放的,晚期(主要是明清的一段时期)则是封闭的。然而在被迫打开国门之后,又不得不对外开放。总的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开闭结合的独立系统。当外国文化能促进这个系统发展时,它就开放。当外国文化威胁到这个系统的生存与发展时,它就封闭。

中国传统文化

(一)以“天朝上邦”自居

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华夏民族最早形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先后成立了夏、商、周三个王朝。他们自称“诸夏”,而称周边相对落后的民族为“”、“”或“”、“”。华夏人自称“中国”,不仅指地理位置而言而且有世界文化中心的意思。后来,华夏族(汉族)的地域不断扩大,许多过去的蛮夷之地并入了中国的版图,“中国”人“天朝上邦”的意识也就更加强烈。以华夏正统自居的儒家对待外族的方针是柔化和亲在“用夏变夷”的基础上实行民族融合。华夏族的形成机制是开放的,中原人对夷狄进入华夏持欢迎态度。到唐代时,儒、释、道二教合流,夷夏观念已甚为淡薄。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境内的少数民族,唐王朝不但与汉族一视同仁,以一家人相待,而且给予种种政策上的优惠。从唐宋到明清虽然“华贵夷贱”、“尊华攘夷”的思想一直有着广泛的市场,但各民族之间以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毕竟是大势所趋。当一个统一而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时,以平治天下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都主张把先进的华夏文化传播到周边各国,以实现“协和万邦”的最高政治理想。随着汉族活动范围的扩大,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也被列入“”的范围。从秦汉到清初,中国一直是亚洲第一强国,被许多周边小国视为靠山。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华夏中心主义,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滋长了一些儒家学者盲目自大、封闭排外的心理,影响到对外来文化的充分吸收。

孔子雕像

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传进中国时,都首先遭到一些儒家学者的怀疑和抵制。明清时期,儒学日趋保守、落后,对外国文化,尤其是对较为先进的西方文化的疑虑日益加深。不少知识分子盲目自大,自我陶醉,格守祖训,思想化,咒骂“夷务”,自我封闭。当洋人的洋枪洋炮充分显示了威力,迫使中国皇帝在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上签字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在强烈的心理震撼中惊醒过来,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中国传统文化

(二)从开放到封闭

多元发生的中华文化,是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融汇了国内诸多民族的文化而形成的统一体,在形成时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既有自己的独立性,又有不同程度的融摄性,不断吸收外族、外域文化的营养丰富自己,变化日新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华夏自上古以来一直崇龙,以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把龙看作力量、权威和吉祥的象征。龙的形象的形成,是众多民族图腾形象交融汇合的结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的众多文化遗址中,有许多龙形的纹饰、图案,它们明显地带有龟、鱼、鹿、猪……的浓重痕迹,显然是从原有的氏族图腾演变而来的。后来,“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罗愿《尔雅翼·释龙》)的龙成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尊奉的至上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所走过的众流归一的道路。

民族图腾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乃至佛教、道教、基督教的文化营养。荀子、王充、朱熹、王夫之、徐光启、康有为等就是这一方面的杰出代表。他们无所不学,博采众长,终于成为百科全书式的鸿儒、学者。中华文化对异域文化的采撷,曾经掀起两次高潮。一是隋唐时期对以佛学为主的周边文化的融摄,一次是近代对西学的吸收。思辨水平较高的佛教文化的传入,是对儒学的有力挑战,也为儒学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一些有远见的儒家学者如柳宗元等,在对佛教文化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统合儒释”的口号,有选择地吸收佛学理论,借释兴儒。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均“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从佛教文化中吸取了思辨精神、心性学说等丰富营养。华严宗和禅宗分别成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柳宗元石像

到了近代,当西方文化作为一种高势能的异质文化传入中国时,虽然受到顽固派的坚决抵制,但也受到一些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的欢迎。明代徐光启提出以基督教“易佛补儒”、“会通西学,以求超胜”等主张,积极引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此后主张学习西方文化的人越来越多,所学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总的来看,唐代以前,中华文化虽有对异域文化的排拒,但中国的对外交往是相当开放的。封建制度的早熟、经济的发达、国力的强盛,使华夏中心主义的思想更加巩固。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开拓、奋发进取的儒家精神日益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华文化闳阔包容的伟大胸襟。两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二代的一度时期,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加深,国力的衰微等原因,统治者害怕域外先进文化的传入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便从开放转向封闭。明清时期,关禁、海禁日益严格,不但禁止国内人民以及各种物资出境,而且限定外国贡使的入境道路,规定“贡使、夷商不得收买史书一统志地理图”等。明代万历以及清代雍正、乾嘉时期,一度厉行禁教,将西方传教士驱往澳门等地。

中华文化

(三)在开闭结合中千古延续

综上所述,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重视现实、以人为本;追求至善以学易道;天人合一,贵和持中等特点。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风格独特的中华文化,一方面在排斥异已中保持自己的“独尊”(自尊)。同时又在整合本土文化、融摄域外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营养,变化日新,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长期延续的文化之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阐旧邦以辅新命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新儒家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小议
儒学与中国传统法律
我读经典,知古今之变,懂国之四维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文化生活》课时作业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