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周国”黄河下游的发源与传承:周太王、周公为政思想一脉相承

作者:开封政协文史委研究员 韩鹏 李利

(续前篇)

周太王、周公治国执政思想一脉相承

陕西岐山周人的思想文化,是三千多年前周人古公亶父自幽迁岐,中经季历、文王,到武王和周公等岐山西周先圣,在西伯国以德治仁政为核心,以创立和谐周邦、发展壮大为目标,最终推翻殷商统治所形成的周人思想文化,尤以西周建立后周公治国执政的思想理念为发展的高峰和突出代表。

一、周太王积德行义是周公思想形成的基础

周公的思想理念,是周代春秋时期孔子儒家学说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是受受到孔孟及整个儒家学派极为推崇和称道的理想与楷模。

可以说,没有以周公思想文化为代表的岐山西周思想文化,就没有后世儒家思想文化的产生和传承。因此,弄清岐山周人、尤其是周公为代表的思想文化产生和发展历史,对于当前重新认识和正确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走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同之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太王和周公思想理念,根植于甘陕戎狄之地的农耕文化,周人也以创造甘陕等地的农耕文明而著称于世。不窟自中原西迁甘肃庆城之地后,又经历了周太王古公亶父在岐山周原复修后稷、不窟、公刘之业,积德行义的重要阶段,受到西伯国人由衷爱戴。

周人三太图

当初,周太王居住豳地,虽然处在农耕氏族文化和游牧氏族文化的交汇地带,却仍能复修后稷、不窟自中原传承的田农之业,在戎狄之地大力推行务耕种,行地宜,充分发展农业生产,使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成为了“庆”城地名的历史文化源头。不窟在人文初化的戎狄之地,开始了以农立邦的伟大创举,是周人部族必然和谐、兴盛、强大的奠基之作,得到当地各部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周太王积德行义,不仅受到西伯国人的普遍爱戴,也在蛮荒的戎狄之地,开创了周人“德、义”等和谐思想的先河,成为中原“五德”之一的西方“义德”思想传承的一个典范,也为岐周和谐思想文化的初步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周太王行仁仗义孕育了周人代代优秀子孙

大约到公元前12世纪,周太王率领周人进行的这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迁徙,史称“古公迁岐”。

据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雅·绵》记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1]。虽然,诗中未提及导致本次迁徙的原因,但战国史学家、大儒孟轲在魏国大梁(开封)周游时,曾对魏(梁)惠王谈到了这一问题。据孟轲《孟子·梁惠王下》记载:“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2]

大意是,周太王曾经居住在邠(豳)地,狄人侵犯那里。太王送去毛皮和布帛,不能免除威胁;送去好狗良马,不能免除威胁;送去珠宝玉器,不能免除威胁。于是,他召集邠地父老,对他们说:‘狄人想要的,是我们的土地。我听说:君子执政,不拿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危害人。各位何必担心没有君主呢?我要离开了。’他离开邠地,翻过梁山,在岐山脚下建城定居下来。邠地的人们说:‘他是个仁人,我们不能失去他。’追随太王去岐山下的人像赶集时一样多。

孟子以此说明周太王是仁人,讲义德,是可信的。太王在豳地实行德和义的思想,在儒家看来已经发展成为仁,目的是为了在戎狄之地构建一种和谐的社会局面。不然,周人以后生存和发展的艰难程度就难以预料了。

对此,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对此认识得更为全面、更为完整。他在《史记·周本纪第四》中指出:“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3]在周太王面对戎狄野蛮进攻的态度上,司马迁与孟子的认识是完全相同的。这就使周太王在自幽迁岐的族群问题上,更增加了道德的感召力,因此追随者既有豳人,也有周边国人。

总之,周太王的仁人思想行为,教育和影响了儿子季历、孙子文王、曾孙武王、周公、召公等一代代周人,也成为周武王去世后,周公辅佐周成王治国执政的根本思想方法。

周公图

三、周公思想是对周太王治国理念的总结和弘扬

古公迁岐,始终不忘回归后稷、不窟先祖居住的故地中土、中原、中国;始终坚守中和、中正、中庸的思想文化理念,并成为后世子孙践行思想的巨大动力。

因此,后人认为,后稷之孙,实惟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虽然,岐山周原是周太王看准的落脚点,但要想回归中原,就必须获得中原先进的思想文化,走强国富民之路,也必须加强与中原母系氏族酋长姜、任、姒等姓的长期和亲关系。

于是,至少自古公亶父时期,就开始与中原母系氏族建立了通婚关系,周王姜、任、姒等姓诸妃,也一直运用所掌握的中原文化知识,哺育了一代代周人的优秀子孙,由此揭开了姬姓与中原母系氏族的和亲联盟,谋划灭商兴周的序幕。

有史家统计,从此以后到西周王朝终结,几乎每代的周王都有同中原母系氏族姜、任、姒等姓联姻的情况出现。这一重要决策,为周族的发展和西周王朝的兴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周人子孙思想方法形成和创新打下了牢固基础。

历史证明,正是由于周太王积德行义的仁人之举,才建立了西伯国人与人、人与它族、人与中原氏族、人与岐山周原之地的和谐关系,才使周人在岐山周原立足、发展壮大,为岐周和谐文化真正形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周公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在周太公、周王季、周文王营造的这种家族、地理和社会大环境下,逐步继承和创新而大成的。

周公思想文化的核心,是效法天地自然之道,吸取上古时期发源于中原的五行、五方、五帝、五德文化精华,结合周人先祖教育的思想、方法传承,创新出的具有西周“义德”特色的思想文化,也是周人治国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成为了整个周代思想界、文化界、天王、诸侯、儒家共同效法和尊崇的思想道德规范。

总而言之,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的“西周国”,起始于黄河下游中原昆仑山的历史,再次印证了昆仑山具有包括周人在内的华夏民族发源地的显赫地位;印证了“西周国”“西伯国”“姬”姓先祖黄帝、嫘祖、帝喾、后稷、不窋等,最早出生于黄河下游昆仑山、青丘玄池、轩辕丘(楼)、不周山、燕姞、圃田一带的上古历史。黄河下游的昆仑山,不仅是周人始祖、周人思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周人发动“牧野之战”,“逐鹿中原”,实现“求中、得中、归中、执中”伟大夙愿的成功之举。

[文献来源]

[1]程俊英 蒋见元:《诗经(鲁颂)注析》,中华书局,1991.10。

[2](战国)孟轲(宋)朱熹 注:《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

[3](汉)司马迁 撰 (宋)裴骃 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 (唐)张守节 正义 顾颉刚 领衔点校 赵生群 主持修订:《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史记>》,中华书局,2014.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周才建立两年,为何周武王姬发就忧郁而终?
【黄河行之十五】朱丹林︱黄河早期文明的亮点
木兰带您走进岐山周公庙,感受千年周文化历史
天作
诗经·颂·周颂·清庙之什(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历史记载蒋氏始祖伯龄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