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道长:足不出户知天下,目不斜视知天道,老子是怎么做到的

跟灵虚道长的每一次聊天,都是一次道心的洗礼。这次我顺便告诉她:上次的聊天文字整理成文后,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她回复说:你走“三二一”的“日损”路线,他走“一二三”的“日益”路线,各走各的道,你管别人干啥子嘛?你要看到“万物旁作”背后的“归根之静”,那是“复命”的前兆,有何非议哉?

他只观到了“万物旁作”差异性,他“看”不到万物归一的要妙处。

我突然觉得好奇:“归根”就是“复命”,体道者和俗世中人,还有不同的观感吗?

她说:对头呵。同样是“万物旁作”,通常人们“观”的只是现象,看看热闹,万物出生入死,在浩渺宇宙中,只是烟花般地闪烁一下,仅此而已。

如果你看不到“复命”的永恒意义,那你修什么道?

我不理解:咋这么浓重的宗教意味啊?

她说:非也。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那闪光的短暂瞬间,而在于它的精神厚度。这个精神厚度就是“知常”,这也是《老子》中少有的“常”字之一,知道了这个“常”,才能活得通透,活得明白。所以老子说“不知常,㠵作凶”——㠵,蒙蔽了。蒙蔽的不是双眼,而是心智。

王阳明早年追随朱熹,总要格物致知。结果呢“格”了七天七夜,也没“格”出“知”来,反把自己“格”病了。这是王阳明的心智被蒙蔽了。

我说他最后不还是悟道了吗?

她说:没错,因为他找到了“观复”的秘诀:万事万物的根本在心不在物,这才有了“心即理”的命题。所谓“龙场悟道”就是他发现了外求无益,须得内求的道理。

龙场悟道

我说:这算不算执着呢?

她说:不是的。执着是名利的衍生物,当你放下名利心,以“为天下浑心”时,这种执着是正能量的,才是道心,并非一提到“执着”就是“着相”,自古高道,哪一个不“执着”,不然,何以成高道大德?老子云“执一,以为天下牧”,这个“执”是何等的坚定呵!

那么,这个“一”,能代表“道”吗?您不是说它是万物的“转化厂”吗?

她说:是呵。老子的“一”,就是“无”,是“无”和“有”的统一体,你努力想一想,那个“一”就是你的心,是那个“为天下浑心”的“浑心”,浑心者,“和其光,同其尘”于万物,没有“我物”之别,是无“吾”之“浑心大我”也。

我一般不用佛家语来诠释道家思想,但是佛家毕竟是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它里面有老庄思想,尤其是禅学里面的庄子思想,特别浓。

《坛经行由品》有一则故事说: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六祖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世界因为有了人的慧思慧悟,才变得有意义。当我们的思维一旦陷入停滞,如同一块没有“心”的石头的时候,世界也将失去意义。

既然我心如你心,都不是石头,为何我看不到你所说的那些东西?

她说:我说的是慧思慧悟,不是通常的思考。老子不是说得很清楚吗: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搏之而弗得。三者不可至计,即没法分辨。

所以,万物至此而归一,它没有上下动静明暗之分,没有前后左右首尾之别,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你站在昆仑山上,你飘到大海上看,所看到的结果都是如此,浑浑然不可名状。

所谓“无名万物之始”,这个“始”便是“一”,也即无,反观则是有。心静即是无,心动即是有,因此,“一”就是有,就是无。所谓“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是也。

不错,我说过一是道之子,不是道本身,它只是道发挥作用的表象,是道向万物转换的场所和方式。

老子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云云,其中的“一”还是“无”,也即是说,一切源于无。所以才有“以今之道,驭今之有”的说法。

大道士李白诗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道家思想跟儒家思想、佛家思想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儒家重古礼,佛家重来生,而道家观当下。

既然大道永恒,就可以通过观当下,以知万事万物的古始,以及如何演变。观察万物的演化流程,只能从当下上溯,因为道不变,有纲纪,掌握了大道纲纪,一切便都理顺了,何必翻箱倒柜向远古找寻?

所以老子说“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道家的重当下思想对法家影响最大,历史上,道法两家时常合流,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学主导“黄老道学”,就是道法合二而一的思想。所以,“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的中“法今”“平等”思想跟道家思想如出一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道家三宝与佛家三宝​
刘力红---《思考中医一百三十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家静坐十二心法
《大隐之道与今日社会》王德峰教授在隐秀论坛上的演讲-今日头条
楚人失弓:故事虽短,却诠释了“儒、释、道”三家的本质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