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无衣》教学设计课件

小编告诉您

《名师教案》订购说明



《无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会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深入理解这首诗,培养诗歌的艺术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理解并欣赏诗经的语言美、情感美以及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体会诗经对我国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体会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辱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观大略

1.导入课题

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古代描写战争的诗句有许多,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有关战争的诗---《诗经·秦风》中的《无衣》。

2. 作品介绍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2)内容:风、雅、颂

3)形式:赋、比、兴

风(160篇),民间乐歌;

雅(105篇),宫廷乐歌;

颂(40篇),宗庙乐歌和舞歌。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铺排陈述和一般陈述两种情况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4)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3.写作背景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二、朗读明大意

1.以读促悟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诵读,再选出小组中读的最出色的同学进行诵读。

(2)老师范读。

强调诗歌的语气、语调。

(3)请全班同学朗诵全诗。

(4)师生集体朗读全诗。

2.理解意思

学生细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疏通文意,试着用诗化的语言来翻译全诗。

重点字、词、句:

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

王于兴师:于,句中助词,兴师,起兵,意思是周王出兵打战。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偕作:共同行动。

裳: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偕行:一起前进。

译文: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三、研读悟大旨

1.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第一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2.诗歌第二句在全文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1)“王于兴师”首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诗人将其放在后面,具有补充交代的作用。

(2)诗人先“议”后“叙”,不但能够避免诗歌的平铺直叙,增强诗歌气势,而且能够激发战士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3)突出了战士们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与子同仇”,表明了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团结一致去抗击共同的敌人。

3.小组讨论:下一章的“岂曰无衣”是不是对上一章的简单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作者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是诗人内在情感上的一种递进关系。

4.“与子偕作”说明两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明确:说明君王与将士之间团结一心,斗志昂扬,同仇敌忾,共同行动。

5.“与子同裳”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君王与士兵之间共同克服困难,关系十分密切。

6.“与子偕行”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战士愿与周王靴刀誓死的决心。

7.主旨:《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它既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战、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豪情,又表现了君王与战士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四、演读赏大美

1.朗诵视频欣赏。

2.学生上台展示:抽查两至三个学生进行演诵,演诵完点拨学生注意诗歌的语气、语调以及思想情感。

3.欣赏诗歌的韵律美、结构美以及情感美: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小组讨论)

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正因为诗歌所具有的独特形式:

韵脚:袍、矛、仇、裳、行。

诗人运用了不同的字眼,对事物反复进行了描写(赋)

不同穿着  修整的物品   目的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泽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重章复唱:

《无衣》主要采用重章复唱的形式表达感情。诗歌每章相对的句子,只有个别词语因换文换韵或加重语势而有所不同,其表达意义都基本相同或十分接近。

如每章相对应的词“同袍”、“同择”、“同裳”是相同的,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戈矛”、“矛戟”、“甲兵”是一致的,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同仇”与相对应的“偕作”、“偕行”也是一致的,“偕作”,即同作,一起行动;“偕行”,即同往,一起出征;“同仇”,即同伴,一起从军。这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的精神;这样,诗歌由第一章的结为同伴、一起从军,到第二章的一起行动、一起准备,再到第三章的一起出征、共赴战场,步步加深语意,加强语势,从而产生了感情层层递进的艺术效果。

4.欣赏武警合唱队演唱《无衣》,再次感悟诗歌之壮烈情怀。

五、显大

批判性思维:对这首诗中的“与子同仇”的“仇”,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理解为“仇敌”、“敌人”,音chóu。而且传统的注本也基本这么注解,你们是否有新的理解?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与查阅工具书,提出自己的见解。

(1)“仇”字的本义来看

一是古代“仇”、“逑”通用,“逑”在《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都解释为“匹偶”、“配偶”等,而且不少工具书在“仇”的义项中也列出了这个意义;二是“雠”作“雠怨”讲也是其引申义;三是引申义产生后“乃专谓怨为雠”,而并不以“仇”为怨。这个区别在《诗经》中就是明确的体现。“仇”、“逑”在古代音义相同。

(2)从《诗经》使用“仇”字的情形看

东汉毛亨传《诗经》,在具体运用“仇”与“雠”这两个字时,对其意义是分得很清楚的:“仇”表示“匹合”、“伴侣”;“雠”表示“怨雠”、“雠敌”。

《秦风·无衣》中“与子同仇”的“仇(音qiú)”,同样也应作“伴侣”、“匹偶”讲,对于一起从军的士兵而言,就是“同伴”、“战友”;若解释为“雠敌”、“敌人”,则与《诗经》用字的体例格式不合。

3)从《无衣》遣词造句的特点看

《无衣》主要采用重章复唱的形式表达感情。如每章相对应的词“同袍”、“同择”、“同裳”是相同的;“戈矛”、“矛戟”、“甲兵”是一致的。因而,“同仇(音qiú)”与相对应的“偕作”、“偕行”也应该一致。“偕作”,即同作,一起行动;“偕行”,即同往,一起出征;“同仇(音qiú)”,即同伴,一起从军。

(4)从《无衣》全篇的表意看

诗歌描写的侧重点是秦民相约从军的情况及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主要表现了军人衣服匀着穿,武器帮着修,团结友爱,偕作偕行的精神。至于战场杀敌一节则尚未涉及。从诗歌描写的这个主要内容来看,将“与子同仇(音qiú)”解释为和你一起从军,结为同伴战友,与全诗意境也更协调。

小结:

因此,无论从“仇”字的本义以及《诗经》对这个字的运用情况来考察,还是从全诗遣词造句的特征以及从全诗表达感情的侧重点来看,“同仇”的注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与子同仇”的“仇”,应解释为“同伴”、“战友”、“伴侣”等意思为宜,音qiú。

(撰稿: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杨华当工作室  欧婷)

配套课件(仅为部分图片预览)







温馨提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周一背诵:17.无衣
诗经秦风·无衣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133 无衣 | 诗经·国风·秦风 | 儒家
《诗经·秦风·无衣》赏析[论语说文]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
经典咏流传:《诗经·秦风·无衣》 第一首战歌
诗经带拼音:国风·秦风·无衣原文解释翻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