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节数学课后的反思
一节数学课后的反思
作者:李江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为学生创设了许多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的空间。
    如何有效的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我听了几位教师的公开课吸取了许多经验并做了许多尝试。确定以小组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处理教材时,提出一些问题后就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教学“分类”这一课时,一位教师在教室的地上放一些物品让学生进行分类,在让学生共同研究分类的方法时,一直想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五种类别,而自己设想到的却自始自终没有出现,就直接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按老师的想法去做,学生被牵着鼻子走路,始终要求学生按学习用品、水果、衣服、玩具、鞋分类,学生提出的方法虽然得到了老师的认同但却得不到采纳。这样我觉得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受到限制,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抑制,答案得不到肯定,没有成功感,教师视学生的想法、合作交流于无睹,形势上学生有合作,但实际上学生还是在老师的“圈圈”里转来转去,没有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主体与主导作用没有协作起来,忽略了交流协作的重要性。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可以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再“分类”这一课时,其实可这样教学效果会更佳:先让学生观察所展示的物品,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共同找出它们的共性,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让他们派出代表试着讲出物品分类的根据,只要学生能说出正确的分类依据,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交流合作能更好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新型的教师只能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调查、实践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悉心安排好实践操作的内容。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空,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探究学习,从而学有所得,学有所进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郑毓信)
小学数学课改工作总结
郑毓信教授谈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真实性学习 | 贯穿幼小中,“大概念教学”怎么教,怎么学?
数学教师心中的一堂好课
数学课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