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媒体融合大家谈

最近,关于媒体融合的文章多了起来,而且有不少干货,在此我摘录一些供各位学习,并希望大家都来参与讨论。

《媒体融合是否伪命题?谈谈若干典型认识误区》
一直以主流媒体自居并在事业机制之下运营的电视台,大部分离媒体融合都有若干光年的距离。 传统媒体除了提供内容之外,另外一方面是要形成用户的“连接”;因此,为了做实媒体提高竞争力,除了上述做强内容的路径之外,还可以加强用户的“连接”,这就涉及到了媒体融合问题! 
BBC决策层决定将所有的节目、栏目、内容都统称为“产品”,如果还继续把产品叫做节目或者栏目,就不具备新媒体的互动元素,所以BBC决策层认为叫产品更合适。笔者认为,BBC这种产品化思维才是真正的和正确的媒体融合思维。   

在实际运作中普遍的情况是将新媒体当作传统媒体的衍生服务,包括各家电视媒体推的众多“两微一端”应用中,大都是“新瓶装旧酒”,把电视台现有的内容在新媒体渠道提供直播和点播服务而已。部分App客户端加上评论功能,并美名其曰“弹幕”。电视媒体机构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很简单——传统电视媒体根本不是想用户之所想,甚至根本没搞清楚目标用户是谁?用户需要什么?即使是提供新媒体服务,还是按照原来“我播你看”的思维(旁白: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啊)。  

按照典型的互联网平台化发展规划,发展新媒体首先是在高水平产品体验基础上积累规模用户。在获得规模用户及用户活跃度之后,自然就能够形成各种商业模式。很多互联网人创业之时也没想清楚到底钱会是在哪?常常是为了兴趣,就是面向目前用户设计有意思的产品。 

点评:谈话媒体融合话题一定不能空泛,要具体化和可操作。媒体融合有战术层面的产品思维,有战略层面的产业融合,而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性组织——媒介平台。对接不好平台,融合不可能成功。

《关于广电的直播问题,这是迄今最深入的好文吧?》
广电进入直播的基本原则是:一定要基于社群!先具有引流能力,再进入直播;必须解决直播入口的问题,否则必然面临流量低的尴尬。  

广电要直播,目标人群定位一定要清晰。媒体产业板块也应加入直播元素。 目前直播营销的几种流行模式,如直播+发布会、直播+产品体验、直播+互动活动、直播+解密、直播+广告植入、直播+访谈,以及直播+产品售卖等,无论是宣传自家节目资源还是给企业做推广,其实这些形式广电都可以尝试。 

由于直播当下处在“主播即内容”的发展阶段,广电在直播内容资源的占有方面其实并不具有优势。电视台如果要从内容生产角度切入直播,就必须放弃那种“让直播为节目锦上添花”、把直播当节目“外挂”的想法,除非只准备将直播作为营销推广手段。  

电视台也可以围绕一个节目IP或主题,调动能够调动的资源,在电视和移动直播两个渠道生产不同的内容产品,电视产品和直播产品当然互融共生,但必须各自作为独立的产品、按照各自的生存环境和传播规律来打造。 

广电媒体要自建平台,以往的观众(粉丝)流量是不可能完全导入直播平台的,受众结构偏向中老年的广电媒体玩直播存在先天的流量弱势。所以先把受众结构年轻化吧。与其费力不讨好地自建直播平台,广电不如从内容生产的角度介入直播,更主动、更可控,无需承担监管压力,专心做好直播内容即可。  

当草根主播凭借创意逆袭时,广电的技术能力和团队储备也许不堪一击。就是每一种新诞生的媒介,都具有独具一格的逻辑和游戏规则,旧媒介的玩法和规则在新媒介上都不再适用。直播这种典型的用户习惯,不仅影响直播的内容逻辑,也让直播的互动逻辑与微博、微信等其他社交媒介完全不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答题不够字?这些案例帮你120+!
杨继红:属于电视的时间还有多少? |中国电视媒体融合峰会
BIRTV2016
【直播】首款“广电 人工智能”产品问世!中信国安广视与百度度秘签约合作
回顾2016 CCBN,看卫星行业在广电市场中的发展趋势
李志华:试错、重置、转向,电视转战新媒体主场的N种方式(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