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土地实务 | 土地如何开发才可持续?给京津冀三地支支招







目前,京津冀地区的一些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过大,导致部分地区发展超出资源承载极限。因此,通过分析主要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寻找地区发展的“过渡区”和“薄弱区”,提出优化整合措施, 对于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京津冀土地开发哪家强?
津冀区域土地开发强度存在以下几方面特征:
区域开发强度大,明显高于全国水平。2012年,京津冀地区区域土地开发强度为13.15%,是全国平均开发强度的3倍多。分别来看,北京、天津的开发强度为21.3%和33.6%,在全国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位列二、三位,仅次于上海市的35.76%,而河北省的开发强度为11.16%,位列全国的第九位。
区域开发强度不均衡,地区差异大。分区域来看,天津市土地开发强度最高,为33.6%,北京市土地开发强度为21.3%;河北大城市中,保定和邯郸的开发强度相对较低,分别为13.6%和15.9%,位列中等城市的中游水平。
开发强度增速快,不同等级城市增长差异明显。2002年~2012年,京津冀土地开发强度由10.59%增至13.15%,增长近25%,年均增长近2.2%。其中,天津和唐山增幅最高,唐山超过40%,天津为28%。从不同城镇等级城市看,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均呈现较快增长,除衡水、沧州和北京外,其他城市开发强度年均增速均超过2%。
土地过度开发为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建设用地增长快,优质耕地和生态用地被大量侵占。近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为2%,超过同期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1.03%。增速呈加快趋势,特别是2005年之后,区域建设用地年均增长率达到3%。增长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背后,是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被占用。
城乡人地关系不匹配,城市拥挤与农村粗放问题突出。2010年区域整体人均城镇用地为105平方米,低于120平方米的全国标准。其中北京市人均城镇用地不足93平方米,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小于50平方米,城市拥挤严重。相反,区域农村用地粗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2010年地区整体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308平方米,其中北京市413平方米,天津市444平方米,城乡用地差异在近年内进一步加剧。
城镇体系构成不合理,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现象普遍。从城市体系看,京津冀城市群中,人口50万~100万的中等城市比例过低,区域性中心城市缺少,京津的扩散、辐射机制失效,城市发展出现断层,并成为京津冀核心效益外溢受阻和区域网络松散的主要原因。从空间扩展看,京津两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方向与京津廊道主导方向相背离,北京向东南增长,天津向海跃迁,两个城市的发展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传统的京津廊道增长缓慢。
适宜建设空间少,未来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京津冀地区高原、山地较多,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盆地和平原面积8万平方公里,约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47%,空间分布上与优质耕地和生态重要功能或脆弱区域高度重叠。另外,该区域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和过大的城市规模已造成了诸多城市病,因此连片高开发强度区域的周边也不适合进行大规模城镇开发。
协同配置资源才好共谋发展
管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并合理安排使用时序。严格控制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唐山、石家庄等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适当增加其他中等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有序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供给,在保障产业、人口转移用地空间,建设用地腾退周转用地和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同时,通过年度计划细分等举措,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供给时序,统筹人地同步转移,减少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和基础设施过于超前等用地浪费。
核心城市差别化发展。北京市土地利用重在“减量提质”。按照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优化用地布局,研究制定适应首都特点的“瘦身健体”差别化供地政策,严格控制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产业项目用地供应。天津市土地利用重在“内聚强心”。合理控制中心城区的规模,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以总部商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为重点促进城市功能升级。河北省土地利用重在“承接服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围绕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体系,积极发展次中心城市,中小城市走内涵挖潜道路。
协同配置资源。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充分发挥区域合作发展优势。按照区域内各城市定位、功能分工、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等具体安排协同配置区域土地资源。
优化空间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本底,优化区域生态、生产和生活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努力扩大生态空间,加大森林和湿地的恢复和建设,加强区域生态通道构建。按照水土平衡的原则核定区域耕地保护红线,对优质、成片、灌溉基础好的耕地进行特殊保护,构建京津冀地区的优质耕地保护格局。
以挖潜存量为重点。京津冀区域整体逼近水土资源和环境承载极限,必须以“存量挖潜”作为区域土地利用的战略重心,新增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其中,北京重点调整疏解非核心城市功能,大力挖潜现有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地潜力,调整用于发展“高精尖”产业,努力实现建设用地总量“负增长”。天津加大城区“退二进三”力度,建设用地增量主要培育港口、物流产业中心优势。河北省须加大农村居民点整治力度,优化配置新增建设用地,调整城市间用地安排以形成合理完善的城镇体系。
原文敬请阅读《中国土地》2016年第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岁的雄安新区,志向远大,脚踏实地!
通报 | 全国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情况出炉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五大城市群,未来谁的人口最多?
副中心控规,专门给北三县一章!
不是哪座城市经济越发达土地开发绩效就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释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