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何能成为爆款?

“从哪来回哪去。”“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8月30日,自媒体博主“煎饼果仔”、“夏天妹妹”发布了自制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多个平台迅速走红,受到了网友们的一致好评。这一短剧分为三集,讲述的是一盏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寻找回国之路的故事,没有亮眼的特效炫技,也没有大制作的剧集,仅凭几名主创人员和一台相机,完成了这一短剧的制作,并在发布后短时间内实现“现象级传播”。

事实上,这类题材的影视、视频、综艺的爆货是有迹可循的,而新媒体时代的集体记忆书写,也早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媒体叙事。自媒体运用各种中华文化的微观象征符号,建构宏大的社会互动,在互动愈发便捷的新媒体媒介中,这种基于情感连接的仪式传播,正在成为新一代的记忆体集建构的重要方式。今天铎子就带大家从传播学的角度,一起看看为什么《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能够成为爆款。

(多个词条登上热搜)

一、个体微光:汇聚并凝结集体记忆

1925年,法国学者哈布瓦赫正式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罗·康纳顿也提出,集体记忆就是“一个群体通过各种仪式塑造的记忆是群体自身的产物,而不仅仅是成员个体记忆简单的相加”。屈辱的被殖民史、强盗的客厅、流离失所的中国文物,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最为深刻的历史记忆?

在不断深度媒介化的数字时代,集体记忆也在不断地重构,集体记忆的凝结意义也愈来愈重要。记忆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经历了从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到社会记忆再到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的发展过程。2005年,美国学者卡罗琳·凯奇还提出了“媒介记忆”的概念。媒介记忆是指媒介保留某些信息的能力和属性,人类通过媒介,可以将过去的事件和信息一如既往地在现实中再现和还原,并以此影响人类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

一个时长仅几分钟的小短剧,通过一盏拟人化的玉壶,将有着共同记忆的我们联结起来。正如网友所说的“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是短视频的意义。另外,媒介在记忆内容的同时,其本身也成为记忆的对象。《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也在证明,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被称为“微光的”个体有了越来越多被看见的可能,成为集体记忆的唤醒主体。

(网友好评)

二、互动仪式:共情传播引发身份认同

共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个体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特定情景下作出准确情感反应的一种能力。共情传播是指“个体在面对群体的情绪情景时参与信息接收、感染和表达以及传递分享的过程”。

(此前的微博热搜)

文物被盗、馆长辞职...此前一段时间,与大英博物馆相关的内容频频登上热搜。《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内容输出和价值认同两个层面促进了与受众的对话交流,而社交媒体平台搭建起了网民群体情感共享的平台,推动一个超越面对面的“想象共同体”的构建,两者合作推动了受众共情传播的形成。

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中提出,互动理论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相互关注,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和情感连带,通过协调的一致认同,相互唤起参与者的神经系统,从而形成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一盏小小的玉壶,即是中国文物、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网友们通过民族认同感而紧密连接,成为这场互动仪式的参与者,达成了超越时空限制的“情感共识”。

三、用户思维:被倾听需要“会表达”

今年年初,有网友在此博主账号下留言,提议可以拍一部中国文物化成人逃离大英博物馆的动画,博主仅仅回复了“等我”两个字,而后停更了三个月,查阅资料并远赴英国拍摄,最终完成作品呈现。《逃出大英博物馆》每一集的时长仅不到三分钟,但小细节极为密集。简单而又厚重的台词、平铺直叙的勾勒,却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暗指大英博物馆摆放紧密的中国文物)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持续低迷的国产剧市场,和常常被骂得狗血淋头的部分国产剧。学者胡百精提出,在这个所有人对所有人说的时代,大抵也是一个人人难得倾听的时代。这句话说的是互联网时代的“众声喧哗”,想要让人在喧闹中驻足倾听,优质内容如何被看见?潜心内容创作,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多个官媒发布相关内容)

如今,家国类话题被短视频媒体越来越多地提及,经常成为舆论焦点。与传统媒体时代所不同的是,正如微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传播路径,新媒体时代的媒体集体记忆书写,并不是由主流媒体单独引导构建,而是经常由社交媒体引发话题,话题在传递过程中被不断地解读和评论,由线上传递到线下、由意见领袖传递给普通受众、由核心受众传递到边缘受众,在此过程中主流媒体主动进行关注、评价和引导,从而完成对事件本身或由事件而引发情感的集体记忆构建。

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主流传播形式之一,在构建家国情怀的集体记忆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相比于传统渠道,短视频传播更具渠道优势和效果优势,这也是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所在。短视频创作者首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内容创作理念,传播优质内容;其次,要优化传播视角,拉近短视频内容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近年来自媒体、短视频行业层出不穷的乱象,监管部门应做好引导和监管工作,使得短视频平台发挥好内容聚合力,使更多优质内容创作“被看见”。

参考文献:[1]王红,张琳.数字时代集体记忆的嬗变、困境和建构策略[J].新媒体研究.[2]黄良奇,朱凯乐.场景建构、共情传播与文化认同:河南卫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传播探赜[J].东南传播.[3]刘建敏.短视频传播主流价值观的策略探析[J].传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脑移植计划 | 第四期: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意义 | 明年是什么的一百周年来着?
23岁,创造出600多万人点赞的“逃出大英博物馆”,背后值得深思....
热点时评 | 《逃出大英博物馆》——“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电视观众进化论
集体记忆的媒介实践研究
对“文化记忆理论”的综合性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