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辨析
一、非虚构写作的定义
非虚构写作又称新新闻主义、叙事新闻、文学新闻、特稿写作等,目前还不是一个边界清晰的概念,学界对此也没有一致定论。一般认为,非虚构写作是基于真实发生的事件,采用文学写作的手法,利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将事件重新结构化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注重人物的语言、心理以及行为等细节描写。
小说《冷血》的作者杜鲁门·卡波特,被认为是非虚构写作的先驱人物。那部影响巨大的代表作《冷血》被《纽约客》分4次连载后,开创了“非虚构写作”的先河。从此,在世界各地的新闻领域和文学领域,甚至是历史领域,“非虚构”这个词语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虽然这种写作方式从诞生之初就备受争议,但从1979年《凯利太太的妖怪》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的特稿写作奖之后,非虚构写作也逐渐受到美国业界和民众的认可,继而其影响力逐渐扩散至全球。
二、当前非虚构写作的特征
1.叙事主体扩大化。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渗透,让人们的阅读、写作和交流习惯发生改变,个体的表达欲望被极大激发。非虚构写作的叙事主体也不再局限于作家、记者,而有了平民化趋势,各个媒体平台开始鼓励普通人提起笔杆,写出日常生活中的戏剧冲突。
2.观照复杂的公共议题。当今的媒介环境和社会思潮助推了个体的表达空间,而转型期的中国,也为写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非虚构写作在微观上强调个人的亲历和体验,又在宏观上主张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和观照。
3.多样的呈现方式。迅速迭代互联网传播技术,为当下的叙事方式提供了拓展的可能性,各个平台可以生产更加多维立体、互动融合的非虚构作品。
三、新媒体上非虚构写作的创作表现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开设了新媒体宣传账号,非虚构写作文本随之转向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代表性的平台有互联网公司进行扶持的,如网易的“人间the Livings”腾讯的“谷雨实验室”,也包括“真实故事计划”“三明治”等独立运营平台。非虚构写作结合新媒体数字化、互动性、即时性、共享性、个性化等特征,取得了新的发展。
非虚构写作的文本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故事性相结合,具有独特优势。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非虚构写作的文学表现力、描写细腻感,主题深度化更容易受到读者青睐;与小说等文学作品相比,非虚构写作讲求文本的真实性,真实的故事使得人物更有亲和力,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故事中的情感更容易冲击人心,代表性的故事还有可能流传到后世,为后代了解并研究这个时代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与价值
1.选题:关注现实与生活
(1)深入跟进社会热点
跟进社会热点,是非虚构写作的重要选题一些热点揭露了社会中某些不良现象,一经报道,便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一个热点爆出后,非虚构写作者会跟踪调查采访,报道与热点相关的人物与事件,讨论热点蕴藏的故事与价值。
(2)报道社会边缘人物
非虚构写作青睐边缘题材,喜欢关注鲜为人知、有个人特色的社会底层,记录小人物的生活。一方面,边缘人物、稀奇事件切合受众猎奇心理,可以满足其好奇心;另一方面,小人物身上也有光芒,通过真实再现社会边缘人物的感人故事,可以打动读者的心,引起社会公众关注。
(3)关注情感
从近些年的非虚构作品来看,情感话题成为非虚构写作选题的参考。或亲情、爱情、友情,或小家小爱,大家大爱,情感故事更容易满足受众感情诉求,使受众产生共情,引起共鸣。
2.叙事:讲好故事
(1)叙述视角:第一人称为主
叙述视角决定了读者的感知方式。新新闻主义理论认为,记者应尽量从新闻事件目击者的角度写作,以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感。非虚构写作继承这一理论,通常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事。其中,以第一人称讲故事的文本可以细分为三类:是讲述本人的亲身经历,讲述人即主人公;二是自己在故事中属次要地位;三是自己是故事外的观察者或叙述者,用“我”的身份来讲观察采访到的故事。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清晰简洁,直截了当,既可以让受众体会到真实感、亲和力,也便于心理描写、情感抒发,更具感染力。
(2)叙述结构:非线性叙事,故事性强
“文似看山不喜平”,新媒体平台的非虚构作品习惯使用非线性叙事结构,这种结构打破了常规的单线、有序模式,更容易展现关键冲突,情节设置跌宕起伏、增加故事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巧用插叙、倒叙、顺叙。叙事结构灵活变换让文章可读性更强,受到更多读者欢迎。
(3)叙述手法:重视语言,表达文学性
非虚构文本注重个性化细节,细节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作者叙述亲身经历或进行过认真严谨的采访观察,这种更为细致的描写,可以增强文本的真实感。非虚构写作者在讲故事时,经常通过记录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细致描写人物、带动故事发展。此外,非虚构写作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增强读者的代人感与体验感,使读者与故事主人公共鸣,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四、“非虚构写作”对传统新闻生产的冲击
1.对新闻生产目标的影响
叙事对于真实的建构总是有限的,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非虚构写作强调的“见而写之”能有效贴近真实,对事件进行事无巨细的采访和描写也能抵达传统新闻报道难以做到的真实,因此非虚构写作并没有违背新闻真实的要求,而且它的工作手法和操作方式可以弥补传统新闻报道浅层、片面和追逐热点等方面的缺点。
2.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影响
对于记者来说,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带来了对记者角色的又一次探讨。非虚构作者需拥有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旅行”“参与”和“共在”等工作方式,要实际参与到书写对象的生活之中,才能真正写出具有生活纹理的作品。
对于编辑来说,非虚构写作进一步强调了事实核查工作的重要性。在新闻机构中,事实核查通常依靠记者的自律、同行监督,或由编辑和校对进行把关。
3.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记者在线上就可以完成新闻采集,这反而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而非虚构写作给予了记者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主动深入采访,通过报道展示真实的社会生活。
五、非虚构写作存在的问题
1.对传播度的过度追求
非虚构作品的突出特征是文学性、情节性和故事化,优秀的非虚构内容往往引人入胜,既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欲望和信息需求,又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2.以商业价值为导向的叙事策略
目前,非虚构平台的变现方式比较有限,绝大多数是通过贩卖影视版权盈利。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考虑作品的“卖相”,普遍采用影视化的强情节推动方式,但也容易让叙事结构落入套路化的窠臼。
3.作者的主体性对真实的影响
非虚构作品中叙事主体的在场与离场,一直是学界和业界讨论的话题。一些学者认为,在场感是非虚构作品的优势所在,因为可以让写作者的经验、感受、关怀和焦虑得以表达。也有观点指出,如果在作品中大量出现作者的主观感受,会模糊和弱化写作对象的角色位置。
六、非虚构写作的未来
1.设立多维事实核查机制
当一个故事挖掘得比较深入时,读者会觉得“是不是真的?”“怎么会有这么多细节?”设立一套事实核查机制,首先可以降低非虚构写作文本在传播后形成的争议;其次,可以帮助非虚构写作站在新闻业基点,为社会矫正偏误,起到在新的时代里守望社会,监测现实的作用。还有一些流程,比如会核查录音整理,仔细听、仔细对,检查有没有常识性错误、理解上的错误。事实核查是保障非虚构写作文本真实性机制。
2.选题更加关注人文情怀
非虚构写作要关注一些更永恒更久远的主题,它是关于人性的、关于命运的。对于社会阴暗面的写作报道,短时期内可以煽动人的情绪,引起社会对某一不良现象的关注,这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是有帮助的。但除此之外,非虚构写作更需要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开拓更广泛的写作天地。社会是不断变化的,但人性是不变的。通过非虚构写作对人的情感世界、生活境况进行深层次的描写与记录,这样的故事不会只停留在当下,在未来拿出来看也会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3.寻求更多商业化变现渠道
新媒体平台要持续稳定地运营,必须实现商业化变现。目前,新媒体非虚构写作平台主要通过知识产权变现,实现“生产内容-商业变现-生产更多内容-更大的商业变现”循环。其中生产内容主要通过签约或邀请专职作家写稿、举办有奖征文活动、非虚构写作大赛获得,作家薪资与征文奖金都需要资金支持;商业变现渠道在目前来看主要有两条,新媒体平台的广告收益与非虚构写作文本的影视化。影视化商业变现是核心方式,但能够实现该变现的非虚构文本还是少数。新媒体平台的非虚构写作,还可以尝试通过与影视公司或商业机构合作,精准生产内容售卖;通过借鉴MCN模式生产内容,推出非虚构写作培训课程等途径,实现非虚构写作文本商业化价值最大化。
4.融媒体时代,探索新的可能性
历年真题梳理
1.名词解释:非虚构写作(2023年南昌大学334真题)
2.简答题:结合当前媒介环境,谈谈你对“非虚构写作”的理解(2023年湖北大学440真题)
3.论述题:山村老人被诈骗公众号文章,从非虚构写作标准,写一篇新闻评析论文1000字(2023年复旦大学334真题)
4.名词解释:非虚构写作(2024年华中师范大学334真题、武汉纺织大学440真题)
5.简答题:传统新闻写作和非虚构写作的异同点(2024苏州大学334真题)
6.简答题:非虚构写作和深度写作的联系和区别(2024年长沙理工大学334真题)
相关论文拓展
I.从传统特稿到非虚构写作:新媒体时代特稿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曾润喜、王倩《新闻界》
II.新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的现状、问题与未来——田香凝、刘沫潇《编辑之友》
III.非虚构写作:规则与底线——蔡笑元、王志安、陈实、杨旭《青年记者》
IV.“非虚构写作”对新闻编辑业务改革的启示——蔡雯、李婧怡《当代传播》
Ⅴ.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新闻文体创新发展的探索——范以锦、匡骏《新闻大学》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