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进入8月,相信很多同学已经过完了一遍(甚至几遍)参考书。可是拿出真题打算大显身手的时候,却发现题目中的每一个字都让自己头晕目眩,头脑中的那些专业课知识也成为了一滩浆糊,感觉自己对题目“过敏”了。
有时候真的很无助...读完参考书,却发现自己还是一个新传文盲。其实,这种感觉很正常也很普遍,大家完全不用感到焦虑。
01
背完书≠会答题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单纯背书是不能培养出答题能力的。
新传答题的过程实际上是针对具体问题或具体现象,输出具有内部逻辑结构的、具备专业素养的阐述的过程,内容涵盖“知识点+观点与解释+逻辑结构+案例”。而我们读书、背书所涉及的,仅仅是“知识点”这一个部分而已,其他重要的部分完全没有训练到,这样自然是不能回答好题目的。
我们一起看一道真题:“建设性新闻与正面报道的异同”。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建设性新闻”和“正面报道”。我们在参考书和笔记资料中可以查找到以下概念:
这部分内容其实就是大家后期会背诵的知识点,也是这道题作答过程中需要精准写出的核心概念。但是,这两部分看似不相关的概念,又如何组织成答案呢?只默写名词解释当然是不够的。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看一份答案示例:我们可以将这份答案分解为四个部分:“知识点部分”+“案例部分”+“逻辑部分(引入+总结)”+“主体论述部分”
稍加对比,我们会发现答案示例中的很多表述都不是来源于直接背诵的知识点。而参考书和笔记中提供给我们背诵的知识点仅限于【灰色标记】的两个部分,其实这是远远不足以支撑我们答题的。简要梳理一下答题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层次:
知识点层:直接背诵即可,基于按照参考书的知识内容,建议搭配木铎《每日考点》进行背诵
案例层:热点案例或经典案例,可以用来支撑对特定概念和理论的解释,也可以支撑我们自己提出的个人观点。
观点层:基于知识点的理解,自圆其说地回应题目设问。
观点层面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基础性理解”和“延伸性理解”。“基础性理解”就是对知识点本身的解释和描述,这一点其实大家现在就已经基本掌握;“延伸性理解”是基于我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架构起知识点和题干设问之间的逻辑关联。关于观点层面的分论点在逻辑层次上的分配,在后期的答题训练中,大家会逐渐形成自己习惯的思维框架。比较常见的答题框架有传播学“5W”框架、新闻生产流程框架、主体法框架、宏-中-微框架、前提-观念-方法-目标-结论框架(示例中使用的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定义-原因-措施)框架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赖以组织观点的支撑,也是快速构思小标题的诀窍。观点部分、答题框架的训练其实是最难的,但是如果我们找准技巧就可以事半功倍地达成效果。逻辑衔接:将知识点、个人观点与阐述、案例各要素的逻辑黏合到一起的部分,例如引入、连接词、转折词、总结句等。
这部分看似不重要,但是可以说,在题目练习的过程中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也是答题训练的重点。通过连接词、逻辑词组织起自己的观点、用引入语和总结句形成结构完整的作答卷面,都是判卷老师评判我们答题质量的关键指标。那么下一步要做什么呢?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我们还需要做的有两件事:贯通零碎知识点+基础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学习。尤其是在没有开始集中性背书的时间段,有更多的时间做知识的深挖与拓展,多复盘多涉猎是非常重要的。02
将零碎知识点贯通起来
我们第一遍阅读参考书的过程是以线性序列的方式从头至尾进行阅读的,这样虽然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发掘出重点,但是获得的最终还是零散化的诸多概念和零碎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大家可能会发现,我们阅读的参考书中有很多知识是重复的。对于相同的概念或理论,不同参考书的表述都不一样,好像“有所不同但又没有那么不同”,读完之后让人感觉隔靴搔痒、一头雾水。所以将零碎知识整合贯通起来也是形成清晰的理论理解的关键步骤。但是,结构和体系才是建立成熟的理论认知和学科理解的关键所在,同时它们也有助于我们形成记忆组块,以便在答题的过程中提纲挈领地“牵出”更多关联的知识。毕竟,在记忆过程中,我们的大脑更喜欢处理有条理、有意义的信息,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数据。而且,尤其是对于社会科学而言,概念往往是在关系中产生的。例如,我们学习新闻定义的时候,会带出新闻真实性的概念,而新闻真实性又同假新闻、新闻失实、后真相时代、新闻伦理失范,甚至是新闻专业主义等内容高度相关。这些知识点其实是分布在书中的不同位置的,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它们之间埋藏的“隐线”,就可以将它们以共同的逻辑关联贯通起来,集体掌握、组合记忆。(其实这也是之后大家整理专题笔记的主要思路~)将零碎知识点贯通起来的方法有很多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思维可视化】。思维可视化指的是,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具像化地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该方法可以实现零散知识系统化、隐性思维显性化、答题规律模型化。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思维可视化方法(这三种方法是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大家可以结合下文进行选择搭配):01思维导图框架法思维导图法容易呈现出参考书中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也可以成为可视化我们自身思维的工具。在整理“概念辨析”和“概念种属关系”的内容时比较好用,但是难以呈现概念之前的诸如作用影响关系等复杂逻辑关系时,往往会受到技术上的限制(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运用后面的“白纸结构法”进行补充)。
02导航窗格层级法导航窗格法通常以参考书(如《传播学教程》等概论性参考书)为大纲,按照参考书的章节设置进行梳理,结合其他相关文献与延伸理论的学习进行补充。
结构怎么找,从哪找?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答案,那就是——”概论“书!“概论”书是我们梳理知识结构的神器!它的编写致力于将某个学术领域的整体知识都以一种清晰而明确的逻辑和框架结构化出来。我们可以按照“概论”书的编写逻辑建立起宏观知识框架,再结合其他参考书填补细化知识点。
03白纸结构梳理法白纸结构梳理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自由书写。尤其是面对一些复杂的逻辑关联时,这一方法可以记录下我们的灵光一现,而自由的形式也可以承载更多、更复杂的结构关联。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知识,将其关键词摘录到一张纸上,用线条和圆圈随着自己的思维流线标注出它们之间可能的关联性,是推动我们头脑清晰化的不二法宝。
了解知识点间的关联类型,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握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
作用关系:多存在于平行关系内部的关系,例如5G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作用关系,即5G是媒介基础设施,大数据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养料、云计算是发动机。这种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有助于我们澄清概念,激发深刻理解
呈递关系:例如新闻生产流程、传播过程模式、传播学效果理论的发展脉络、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浪潮迭代
属种关系:例如某个理论学派的基本看法和不同代表人物研究的侧重点和理论倾向,或是某个技术类别、新闻理念之下的具体形式
平行关系:属关系内部、种关系内部存在的关系,例如媒介技术之中所包括的诸多技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平行关系的
最后,大家在使用上述方法的过程中,一定要牢记:方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千万不要陷入形式主义的牢笼,本末倒置地为了梳理而梳理,最终在自我感动的麻痹下损耗了精力,却难以获得实打实的收获。03做基础知识的延伸学习参考书中的基础知识是我们答题的骨骼,而填充骨骼的血肉是需要我们进行延伸学习来获得的。在背诵基础知识之前,我们需要在扎实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做知识广度上的延展补充和深度上的拔高拓展。01阅读经典论文、前沿论文、本年度研究综述阅读论文是新传考研的必修课。除了学界的经典论文、前沿论文之外,备考所在年度的研究综述也是值得我们深度阅读的。一方面,通过阅读研究综述可以让我们短时间内迅速把握当前全球、全国学界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对于一些喜欢考查前沿内容的院校来说,甚至可以直接用来押题;另一方面,可以借此了解当前学界的学术动态,促使我们反观课本中似乎已经“过时”的经典理论,思考经典理论时代变迁的可能性。下面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权威研究综述梳理(年度研究综述一般是在综述年的下一年年初发表,2025届考生在初试之前可以阅读到的是2023年的研究综述):[1]常江,罗雅琴,罗薇伶,等.回归新闻的基本观念:2023年度全球新闻学研究综述[J].新闻界,2024(01):15-31.
[2]黄文森,何振婷,赵芊羽,等.公共信任与社群发展:2023年度全球传播学研究综述[J].新闻界,2024(01):32-48.
[3]陈力丹,许红玲.2023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J].当代传播,2024(01):4-9+21.
[4]《国际新闻界》新闻学年度课题组.2023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4,46(01):6-26.
[5]《国际新闻界》传播学年度课题组.2023年中国的传播学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4,46(01):27-48.
02适当接触其他学科的概念和理论符号学、语言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信息科学、哲学等学科的概念和理论,有时可以为我们答题提供新颖的角度和独特的理论支撑,更会让我们的卷面与其他试卷区分开来,形成判卷老师心目中具有记忆点和辨识度的亮点。况且,新传本就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路口”,适当掌握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可以巩固、深化我们的理论理解,提升专业素养和学术理解力。因此,适当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对答题水平的加成是相当可观的。我们可以从参考书出现的其他学科理论入手进行延伸学习,通过主动搜索获得相关或相近的理论知识;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查找其他学科教材的目录,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简要阅读,比如,可以从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的目录中把握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脉络和思潮,或是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中搜罗出可以分析新闻传播现象的心理学原理等。03浅尝专业著作的精华片段(有目的地选择性阅读)“碎片化”阅读一些新闻传播学的专业著作,也是为我们推动理论理解升维的一种巧妙方式。下面推荐几本考研人的提分神器: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堪称提供基础理论思辨理解的宝藏书籍。其中“拉斯维尔模式≠拉斯维尔的传播观念”“哥伦比亚学派=有限效果?”等小节的内容可以作为《传播学教程》理论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正如著作的题目——”重访灰色地带“所言,书中对于部分传播学经典理论常见误区的讨论,可以修正我们的理解偏差,更能够让我们答题的内容产生思辨性。
传播学史著作可以在备考期间充当我们的“背诵宝典”,是无数学长学姐强力推荐的备考读物。备考期间阅读传播学史,一方面是因为以传播学家为编写主轴的逻辑可以将该学者遍布各个参考书的理论成果集合起来集中记忆,另一方面是为我们提供了洞悉不同学者理论沿袭与对话关系的窗口。
此外,传播学史著作往往可以成为我们背诵传播学者名词解释的绝妙法宝(甚至是可以直接拿来画线背诵的)。下面推荐两部传播学史著作,大家可以选择其一阅读:
8月作为「输入转输出的节点」,更是个困难而关键的时机。正因为它是一个重要转折,我们在此期待着自己可以在知识的累积中实现答题的质变,但是却总是因为“做的还不够”而屡遭碰壁。
学姐当时也是这样。前半年勤勤恳恳地狂啃参考书,甚至不舍得放过书中的任何一个字,但感觉读了很多,面对考题依旧难以下笔。这种落差感和迷茫感可能会让大家感到焦虑,看不到前途之光明。
中国传媒大学的张豪老师曾经在课上说过一段话:“(对于一个领域内纷繁复杂的近乎无限的知识)你觉得那都是知识,但你根本就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关联是什么,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用到它,当你看到一个新东西的时候你不知道它会归到哪去”。
知识的无序性会带来答题的束手无策,而“有了结构之后,我们才能在里面不断补充新东西”。巩固所学、拓展所学的奥义,可能就藏在这几句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