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后一弹!2016-2020五年真题中的高频名词解释TOP60(附答案)!
【数说真题】合集数说《传播学》|72所双一流高校2020新传考研真题研究报告
数说《中新史》|若新闻史让你头秃,这14所高校的真题可以借鉴!
数说《新闻实务》| 有23所学校去年实务考了100分以上,72所双一流都非常重视它!
2015-2020六年真题中的高频名词解释TOP20!
本期关键词👉:新闻学、传播学、网络传播
最后十几天,相信大家都会有时间不够用、知识点不熟悉、心态不稳定的情况,铎铎子想给大家说,这是正常的反应!
越到最后,我们越要有目标地学习,不要沉浸于“我之前为什么没有怎么怎么样的”懊悔中,多着眼于现在我还能做哪些事情去提升自己。
今天,小铎以2016-2020五年真题中的新闻学、传播学、网络传播高频考点为例,教大家如何高效利用最后12天!
01新闻学高频20词
考点一览:新闻客观、新闻真实、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价值、非虚构写作、事实核查新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四全媒体、四力、新闻自由、舆论监督、党性原则、媒介伦理、媒介审判、他律与自律、新闻发布会、新闻敏感、新闻娱乐化、新闻事业、政治家办报
1.  新闻客观新闻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
它具体包含两层含义:①内容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②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寓情寓理于事实的选择、内容的编排、版面的处理之中。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表现出来。
新闻客观性在操作层面的要求:①完整(或称全面)②平衡(或称对等)③使用不带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④引语的运用⑤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
部分考察高校:2020年人大、南大、华科、暨大、中科大、兰大、同济、央民等2019年中山、南大、央民、北外等2.  新闻真实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所报道的对象必须同客观实际相符合,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真实性是新闻行业发展的灵魂,是广大新闻工作者需要遵守的根本原则。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含义包括三个方面:①事实真实——也称细节真实,即每一个具体报道中的每一项事实,都要做到完全准确无误,持久有据,它是最基本的要求②总体真实——即新闻报道中的全部事实要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完全一致③本质真实——即要求通过对事实的报道来揭示该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本质。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人大、上交、华师、浙大、中国地质、浙江工商等
2019年人大、湖大等
3.  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是指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标准和正当的业务手段,它以履行媒体的圣洁使命为目标。其思想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后,大众化报纸兴起时,在新闻业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信念,它构成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部分。它的核心理念有两个: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更不是媒体本身。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摆脱党派和团体的立场准确地报道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具体特点包括:①真实性;②客观性;③独立性;④自由性。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反权威精神。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人大、清华、吉大、北邮、辽大、中国地质、中国海洋等4.  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西方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价值的试金石;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满足广大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和注重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
新闻价值理论产生于西方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刊时期,是新闻在社会化、商品化的客观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中国最早研究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璜。
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时新性——事实是新近发生的而且是社会大众所不知道的,即时间近、内容新;重要性——事实要与当前社会生活以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显著性——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往往为世人所瞩目;接近性——包括地理上接近和心理上接近;趣味性——事件要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
重点关注:
每日考点丨算法时代的“新闻价值”新内涵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南开、中科大等2019年浙大、暨大、湖大、电子科大、西南财经、兰大等5. 非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的概念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文学领域正式提出。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又称为特稿、叙事新闻,非虚构写作从文学领域发源向新闻领域拓展,从西方新闻实践中发迹并向我国拓展。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不同,非虚构写作不追求事件继续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具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①多样的叙事方式②个性化的细节呈现③复杂性的故事建构。近年来兴起了不少非虚构写作平台,比较知名的有腾讯新闻的“谷雨故事”、网易的“人间the livings”界面的“正午故事”等。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被公认为是非虚构写作最经典的代表。
重点关注:每日考点 | 非虚构写作的发展与困境(考了11道题)部分考察高校:2020年清华、厦大、华中师范、郑大、北体等2019年南大、复旦、暨大、重大、清华、厦大等6. 事实核查新闻事实核查新闻(fact-checking journalism)从新闻事实核查发展而来,它以政客和影响他人生活与生计者为对象,由事实核查人员对上述人士言论中声称的事实进行二次报道与探究。
在政治观点撕裂,信息传播碎片化,虚假新闻和误导信息滋生蔓延的当下,新闻事实核查从一种原本内生于媒体机构的业务实践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创新新闻样式,即事实核查新闻。事实核查新闻的目的是向用户提供清晰的经过严格核查的信息,以帮助用户运用事实在投票和其他必要的场合做出基于事实判断的选择。
新闻组织对报道刊发前的事实核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该制度在美国兴起。最先引入该制度的是杂志,先行者是《时代周刊》和《纽约客》。但近年来新闻的事实核查经历了一次结构性转变:由新闻产制逐渐变为一个独立的新闻品类,从一项编辑制度变为一种新闻报道方式。典型的事实核查平台有《华盛顿邮报》的truth teller和腾讯新闻推出的国内首个事实查证平台“较真”。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武大、复旦、重大、西南等2019年清华,2018年南大、西南交大等7.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应和体现。核心观念:(1)党性原则观念(2)人民中心观念(3)新闻规律观念(4)正确舆论观念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首先,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其次,要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相统一;再次,要坚持引领整合与抵制批驳相统一。
牢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2)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这是新闻宣传最重要的责任;(3)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4)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改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5)坚持政治家办报,这是对实现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重要保证。
重点关注:
每日考点 | 新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央民、南航、郑大、华东师范、西华师范等2019年暨大、上大、湖师大、宁夏等8. 四全媒体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复旦、清华、人大、北师大、陕师大、央财、南开、南大、厦大、中山等9. 舆论引导四力、记者四力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记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重点关注:年终复盘03 | “ 四力/四全/四力 ”的全部考点!背!部分考察高校:2020年厦大、暨大、南大、中南财经、新大等2019年清华、人大、西南交大等10. 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或称新闻自由权,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
新闻自由这个口号,是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文中提出的;1789年载入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后,正式列入宪法条款。
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1)新闻自由是一个阶级范畴;(2)新闻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3)新闻自由是一个政治范畴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南大、郑大、重大、西北等2019年大连理工、南大,2018年湖大、浙大、中传等11. 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却具有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做出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舆论监督与司法、立法、行政并称为国家的四大权力机关。
舆论监督的主体包括公民和媒体,舆论监督的构成包括新闻舆论监督和公民舆论监督。监督主体和客体的广泛性、监督方式的公开性、监督手段的评价性、监督效果的即时性。舆论监督具有以下功能:①监测功能;②约束功能;③反馈功能;④警示功能。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北大、武大、华中师大、上大、兰大、北邮、西安交大、西南财经、中国政法等12. 党性原则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新闻事业的定位、性质、任务、作用等总的看法和纲领性的意见。它是无产阶级党性在新闻事业中的体现,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实践中贯彻和表达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1)政治上,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2)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3)组织上,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党纲、党章,服从党的一切决议,遵守党的纪律。
坚持党性原则需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的统一。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重大、中南财经、中央财经、广西、北京印刷等13. 媒介伦理媒介伦理是指传播者应该遵循的道德标准,通常可以分为一般传播伦理和应用传播伦理。前者主要是针对传播合理性原则,指导人的行为,以及什么是好或坏、对或错。后者则主要规范面对具体传播道德问题时所应采取的立场。
媒介伦理的原则包括:生命至上原则、真实性原则、最小伤害原则、善意原则、良知原则等。根据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或媒介的不同,媒介伦理可以分为新闻伦理、大众传播伦理和网络伦理等。媒介伦理具有非官方和非法律性质,是无强迫性的,其履行依靠于从业人员高度的道德感和责任心。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清华、北大、南大、中山、上大、川大、央民、北邮、上海交大等14. 媒介审判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的对象所做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它是一个舶来品,最早出现在美国,由报刊审判一词演变而来。媒介审判的报道在事实方面往往是片面的、夸张的乃至于失实的,它的语言往往是煽情式的,力图激起公众对当事人的憎恨或同情之类的情绪,有时会采用“炒作”的方式,即由诸多媒体联手对案件做单向度的宣传,有意无意地压制了相反的意见。媒介审判的主要后果是形成了一种足以影响法庭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
媒介审判是新闻竞争日益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
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判决,又称“报刊裁判”(trial by news paper)。它的历史沿革是西方国家的法律审判大多实行大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如果大众传媒在开庭审判前对涉案的当事人做过多的报道和渲染,就会影响陪审团的公正投票,从而间接影响判决的公允。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北师大、华科、电子科大、西南财经等2019年人大、大连理工、吉大等15. 他律与自律新闻自律是指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自律,是新闻传播者在道德上所进行的自我约束。相对于行政法规而言,它是新闻界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自我约束行为。其目的是防止滥用新闻权利,对社会和民众负责。完善的新闻自律机制不但能在外在层面上对违反新闻道德的行为进行约束,而且能把新闻职业道德内化为一种由内而外、自觉遵守的习惯,保证新闻事业的专业性和纯洁性。新闻自律具有以下特点:①自愿性;②广泛性;③灵活性大;④适应性强。
新闻他律是指政府、党派、社会团体和民众,运用法律、法规、纪律等,对新闻工作者的行为进行的约束和限制。为了维护新闻自由,把政府的他律限制在必要范围之内,就必须提倡和实现新闻界的自律。一般对于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有这样几种方式:①司法控制;②行政控制;③资本控制。
部分考察高校:
2017年上大、上海交大、北电等16. 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是指政府或某个社会组织定期、不定期或临时举办的信息和新闻发布活动,直接向新闻界发布政府政策或组织信息,解释政府或组织的重大政策和事件。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新闻发言人自己主持,即承担发布会活动中的新闻发布、点请记者提问、回答问题等所有环节的工作。其基本程序是先由发言人发布新闻,然后再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是组织传播各类消息的最好形式之一,通过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各新闻媒体记者,有关消息将会经大众传媒迅速地扩散和放大到全社会。新闻发布会的特点:①正规隆重②沟通活跃③方式优越。
重点关注:最低30分!《中共中央新闻发布制度》的8个押题考点及解析!部分考察高校:2020年中山、川大、华南师范等2018年暨大、华中师范等17. 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事实所包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即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眼”、“新闻鼻”,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
新闻敏感的作用包括:①是发现新闻线索的需要②是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需要③是预测新闻事件是否发生的需要。
新闻敏感的内容:迅速判断某一事实对当前社会的重大意义(政治敏感);迅速判断某一事实能否吸引较多的受众;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在很多事实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部分考察高校:2020年南开、吉大、华东政法、河海、浙江工商等2019年复旦、华东师范,2018年复旦、陕师大、上海财经等18. 新闻娱乐化新闻娱乐化是指新闻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表现为:①将严肃新闻娱乐化,即将硬新闻软化②增加软新闻数量,减少硬新闻数量③表现形式或语言上的娱乐化。
20世纪90年代,美国媒体对辛普森杀妻审讯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丑闻案的刻意炒作和消费,被认为是传媒娱乐化的三大标志。
新闻娱乐化使原有紧张而又严肃的新闻变成了幽默诙谐的娱乐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新闻与手中之间的亲近感。但新闻过分强调娱乐化,严肃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冷漠,直接导致新闻的社会影响力急剧下降。硬新闻绝对不可以娱乐化,因为它信息浓缩,重要性强;软新闻也要考虑度的问题,再软的新闻没有度的娱乐也是违背新闻伦理。
部分考察高校:2020年云大、长安等,2019年华南理工,2018年山大、上财等19. 新闻事业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舆论工具,其性质可概括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这是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优良产统的继承。
我国新闻事业的特点:(1)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现代化建设;(2)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3)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4)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5)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6)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在宣传报道上严格按党性原则进行;在经营上,各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南大、浙大、央民、海南、长安、辽大、中国海洋等20. 政治家办报政治家办报这一理念最早由毛泽东提出,是指办报的人要有政治头脑,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复杂的事实面前能够做到把握全局,高瞻远瞩。
政治家办报包含两层意思:(1)是对一切新闻工作者的具体要求,即每个办报人要有政治家的眼光、政治敏锐力和政治责任感;(2)是各种新闻事业都要讲政治,都要体现出坚定的党性原则。
政治家办报主要有两个原则:第一,讲政治,这是最根本的原则;第二,要求有政治家的眼光、政治敏锐力和政治责任感,即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政治素质。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中国政法,2019年上大,2018年华中师范、暨大、南京师大等
02传播学高频20词
考点一览: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批判学派、经验学派、媒介环境学派、传播效果、四大奠基人、施拉姆、李普曼、传播过程模式、内容分析、量化与质化、受众权利、媒介规范理论、国际传播、全球传播、健康传播、政治传播、传播的六种类型
1. 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最早见诸于李普曼的《舆论学》。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提出议程设置理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假说的着眼点是认知层面上的效果,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中传、北师大、厦大、山大、重大、清华、西安交大、中科大、北邮等2. 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论最早由德国传播学家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我们的舆论皮肤》一书中给予全面的概括。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并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该理论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由于人们害怕被社会孤立,当发现自己的意见与优势意见相符时,便倾向于大胆表达;相反,当自己的意见与优势意见相背时,便倾向于保持沉默或放弃原有观点。劣势意见的沉默会导致优势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便出现了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存在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和劣势意见的沉默现象;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中山、华科、电子科大、浙大、湖师大、苏大、中国海洋、西财、贵大、新大等3. 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又称教养理论、涵化理论、涵化分析,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美国学者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长达十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涵化的过程。
核心观点(1)提供共识——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受众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种“共识”,也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的前提。(2)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服务——培养理论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批判和改革志向,因此也被称为“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
重点关注:年终复盘07 | 每年必考!十大核心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嬗变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清华、北大、北邮、西财、安大、河大等4. 批判学派批判学派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兴盛,80年代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之一。它起源于欧洲,是对欧、美等国家的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的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是不同观点、不同方法的集合体。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等。
批判学派的核心是在社会和文化的境遇里分析与理解传媒的内容、运行机制及其效果。这一学术传统反对功能主义和自由多元的意识形态,强调现代社会的矛盾对抗性,批判现代社会的霸权统治,揭露传媒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大众商业文化之骗人虚幻的实质,鼓吹激烈的反叛行为,在计划对抗冲突中解决社会矛盾。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人大、北大、南开、苏大、央民、云大、西南交大、中南、东华、大连理工、河大、海南等5. 经验学派经验学派又称传统学派,是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尤其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其思想发轫于20世纪初,作为一个学派成熟于20世纪40至50年代。该学派多从行为主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经验学派的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经验学派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两级传播理论与意见领袖等。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限性,因而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为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重点关注:
每日考点 | 传播学三大学派及代表观点汇总!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中传、北师大、云大、南大、苏大、北外、上大、暨大等6. 媒介环境学派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于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由尼尔·波兹曼创建,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尼尔·波兹曼对媒介环境学的定义为:把媒介当做环境的研究。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它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评学派鼎力的第三学派。
作为媒介研究领域之一,媒介环境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将研究重点放在传播技术本质研究或内在的符号和物质结构如何对文化导致深远的微观及宏观影响。媒介环境学派主要分为加拿大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由于研究焦点不同,形成了三种理论倾向,即软媒介、技术轮,硬媒介、技术轮,媒介、技术与文化共生论。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哈罗德·伊尼斯、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刘易斯·芒福德。
重点关注:每日考点 | 21年必考的麦克卢汉,最全知识点集锦!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清华、南大、厦大、重大、暨大、河大等7.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有效结果。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认知、态度、行动。这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传播效果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它们的行动。这种观点,后来被称为“子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20世纪70年代后的宏观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理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括“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以及“编码与释码”研究等。
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突出热点是,探讨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中传、武大、复旦、兰大、西安交大、北邮等8. 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创始人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有:《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27年,博士论文,轰动一时,成为宣传学的经典著作)、《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年)。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有:(1)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研究,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2)提出了“5W”传播模式,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方向;(3)提出传播的“三功能说”,为传播功能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4)提出“社会传播”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5)倡导并实践“内容分析法”;(6)用定量语义学分析政治符号的分布。
库尔特-卢因,又译库尔特-勒温或莱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并提出“群体动力论”和“场论”,其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他的主要代表著作有《人格中的动力理论》、《解决社会冲突》、《社会科学中的场论》等。卢因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包括:(1)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2)首创“群体动力论”和“场论”,其对社会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研究,开创了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领域,即研究大众传媒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个人和所属群体的作用;(3)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4)注重调查和实证,培养了赖特、怀特等一批学者。
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耶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他主要研究心理对行为的影响,是研究个人的社会交往以及态度、信念转变的先驱。他曾于二战期间在美国陆军部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实验,战后在耶鲁大学组织“传播和态度改变研究”,被后人称为“耶鲁研究”。其代表著作有《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说服》等。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包括:(1)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大大开拓了传播学的视野研究领域;(2)提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3)对传播技巧的研究,揭示了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说服效果的建议。
拉扎斯菲尔德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实验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1940年,他和卡兹等人对美国总统大选中的宣传站进行了调查,史称伊里调查,此后在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包括:(1)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开创了效果研究的第二阶段——有限效果论;(2)对研究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造者”(toolmaker)。他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并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3)提出“大众传播的功能观”,首次提出负功能,如麻醉作用;(4)他还提出了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等很有影响的概念。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复旦、上交、湖大、浙大、南开、中南、湖师大、北邮、安大等9. 施拉姆施拉姆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罗杰斯概括了施拉姆之于传播学的四个第一:建立了第一个大学传播学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包括:①创立学科。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在前人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创立了传播学②教书育人。他先后创办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并开设传播学的硕士、博士学位教育课程,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③著书立说。他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推进传播学的壮大。
其代表著作有《大众传播学》(1949年)、《传播学概论》、《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年)、《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等。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川大、湖大、贵大、中国地质、大连理工、河大等10. 李普曼沃尔特-李普曼,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曾于1958年和1962年两度获得普利策奖。他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更是将李普曼和帕克一起尊为“新闻社会学之父”。
在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李普曼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在《自由与新闻》、《舆论学》等著作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着,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李普曼是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重点关注:
每日考点丨“网络拟态环境”的表现及其隐性风险!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清华、南大、南师大、中南、西南交大、北外、华南师范、广西、中国政法等11. 传播过程模式5W模式是指传播学奠基人、美国社会学家拉斯韦尔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W分别是: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就是沿着拉斯韦尔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由美国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于1949年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其模式为:信源——发射器——噪音——接收器——信宿。这个模式描述了电子通信过程: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变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送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一定衰减或失真。
1954年,施拉姆在奥斯古德观点的基础上,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传播过程模式,称为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该模式与直线模式有明显的不同,它没有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传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者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释码者(执行意义解释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该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施拉姆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对其之前提出的循环模式的修正,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系,又通过大量复制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别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但仍然没有考虑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模式是指1957年由美国传播学者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在整理当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合大众传播研究的、有系统的模式。该模式引入了第二种传播者,即信息渠道角色,指出大众传播是经过选择,而且经过若干阶段进行的,说明了大众传播过程中把关人及其多重把关性,并且指出了反馈的重要性。但也存在明显不足:①认为三个参与者(传者、媒介、受众)之间平衡互利,整个系统完全自我调节,而事实上很少平衡②夸大大众传播的一体化程度,实际上每方追求目标都不同③过分强调了传播者对社会的独立性。
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中指出,大众传播是各种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最早提出社会系统框架中的传播系统模式。文章指出传播系统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活动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联系,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的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是指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兹克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系统模式。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大众传播,将大众传播过程细分为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过程。他认为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然而这种互动并不仅仅是有形的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动,而且也是无形的社会作用力——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该模式提出许多影响传播者和受众的因素,如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社会环境等,并指出大众传播的社会制约性和其中的心理变量,更加全面、系统,且更具有社会性。其缺陷在于没有对众因素的作用强度或影响力的大小差异进行分析。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上交、吉大、川大、同济、电子科大、中科大、湖师大、大连理工等12.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法是指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系统、客观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它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先使用该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1952年,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了权威性著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确定了内容分析法在传播学中的地位,并提出了上述定义。
特点:(1)客观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标准,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得出相同的结论。(2)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3)普遍性——内容分析应该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复旦、北师大、中国政法、南大、华南理工等。13. 量化与质化定性研究,也称质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传播学定性研究是通过建立一套概念系统,借助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据此解释假设的命题,最后得出理论性结论的研究方法。在典型的定性研究中,不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而是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对研究对象的深入访问来获得丰富的资料。常见的定性分析有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法和文本分析等。
定量研究是与定性研究相对应的概念,主要特征是用数学工具对事物进行数量的分析,也称量化研究或实证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传播学定量研究是20世纪以来兴起的现代科学方法对传播学研究的输入和移植,是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传播学定量研究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清华、浙大、上大、同济、中科大等14. 受众权利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他们还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成员或公众而拥有各种各种的正当权利。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权利包括:
媒介接近权是指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责任和义务。这个新的权利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J.A.巴隆首次提出,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成员的表达自由或言论自由权与媒介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巨大矛盾。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但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权威日渐消解,人人都是公民记者,会造成反转新闻频发的现象。这个概念提出后,在三个方面产生了普遍影响:①反论权,即社会成员或群体受到传媒攻击或歪曲性报道之际,有权要求传媒刊登或播出反驳声明;②意见广告;③受众自主参与的“开放频道”。
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又称知晓权、了解权、获知权、知的权利等。从广义上说,是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说,是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权利和义务。对于任何公民而言,与新闻自由关联最密切的是公民的知情权问题,知情权是新闻自由的应有之义。知情权的本质是信息的公开和信息的自由流动。在现代社会,知情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前提,是现代国家民主宪政的前提,是人民当家做主、对政府社会实施监督的前提。
从一般意义上看,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在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在任何国家,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权既有保障也有限制,任何表达自由必须在法定范围内。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隐私权的主要含义包括:(1)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2)隐私权的内容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生活信息(3)侵害隐私权的方式通常包括侵扰自然人的生活安宁,探听自然人的私生活秘密,或在知悉他人隐私后,向他人披露、公开,或者未经许可进行使用。隐私权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个人隐私使用权。
被遗忘权,又称“删除的权利”,是在欧盟已经付诸实践的人权的一种,指数据主体从控制者处获得的删除与其有关的个人数据和避免这些个人数据进一步传播的权利,特别是当数据主体是儿童时。它是数字时代出现的一种受众权利,其核心是个人隐私权,最早由舍恩伯格在2009年提出。
批评监督权是指公众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一项权利。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传播内容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因此,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四种:①个人的信息反馈;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③诉诸法律手段;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湖大、电子科大、东华、央财、云大、中山、南开、北邮、暨大、同济、华中师范、华东师范等15. 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媒介规范理论是指用什么样的规范来约束大众传播活动,它具有历史和阶级的差异性。一般包括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认识、对大众传播所应执行的社会功能的期待等方面。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把传播媒介的规范理论分为以下几种: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极权主义理论又称威权主义,是一种在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从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该理论是在15世纪中叶近代印刷技术发明不久后,在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气候下产生的,现代仍有残余。其最大的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或权威的意志为转移,一切必须为统治者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3)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违法行为,应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极权主义传播制度及其理论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崩溃。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又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由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最先提出,由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加以系统化。作为一种传播制度理论,它主要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其核心反应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该理论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其主要原则包括:(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当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媒介规范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也是在传统理论上一个新思想的嫁接。该理论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大致包含以下几个原则:(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符合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民主参与理论又称受众参与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欧洲、日本等一些发展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它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主要观点:(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以及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防止私有资本垄断,保障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执行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通过沟通生产、流通和消费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其本身也是新兴的信息和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复旦、同济、兰大、湖师大、南大、南师大、华科、上财、云大等16. 国际传播国际传播是在民族、国家或其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的、由政治所规定的、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国际传播与国家利益相关联,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色彩。国际传播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所有的外交往来行为,它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狭义上是指在大众传播基础上所进行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它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和发展以及信息全球化的逐步展开而兴起。
国际传播包括两个部分:由外向内的传播和由内向外的传播,前者是指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民众,后者是指把有关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传达给国家社会。
重点关注:
最难拿分的「国际传播」类考题,一个专题搞定标准答案!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浙大、海南、宁夏、西北、北体等17. 全球传播美国传播学者弗里德利克认为,全球传播是研究个人、群体、组织、民众、政府以及信息技术机构跨国界所传递的价值观、态度、意见、信息和数据的各种学问的交叉点。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全球传播的背景是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浪潮兴起,传播技术不断变革,超越民族国家边界的全球传播格局逐渐形成。
基本特点:(1)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2)全球传播的主体多元化,内容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去政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3)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受众指向相对泛化,力图超越国家立场而关注全球共同关切,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如金融危机、气候变暖、恐怖主义、核安全等)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让全球范围内不同社群和族群能够实现意义和价值观的共享;(5)全球传播中的文化关系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湖师大、武汉理工等18. 健康传播健康传播(health communication)的概念最早由Jackson于1992年首次提出,是指运用各种媒介渠道及方法,以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为目的而制作、传递、扩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传播学者罗杰斯1994年将健康传播界定为: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
健康传播的研究议题很广泛,既包括以艾滋病预防为龙头的疾病研究,还包括药物滥用预防、医患关系研究、计划生育、癌症的早期发现与预防、戒烟等内容,所有这些议题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大众的健康水平,延长人类的预期寿命。健康传播是连接医疗、健康专业领域和公众健康问题的桥梁,关注个人、健康、社会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有自我个体的健康传播、人际间健康传播、组织健康传播、大众健康传播四个传播层次。
重点关注:
刘海龙老师最新直播笔记!与疫情有关的10个考点!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北大、西南、深圳等19. 政治传播政治传播是指政治传播者运用各种媒介或符号,通过适当的手段方式或策略传播政治信息,以影响受众态度和行为,推动政治按照政治传播者的意志、方向和目的运行的一种活动。政治传播是特定政治共同体中整治信息扩散和被接受的过程,具有阶级性、劝服性、辐射性等特征。
政治传播是传统社会早已有之的政治现象,也是现代社会最为凸显的政治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政治传播是政治系统的有机构成,是现代政治系统运行的重要要素。因此,从国家治理角度而言,政治传播不仅是国家治理结构现代化的应然内涵,更是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清华、人大、兰大、重大等2019年上交,2018年中传等20. 传播的六种类型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信息交流发生在主我和客我之间,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受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自我传播一般由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肌体反应等若干环节和要素构成,这些环节和要素是人体所固有的功能。作为最基础的人类传播形态,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际传播是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是最典型、最直观、最大量、最丰富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群体传播是群体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行为。表现为一定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聚合方式,在一定的场所进行信息交流。群体的规模有大有效,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不论何种群体,在传播活动中启程苑都要受群体形成的规范的调节和制约,保持大致统一的行为目标和认知结构。
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引起的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发生的基本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传播的整体功能,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组织传播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具有以下特点:(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5)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一般是之后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及时的干预能力。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中传、复旦、南大、电子科大、央民、西南交大、西南交大、中山、同济、北邮等
03网络传播高频20词
考点一览:后真相、媒介素养、算法推荐、信息茧房、智慧媒体、5G、大数据、三微一端、短视频、区块链、县级融媒体、新型主流媒体、数字劳工、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群体极化、知识付费、直播带货、媒介融合、AR、MR
1. 后真相“后真相”源自英语“post-truth”,脱胎于西方政治传播生态。2016年11月,《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一词列为年度词汇,并将其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该概念在新闻传播范畴内用来形容一种不正常的舆论生态,指媒体传播主要起到的是煽动情感、强化偏见的作用,其所产生的影响超过了客观事实对人们的影响,人们只在意情绪或主张,而不管事实和道理。有西方学者提出,传统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奉为圭臬(gui nie)的“真相”已经衰落,逐渐失去了主导社会共识的力量,西方社会已进入“后真相时代”。
后真相时代的特征表现为:一方面,被原有社会秩序规定的真相界定者和界定方式正在受到公众前所未有的质疑;另一方面,公众与真相提供者之间原本较为稳定的契约关系变得飘忽不定。公众只需要那些符合其推测的“真相”,公众对于传播者的诚意看得比真相更重要。
重点关注:
答题金句01 |当你遇到“后真相”与它的7个考点该怎么写?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中传、北师大、中山、兰大、西安交大、西北、西南、上海理工等2.  媒介素养根据美国媒介教育研究中心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关注的是信息时代不同群体和个人的信息处理和传播的“能力”问题。根据学者鲁宾的分析,媒介素养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认知模式和理解模式。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媒介使用素养——体现为相关技术的掌握,对新媒体技术和应用的合理、合法以及节制的使用等;信息消费素养——包括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辨识、分析与批判能力;信息生产素养——包括负责任地发布信息和言论以及负责任的进行信息再传播;社会交往素养——对交往对象的选择、交际网络的维护等是新媒体时代交往能力的表现之一;社会协作素养——诸如维基应用这样的社会化媒体也开启了全新的社会协作模式;社会参与素养——互联网等新媒体被认为对社会民主的进程起到重要作用,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保证公民的自由平等和理性参与。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清华、北邮、浙大、厦大、西安交大、中国政法、西北等3. 算法推荐算法推荐是基于一定的用户数据,通过一些数学算法,精准地向用户推荐其可能喜欢的内容。推荐算法主要分为6种:基于内容: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信息检索和信息过滤,根据用户过去的浏览记录来向用户推荐用户没有接触过的推荐项;基于协同、关联规则、基于效用、基于知识、组合推荐。
算法推荐可以根据用户检索习惯精准判断用户需求,个性化、定制化推荐用户喜欢的内容。但依托数据和技术的算法推荐不可避免地存在弊端,出现恶性竞争、信息茧房等问题。
重点关注:
职业新闻人和算法的协同把关!(拔高题)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北大、上大、大连理工、重大、云大、厦大、武大、华科、华东政法、北京工商等4. 信息茧房“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是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概念。桑斯坦指出,在信息传播中,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桑斯坦认为,信息茧房以“个人日报”(dailyme)的形式呈现: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和信息的剧增,人们可以随意选择想关注的话题,可依据喜好定制报纸、杂志,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份“个人日报”。当个人被禁锢在自我建构的信息环境中,生活必然变得程式化、定式化。正如蚕吐丝一点一点将自己包裹起来,信息茧房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形成并加固的过程。
重点关注:
每日考点 | “信息茧房”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北大、北师大、复旦、中山、上大、辽大、西南交大、川外、中国社科院等5. 智慧媒体智慧媒体是指,利用情景感知计算,分析信息消费者的环境、行为和偏好,提供与用户需求相匹配的内容、产品和服务,以提升消费者的用户体验。
智慧媒体具有三大重要特征:(1)一是多终端全天候的覆盖。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取信息,用户时间极具碎片化,所以在用户接触移动终端的同时,媒体要多终端的覆盖并不间断的提供相应服务;(2)二是从资讯媒体发展到智慧服务,智慧媒体不仅要发布资讯信息,而且要根据分析读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工作、生活、社交等,特别是本地化的服务更能贴近用户的需求;(3)三是从大众营销转化为精准营销,根据网络文本分析来匹配相对应的广告,并通过分析读者的偏好来提供个性化的营销策略。
重点关注:
考点预测02 | 人工智能有新考法?这几个出题方向请注意!(内含真题解析)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清华、同济、华东师范、北交、上交、复旦、郑大、东华、中传、华科、南开等6. 5G5G(5th Generation)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属于4G系统后的延伸,其网络下载速度可达千兆级。它摆脱了网络传输速度和宽带的制约,不再需要某一具体的媒介,使人类更早进入万物皆媒的智媒时代。5G具有高速度、高并发、高兼容、高安全和低时延等五大特点。
重点关注:
考点预测01 | 吐血整理的5G专题,为你打包奉上!(内含真题解析与考点预测)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川大、武大、华科、湖大、华南师范、西南交大、西安交大、中国政法等7. 大数据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技术即对大数据这样一种信息资产进行运用的技术。IBM将其特征归纳为5个V:数据体量大(volume)、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处理速度快(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真实性(veracity)。
大数据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相比起现有的其他技术,大数据在“廉价、迅速、优化”这三个方面的综合成本是最优的。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它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重点关注:
每日考点 丨 数据新闻的功能、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华东师范、华中师范、川大、暨大、厦大、华南理工等8. 三微一端“三微一端”是指由微博、微信、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所构成的新媒体矩阵,近年来在内容的生产与传播中扮演着多元化的角色,同时也成为新旧媒体融合与竞争的新战场,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特点:(1)微信是一个社会化的关系网络,是强关系弱媒体平台;(2)微博则是社会化的信息网络,是强媒体弱关系平台,媒体属性强,影响范围更广;(3)微视频满足了娱乐爆炸、注意力稀缺时代,消费者的自主参与感和注意力回报率的需求;(4)移动客户端在信息收集、精准推送等方面的表现日益突出。三微一端适应了信息时代人们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消费方式,但要警惕可能产生的信息茧房、信息同质化、信息侵权等问题。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西北,2017年广西等9. 短视频短视频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高频推送的视频内容,几秒到几分钟不等。它是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以短、平、快的大流量传播内容逐渐获得各大平台、粉丝和资本的青睐。国内的短视频可以分为社交分享、新闻传播和商业品牌推广等几大类,目前比较成功的有抖音、快手、梨视频、二更等。
特点:(1)视频长度短,一般控制在300秒以内;(2)制作门槛低,无需传统的专业拍摄设备,依托智能终端就能实现即拍即传;(3)社交属性强,短视频的传播渠道主要为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的出现既是对社交媒体现有主要内容(文字、图片)的一种有益补充。同时,优质的短视频内容亦可借助社交媒体的渠道优势实现病毒式传播。
重点关注:
考点预测03 | 万字解析!短视频近三年考点内容都在这里(内含真题详解)
部分考察高校:2019年清华、北大、浙大、暨大、上交、南师大、华东师范等10. 区块链区块链是指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也被称作“不可篡改的数字账本”或“分布式记账”技术。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
区块链技术诞生于2010年,最开始的应用是比特币,主要作为一种不受任何限制和去中介化的全球化加密货币而受到追捧。区块链可以分为公有区块链、联合区块链、私有区块链。它的主要特点是:去中介化、去中心性、开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具体到新闻传媒业,区块链技术围绕媒体信息采集、信源认证、内容分发、版权保护、传播效果统计、用户信息保护等一系列应用,为新闻生产流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颠覆性的变革。
重点关注:
考点预测04 | 近两年火到不行的“区块链”,真题喜欢这样考!(内含真题解析)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北师大、西安交大、上大、南大、中国政法、浙传等11. 县级融媒体县级融媒体(country-level converged media center),是在国家体制和统一改革格局下建立的县级新型传媒单位,它是在县一级成立的一个宣传机构,是整合县级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资源,开展媒介服务、党建服务、政府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也无碍的融合媒体平台。
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实现三个层面的功能:(1)新闻资讯——宣传本地政策,发布本地信息,推介本地形象,引导本地舆论;(2)政务公开——吸引全县群众在这张大网上随时随地进行政务办事、投诉互动;(3)生活服务——以服务本地群众为重要目标,开发融媒体的智慧生活服务。目前,北京延庆区、浙江省湖州市长兴等地都揭牌成立了县级融媒体平台,县级融媒体在全国的普及率很高,但仍处在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亟待迈向“相融”。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北大、复旦、电子科大、云大等12. 新型主流媒体新型主流媒体之所以成为政府的媒体战略,主要是因为互联网的兴起冲击了传统媒体,媒体领域有从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迁移的趋势。在这种环境下,为了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几乎成为必然的选择。新型主流媒体无非是在传统主流媒体概念的基础上,加上了媒体形态的新规定。也就是说,新型主流媒体可以这样来理解,它是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型媒体。这里的新型媒体,当然指的是互联网形态的媒体。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中,媒体做到传播主流价值观并不难——因为这是对中国媒体的基本要求,困难的是如何实现强大的影响力。自从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官方新媒体与非官方新媒体事实上形成竞争,他们各执一端,基本上都没有成为公认的新型主流媒体。官方新型媒体固然在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方面毋庸置疑,但是其影响力大多不如非官方的主要新媒体;非官方主要新媒体虽然拥有庞大的受众,但是其在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方面往往不如官方新媒体熟稔与可靠。可以说,这种割裂的状况是我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中的一个长期困扰的问题。重点关注:每日考点 | “主流媒体”这个论述题大热门,要掌握!
部分考察高校:2020年北大、北师大、浙传、暨大、南航等13. 数字劳工数字劳工是当代传播政治经济学中的理论概念,用于描述大众传媒、文化产业、互联网等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状况中劳动生产模式的新变化。数字劳工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77年加拿大传播学者斯麦兹提出的“受众商品论”。广义的“数字劳工”是指从事数字媒介技术操作和内容的生产、流通与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狭义的“数字劳工”是指数字媒体和社交媒体领域内的用户,用户每天发朋友圈、刷朋友圈、发微博、看视频、上传视频等活动都被看作在为平台从事数字劳动。
国内学者总结了数字劳动的四个具体形式:(1)互联网产业专业劳动,包括软件编程以及互联网产业里面公司工业人员;(2)无酬的数字劳动,主要是社交媒体的用户活动;(3)受众劳动,包括观看音频、视频等媒体;(4)玩乐劳动,包括玩电子游戏。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浙大、上海理工,2019年北大、浙大,2018年川大、上财等14. 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渠道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和目的性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政治人物、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网络谣言具有隐蔽性、炒作性、攻击性、报复性、宣泄性、诱惑性、强迫性等特点。
成因:风险增多说——生活的不确定性,现实矛盾的积累,底层情绪的积压,制度化疏导渠道不足,社会风险增多,民众渴望知情权,然而信息不对称以及现实信息渠道不畅通;信任不足说——政府公信力下降,“塔西陀效应”显现,民众对政府和专家“逆向”信任,生发“习惯性质疑”;民众心理说——民众倾向于制造、传播符合或迎合自己心理期望的信息;社交媒体说——信息发布低门槛性、信息传播实时性、网络平台的连通性、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网络谣言影响新闻真实,特别是突发事件后的网络谣言,容易引发民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消解政府公信力,甚至影响国家安全。(影响新闻真实;引发民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消解政府公信力,危害国家安全)
重点关注:
复试逆风翻盘03︱新媒体环境下的谣言传播(今年必考)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复旦、中山、青岛等2019年厦大、安大、重大、南昌、北外等15. 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络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语、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并在网络上针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亟(ji)待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其维护网络文明与道德的使命。
催生网络暴力的因素:(1)潜在根源:网络技术的风险特性;(2)现实动因:社会转型过程中风险的无序释放;(3)重要因素: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结构特点和泛道德化的文化心理。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武大、西南交大、西安交大、北邮、上体等2018年湖师大、浙传等16. 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是指群体讨论使群体成员所持观点变得更加极端,即原来保守的趋向于更加保守,原来冒险的趋向于更加冒险。大量研究表明,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容易走向极端。该概念由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中提出。从一般意义上讲,个人责任的分散、领导权威的偏执倾向以及文化放大、从众等都是导致“群体极化”的原因。当下,互联网给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极其方便的平台,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方便地进行群体讨论,从而使得自己的意见加强,进而激发激烈的行为。
群体极化具有双重意义,积极的一面是可以促进群体意见一致,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彭兰教授在《网络传播学》(第四版)中还补充道,这种群体的作用甚至会强化群体成员的共同态度,即强化平均倾向;消极的一面是放大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不利于后期运作。
重点关注:
信息茧房与微博群体极化现象!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中山、华南师范、川外、北京工商等17. 知识付费广义上的知识付费是指将教育、知识作为商品出售,从中获取商业价值的一种经济门类;狭义上是指一种为满足自我发展需要而购买信息内容和服务的互联网经济模式,它更加强调自主学习和主动付费。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商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
知识付费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技术条件:移动支付工具及移动支付渠道的成熟,为其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有效信息:互联网的海量资讯增加了用户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为了对信息进行有效筛选,知识型产品备受关注;认知盈余:在微信、微博、知乎等网络平台聚集的大量知识分享者中潜藏着“认知盈余”的变现需求。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南开,2019年人大、北师大,2018年北大、南开、西北、华东师范等18. 直播带货我国电商直播起始于2016年,从最初以内容建设与流量变现为目的起步尝试,至今产业链已逐步完整化、多元化。目前直播带货作为直播电商发展的新风口,引领直播电商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拉动社交、内容、电商等各平台的流量势能,助推传统媒体转型,直播带货几乎成为各大平台的标配。重点关注:考点预测05 | 今年必考的电商直播&网红带货,可以提高30分!(内含真题解析)
部分考察高校:2020年浙大、暨大、川外等2019年云大、大连理工、暨大、浙大、北师大等19. 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是指在网络、数字等技术的基础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旧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走向一体化;广义上,还包括媒介所有权、人员、资源、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换言之,媒介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终端有效地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此概念最先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重点关注:
“媒体深度融合”重磅押题!考前磨刀,速记!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安大、华科、重大、华南师范、西北、北体等20. AR、VR、M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它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AR不仅展现了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且将虚拟的信息同时显示出来,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在视觉化的增强现实中,用户利用头盔显示器,把真实世界与电脑图形多重合成在一起,便可以看到真实的世界围绕着它。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简称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他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可以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知信息。该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杰伦-拉尼尔提出。其优势也被概括为“3I”,即沉浸(immersive)、交互(interactive)以及视觉(intuitive)。
混合现实技术(mediated reality),简称MR,是“智能硬件之父”、多伦多大学教授Steve mann提出的介导现实概念。混合现实技术是增强现实技术的延伸,也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通过计算机图形技术和可视化技术产生现实环境中不存在的虚拟对象,并通过传感技术将虚拟对象叠加到真实环境中,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对象实时地显示在同一个画面或空间,用户利用显示设备,便可以看到一个感官效果真实的新环境。
重点关注:
年终复盘05|UGC、PGC、MCN……历年真题里50个必考英语专有名词,背起来!
部分考察高校:
2020年清华、川大、安大、中南、暨大、湖师大等
最后12天,崽崽们一定要回归真题,从真题出发,把握目标院校的考察重点,一些冷门、偏僻的考点,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把重心和精力放在基础知识、核心考点和热门考点上,能做到这个,一般来说,分数不会太低!大家有什么难题,可以在论评区留言,小铎每个人都会回复滴,奥利给
编辑︱小树学长
策划︱木铎团队
主编︱小树学长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及媒介素养教育防范分析
传播学必读论文: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
值得一看的观点及点评(2)
秃头所暑假专题班 | 靠!夏天的每一个晚上都得上课吗?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基础知识十六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