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主张

众所周知,日本大企业家稻盛和夫享誉商界,是不少人从商的典范。

他曾经说过:“我从中国古典思想中学到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致良知’,就是达致良知,按良知办事。到达良知的境界,将良知付诸实行,就是至今我所有事业成功的最大原因。”

由此可见,良知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而“致良知”,则是继孔圣人之后另一个圣人王阳明的心学核心主张。

为什么阳明心学时至今日都能备受推崇?无外乎他的核心理论适合解决许多的社会问题。

01

秘密1:本心是无善无恶的

《王阳明传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无儿无女的年迈农夫,想把自己的地卖给王阳明换点钱养老。王阳明不假思索就拒绝:“您是农夫,以地为命。卖地死路一条。”然后于心不忍,拿了几两银子把农夫打发走了。

几天后,王阳明和弟子同游,到了一片风光秀美风水大好的地头上,他感慨道:“这地若是我的就好了。”结果有个学生告诉他,这块地本该是他的。

原来这就是那个老农的地,王阳明一愣,失声叫道:“哎呦!”接着又叫了一声:“哎呦!”

学生们以为王阳明被蛇咬了,急忙过来相问。王阳明却说:“我是被咬了,却是比蛇要厉害一万倍的动物。”接着,他盘膝而坐,闭口不言,直到日落西山时,他才长吁一口气:“总算把它祛除了!”

弟子们急忙问:“是什么?”

王阳明答:“私欲!”

故事很短,但个中道理尤为深远,它告诉我们面对还未发生的事情时,本心自然,是不可能做出判断的,谓之“无善无恶心之体”。

同时,故事中王阳明体现出来的,就是致良知的步骤:

首先,老农没来卖地以及王阳明不知自己喜欢的土地是对方的时候,内心对事情本身是没有评判的,但当后续的事情发生,心念就动了,并通过良知做了迅速的判断,且付诸实践。是以事发才心动,映射为善恶之分的意念,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然后,随着事情发展有了意动,王阳明意识到不对,良知认为私欲为恶。当有了善恶的判断之后,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

最后,有了善恶的判断后,良知就会促使他为善去恶,保持善念祛除恶念,付诸实践的行动就是格物,因此说“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传习录》中关于致良知的“四句教”,问题的核心在于:善恶的评判是取决于外界还是内心。心学给出了答案:是我们内心的良知的评判。

所以开始致良知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要依从良知的判断,不要迷失在外界。同时,实践行动就是“格物”,格为正,物即事,“格物”就是要修正处事的意念。那么归根结底,阳明心学其实就是教人为善去恶,让人正念头。

因为,本心无善无恶,人只有秉承良知,才能做到一心向善。

02

秘密2:人的良知被遮蔽,是被习气所染

王阳明认为,人人皆有良知。世界上没人是真正十恶不赦的,只要重拾本心明心见性,就能为善去恶。

他曾在家书中说:“夫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意思就是,恶行恶念都是后天的习气所致,而善念才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是本性。人性本善,只是在成长中沾染恶习才导致品行不端。

据《传习录·卷下·门人陈九川录》,王阳明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据传,某日王阳明讲学到深夜,突然,门外的卫兵绑进来一个灰头土脸的小偷等候发落。王阳明指着小偷对弟子说:“我们可以把他的良知找出来。”

说罢,王阳明开始让小偷脱衣,众人不解,小偷惊惧,但也只能依言而行。脱到只剩一件裤衩的时候,任凭如何疾言厉色,小偷却死活不肯再脱了,高喊:“打杀都罢,就是不能再脱了。”

王阳明这个时候向众人道:“这就是良知。情感上是羞耻之心,理性的选择就是是非之心。这就是为人的根本。”

小偷痛哭下跪:“人人都说我泯灭天良,只有您还把我当人看,我今后宁可去死,也绝不能再偷了!”

这个时候,王阳明叹气:“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

意思是,不肯致良知的人,无非是良知被遮蔽了,那就是愚人。虽然良知被遮蔽,但却仍然存在,如果能致良知,那和圣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为人处世,难免会沾染不好的习气,那我们必须要学会固守良知:

1、坚定信念

学会建立属于的自己的思考模式,对于外界做到客观参考,但不要轻易被干扰,不要随便质疑自己正确的想法。

2、拒绝虚荣

面对诱惑要学会抵挡,记住自己的初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羡慕别人的同时也要懂得如何靠自己争取,不要相信捷径。

3、心存天理

树立正确的三观,明辨是非,处世圆融要做到内方外圆,对天理大道要心存敬畏。

每个人都心有良知,良知是判别是非善恶的标准;“是非”属于智慧,而“善恶”属于道德,其实每个人天生就具备这两种素质,只要不受不良习气影响,良知就不会被蒙蔽。

03

秘密3:最好的活法:我心光明,心存良知

王阳明临终前说:“我心光明,夫复何言。”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终生都在致良知的写照。

良知是一种内在力量,只有听从自己的内心才能发挥出这力量。而纵观王阳明一生,我们看到的都是意志坚定和坚持自我的品格,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利用好良知的力量。

在程朱理学制霸天下的时代,阳明心学的横空出世,受到无数的质疑和指责;嘉靖元年,王阳明先生已经是平藩的大功臣,却仍然承受着同僚的倾轧和攻击;甚至进士科考策论的时候,出题人也授意考生对阳明心学进行攻讦。

王阳明曾经作诗比喻自己坚持自我的困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

从诗中不难看出,他面对着多么强大的阻力,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成就后来的圣人阳明先生。

面对这些,有很多人就会慑于权威,不敢坚持正确的事和自己的主张了。但王阳明并没有放弃,反而逆风而行,坚持自己的学说,不断钻研。

从王阳明的事迹中,我们得出一个道理:为人处世,不要轻易背弃自己内心的良知,而是要坚持信念,坚定不移地前行,以正确的方式将事情进行到底,致良知的目的就是为了依良知而行。

依良知而行,就要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在当下社会,很多人嘴里说一套,心里却偏偏又想着另一套,这就是知行不合一。

如果社会风气虚伪,世人不讲诚信,那么社会就会出大问题:有些官员天天说要为老百姓做事,但实际上却想尽办法中饱私囊;有些高级知识分子满口华丽,事实上却借着公众资源行不端之事,导致整个道德体系出现信仰坍塌等等。

这些社会问题,折射出来人性的阴暗面。良知受蒙蔽的时候,就会失去道德自律,内心不复光明,完全迷失了自我,人与人之间不能信任,公知力量沦为私器。这是社会问题,而只有人人“致良知”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因为,人只有看到自己内心的光明,相信光明,才不会被阴暗蛊惑,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总之,阳明心学丰富和深化了儒家思想,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社会矛盾越激化,心学的作用就越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世人越来越推崇阳明心学的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的《传习录》名言,句句透露心学的玄机,耐人寻味
人生三境界,普通人能达到吗?学会王明阳的“四句教”便可
王阳明: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从王阳明“四句教”到修身原则
王阳明给弟子留下四句话,是对心学最准确概括,第一句就产生争议
传习录精讲:恢复心地本来的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