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约瑟夫·寇德卡|约翰·萨考斯基

约瑟夫·寇德卡,法国,1982年,摄影:布列松

约瑟夫·寇德卡

文 | 约翰·萨考斯基

译 | 李鑫

捷克摄影师约瑟夫·寇德卡,1938年生于博斯科维采(Boskovice)的摩拉维亚镇(Moravian)。同年,年轻的捷克共和国将苏台德区割让德国,自此开始分崩离析。寇德卡就读于布拉格工业大学,并获航空工程学位。直至1967年,他一直在该领域工作;此后专注于摄影。作为一名摄影师,其早期作品主要涉及剧场的阐释,包括一本研究阿尔弗雷德·雅里(Alfred Jarry)《愚比王》(Ubu Roi)的专著以及为杂志《戏剧》(Divadlo)拍摄的大量作品。过去十年间,其作品的主题一直围绕欧洲吉普赛人。1968年,寇德卡离开捷克斯洛伐克;这一年,由于苏联、东德、波兰、匈牙利以及保加利亚的军事入侵,“布拉格之春”爆发。之后,他游历英国、法国、爱尔兰和西班牙。

捷克批评家安娜·法拉(Anna Fárová)指出,在她国家的摄影师通常将摄影的表现作用与其纪实功能视作对立。根据这一观点,摄影的艺术潜力取决于对可辨认的诗意主题给予理想化的解释。另一方面,与主题相关的照片被功利的标准评判,美学价值却被认为与此无关。

在其他地方,上述试图将摄影之作用分为精神与世俗两类的尝试均收效甚微。出于纯粹美学之目的的第一种选择,因其假定关于内容的基本问题已经解决,随后逐渐演变成枯燥乏味的画意摄影。认为内容与形式相互分离的第二种选择,与之伴随的照片常常凋落衰败、模糊不清、粗鄙不堪,仅能借助其标题才能辨别。

诚如法娜所说,寇德卡的照片并不适于以上分类。他喜爱的主题与半个世纪以来新闻摄影所熟悉的主题相近——陌生之地的异国他乡者。并且,他专注于最容易被镜头接近的半公共式街头仪式。然而,他的照片证明其目的并非报道,而是形式与解释。

在此展出的照片选自寇德卡过去十年间最为出色的照片,与其所谓主题并无关联。它们根据风格与精神的一致性联系在一起。这些视觉图像的特征说明寇德卡的作品是对卡蒂埃-布列松作品的回忆,而这些构图是对生活迥异的感受。寇德卡的照片似乎关切原型的仪式、古老的剧场以及亘古不变的寓言。它们的动机可能并非心理学,而是宗教。或许,它们并不描述将我们彼此区分的细微且珍视的差别,而是我们周围的普遍境遇。

1975 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摄影大师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作品精选
Josef Koudelka《国籍可疑者》
Josef Koudelka 谜一样的人物
一张照片除了评价“美丑”,还要怎么去解读?
约瑟夫·寇德卡:吉普赛人
约瑟夫·寇德卡《吉普赛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