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假如历史选择了李自成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黄巢、李自成的失败,都属于流寇的失败(李自成比黄巢好一些),二人都重创了当时的社会,甚至破国都,定国号,为人君,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他们很快一败涂地,原因之一,是没有根据地,然而没有根据地只是流寇思想的一个表现,流寇思想还有很多征兆值得探讨。

什么是根据地思维?

即重视建政,政治高于军事,它要有主张,有定力,有延续,以优越于敌人。

比如,大顺政权的对手是大明,其政治就应该着重于解决明的积弊,获取民心。使人认识到,明的失败不只是军事失败。

诚然,“均田免粮”作为旗号确实可以收买人心(说出了多数人的呼声),但画饼不能充饥,忽悠不能变现,平均主义可以作为主张,但不可能真正实施,如果追随者们不能在游击战中获取利益,义军也不可能凝聚,那么“革命”最终就成了为了自己,失去民意。

在不断胜利过程中,大顺干部们思想已经被腐蚀,于是获取的权力越大,风险越大。所以各位可以理解为什么在解放战争过程中,贯穿着“整风”运动,在解放后,“三反五”和高压反腐反仍然不可或缺。

为什么?

大顺就是因为在胜利过程中放松了自我要求,成为失败的前车之鉴,没能接住时代投来的铁饼。

大顺的兴衰悖论就是:

第一,这个组织的成员一旦失去利益就一盘散沙,所以它只能胜利,却经不起失败。

第二,胜利过程中没有自我建设(告诉自己的干部们将来要做什么),拥有权力后就经不住考验。

其中,第二条经验在近代解放战争中又一次呈现,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立马着手沦陷区的“接收”,大批日伪资产进入官员个人囊中,甚至自相践踏。这说明国民党在抗战中是缺乏自我建设的。

李自成攻占北京,却不知攻占北京的意义,北京地方狭小,不出物产,靠什么成为辽金元明的首都?换句话说,谁来养它帝都的威荣?

其一,是东南方的大运河的财赋。所以历史上东南发展好时,全国其他地方担子也轻,比如康乾时代皇帝们还有闲暇下江南游山玩水。

其二,是燕山以北的军马。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中国需要间歇性强化与北方的联动,无论是旧时代的草原、白山黑水,还是近代以来的苏联、俄罗斯联邦。

大顺的处境是只有西北和中原几省控制区,都是穷弊之地。所以他也只能敲打就在京城的前明官绅。即使这部分所得不用来中饱私囊,对于新生政权也是必要的(义军在别处也是这么干的)。只是这一步还没走完,多尔衮就入关了,正好被逮了个难看的吃相。

再对比历史,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伟人高瞻远瞩,将“辽沈战役”放在最前面打,因为东北不定,平津不稳,东北在别人手里,平津就不安全,从南京角度看,守江必守淮,从北京角度看,守京必守东北。

撤出北京时,大顺政权的历史“欠账”才正式表现出来。显然,李自成轻视了这次失败,高估了自己的翻盘能力,他最终在清军围剿下败了又败,被湖北当地土豪误杀在九宫山。李自成一生被土豪坑过两次,一次在北京,暗通关外的绝不止吴三桂一个人,还包括当地土豪,另一次在九宫山,这次是闯王一个人上山烧香,被误认为土匪,几个锄头下去领了盒饭。

人们总爱猜测,历史换了李自成会好吗?历史无法假设,但历史在流寇个夷狄的二元问题中选中了大清,再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看一看,夷狄或许比流寇好一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析李自成的失败:常见的五个原因非根本,失掉“官”心才是主因
李自成为七万兵马放弃襄阳,大顺军实力壮大却恢复流寇状态
李自成起义为何风评越来越差,他领导的到底是义军,还是流寇
QQ浏览器
李自成洪秀全情况类似,为何洪秀全可以坚持十四年而李自成不行?
李自成进北京后,为何短短42天就失败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