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西莹原创】老家 老井 老妈

我的老家在丹江岸边一个叫岵山铺的小村庄。老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村的一口百年老井,听老辈讲,他们的爷爷甚至更早就已经有了这口老井,这口井位于我们村三个小组交界一个低洼的地方,我家离这口井大约有一里多
虽然住在丹江河边,照理说不缺水,但除了丹江河涨水将井淹没吃河水之外,大家平时吃水却只有这一口老井。虽然在人定胜天的年代,人们也想尽办法,架设一级、二级提灌站,试图将丹江水引上岸来,解决人们吃水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半途而废。
这口老井由三块大青石板铺成三角形井台,井水很深,站在井台上往下看,几乎看不到井水,仅放空桶下去就会感到头晕目眩。这口井平时井水就有好几米深,遇到天旱,井水就更深,每次打水,仅井绳就有十几斤重。从井里打水是个技术活儿,会打水的很快就能把水桶打满,不会打水的不但打不到水,如果井绳系不紧,还会把水桶掉进井里,还得用抓钩等把桶捞上来。
由于水井露天,遇到刮风下雨,枯枝落叶还会落进井里,井水就不那么清澈了,人们把水挑回家,往往要放一段时间才能饮用。隔上几年,井底泥沙多了,村里还会找几个人来淘井,把泥沙等杂物清理一下,我就曾见过人们淘井时,淘上来好多水桶。
移民搬迁前,吃水是家里的头等大事,记忆中,我们每天都要去挑水,因为家里除了做饭洗衣用水,还要养鸡、养猪、养牛等,用水的地方很多。遇到农忙时节,往往天不亮就得去挑水,把家里大缸小盆挑满水再下地干活。挑水很费事,从家里到老井,去时下坡,回时上坡,由于路比较窄,不太好走,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肩挑,挑一担水六七十斤,来回要走二里多地,特别是回时,步步上坡,我在路上最少要歇上两歇才能挑回家。母亲从不让我单独去挑水,总让我和她一起去。到了井边,她不让我靠近井台,更不让我从井里打水,还经常对我说,井深危险,还是我来。每次都是她把水打上来,然后再和我一起挑回家。当时我心里还暗想,我都这么大了,也完全能自己打水了,还把我当孩子呀!可我哪里知道,在母亲眼里,孩子再大,也永远是个孩子,她永远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孩子。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幼稚了。挑水最危险的时候还是在冬天,特别是雨雪天,不但路面光滑,青石板更光滑,经常有人连人带桶滑倒……
后来,村里和城里一样,告别了繁重的挑水时代,用上了自来水,人们终于不用去老井打水了,做饭洗衣也方便了好多。母亲上了年纪,不用再提心吊胆去井里打水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始后,我们再次移民搬迁到了他乡,党和国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非常重视,搬迁后,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不再为吃水发愁了,移民群众生活也越来越好。老家这口养育了人们的百年老井,随着丹江口水库水位的上升,而永远沉入浩渺丹江之中,留在了人们记忆里。
“倦鸟恋旧巢,人老思故乡。”随着年岁渐长,每当夜不能寐之时,老家的那口老井又浮现在脑海中,仿佛又看到母亲拿着长长的井绳,站在大青石板上吃力打水的情景,禁不住潸然泪下……(作者:中共淅川县委办公室  张西莹)

博主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昱:心中有甘泉(散文)
老井
文友主页丨古镇老井
活 井
彭帝握|莲心湖老井
吴新玲:与父亲对饮(外三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