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岁时风情——中国古代风俗诗画展

前言

风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是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是历史积淀下的人文景观。它不仅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风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既包括礼仪、礼节、习俗、习惯等有形的事物,也涵盖了信仰、观念、思想等无形的事物。这些风俗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演变,形成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风俗文化历经千年,依然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承与弘扬,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此同时,众多海外华人依然会过中国传统节日,进而带动全世界的人与中国人一同庆祝。时至今日,许多国家纷纷加入庆祝中国春节的行列。中国的风俗不仅是维系炎黄子孙的纽带,更是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本次展览遴选26件作品,通过四大模块:“春季节俗”“夏季节俗”“秋季节俗”“冬季节俗”带领观者重温四季风俗,感受古人的诗意生活日常。

01

春季节俗

SPRING CUSTOMS

春季是草木萌发的季节,也是众多传统节日纷至沓来的时刻。随着天气变暖,万物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人们以喜悦的心情迎接新年的到来,通过贴对联、放鞭炮、踏青赏春、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共同庆祝,以示对新的一年的憧憬。

春季的主要节日有元日、上元与清明。

01

元日

元日即岁首之日,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春节。古人在这一天有饮屠苏酒、更换桃符、燃放爆竹等习俗。这些传统习俗承载着古人对于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期望。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代 董诰 画开韶集庆(一)图册(八开)之三

万户桃符

纸本设色 23.8x25.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桃符,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辟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清代 金廷标 岁朝图轴

纸本设色 96x65.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描写欢乐庆祝新春的年节景象。孩童手执锣鼓锤,吹奏琉璃喇叭,燃放竹杖嬉戏玩耍于园中。正月燃放爆竹,寓意“报平安”。


庭院遍植天竺,古梅盘踞湖石,点出初冬寒意。汉白玉石栏杆及远处门洞后香妃竹栏杆,隔断出画面的纵深空间。画家描绘人物五官造型写实生动,衣纹用笔劲利。

清代 董诰 饯蜡迎祥图册(八开)之八 吉爆迎韶

纸本设色 23.9x25.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放鞭炮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 “月之元” “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寓意旺气通天,兴隆繁华。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迎祥纳福的美好心愿。

02

立春

立春之日,中国民间向有吃春盘之俗。这种风俗最早可追溯到晋代,“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馈贶。”当时因用五种辛味菜蔬配成,所以又叫“五辛盘”。到了唐朝,这一风俗也传至宫廷,皇帝“以白玉盘盛细生菜颁赐群臣”。

立春

〔唐代〕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

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

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

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

呼儿觅纸一题诗。

清代 黄增 人物册(四)(八开)之一 人物故事一

纸本设色 33.5x4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03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过了元宵节才算真正过完年。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当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曾是古代的情人节。在古代,平常女子是“不出闺门”的,到了元宵节这一天,她们出门观花灯、走百病,寻觅意中人。上元灯会,也就成了中国古代男女邂逅的最佳场景之一。

灯市行

〔宋代〕范成大

吴台今古繁华地,

偏爱元宵灯影戏;

春前腊后天好晴,

已向街头作灯市。

叠玉千丝似鬼工,

剪罗万眼人力穷;

两品争新最先出,

不待三五迎东风。

儿郎种麦荷锄倦,

偷闲也向城中看;

酒垆博簺杂歌呼,

夜夜长如正月半。

灾伤不及什之三,

岁寒民气如春酣;

侬家亦幸荒田少,

始觉城中灯市好。

清代 沈源 高宗御书范成大灯市行图

纸本设色 113×29cm

私人收藏

 《灯市行图》以范成大原诗为题,绘元宵灯市之繁、人物之盛、民俗之新,历历在目,宛然可亲可感。画下部取城内灯市一角,描绘各种灯饰如龙、鱼等,各色人物如士农工商等,均其乐融融,一派祥和之景;上部则取城外空旷之致,绘一带远山、一孔石桥、一座楼宇并一枝灯饰,三人风尘仆仆于桥上赶来,似乎十分急切要参与城中灯市。整幅线条流畅,人物神情动作均极栩栩,其风情堪称一小巧的《清明上河图》。

04

上巳节

上巳节即春浴日,祓(fú)即祓除疾病,清洁身心。禊(xì)为修整、净身,又有驱除灾厄的意思。这天也是文人临水宴饮、吟诗作赋的节日,并会举行曲水流觞游戏,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羲之兰亭雅集,曲水流觞,风雅之极。

上巳洛中寄王九迥

〔唐代〕孟浩然

卜洛成周地,浮杯上巳筵。

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垂柳金堤合,平沙翠幕连。

不知王逸少,何处会群贤。



明代 文徵明 兰亭修禊图 1542年

金笺设色 27cmx14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代 钱穀 兰亭修禊图卷 1560年

纸本设色 24.1x435.6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05

清明节

清明既是春天的一个节气,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寒食野望吟

〔唐代〕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

萧萧暮雨人归去。

祭扫是清明的一项很重要的习俗,却不是唯一的习俗。

宋代 苏轼 寒食帖

纸本墨笔 34cmx119.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与清明节气同时并存的,还有上巳节和寒食节。上巳和寒食这两个节日在时间上常常重叠,寒食和清明又紧紧相连。所以,三个节日在唐代便基本融合在一起,清明节逐渐包容了另两个节日的民俗文化内涵。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包含两首即兴创作的寒食诗。这两首诗诞生于苏轼被贬谪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抒发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深沉感慨。诗中文字苍凉且饱含情感,充分展现了苏轼当时内心的惆怅与孤独。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与境遇下,苏轼挥毫泼墨,以书法形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

长安清明

〔唐代〕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

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

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

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

暗喜风光似昔年。

古时的清明有许多结合扫墓亲近自然,迎接春天的娱乐活动,这其中有踏青游春、祓(fú)禊(xì)、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等。

宋代 赵佶 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绢本设色 51.8cmx148cm

辽宁省博物馆

清代 陈枚、梁诗正

月曼清游图册(十二开) 二月“杨柳荡千”

绢本设色 37cm×31.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是一个悲喜交加的节日,悲的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喜的是能感受这大好春光。

02

夏季节俗

SUMMER CUSTOMS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天气转热,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

人们顺应天时,歇伏养生,划龙舟,挂菖蒲,吃粽子,欣赏夏夜繁星,享受着夏季独有的乐趣。而在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里,人们也如同这些农作物一样,正在经历着自己的生长与收获。

夏季的主要节日有浴佛节、端午节、七夕等。

01

浴佛节

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亦称“佛诞节”、“浴佛”、“灌佛”。佛教传统节日。佛教传说,释迦牟尼生时,有9条龙口吐香水,洗浴佛身。据此,每逢佛诞日,佛教徒便举行浴佛活动。

明代 吴彬 岁华纪胜图册之浴佛图页

纸本设色 29.4x6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02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常见习俗有很多,最广为人知的是划龙舟,还有挂菖蒲、佩香囊、喝雄黄酒、包粽子、立蛋、斗石等。

端阳竞渡

〔明代〕张弼

画鼓红旗送綵舟,

健儿八百竞中流。

谁知有个停桡者,

閒倚江山第一楼。

唐代 李昭道 龙舟竞渡图页

绢本设色 28.5cmx29.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代 佚名 龙舟竞渡图

绢本设色 35.7cm×283.5cm

弗利尔美术馆

清代 徐扬 端阳故事图册(八开)之一 射粉团

绢本设色 20.7cm×18.2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端阳故事图册》由清代画家徐扬绘。全套共八幅,分别描绘了端午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集中表现了各地的风俗习惯。每开均以隶书题写标题:射粉团、赐枭羹、采药草、养鸲鹆、悬艾人、系采丝、裹角黍、观竞渡,并以行书对画作加以注释。


此图册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显示出作者较强的写实功底和乾隆朝宫廷绘画工整清丽的笔墨特点。

第一开:《射粉团》题跋: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清代 徐扬 端阳故事图册(八开)之五 悬艾人

绢本设色 20.7cm×18.2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清代 徐扬 端阳故事图册(八开)之七 裹角黍

绢本设色 20.7cm×18.2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题跋: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

裹角黍便是我们今日常说的包粽子。粽,在古代我国北方人不称为“粽”,而是称为“角黍”。因北方产“黍子”,用菰叶包黍做成牛角状,故称“角黍”。

在端午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用竹叶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制成形状各异的角黍。

03

七夕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七夕为农历七月初七,在夏季或秋季。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七夕

〔宋代〕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已多。

清代 佚名 十二月月令图 七月乞巧

绢本设色 175x9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七月初七,俗称七巧节,大体说来,对闺中妇女的意义比较浓。画幅里的闺中妇女,正设立香案,对月乞巧,细细的好像能听到祝祷的声音。男士们却比较闲散,在敞轩中吹弹作乐。山林里面一片森森夜气,有一两只喜鹊停栖着。在民间传说中,说是牵牛织女,每年只有在七夕见一次面,而渡过银河之时,是由无数的鹊群,首尾相啣,连成的“鹊桥”接引。画中的喜鹊,并不完全是为了点景。

03

秋季节俗

AUTUMN CUSTOMS

秋季的众多传统节日,诸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均紧密围绕辟邪驱鬼的主题展开。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民众会举行各式各样的仪式与习俗,以祈求平安、避免灾祸的降临。同时,人们也通过祭祀、习俗、饮食等方式来适应自然的变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01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此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中元节有感

〔明代〕郭之奇

钹鼓哓哓化楮衣,

人心泉意两凄其。

雨后风前云树色,

晨昏几作晦明吹。

朝团碧叶幽光渺,

夜结青燐暗影窥。

虫沙何日非人变,

猿鹤千年动我思。

布奠倾觞谁氏子,

涓涓哭望想天涯。

尚有精魂殊地隔,

其殁其存家未知。

始知病死何须哭,

死而得祭何足悲。

君看南北纷纷者,

人鬼推迁尽易居。





宋代  龚开 中山出游图卷

纸本墨笔  32.8cm x 169.5cm

弗利尔美术馆

《中山出游图》画民间传说钟馗与小妹出游的故事。描绘了钟馗及小妹,在小鬼的陪同下出游的情景。

02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约在公历的9月至10月初。按照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在中国古代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 十五夜。

十五夜望月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宋代 刘宗古(传)陈清波 瑶台步月图页

绢本设色  25.6cmx26.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页写中秋仕女赏月情景,人物纤秀,风格婉约,景色空蒙。

03

重阳节

重阳节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故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成为重阳活动的两大核心主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明代 吴彬 岁华纪胜图册之登高图页

纸本设色 29.4x6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 佚名 十二月月令图 九月赏菊

绢本设色 175cmx9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重阳的各种习俗如登高、佩茱萸、赏菊饮酒始于汉代,原先是避祸禳灾的迷信成分,随着岁月的流逝,迷信观念渐淡,到唐宋已成文人雅士饮酒、赏菊、登高、赋诗的节日。

此图中所描绘的正是菊花会的情景,船,运送着盆栽,人,从容地赏玩。野外则游人提着酒食,登高抒怀,极目远眺,各种绮丽风光尽收眼底。

04

冬季节俗

WINTER CUSTOMS

在中国,冬季的多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人们表达感恩与敬祖之情的渠道,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媒介。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断追求。时至今日,这些节日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与尊崇,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01

腊八节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前身为古代的腊日,是上古重要的年终祭祀日,起初并没有固定时期,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八粥

〔清代〕王季珠

开锅便喜百蔬香,

差糁清盐不费糖。

团坐朝阳同一啜,

大家存有热心肠。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宋代。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清代 庄援 人物画册(十二开)之十二 雪中访友

绢本设色 37.1x31.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国喝腊八粥的传统,可追溯至千年之前。每年农历腊月初八,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寻常百姓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加盛行。

02

小年

小年,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小年下”“小年节”等。中国南北各地风俗有较大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

小年二首 其一

〔明代〕林光

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

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

数九晴看柳,书空仰羡鸢。

此身吾自有,富贵乃浮烟。

清代 佚名  灶神  纸本设色

浙江大学图书馆

灶神又称灶王爷。在小年这一天,祭灶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在进行祭灶时,除了供奉糖瓜和糕点以示敬意,还需更换灶神的画像。当旧的灶神画像被揭下之时,家家户户会恭敬地“请”回一尊新的灶王像,以此表达对灶神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论语》里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高深玄妙的道理,不如眼前的柴米小事更重要。可见灶神的重要性。

03

除夕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除夕

〔宋代〕郑望之

可是今年老也无,

儿孙次第饮屠苏。

一门骨肉知多少,

日出高时到老夫。

清代 董诰 履端纪丽图册(十开)之七

屠苏欢饮

纸本设色 36.6x3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 董诰 饯蜡迎祥图册(八开)之五

屠苏介寿

纸本设色 23.9x25.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古时汉族风俗于除夕或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故又名岁酒。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

结语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风俗的传播与影响也愈发广泛。中国风俗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节日所蕴含的家庭团圆、感恩祭祖、祈求丰收等文化内涵,通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价值观。在庆祝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国内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也激发了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风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风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也影响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国风俗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弘雅书房

微店上新!

系列文创上新,正是购物时

癸卯

On Sale

阅读时有光

当我们将艺术与阅读结合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以美为媒,推进阅读和美育的深度融合发展,于2023年5月4日举办2023年度“艺术与阅读”美育展览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办,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作为支持单位共推出三场线上与线下形式的艺术展览,吸引了上万人观展:

1、千年宋韵——宋词与宋画的绝美邂逅

2、书藏百“相”——明清古籍小说插图艺术展

3、惟砚作田——中国古代耕读文化艺术展

近日,弘雅书房与浙江摄影出版社合作,推出了与这三场展览相配套的文创本,有了它即刻便能化身国风美少年/美少女。让我们一同跟随文创本中的精美艺术作品与文字,感受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中华绚烂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果你是爱书之人,

或是艺术爱好者,

那么这套文创本,

可以让你感受艺术与阅读的双重魅力,

,不容错过!

OVERFLOW PRODUCT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林嘉琪 ]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夕,没有女孩可以拒绝它的美!
明代仇英工笔画欣赏《人物故事图册》
明代仇英工笔画欣赏《人物故事图册》1
【吴门画派】仇英绘画100幅集赏
山水楼阁图册12幅.清陈枚绘.绢本设色.
明、清代名家画兰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