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故事

中医故事---圣药黄芪因人为佳

      黄芪,补气之圣药,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具有补脾肺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补血活血等功效。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老医生,名叫戴糁,他擅长针灸,谦和厚道,乐于助人,由于救坠崖儿童而死。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尊之曰“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利水消肿、补血活血的草药称为“黄芪”。

     《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唐朝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病情一天比一天重,众医束手无策。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开口说话。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调理,太后便康复了。

      著名学者胡适原本对中医有些偏见,却对黄芪倍加推崇。1920年秋天,胡适因水肿(可能是糖尿病肾病)吃了不少西药,却总不见好,后来幸得民国初期的北京名医陆仲安先生诊治,采用超大剂量的黄芪、党参治疗,其病迅速痊愈。陆仲安非常擅长用黄芪,人称“陆黄芪”。时隔不久,胡适的友人患水肿,肿到两眼都睁不开,又是陆仲安先生重用黄芪等药,不出百日便治好了。从那时起,“洋气”的胡适先生便对中药黄芪青睐有加。中年以后,胡适更是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

      黄芪也是百姓经常用以食疗的中药之一,民间有“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说法。黄芪适合身体衰弱、脉细无力、免疫力低的人食用,煎汤、浸酒、入菜肴等均可。但表实邪盛、阴虚阳亢、感冒及经期不适合吃黄芪。所以,虽然当下黄芪泡茶饮以健身甚为风行,还是建议大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文章来源:健康报      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杨传华

 

 

中医故事---补气生津太子参

     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主产于江苏、安徽、山东、福建省。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

相传,明代的李时珍为出版《本草纲目》,日夜兼程赶到南京,住进一家客店。忽然听见有一位妇女的呻吟声,便问店小二:“隔壁何人患病?”店小二回答说:“是贱内患病,已有几天了。”“有病为何不去求医?”李时珍颇感不解。店小二说:“先生有所不知,我们虽然在此开店,但赚来的钱还不够买一家七口人的柴米油盐……”

     李时珍听了十分同情,便起身随店小二进入内房。李时珍边为店小二的妻子把脉边问:“近来她饮食如何?”店小二说:“好几天没米下锅了,她只能吃一些番薯干,我们是靠孩子挖来的野菜根充饥的。”李时珍走过去拿起一篮野菜根细细看起来,并从中拈了一株菜根,放进嘴里。然后,他对店小二说:“这是一种药,可治你妻子的病,你从哪里采来的?”店小二说:“城外,紫金山上!”李时珍又掏出一锭银子放在桌上说:“天亮后去买些米,把这药先煎给你妻子服用,服了就会好转的。”店小二闻言感激得双膝跪地,连声道谢。

      次日,店小二的妻子服了药,病果然好了。店小二把李时珍带到紫金山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只见那里绿茵如毯,到处都有这种药草。李时珍如获至宝。因为这种药草生长在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周围,所以李时珍就给它取名为“太子参”。

      太子参是补气药中一味清补之品,味甘、微苦,性平,归脾、肺经,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之功效,与人参功用相仿,但以“补肺”见长,特点为益气但不提升,生津但不助湿,扶正但不恋邪,补虚又不峻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太子参有抗疲劳、抗缺氧、抗应激、抗炎、抗衰老、增强免疫力、镇咳、抗菌、抗病毒等作用,临床常用于小儿厌食症、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

      文章来源:健康报   作者:河南省鄢陵县人民医院葛建国

 

 

 

中医故事---橘井泉水香

  在祖国医学的浩瀚词海里,有一个和“杏林”相对应的名词叫“橘井”。一些传统药铺门扉或厅堂贴有“虎守杏林春日暖,龙蟠橘井泉水香”。千百年来,“橘井泉香”和“杏林春暖”相映成趣、熠熠生辉,成为我国古代医药史上脍炙人口的著名典故,亦为赞誉中医药界人士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名句。那么,“橘井”为何作为中国医药界的象征呢?

  “橘井”这个词汇起源于西汉年间的苏耽。相传当年湖南郴州瘴病横行、民不聊生,千村薜荔、万户萧疏。当时,家境贫寒的放牛娃苏耽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处处有心的他在跟随山里郎中采药过程中,发现橘树的树叶具有治疗肺、胃、肝病的功能,便开始用庭院中的井水将之煎熬,然后分文不取地施舍给当地的病人,不想竟然控制住了瘴疫,治好了不少患者,从此坊间乡亲均尊称他为“苏仙”并因此声名远播。

        据晋代葛洪《神仙传·苏仙公》记载,有一年苏耽外出学道,临行前对母亲说:“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来年果有疾疫,远近悉求其母治疗,皆以得井水及橘叶而治愈。这个故事讲的是,苏耽离家前告诉母亲明年天下将要发生伤寒流行疫病,届时应用庭院中的井水煎煮屋檐旁的橘树的树叶,可以救急治病、祛除瘟疫。第二年郴州果然发生了瘟疫,十里八乡的百姓皆向苏母求治。苏母则按照苏耽的嘱咐,用井水煮橘叶救活了无数乡民。自此,“橘井泉香”这一佳话便流传下来,“橘井”就成了医药界的代名词。

        文章来源:健康报 作者: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  卢勇田

 

 

中医故事---辟瘴防疫吴茱萸

       唐朝诗人王维曾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茱萸是一味中药,入药以“吴地”为佳,所以又称吴茱萸。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入肝、脾、胃、肾经,有温中散寒、疏肝理气、降逆止呕、燥湿止痛的功效。凡感受寒邪所引起的各种病症,用它治疗均可获得较好效果。九月九日正值寒秋,用这种热性药物来预防和治疗因寒邪侵袭所致的疾病是很有道理的。

  相传,在汉朝的《西京杂记》上载有:“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方令人长寿。”据南朝《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期,桓景随费长房学道多年。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灾厄,速回家中,令家人各作绛囊,盛吴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其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月初九登高饮菊花酒,妇女佩带吴茱萸,盖始于此。

      吴茱萸到底能否辟邪呢?明代时,浙江淳安县夏中乡一带瘟疫四起,全乡居民皆染病,惟独院内井旁有吴茱萸的鲁姓老药农家安然无恙,得以幸免。1933年春,夏中乡珠塔村又一次发生疫病,来势极凶,转眼20多人丧命。全村居民找到鲁家后裔鲁大良,向他求药医治。鲁大良急用上坞坑的泉水给其饮,村民们饮了泉水后都得以康复,蔓延的疫病也被控制住了。此后,夏中乡一带的村民视此泉水为“神水”。其实,这“神水”是吴茱萸的叶、花、果、根浸泡后渗出来的泉水。由此可见,吴茱萸确有辟邪防疫之功效,古人将它誉为“辟邪果”、“ 辟邪翁”,并非溢美之词。

      文章来源:健康报  作者:江西省彭泽县中医院 刘国应

 

 

中医故事---白芷治头痛

     《本草汇言》曰:“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致毛窍,而利泄邪气。”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胃、大肠经,功可祛风解表、散寒止痛等,对于头痛、牙痛及风湿痹痛等具有较好的疗效。关于白芷,还有一段民间传说。

  相传苏州有一位李秀才,家境虽然贫寒,但仍埋头苦读诗书,可谓废寝忘食。时间一久,他经常头痛目眩。一日傍晚,头昏脑胀的李秀才外出散心,行至屋后山中,正欲赋诗,忽闻一阵嘈杂声,李秀才循声搜寻,发现前方有一只老鹰正在捕食白兔。眼看那只遍体鳞伤的白兔敌不过老鹰,李秀才拾起一根竹杆向老鹰打去,老鹰弃兔而逃。

  李秀才救下白兔,带回家中细心为它包扎伤口。白兔为报救命之恩,临别前交待李秀才,日后若有难事,只需在后山连呼三声:“白兔仙女”,并道出情由,白兔仙女定予帮助,但不可违例。  

  白兔仙女走后不过几日,李秀才又头痛发作,实在难忍。他想起白兔,赶忙跑至后山连呼三声:“白兔仙女”,片刻之后,又急呼数声,却不见白兔踪影,只好回到家中暗自叹息。

     次日,一位老郎中踏入门来,从药囊中取出三粒药丸,嘱其连服三天。李秀才问:“此乃何药?汝是何人?”郎中只答:“白芷一味,以清汤咽下。”便拂袖而去。是夜,李秀才从梦中得知,因违例呼唤,错过了与白兔仙女结为夫妻的良机。秀才后悔不已,为感念白兔仙女,遵嘱服药,药到病除,此后更加发愤读书。

       文章来源:健康报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张 健

 

 

中医文化:青灯黄卷与信口雌黄

    成语中的青灯黄卷与信口雌黄都与古书有关,又分别与两味中药有关。

    青灯黄卷,本指光线青荧的油灯和纸张泛黄的书卷,常借指清苦勤勉的攻读生活。如宋代陆游《剑南诗篇·客愁》:“苍颜白发入衰境,黄卷青灯空苦心。”元代叶颙《书舍寒灯》:“青灯黄卷伴更长,花落银釭午夜香。”古书本来抄写或刻印在白色宣纸上,为什么称为黄卷呢?这是因为古书常遭虫咬而损坏,古人为了防止虫蛀,常以中药黄檗汁浸染纸张,然后用以抄书或印书。以黄檗汁染纸的工艺称“入黄”(又作“入潢”“染黄”),贾思勰《齐民要术》就有“染潢及治书法”一节,详细叙述了用黄檗汁染书的方法。入黄后纸张颜色发黄,称“黄纸”,以之抄写的书称“黄卷”。黄檗,今作“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是一味常用中药。

     在雕版印刷之前,古书主要靠抄写,如果不慎写错了怎么办呢?古人常用雌黄磨汁涂抹后重写。雌黄,又名鸡冠石,橙黄色,半透明,既是中药,也可用作颜料。以雌黄改正书写错误,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即有记载:“雌黄治书法:先于青硬石上水磨雌黄令熟,曝干;更于瓷碗中研令极热,曝干;又于瓷碗中研令极熟。乃融好胶清和于铁杵臼中,熟捣,丸如黑丸,阴干。以水研而治书,永不剥落。”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惟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

     后来“雌黄”便有“改正,驳正”之义。若有人对古书妄加改易或对说过的话随意更改,常被讥讽为“信口雌黄”或“口中雌黄”。

     信口雌黄最早见于《晋书·王衍传》:“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王衍是西晋人,有名的清谈家。他喜欢老庄学说,每天谈的多半是老庄玄理。但是往往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质疑,他也满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随口更改。于是时人说他是“口中雌黄”。宋代周密《齐东野语·著书》:“近世诸公,多作考异、证误、纠缪等书,以雌黄前辈。”因此,对待前人留下来的文字,应采取慎重的态度,正如《颜氏家训》所言:“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实子  山东中医药大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草传奇故事
上热下寒一补就上火,李时珍仅用1味药外敷
biangbiang面——你认识这个字吗
每日鉴赏|中华谜语:店小二巧破字谜
李时珍名方 黄芪配一物 肺结节看一个好一个
李时珍名方!黄芪配麦冬,结节看一个好一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