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中医这样学

医之道,深微妙,关性命,任非小,学其理,悟其道,通古今,明始昭。

传统中医之道理

《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恩格斯说“生命是整个自然界的结果”,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五味是自然界直接供给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离不开大自然,也必然要受自然的制约。《素问·六微旨大论》:“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人处于天地“气交”之中,势必会受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因此人就要顺应阴阳四时的变化,要顺应五运六气的变化,要顺应地理环境的变化,要顺应周围人际关系的变化,要顺应自己五脏六腑经络等各方面,要顺应自然之道之性,而不是逆天。《灵枢·本神篇》概括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中医之道其实就是研究天地宇宙与人体的四维空间关系。中医是一个关系学,就是人和天地阴阳的关系,空间四时的关系,人体自身五脏六腑经络俞府等的关系,以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要把这四者结合起来,就是中医的道。中医之道理与大道之理完全相同,因此研究中医之理必须要研究大道。道德本体,一炁二元四质八卦,显藏者象,对待者数,主宰者理,流行者炁,阴阳合炁,一炁化三,精气与神,升降出入,气血津液,四象更替,五行运转,六气分经,七曜悬朗,九宫八风,十方圆融。

道不通理不明则识不清,识不清则临证犹疑。徐氏言,“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诸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古人云:“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临床中症状是千变万化,都离不开天、地、时、人体、心灵……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就比如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 ,答案很简单,计算的过程倒是很复杂。因此在变易的真相当中寻出不易之理,用最简易的方法来解决,这就是中医的三易。读《易经》可以明天下之理,中医最能体现在变易之象中观其不易之理,用简易之法解决,此为医宗之正经,千古一致。这就是中医的道、理、法、术,这就是中医的道理——中医的道是天之道,资其化源,抑其运气,补不足而损有余……观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道理法方药之次第

我们学习中医,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道是最高层次,道不通则理不明,理是第一位的,法是第二位,方是第三位,药是第四位。道理最重要,理最后要靠立法处方用药,理法是要靠方药来解决的,靠方药来体现的,靠方药来实践的。真正的中医人,理法方药都要用心学,一以贯之。

十年成药,百年成方,千年成法,万年成理。医理是万年不变的,法是千年不易的,一个方没有经过百年的验证是行而不远的,对于药的体会没有几十年是根本达不到的。

现在学中医,有一个怪现象,就想着今天学,明天就能用,后天就成为大师级的中医人。如果这么学医,只会把别人引入到歧途上去,误己害人。道通、理明则识清对于中医需要很长时间去体会,你没得到真传,没得到真正的中医的真谛不要轻易地去说。

我的经历及体会

学习《伤寒杂病论》才知六气之盛哀

我刚开始行医时,特别羡慕当地几个名老中医。每天病人络绎不绝,四街八巷的患者蜂拥而至。我当时就想,我能否成为这样的医生呢?我就把他们给病人开的方抄到本子上,想着集存多了我也和他们一样是名医了!

七三年入伍以后,买了医林改错、血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岳美中、蒲辅周、赵炳南……经验集。看的废寝忘食,如痴入迷,妄想背会成名医……。直到幸遇恩师郭立严,才初识中医的理、法、方、药、针……。

 但跟师时日苦短,那个年代又不能讲道,致使我在中医之路徘徊多年。八十年代我苦研中西医结合之术,九十年代我沉迷火神之学,二十世纪之初我进入伤寒经方,初学六经辨证,继之方证对应,后习三部六病寒温统一……学习《伤寒杂病论》,我收有许多个版本,最使我受益的是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许多人认为这本书是一本伪书,书伪理不伪,你用了就知道,里面的理、法、方、药一以贯之。注本我推荐黄竹斋先生的《伤寒杂病论会通》这本书,黄竹斋先生用毕生的经历,校订、编纂、整理,把各个注家进行筛选,完整地成书。它是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为蓝本,同时结合宋本、湘古本的东西整理而成的。成无己,张志聪,黄元御,阎均天……也要读。我们往往是贪看天边月,丢却手中珠。想成为真正的中医传承人,我认为最实用的莫过于《伤寒杂病论》。研究《伤寒杂病论》之后,我觉得许多困惑的问题还是没得到解决,二零一一我在互联网上用了两年时间找到了分别三十八年的恩师,千里相会寒暄之后,师问:你现在作什么工作?我答:坐诊,带了几个弟子。师问:你教他们什么?我答:理法方药而已。师问:四十年了,你还理法方药?我羞愧的说,我不知道。师曰:道是悟出来的,悟要读经书!从那时我去研读了《易经》、道德经、《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研读过程中我时而清晰,时而迷惑,经过了不知道多少的迷惑和若有所思,若有所想,觉得年过花甲才刚入中医之门,才知中医之道其实就是研究天地宇宙与人体的四维空间关系,才学五运六气……时长哀叹时不我于,老大图悲伤呀!随立志传承,让有志传统中医的年青人从我现在认识起歩,少走数十年弯路,心才梢慰!

学李东垣内外伤惑変,始明神机虚实之所起

那几年《伤寒杂病论》的许多方子给我莫大的成就感,临床中大多数的疾病都可解决。当面对许多慢性疾病、内伤杂病时,用伤寒的方子来解决就会觉得有些地方不是那么理想。这时我就又到了一个瓶颈,直到我读了高建忠老师的从张仲景到李东垣一书才霍然醒悟,然后想到了古人说的内伤法东垣。我才开始研究李东垣的内伤式法。

刚开始看不懂,用久了经方的量,不明白药量那么小怎么能治病?直到我读了田合禄的五运六气解读脾胃论,才知道他最核心的东西是《藏气法时论》那张升降浮沉的那张图,气味的那个图。他所有的东西它都是按照阴阳四时来调整的,它是法天地阴阳四时的。

 现在常见体型偏胖的病人,脸色萎黄,腹部丰满,是来看胃的,脖子不舒服,腰酸腿沉,胸胁也胀满,小便不利,大便粘腻不爽,体困乏力,口苦渴不喜饮……,舌苔黄白相间,舌尖红,舌体胖大,舌苔前裂,后腻。按痞证用黄连、黄芩、半夏、干姜、人参、大枣、甘草,有效而不愈的,这些病人是胃脘不适来的,同时还有多的夹杂证。病脉症并治,还要形气神同调。这是一个升阳益胃汤患者的体型、体貌以及症状:身材偏胖,肚子虚满,用黄芪,舌尖有芒刺红,用黄连,脊背痛从太阳而治,用羌独活,胃脘不舒、乏力倦怠,四肢不舒,舌苔中下厚腻,这就是六君子汤;两胁胀痛,用柴胡、白芍;头晕用泽泻汤,腹痛、腹泻用痛泻要方。升阳益胃汤方子一共十四味药。它讲是肺之脾胃虚,何为肺之脾胃虚呢?中焦脾胃不和,就是半夏泻心汤的证。把黄连、干姜去了,换成生姜、柴胡和白芍,它由泄胆火变成了疏肝气,从外感式法变成内伤式法。这个方子就是根据半夏泻心汤、补中益气汤、泽泻汤…化裁出来的。

李东垣对于《伤寒杂病论》是深有研究,遇到了《伤寒杂病论》的方子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他发现是神机的病变导致的,而非外感。它不是气立导致的神机的病变,而是由神机导致的气立的病变。所谓的来路和去路正好相反,换句话说,外感引起的内伤问题用外感式法效果比较快,由内伤导致的外感疾病用内伤式法效果就比较好。因为它的生发有一个先后主次的关系。

东垣四时调神之法,故用药轻灵疏动,气机扭转,调人体脏腑之神机。仲景是经方家,用重剂经方解决天地气立之偏胜。二者一个从内到外,一个从外到内,本质没有区别,只是路径不一样,一个从气立到神机,一个从神机到气立。文臣主和而安内,武将主战御外乱……法不同而道则一也!

 读过几遍黄元御才知土枢四象之理,李、黄都从中焦论治,李升肝脾之阳,黄降肺胃之阴,均为医道之一时之杰人!刚读陈无择医书,先对五运方不嗤以鼻,几年下来,运用后始知《素问·六节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的从事中医门槛定的英明!再读陈士铎外经微言,辨证录,惊叹他对阴阴五行的运用已到出神入化之境!他治腰疼不用仲景、深师肾着汤这些个药,他用了山药、白术各三两,就是各九十克。少则这两味,多则还会加芡实、薏米、杜仲等。他有很多的方子,轻腰汤、转腰汤等,用的药不一样,但是理、法是相同的。理、法很重要,理来指导具体的用方。但是他的法和仲景、深师的法是一样的。再如,膝关节疼痛或者鹤膝风的病人。古人分为水鹤膝与鹤膝风两类,水鹤膝里是有积液,鹤膝风没有积液有肿大。张仲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来,陈士铎会用蒸膝汤、散膝汤,孙思邈用独活寄生汤,鲍相璈会用四神煎,王洪绪主用阳和汤……

我们看病时要四维辨证,不但要会看病,也要会看人,更要会看天!一个甲子六十年,司天在泉有主管。现今太阳系内,天时之气原是风木司天相火在泉之大气候;司天主前三十年(1984--2014年)在泉主后三十年(2014---2044年)。这几十年要多看叶天士,叶师的医学成就在《温热论》。1624年到1684年为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主令,1684年到1744年为第七十四甲子少阴君火阳明燥金主令。可以看出叶天士一生行医都是在火燥之气盛行之时代。明乎此,再去读《温热论》与《临症指南》,将更易融会于心。风火之气盛行,又以厥阴风木为主。“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肝气易盛肝血易亏是当前民病的大趋势---这是铁定的。因“子易盗母气”“肝肾同源(乙癸同源之旨)”“滋肾即是养肝之法”的理论,故将肝肾并重。又因木克土之传化,党参,白术,石斛,偶或神曲,陈皮亦在考虑之中,亦符合仲圣“肝病传脾先实脾”之旨(实亦是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旨);又因木能侮金,助金平木之麦冬,枇杷叶,天花粉,五味子等常被选用;又因木能生火,肝血不足累及心血亦亏,枣仁,萸肉,柏子仁,桑叶等亦常被选用---并活血凉血之赤芍,丹皮,藕节等;又或直清肝经之火,菊花,青蒿,栀子等,又或肝气左路过升,用赭石,竹沥,牛膝,偶或车前子从右路顺降以治之。活法在人,原不能以四物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等拘泥之。(2044年—3004)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应尊刘河间、张锡纯……而师之。每位医家的心法都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学医之人所处年代不同要有所选择地阅读前人著作。

学中医要博览多悟,兼收并取

《伤寒杂病论》阴柔的药物很少用,但是《金匮要略》肾气丸重用熟地,说明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学了崔氏八味丸。地八山山四,丹泽茯苓三。张景岳调整变成左、右归丸,张景岳、陈士铎把熟地用到了极致,郑钦安把附子用到了顶峰,东垣善用风升助补中,锡纯以善用石膏而出名,胡老喜用柴胡而成名……因此我们学医时要兼收并取,择其善者而从之,每个医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来的来评价。因此我们学习伤寒,对面是温病;学习温补,另一面就是滋阴;看到外感,对面是内伤……只有这样兼收并取,才能把整个的中医学好。你成为某个流派或者学派是学中医大忌,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站在空中才能识全貌,所以我们讨论病例时,应该怀的思路都是有来源的,你这条路通,别人有可能那条路也是通的。有时初学者也会看到一个老道的中医看不到的东西,一个老道的中医也有可能忽略一些细节,可能也犯很严重的错误。

  古人说医生司命,因此要尽可能的多学几家东西,多一些方法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才能把自己的水平越提越高,把理法方药一以贯之,把道、法、术贯彻到底。真正学好中医,一定要深入到传统文化的行列中。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不深刻,要想学会中医是挺难的,要达到一种境界更难。通过治疗患者的疾病,体悟宇宙人生的真谛,这才是医道。


冯门中医工作室师训:慧心治病,良心做人,疗效至上,医德永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传一刻第47期:马新童-中医之医法圆通
为什么说郑卢医学是最传统的医学?
重新学习伤寒论
郑钦安医书阐释[随想]
[转载]了无谈如何学习中医学
《伤寒杂病论》与五运六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