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腹水(脐疗)47方

新鲜葱白10根,芒硝10克。共捣成泥。敷神阙穴,上盖塑料薄膜及纱布,用橡皮膏固定,1日1次。又,敷药前宜先用酒精棉球擦净脐部污垢,以利药物吸收;天冷时宜将葱白合剂加温后再敷。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
注:臌胀即腹部臌胀如鼓,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腹水”。肝硬化、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等病,易形成腹水。此外,腹水尚有因心脏或肾脏疾病所致者。

1方(泻北敷剂)

【药物】巴豆120克,轻粉6克,硫黄6克。

【制法】巴豆(去壳不去油)、轻粉、硫黄共研细末,做成饼状,置入特制的布袋内(可用纱布),布袋呈方形,长12厘米,宽12厘米。

【用法】敷神阙穴。先用酒精局部消毒,再盖一层薄干棉球,然后将布袋敷上,绷带固定(不可让药物直接接触皮肤)。一般敷药2天内,脐周起小水泡(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特异感),可用龙胆紫外涂,扑上滑石粉。用于肝硬化腹水,疗效满意。

【验案】患者,男,46岁,农民。主诉:在两个月前,腹部膨大,阴茎及两大腿足跗俱肿。诊见:腹大如箕,纳少神疲,稍动则气急,小溲短赤,大便溏薄,脉濡滑,重按无力,舌质紫,苔白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予外敷泻北敷剂,24小时后尿量排出3000余毫升,腹围由102厘米缩小至100.5厘米,体重减轻2.5公斤。连敷10日,体重腹围均达正常(体重由75公斤减至61公斤,腹围86厘米),饮食剧增(每日达1公斤),已如常人,后投以软坚破积之剂,痊愈出院。

【出处】《江苏中医》。

【备注】此方即《古今医鉴》之导水饼,《种福堂公选良方》也有记载(巴豆用量为12克,余同),其日:“上研末,做成饼,先以新棉一片铺脐上,次以药饼当脐按之,外以帛缚之,如人行五六里自然泻下,候五六次除药饼,以温粥补之。久患者,隔日方取去药饼。一饼可救二十人,其效如神,愈后忌饮凉水。”又《理瀹骈文》称此方为“铺脐药饼”。

2方(葱白合剂)

【药物】新鲜葱白10根,芒硝10克。

【制法】共捣成泥。

【用法】敷神阙穴,上盖塑料薄膜及纱布,用橡皮膏固定,1日1次。又,敷药前宜先用酒精棉球擦净脐部污垢,以利药物吸收;天冷时宜将葱白合剂加温后再敷。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

【疗效】治疗42例由于胃肠功能紊乱、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腹水,14例腹胀消失,尿量明显增加;26例自觉腹胀减轻,尿量增加。以上40例均在敷后半小时至4小时后生效。2例无效。

【验案】患者,男,61岁,1984年11月24日入院。咳嗽咯痰多年,近因感受风寒,气喘胸闷,不得平卧,心悸,下肢浮肿,尿少,体检肝肿剑突下5厘米,肋下3厘米,质中有压痛,腹胀有移动性浊音,舌质紫黯,苔薄白腻,脉沉弦细涩。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肺气肿,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证属阴寒水气凌心射肺,予葱白合剂敷神阙穴,1小时后腹胀开始减轻,当夜能平卧,24小时尿量达2400毫升,体检肝剑突下4厘米,肋下2厘米,压痛减轻。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3方

【药物】马蹄草适量(加麝香少许更佳)。

【制法】捣烂。

【用法】敷脐。

【疗效】治疗2例晚期癌症(胰头癌、肝癌各1例)腹水少尿,其腹胀如鼓病例,利尿消肿迅捷,疗效颇佳。

【验案】患者,男,66岁,于1984年4月25日入院。有肝炎病史。消瘦,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怒张,肝肋下2厘米,剑突下4厘米,表面结节感,压痛(+),脾肋下4厘米,腹水征(+)。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经支持、西药利尿治疗效果差,腹胀日甚,尿量24小时低于400毫升,肌酐和尿素氮明显升高。后用马蹄草敷脐,尿量增加到1000毫升以上,肌酐、尿素氮降到正常。

【出处】《四川中医》(12):14,1989。

4方

【药物】大蒜30克,葱30根。

【制法】在砂锅内熬去渣,再熬成膏摊布上。

【用法】贴肚脐,1日1换。用于气臌。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5方

【药物】皂角7个。

【制法】研为细末,用蜂蜜调成糊膏状。

【用法】贴肚脐。用于气臌胀。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6方

【药物】吴茱萸15克。

【制法】研末,炒热。

【用法】敷肚跻。

【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

7方

【药物】甘遂、巴霜、木香各适量。

【制法】研细末。

【用法】填肪内。用于实服。

【出处】《理渝骈文》。

8方(解胀敷肪方)

【药物】甘遂、雄黄各3克,田螺l克,麝香0.03克。

【制法】甘遂、雄黄研细末,与田螺共捣成饼状。

【用法】先将麝香放肪内,再将药饼放肪上,以物覆之束好,待小便大通去之。重者用此相兼,小便大通,病即解矣。治一切服胀、肚饱、发虚。

【出处】《种福堂公选良方》《理渝骈文》《鲜溪外治方选》。

9方

【药物】红商陆根适量。

【岩lj法】扭钞兰。

【用法】贴肪上,以布缚定。用于水服胀。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0方

【药物】荠芋(荔枝草)适量。

【制法】全草捣烂。

【用法】敷肚脐。用于水肿腹胀。

【出处】《广西药物志》。

11方

【药物】轻粉31克,净硫黄12克,巴豆霜12克。

【制法】共为细末。

【用法】用药棉少许盖于脐部,将以上药面敷上,先用纸盖以药面,用绷带束好,经过3小时后,大便发现泻下后即去药。用于单腹胀。

【出处】江苏《中医秘方选编》。

12方

【药物】甘遂适量。

【制法】捣碎。

【用法】敷脐。用于腹水病人体弱,不胜逐水攻下剂者。

【出处】《中医杂志》。

13方

【药物】芒硝60克、大葱120克(连根带叶用,不可用水洗)。

【制法】共捣烂如泥状,用纱布包好,放锅内慢火烘热。

【用法】敷于脐下将肚脐盖住,再温熨上面,觉腹内气转动为度。用后臌胀松,腹痛止,大小便通利为有效,如未见效,可继续用。用于腹胀如鼓,内有积水,大小便不通。

【出处】《经效简易百方录》。

【备注】本方可与2方“葱白合剂”合参使用。

14方

【药物】田螺1个,葱头0.3克,麝香0.2克。

【制法】共捣烂。

【用法】填于脐内,上用帕束定,过一宿,以利为度。用于单腹胀。

【出处】《滇南本草》。

15方

【药物】大蒜头、车前草各15克。

【制法】捣烂成泥状。

【用法】敷脐上,1日1换。用于气水臌。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6方

【药物】酱瓣草适量,麝香少许。

【制法】捣烂。

【用法】贴脐眼。用于水臌。

【出处】《采药书》。

17方

【药物】巴豆13克,水银6克,硫黄3克。

【制法】共捣成饼。

【用法】放在脐眼下面,用棉花纱布扎好,1小时后,水从小便下。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备注】宜与第1方合参。

18方

【药物】鲜石螺(去壳)2~3只,食盐3茶匙。

【制法】捣烂和匀,摊于9x9(厘米)的玻璃纸上。

【用法】敷于脐上,外以纱布覆盖,每日1次,以腹水消失为度。用于肾性腹水。

【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

19方

【药物】阿魏、棚砂各31克。

【制法】共为细末,用白酒适量调匀。

【用法】敷患者胳上,外用纱布束住。用于肝硬化腹水。

【出处】湖南《中医单方验方》。

20方

【药物】土狗子(去足)7只,甘遂末、大黄末各3克。

【制法】捣烂和匀。

【用法】放肪上,外以布扎,3日1换,连用3日。用于肝硬化腹水。

【出处】江苏《祖国医学采风录》。

臌胀(腹水)脐疗方二
白芥子30克,公丁香10克,肉桂10克,白胡椒30克。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备用。取药粉适量,用醋调成膏,纱布包裹,压成饼状,敷神阙穴。上盖塑料薄膜、纱布,胶布固定。1日换药1次,连敷数天。
21方

【药物】巴豆120克,轻粉6克,硫黄粉3克。

【制法】巴豆(去壳不去油)同轻粉共研细末,和入硫黄粉调匀,做成饼状,放入布袋内,可用纱布,12x12(厘米)大小。

【用法】先将神阙穴用75%酒精消毒,用一层薄脱脂棉盖在肪上,然后再敷上盛药布袋,贴上胶布或用绷带缚好,不得移动,勿使靠近皮肤。敷药后2天内,跻周可出现丘疹或小水泡,可用龙胆紫外涂,再扑上滑石粉。用于肝硬化腹水。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22方

【药物】商陆1000~2000克,鲜姜2小片。

【制法】粉碎,过100目筛,另取鲜姜两小片捣烂如泥,用时取1~1.5克商陆粉和鲜姜泥加适量水调成糊状。

【用法】敷满跻部固定,每日更换1~2次,7天为1疗程。用于肝硬化腹水。

【出处】《赤脚医生杂志》。

【备注】宜与第9方合参。

23方

【药物】大蒜10~15克(煨熟),田螺4个(去壳),车前子或草10克。

【制法】车前子或草,研为细末,过筛;然后,和大蒜、田螺肉,共捣融,纱布包裹,压成饼状。

【用法】敷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24方

【药物】白芥子30克,公丁香10克,肉桂10克,白胡椒30克。

【制法】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备用。

【用法】取药粉适量,用醋调成膏,纱布包裹,压成饼状,敷神阙穴。上盖塑料薄膜、纱布,胶布固定。1日换药1次,连敷数天。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25方

【药物】豆豉、生姜皮、韭菜根、大葱、红糖各等份。

【制法】前3味药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再和大葱、红糖共捣一起,纱布包裹。

【用法】敷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1日换1次。

【出处】《俞穴敷药疗法》。

26方

【药物】大戟、甘遂、沉香、肉豆蔻、广木香各12克。

【制法】烘干,共研为细末,用酒250毫升和匀,装入猪膀胱内,放在神阙穴上,外盖塑料薄膜,用宽布带前后缚住。药酒干了,再换1料。

【疗效】治腹水10例(肝硬化腹水8例,原因不明者2例),随访6例,腹水完全消失2例,消失2/3者4例。敷药后3》4天小便显著增多,5》6天再换1料。一般两料,腹水基本消失。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27方

【药物】鲜葡萄根、鲜芦根各30克,大葱少许。

【制法】共捣烂,纱布包裹,压成饼状。

【用法】敷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28方

【药物】栀子10克,冰片6克,鲜生姜、大葱适量。

【制法】将栀子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加冰片调匀,再研一遍,加适量鲜生姜、大葱共捣一起,鸡蛋清调为糊状。

【用法】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

29方

【药物】川椒100克,炙鳖甲、三棱、莪术、阿魏各15克。

【制法】共研为细末,过筛,白酒调成膏,纱布包裹。

【用法】敷神阙穴,外加热敷。肝脾肿大者,再敷肝脾区,加热水袋熨之,1次30分钟,1日2~3次。热敷毕,药膏外盖纱布,胶布固定,1~2日换药1次。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30方

【药物】腰黄53克,硐砂18克,炉甘石17克,淡牙硝21克,冰片23克,麝香8克。

【制法】共研为极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用0.6克,纳入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5~7天换药1次,逐水之力甚强。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31方

【药物】大戟、甘遂、芫花(均用醋制)。

【制法】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装瓶贮备。

【用法】先清洗跻部,候干,纳入药粉2-3克,再用海藻醋熬膏覆盖之,外盖纱布,胶布固定。另外用甘草10克,不时口嚼之。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32方(十鼓取水膏)

【药物】大戟、甘遂、芫花、二丑、麻黄、乌梅、胡芦巴、苹芳子、细辛、汉防己、核椰、海蛉、生姜皮、缕姑各等份。

【制法】麻油熬,黄丹收膏,摊于牛皮纸上。(参阅科药的制法)

【用法】贴神阙穴。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此源于《理渝骈文》“十鼓取水认”:“人戟膀胱水,甘遂肝水,麻黄肤水,乌梅腹水,胡芦巴胃水,萃芳心水,苀化通月水,黑丑肾兼遍身水,细辛气水,汉防己胃水,棕椰血水,海始肺水,陈皮刀水,朵皮肠水,生姜,土狗,视症倍用君药,油丹熬贴,外加敷药。”可参。又,土狗即蛂蚋。

33方

【药物】茴香60克,广木香18克,八角18克,吴萸36克。

【制法】共为细末,装瓶密封备用。

【用法】取9克加热开水调成糊状,均匀铺于纱布上,药厚度约0.1厘米,使成2x2寸的药膏布,趁热敷于患儿脐部,冷后上面可加热水袋。一般敷后约10分钟,即可放屁或解出大小便,臌胀症状缓解,可继续敷至症状完全消失为止。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臌胀。

【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

34方

【药物】空心菜(即蕹菜)、红苕叶各250克。

【制法】捣绒。

【用法】敷肚脐部,1~2小时即可排尿。用于腹水。

【出处】《贵州草药》。

35方(麝白散)

【药物】白芥子30粒,白胡椒15克,麝香0.9克。

【制法】前2味药研细,取1/3,加麝香0.3克混匀,用蒸馈水调成膏状。

【用法】放入跻内,纱布覆盖,胶布固定,10天换药1次,3次为l疗程,间歇1周再行1疗程,一般2疗程即可。用于各种腹水。

【疗效】此为祖传效方,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水均有效,尤其对肝性腹水和肾性腹水疗效较著,对结核性和癌性腹水亦有利水作用。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

36方

【药物】甘遂、大戟、缕姑、车前子、黑白丑、芫花各适量。

【制法】研为细末。

【用法】放跻上,并贴以膏药。用于中虚湿热之服胀。

【出处】《周小农医案》。

37方

【药物】硫黄10克,水银3克。

【制法】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膏。

【用法】贴跻上,治服胀甚效。

【出处】《燕医传薪录》。

38方

【药物】皮硝60克,肉桂6克。

【制法】肉桂研成粉,与皮硝和匀。

【用法】敷脐。用于肝硬化腹水,对减少腹水有一定效果。

【出处】《大众中医药》。

39方(秘传单腹胀膏)

【药物】原醋720克,青葱720克,轻粉6克,铅粉60克。

【制法】将葱置醋中共熬浓汁去渣,再下轻粉、铅粉,用竹和入。

【用法】以布量腹摊之,中留一孔对脐上,露出脐眼,贴一周时即去之。用于单腹胀。

【出处】《中国膏药学》。

40方(复方猫眼草膏)

【药物】鲜猫眼草1650克,鲜萱草根1650克,鲜大葱1650克。

【制法】置锅内,加水20—30公斤,加热煮沸,当药液熬至2000—2500毫升时,用纱布挤压除渣,药液继续浓缩至稠膏状(以拔丝为度)即得。

【用法】将本膏趁热摊于布上(如小盆口大),敷于以脐为中心的腹部。一般贴敷1~3个月,或直至膏药脱落。用于肝硬化腹水。

【疗效】治肝硬化腹水7例,痊愈4例,好转2例。一般1剂即可,如需再贴敷第2剂,可间隔1~2周。

【验案】患者,男,59岁。1959年患肝硬化腹水,先后住院5~6年,抽放腹水15次,肝昏迷3次,曾用多种疗法,效果不显。千1965年5月改用上方治疗后,局部发痒,周围皮肤发红,起小泡,大小便次数及排出量明显增多,7天后,腹水及全身性水肿基本消失,食欲增加,体力渐复,6个月后,能做一般劳动。1974年肝功复查,黄疽指数5单位,谷丙转氨酶20单位,患者情况良好。

【出处】《山东中草药验方选》。

膨胀(腹水)脐疗方三
甘遂、大戟、商陆各9克,冰片3克。前3味药研细末,加入冰片,水调成糊膏状。敷跻。用于各种腹水。
41方

【药物】甘遂、大戟、商陆各9克,冰片3克。

【制法】前3味药研细末,加入冰片,水调成糊膏状。

【用法】敷跻。用于各种腹水。

【疗效】用本方配合小剂量西药利尿,治疗部分顽固性肝硬化腹水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腹水,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出处】《群众医药》。

42方

【药物】甘遂、连头葱白各适量。

【制法】甘遂研为细末,与葱白同捣烂。

【用法】敷跻部。用于肝硬化腹水。

【出处】《赤脚医生杂志》。

43方

【药物】栀子7个,冰片6克,鲜姜、飞罗白面各120克,鸡子清5个。

【制法】先将栀子研面,再将鲜姜捣烂,后把飞罗面和冰片、栀子共研,用鸡子清调匀装入白布袋内。

【用法】敷在肚脐上,经3~4小时后,即可利尿。用于腹水及下肢肿,有指压痕者。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44方

【药物】甘遂末6克,肉桂9克,车前草30克,大蒜头1枚,葱白1根。

【制法】捣成末,加水调。

【用法】敷脐部热熨,每日更换1次,5天为1疗程。用于肝硬化腹水,对顽固性腹水久治不退者,可助汤剂,共奏其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45方

【药物】鲜猪腰子1/2个,沙姜粉(山奈)、紫草茸、海蛤壳粉等适量。

【制法】将猪腰子绞碎(最好用绞肉机)与中药混合为糊状。

【用法】敷于脐部,外盖纱布固定,3小时后取出。

【疗效】共观察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34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1个月。并发症肝癌5例,尿毒症4例(肝昏期),肾萎缩1例。治疗结果:16例患者中,11例治疗2次后腹水、水肿消失或减轻,尿量较多,腹围缩小,属有效。4例合并尿毒症及l例合并肾萎缩者无效。一般用1~2日(可上、下午各1次),水肿即消退。

【出处】《新中医》。

46方(消水丹)

【药物】甘遂4克,大戟4克,硫黄4克,轻粉2克,木香2克,葱白适量。

【制法】前5味分别研细,将葱白捣泥,与上述药物调成膏状。

【用法】脐部常规消毒后置绸布一块,把药膏捏成直径约5厘米的圆饼敷于其上,外以胶布覆盖固定,6~8小时后除去药膏,1次/2天,至腹水消失为止。少数病人应用后脐部皮肤发红或起泡(极少数),可用生姜涂擦暴露使之干燥,再次敷药可选取脐两侧之天枢,或脐上水分穴、脐下关元穴等穴位交替使用,亦可以蛋清代替葱白调膏以减轻对皮肤的刺激。

【疗效观察】消水丹敷脐后0.5~4小时内即可取效,日尿量通常较应用前增加1000~1500毫升;原大便正常的病人,则便次增至2~6次/天,为稀水样或糊状便,但无腹痛等不良反应;便秘者,则可泻下攻积:便溏者,则可通过“利小便而实大便”,而达到利尿止泻的目的。临床观察26例应用消水丹后均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出处】《时珍国医国药》。

47方

【药物】虚胀方由黄芪、附子、麝香等组成;实胀方由大黄、莱菔子、麝香等组成。

【制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挥发油,麝香用水研细,其余药材经提取浓缩为浸膏,加上甘油等基质,制成巴布剂。

【用法】巴布剂敷脐。

【出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肿脐疗35方
中医外治法----脐疗
【中华中医中药贴脐疗法】精选(24)——水 肿
药物敷脐大全(下)
小儿口疮脐疗方
脐疗治百病,并不是说说而已(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