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心法
userphoto

2022.06.28 黑龙江

关注

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庄周 音乐: 欢饮

两千多年前,庄子所写的《刻意》一文,是庄子对剖析社会人心之卓绝见识的最佳应证!

《刻意》一篇开头,庄子用遒劲雄挺的排比句法,描画了“山谷之士”、“平世之士”、“朝廷之士”、“避世之士”、“道引之士”等五类人的“刻意”之行,从而引出一段绝妙议论:“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清人吴世尚说:“庄子之文,最为入情入理,高处着眼,大处起议,空处落笔,澹处措想,道来真令人解颐忘卧。”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能不感慨万端,能不解颐忘卧么?

庄子将道家的最高理念“天地之道,圣人之德”给点明了。无论是政治学、社会学、美学、艺术还是个人修养等方面,中国人都提倡这种任运自然的至高境界。

这种种分类的至高境界,最终都归结到“无不忘也,无不有也”,什么都忘,但又什么都不会忘;什么都有,但又无所执著,结果是“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一切优秀的、高尚的、丰富的、美好的东西,无不具备,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马克思说:“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说得固然精彩,但相比庄子这段论述,就少了几许韵味了!

庄子文字波澜,层层推衍,情理交融,映照无边。“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恬惔寂漠,虚无无为”就是道人的心境,道家修炼是把生命之德,把生命的功能健康地释放出来,并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就是得道,得到了生命、自然之道。

道家讲的“全德之人”,他是顺道、循道而行,强调一个自然性。无法可修,无道可行,无众生可度,这才是真正的解脱,才是最高、最真、最纯的法,才能“德全而神不亏”。此段即是《老子·三十八章》“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之妙解!

只是庄子的语言更加妙密流动,凌薄日月:“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惔,乃合天德。”合道合德之人,其“纯素之道,惟神是守”,“能体纯素,谓之真人”,这就是南华真人卓立世出世间之风采!

《缮性》为《刻意》的姊妹篇,可视为“道家修行的'指月录’”,讲修身养性的根本大法。如果你先学习了《刻意》,再继续学习《缮性》,乃至于把庄子的三十三篇学个遍,我想,你不想见道都难,不想具备无上武功都难。因为这些文章,足以使人开眼开窍,只要你是有心学道的。”

《缮性》一篇,庄子谈修身养性的功夫,且给我们指明方向。此篇之眼在于“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

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恬就是定,知就是慧,“知与恬交相养”就是接近于定慧双修、定慧等持,“而和理出其性”,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都遵循各自的规律运行,本自具足,各就各位,这就是心性的大圆满境界了

《缮性》一篇,也是庄子一段绝妙奇文!深婉韵致,寄托庄子慈悲博大的无尽情怀:“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

庄子以“知、恬”二字为主轴,文字如“辘轳”旋转,层层铺陈,回环往复,愈转而文采愈出,愈转而义理愈彰,华实并茂,荡气回肠!此文气之回旋,暗合“缮性”之道妙,让人拍案叫绝!纵有千百口,亦不知如何赞叹!

清人张潮曰:“著得一部新书,便是千秋大业;注得一部古书,允为万世宏功。”此语说的不就是《庄子》么?说的不就是《禅说庄子》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刻意》
《天乐集》卷十
49-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之四十八
禅说庄子《刻意》第一讲 庄子批判的几种人(1)
《道德经释义》[作者:任法融道长]
庄子的生命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