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头昏头晕,颈椎有病

 昨天看到公众号为“美式脊椎矫正与体能训练”发的一篇文章,竟是我三年前写的一篇旧文,一字未改,只是没有注明作者。这篇旧文当初曾引起不小的轰动,先后被数十家报刊转载,为我带来了大量全国各地病情各异的重症“眩晕”患者,内心小小激动过很长时间;但很快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以前门诊看看简单的颈性眩晕,基本能立马手到病除,可是自从接诊了从全国各地飞过来的各种疑难眩晕病后,临床治愈率立刻呈直线下降,不少多年缠绵不愈的眩晕患者,如果诊断不能进一步明确,治疗手段不能有别于他人,疗效总是不很满意。。。好在,我一直在不断成长和进步。

“天旋地转”、“头昏眼花”、“恶心呕吐”……等等,这些词语是我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频繁的听到的患者的倾诉,倾诉的人群在逐渐增多,年龄也在逐渐趋向年轻化。曾经这些词语还是体弱多病、年老体衰者的专利,但目前在白领人群中竟也是“异军突起,后起之秀”。

“一开始只是有点晕,没在意,后来渐渐发展到剧烈的头晕,不能翻身转脖子,精神差,睡眠不好,严重时甚至恶心呕吐,看了很多医院的神经内科,五官科,眼科,查过头颅CT,核磁共振,前庭功能都没问题,也吃了很多药,就是晕,好不了,请假休息一段时间会好转一些,一工作就明显加重,严重影响我日常生活和工作。”在门诊工作中,经常听到患者类似这样痛苦的描述,面对这些患者,你就会发现,他们大多面色很差,精神恍惚,说话行动似乎一切都是小心翼翼的,心理非常脆弱,缺乏自信心,因为在各医院各科室做了太多的检查和太多的治疗,头晕症状却没有半点好转,总以为这病就真的没法治了。

不少医生以为眩晕只是与眼、耳和颅脑有关,而不知道眩晕很多是因为第一第二颈椎关节(寰枢关节)错位,甚至跟枕后肌群紧张,颈后肌群本体感受器紊乱有关。仔细翻看他们的病历发现,检查不可谓不够仔细,诊断不可谓不五花八门,治疗手段也不可谓不尽其所能,但他们唯独却忽视了颈椎,这些“眩晕”专科的医生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颈椎有病也能导致眩晕。如果你这样跟他们说,他们还可能会向你投来鄙夷的目光。

确实也是如此,传统医学教育中,根据眩晕的性质无外乎将其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根据病变的部位又可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前者又可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多为前庭系统病变,后者主要包括眼部疾病、高血压、贫血、心脏病、中度及神经官能症等,却唯独没有提到颈椎病也是眩晕的一个病因,所以他们的专科诊断无外乎“美尼尔氏病”、“前庭病变”、“脑血管病变”等,绝没有一个医生(主要是西医)会做出“颈椎病”或“颈性眩晕”的诊断。当然随着手法医生治疗这些“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的显著提高,各家医院特别是中医院的五官科和神经内科医生在对这些眩晕束手无策时,也会心有不甘地介绍患者去推拿科试试看,或者寻找专门的手法医生进行诊疗。

所谓“颈性眩晕”,是一定要跟颈椎密切相关,没有颈椎的不适和异常,也就无所谓颈性眩晕的存在,所以这些眩晕、头晕或者头昏的患者一定要伴有颈肩部的不适,即使没有,在其过去一定有过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职业史、在发病前有慢性颈痛史或颈椎外伤史。仔细询问发现,眩晕是其主要症状,以晨起发病多见,眩晕可为慢性持续性,也可表现为发作性的剧烈眩晕。多在转头、低头或仰头时发作,严重时甚至可突然猝倒,但意识始终清醒。常感到精神萎靡,乏力嗜睡、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力减退等症。常伴颈部痠痛、僵硬、头痛等症状。检查可发现,患者颈后至肩胛背部肌群明显紧张、条索筋节明显,颈椎活动度减少,颈椎各种关节错位。颈椎X线检查发现,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有明显的骨赘增生,椎间孔变小,寰枢关节明显不对称。进一步检查会发现椎动脉血流障碍、椎间盘突出等。

临床分析“颈性眩晕”的原因,无外乎是因为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慢性劳损或急性损伤导致的颈椎关节增生、错位甚至是椎间盘突出,导致交感神经障碍,椎动脉压迫或痉挛、颈后肌群本体感受器紊乱而出现各种眩晕症状。椎动脉压迫所致的眩晕临床上又多将其归为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发作性剧烈眩晕,伴突发跌倒;眩晕的发作和缓解往往与颈部位置有关,易在突然转头及后伸或低头时引起眩晕加重,恢复中立位后眩晕可减轻。临床还可根据头颈处于不同位置发生头晕或头晕加重而做出详尽的病因诊断。

直接或间接激压椎动脉

转头眩晕:多为寰枢关节半脱位或钩椎关节横向增生,转头时因错位的寰枢关节或横向增生的钩椎关节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导致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颈椎X线片见寰齿间隙不对称超过3mm,或颈椎曲度变直,钩椎关节横向增生(多见于C5-6间隙)。

低头眩晕:由于椎动脉穿行于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所围成的三角形间隙的下方,当该肌群紧张时低头可进一步拉近该肌群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导致眩晕发作。查体时可在枕骨下项线、第一颈椎横突和第二颈椎棘突旁有明显压痛。

仰头眩晕:在上斜方肌、头半棘肌和头后小直肌的深层有寰枕后膜,当该肌群紧张通过寰枕后膜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导致眩晕发作。查体时可在枕骨上下项线间的骨面、肩胛骨内侧缘、肩胛冈等部位有明显压痛。可在颈椎侧位片可见寰枕间隙小于6mm。

交感神经障碍

交感神经障碍所致眩晕以慢性眩晕为临床特点,眩晕的发作与加重与头颈姿势无关;面色苍白晦暗,舌质紫暗。头颅枕、顶部皮肤可触及程度不同的水肿增厚感,为血管运动功能紊乱的表现。颅脑彩超(TCD)检查提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动脉系统痉挛。

颈后肌群本体感觉紊乱

颈后肌群本体感觉紊乱所致眩晕以慢性中等程度眩晕多见。低头位或极度后伸位时眩晕加重,中立位时眩晕可减轻。颈后肌群往往呈紧张状态,适度按揉颈后肌群可使眩晕显著缓解;有时可见上颈椎错位的体征。常伴心悸失眠,忧郁焦虑,头痛等神经官能症,患者往往对自身身体状况变化过于敏感。

交感神经障碍和颈后肌群本体感觉紊乱所致眩晕较少完全独立存在,多与关节或肌群直接或间接激压椎动脉所致眩晕相伴发。

推拿临床治疗以解除椎动脉激压、交感神经刺激及本体感觉紊乱为要务,推拿治疗以颈椎微调手法为主,配合颈椎软组织松解手法,纠正上颈椎错位对椎动脉上段造成的扭曲压迫以恢复椎动脉供血,及对颈枕交界处软组织内本体感觉感受器形成的病理刺激信号;或纠正下颈椎错位对颈交感链形成的高张力刺激,并可结合颈交感神经节封闭术,到达即刻止晕的目的。还可配合针灸、中药的综合治疗,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颈椎功能锻炼,增强患者颈肌肌力以提高患者颈椎的稳定性,从而从根本上起到治疗的作用。

如何预防颈性眩晕?

1.卧姿,以右侧卧位为宜,枕头的软硬度及高低应合适,以保持颈部的固有位置。仰卧时,枕头放置在头与肩部之间,从而使颈椎的生理前凸与床面之间的凹陷正好得以充填。

2.坐姿,臀部要充分接触椅面,腰部挺直,双肩外旋,使头、颈、肩、胸保持微微绷紧的正常生理曲线。尽量拉近与工作台的距离,将桌椅高度调到与自己身高最合适的位置,以减轻长时间端坐引起的疲劳。

3.如果您的工作需要长时间伏案、集中注意力或颈背部保持不动,您应当时刻警惕该病的发生。工作间隔,最好经常活动颈部,每工作1小时左右应站起来四处走动,做一做伸展运动,在家还可以做“背飞”运动。这样可以使头、颈、肩和背部紧张的肌肉得以恢复,避免发病。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姿势。

4.天气寒冷时应注意颈部保暖,特别是中老年朋友,因为受凉、感冒也是导致颈部血管、肌肉收缩、僵硬,诱发眩晕的因素之一。天热在室内有空调时尤其要小心空调冷气对颈椎的侵害,必要时可在颈部围一条漂亮的丝巾。

5.避免外伤。如果不慎后仰摔倒,或突然扭伤颈部,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最容易被忽略的外伤是汽车追尾引起的颈部问题,相当一部分病人因为没有明显外伤,一开始不在意,殊不知颈椎已经受损,为颈性眩晕甚至更严重的颈椎疾病埋下隐患。

6.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较高的睡眠质量也很重要,失眠、神经衰弱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心血管问题,也可能诱发颈性眩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头晕久治不愈,当心颈椎病袭击了你!
眩晕的「黑锅」别再让颈椎病背了
深层颈后区手法治疗
颈椎病介绍
颈椎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90问
颈椎解剖全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